杨氏太极拳真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及用法说明

第一式 预备势

动作:

两足左右分开站立,脚尖朝前平行与肩宽;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腋下留有一拳之空隙。两掌心朝内,五指自然伸直而微屈;头正直,目平视。(图1)

图1

要领:

1. 预备势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俯不仰”。身体重心放在两脚掌心。

2.“虚灵顶劲”,要求下颌微内收,颈自然松竖。唇微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腭;呼吸自然,目光自然平视,精神自然领起。

3.“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要求两肩松沉,不可有意向前拱合;胸部不挺不收,自然松宽,气贴于背而不可做拔背驼形之状。腰要松,腹要实。

4.“尾闾中正”,要求臀部勿外突,胯根微收。

预备势的总体要领,要求心静体松,周身骨节、肌肉、内脏在意识的引导下,自然松弛,形成上虚下实。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个套路动作之中。

用法:

守我之静,待彼之动。

歌诀: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二式 起势

动作:

1. 两臂徐徐向前举至肩高,同肩宽,同时臂内旋使两掌心朝下,五指朝前,不可垂手。两手上举时,应缓慢均匀地深吸气。(图2)

图2

2. 随即两肘下沉,带回小臂渐渐向下按至两胯旁前,掌心朝下,五指朝前。在两臂下落时,两臂微外旋,同时徐徐呼气。眼仍向前平视。(图3)

图3

要领:

1. 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又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太极起势亦然,一举动,其意由根而起,由指而领。虽形只有双臂的运动,实则周身意、气、劲贯通。举臂时,应以两手中指领劲,带动腕、小手臂、大手臂。而不是食指领劲,食指翘起,初学者尤应注意。落臂时,则肘尖下沉,带回小臂,内气徐徐沉入丹田。其势劲点在腕、小臂背部。

2. 习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比如起势,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双肩不可耸起。耸起则肩寒,不宜于体松。两臂前举时肘不可挺直,须微屈下坠,落臂时肘尖带动,及至两掌落至两胯前,仍然要使小臂微屈,肘尖微露,处处使肘关节曲中求直,直中寓曲。即所谓,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以下所有动作,四肢皆不可笔直而失去弹性。

3. 要求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五指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掌心微凹,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 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一举动,俱要势势连贯,绵绵不断,一气呵成。动作与动作转换之间,既要做到家,又要似停非停。比如该势两掌前举至肩高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及至两掌落至胯旁,意亦准备下一动势,总归势势“无令丝毫间断耳”。

5. 此势两臂下落时,两腿仍然直立,不要弯曲下蹲,这与国家体委编练的88式和24式不同。但是应当强调,两腿不屈并不意味着两腿僵直。而是随着双臂的上举,两腿胯、膝关节微拔微长,随着双臂的下落,两腿胯、膝关节微松微屈,此即所谓“寓动于静,静中求动”。

用法:

1. 设敌于我身后两手分握我下臂近腕处,我两手即以松沉劲向前平举,敌握必解。

2. 设敌于我前方双手按握或推我下臂近腕处,我腕部以松劲接住对方双手,以掤劲向前举起,则对方直推之力自卸。

歌诀: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说明:

关于太极拳用法,每势变化万千,不一而足。本书为使学者容易了解及正确练习起见,只点其大概。而书中所说劲点,亦是结合其技击意义,以引起学者的注意,意在升阶有级。但应当说明,太极拳至大成时,尚意而不尚劲,不可拘泥于一般。关于运劲,后面再叙述。

关于太极拳的呼吸,在整个套路中,应力求自然,不必分心于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当动作熟练之后,盘架子时应注意开呼合吸,降呼升吸,沉呼提吸,特别是在推手熟练时会自然遵循这个规律。但是必须自然,勉强配合呼吸,就会感到胸闷、憋气,此为练拳之大忌。总之,以松静悠扬的腹式呼吸最为理想。“呼吸法的极意是如何忘却呼吸”。

第三式 揽雀尾

(一)左掤势

动作:

1. 两膝微屈,两胯根微收,身体略沉,两掌微起,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小马步。随着身体渐沉,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屈膝坐实。随之左脚渐起,左脚尖向右至右踝内侧。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至右胸前约三个平拳,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个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此时,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神随体平视,稍先于右臂领前,并要顾及双臂。(图4、5)

图4

图5

2. 右腿支撑全身重量,身体微左转,左胯根松开,左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左脚尖微朝内扣30度左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此时的左脚尖与右脚掌心在一条直线上。当左脚跟落地、脚尖微扣、随着弓步时,身体渐向右转,朝正西。同时,左肘稍屈,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不超过左膝,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微沉,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与胯齐,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指节微翘。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两掌。(图6)

图6

要领:

1.《十三势行功心解》曰:“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本书在叙述手、眼、身、法、步的动作时虽有先后,但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

2. 分虚实,是太极拳术第一要义。例如该势左腿前迈时,则全身皆坐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即以坐实之腿沉住腰胯,来控制所迈之步。迈步时,应先提起大腿,膝尖领起,小腿肌肉放松,脚跟似有探索性地着地,方能避免上步时的笨重,做到“迈步似猫行”。

3. 两腿的虚实转换,身体的左右转动,均要以腰为轴。首先要做到松腰,松腰方能“气沉丹田”,下盘稳固,两腿有力而转动灵活。同时又要求有挺拔感,在松沉中有上拔之意,才能避免塌腰或猫腰之病,立身中正。《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又曰:“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习拳者不可不毕生求之。

4. 此势动作时,先以右手为主,劲点在掌缘,内含采意。左手掤出时以左手为主,劲点在肘尖、小手臂一侧,横劲,内含掤意。定势时,两手指方向不能散,顺着指尖方向顺延,似有弧形拢合之意,亦即劲力不能散。腰侧之劲与两手臂顺延之劲拢合,亦即劲力要整。

用法:

对方用右手击我胸部,我用右手采住对方右小臂,左手粘黏对方上膊肘节处,双手往右顺采,使对方来劲落空,而左膝足提起,有封顶对方右腿之意。若对方抽手回步,我左手臂或在对方臂上,或在其腋下,用横劲掤出,而左足落地时,有踩、勾对方腿脚之意。

歌诀:

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二)右掤势

动作:

1. 腰微左转,左胯根微外旋内收下沉,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自然领起,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自然提起,膝尖和足尖朝前。随转体,左臂内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尺许,沉腕。同时右掌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前抄,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后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略顾及左臂后撤,即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7)

图7

2. 右脚向前,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逐渐移至右脚而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随着弓步,身体微向右转,右小臂向前上掤,掌心朝内,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指节朝上,掌心朝外,停于右腕节下,相距约一拳,沉肘坐腕。眼神顾及右手掤出,平视前方。(图8、9)

图8

图9

要领:

1. 凡弓步,所弓之膝前不超过脚尖,后则以垂直于脚跟为度,膝与足尖方向一致。后脚膝节不能挺直,也不能太屈,而应寓意于直中有松。前腿承担约十分之七的重量,后腿承担约十分之三的重量。前弓脚尖朝正前方,后蹬之脚尖外撇45度~80度而全脚掌着地,横向距离约肩宽。

凡弓步,胯根需微撑开,使裆部有虚圆之感。

2. 凡掤出之手,肩关节不可前探,手臂不可过于前掤,身体不可过于前扑,需做到裆沉胯落,脊节既拔且松,然后才能气舒劲整。

3. 掤要圆撑,此势劲点在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助之。掤为第一防线,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掤势如水负舟,周身弹簧,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是为掤法。

用法:

设对方用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手腕关节截击对方的肘腕关节。而右脚落地时,有踏、蹬之意。

歌诀:

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三)

动作:

1. 左腿微屈腰微沉,重心微后坐,身体微左转。同时左臂外旋,使掌心朝里上,右臂内旋使掌心朝外下,两臂微沉,随翻随向左微,左手背与右手掌约一肘距离。(图10)

图10

2. 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约45度。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随体继续向左向后边黏边,左手在左胁前,右手仍与左手保持原来的距离,右手略高于左手。眼神先关及右臂左,将要定势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向前视。(图11、12)

图11

图12

要领:

1. 太极拳每一势的变换,或者虚实的变换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是为了动作做得细致,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这在整个套路中都应注意。

2. 此势当重心后移时,后胯关节应先微开后撤,使腰腿自然松开。当重心后移后坐时,不可蹲得过低,左膝尖与左脚尖基本齐,前腿不可挺直而要微弓,两胯微收裆圆,才能下盘稳固而灵活。

3. 两臂回时,两掌距离太短劲不易出,太长劲易断,而应以一手搭腕,一手搭肘节大臂处为宜。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也不可向下。定势时,肘既不能架起,也不能夹肋,要做到肘不过背,肱不贴肋,才能使、挤变换时,“身形顺我自伸舒”,紧凑而灵活。

4. 要轻随。时左臂松松掤住,劲点在掌背,右手轻轻粘住,劲点在掌缘和尺骨处,以意气引导来力向前,顺其来势引之延长。同时,掌握好自己的重心不被对方乘机,是为法。

用法:

设对方双手按我左小臂,或以左手来击,我左手或拿或采对方左手腕部,右手腕及小臂处粘黏住对方肘关节上,以引进滚动之劲之。

歌诀:

顺取肘腕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四)挤势

动作:

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左臂内旋,使掌心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肘节稍低于腕节,左掌在小臂内侧,随着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右臂前挤。(图13、14)

图13

图14

要领:

1. 挤势初动时,胯腰微右转,当双手挤出时,身向正前方,右手臂高度略低于掤势,注意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身体不可前俯,臀部不可凸出。

2. 挤出劲点在右掌背尺骨一侧,左手助之,使之动中有惊。演练时不要贴住,似合非合。挤有两意,一是直接单纯意,二是间接反应力。前者迎合一动之中,后者如球撞壁崩回,是为挤法。

用法:

接前势若对方抽回其手,我即随势挤进,使其跌出。

歌诀:

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五)按势

动作:

1. 右臂内旋使掌心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平抹,随即两掌分开,稍窄于肩,两掌心皆朝下。同时两肘屈沉,带动两掌稍下回抹。随撤随着两掌微外旋,坐腕,指尖微上翘,停于两胸前,使左掌心向右前方,右掌心向左前方。同时,重心渐渐移向后腿,坐实,成右虚步,但前脚尖不翘起。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图15、16)

图15

图16

2. 两掌向前按出,微弧形向上,同时两掌微内旋,使掌心朝前偏里,指尖朝上,坐腕,掌心与肩平。随着两掌的推出,重心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17)

图17

要领:

1. 两掌分时,右胯根微右沉,使身体正对前方;重心后移时,左胯根微左抽,及至将坐到位时,两胯微右转。后坐时臀部与后脚跟齐,不可再过。

2. 两臂撤回时,劲点在两手小指及掌根处,内含掤劲,两肘不可外凸,也不能夹肋。两手按出时,劲点在两手掌根处先下沉按,再平推微上,意在腰攻,使对方足跟浮起。动作将定时,两掌勿超出足尖过多,身体微后撑。由挤到按,切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和“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3. 由挤势到按势,双臂运劲似江流水行,撤回时按化来力,柔中已寓刚,两掌按击时,已急流势难当,寓高则澎满,逢低则下潜,波浪起伏,是为按法。

用法:

对方双手按我手臂,我小臂即分开贴住对方两小臂内侧引进化其力,随即双掌向前按击对方胸部,或双手按住对方来力,对方抽臂时,我双手按击对方肘部或腕部,使对方仰跌于地。

歌诀:

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说明:

揽雀尾掤、、挤、按四势,为太极拳之总手,在套路和推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也是较难掌握的动作之一。初学时,应对其中各势的要求,反复演练,细心体会,一势掌握熟练,再求一势,不可一蹴而就,否则这陋习渐深,日后难改。现以揽雀尾为例,将其有关要求加以说明,也是各势中共同的要求,望学者参考和体会。

1. 在演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注意心静意动。未动之前,摒除杂念,心静气和,内外放松,意存丹田。一切安排就绪,体舒气和,即可动作。一旦势动,则应全神贯注,不断用意念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开合虚实,力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比如挤势,两手挤出时,先要有向前挤的想象,并感到劲力入笋时,整体动作随即跟上。接下势依然如此,意不断,劲不断,势势相连,形随意动。日久功深,自有行云流水之形象,意趣横生之妙感。

2. 关于运劲,前面已经提过关于劲点的问题。所谓劲点,即着力点,但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要求关节放松,肌肉放松,意存感觉。比如右掤势,劲点虽然在右小臂一侧,但周身应当做到松沉,而不是死劲。所谓运劲,就是劲点随着动作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转移。劲点与用意一样,连连不断,在意识指导动作的作用下,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要求做到动作“绵绵不断”、“运劲如抽丝”。具体到动作中,应时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运动要求。比如由挤到按,两脚着地,意贯足尖跟,有入地三分之感,谓之“其根在脚”。由左实右虚,变左蹬右弓,谓之“发于腿”。重心的移动,腰是躯干运动的枢纽。弓步时,腰部微右转,微向上、向下、向前地旋转弧形运动,引导着整体动作、劲力和方向,谓之“腰为车轴”,“主宰于腰”。进而通过腹部、脊部的肌肉缓慢收缩、伸展,将劲力渐渐传递于肩、肘而达掌根向前按出,并且通过坐腕,手指微张,使劲透达,此谓之“力由脊发”而“形于手指”。当然,在完成这一运动过程中,还要做到“松腰胯”、“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灵顶劲”等要求,才能增强两足力量,稳定重心,“节节贯串”,达到完整一气的“劲整”效果。

同时,劲的转换也是这样。例如由掤转为势,也是通过由脚而腿而腰地将右手原在近腕部桡骨一侧的劲点,移经小指一侧腕部,到达近腕部的尺骨一侧,将左手的掌根一处的劲点,移经食指和大拇指的一侧,到达近腕部的桡骨一侧。需要强调的是,每一姿势的起、承、转、合,劲路的旋转变化,要似停非停,着着贯串,“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方有粘黏圆活之趣。

3. 关于眼法,正确运用眼法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内容。眼法掌握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思想活动的意图,即“眼为心之苗”。它的基本点是“眼随手转”,“以眼领手”,“左顾右盼”,“神形兼顾”。

凡动作变化,首先用意指导身体的内动与外动,而眼神先向预定的方向领势,然后身法、步法、手法紧紧随上。比如左掤势,当两手由下往左、往上、往右划弧时,右手为主,眼随右手,顾及左手。当两手抱球,上左步,左手准备随弓步掤出时,眼先向前平视。随着身体右转定势时,眼神一直顾及双手的起、承、开、合。当动作将要完成时,眼睛总是稍先于手到达定势的方向,这就是“眼为心之苗”,“一转眼则周身全动”,“一动俱动,一到俱到”,而神形合一。

所谓“左顾右盼”,不可理解为头眼左右乱转,前低后仰,而是头部处处“虚灵顶劲”,眼神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眼神不仅要领着主手方向前视,又要顾及两手臂的运动,还要能够听视到身体前后左右的动静。

对目光的要求,也要做到神情自若,不可强作怒目瞪眼或低眉垂目,也不能死盯着手或某一处。总而言之,手、眼、身、法、步相随,进、退、顾、盼、定协调,以眼传神,神气活现,日久自能达到气象万千的技法和表演的效果。

第四式 单鞭

动作:

1. 以右脚跟为轴,右脚尖微翘,尽量内扣约135度,身体左转,重心仍在右腿;同时两掌微放平,使掌心朝前下,随转体两掌自右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至东南方向,两掌宽、高不过肩;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以眼领手,同时顾及右手。(图18)

图18

2. 身体微右转,两掌自左前方屈肘微收,经胸前向右抹半个平面椭圆形至右胸前,两掌心仍朝前下,宽与肩窝齐,高稍低于肩;眼平视右前方,眼神顾及右掌。(图19)

图19

3. 重心全部落实右腿,左膝领起,左脚离地并往里收,足尖自然下垂;同时右掌渐渐向右斜方伸出,边伸展边五指尖撮拢指尖下垂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臂外旋,掌心朝里,高与口齐,眼神关及左掌旋转并顾及右手展出。(图20)

图20

4. 身体继续向左微转,左脚随转体向左正方向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继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顺着左腿的方向移动,随移随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推出。眼随左手移动,稍先于左掌到左方。(图21)

图21

要领:

1. 当两手微放平时,脚趾尖轻轻领起,手与脚尖同时向左旋转。脚尖内扣时不得明显翘起,脚腕部不得紧张,紧张则不能轻灵。

2. 由按势向左、向右往复运动时切记右足重心不变,这与24、88式不同。注意松腰胯,两腰眼左右抽换,“命意源头在腰隙”,方能转换得灵,圆活有趣。

3. 两臂随腰划弧时,做到两膊相系,双手相跟,轻灵松活。总要一手前、一手随,一手实、一手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意在粘连黏随。

4. 旋转时身体要正,去时胸不俯,回时身不仰,还要注意身势的平稳,不可忽高忽低。

5. 单鞭势将定时,随着左步弓和左手前推,右吊手微向右后舒开,双手有同时拔展之意。随着定势,同时做到“虚灵顶劲”,“松腰胯”,“气沉丹田”和“沉肩坠肘”。

6. 定势时,左手尖、鼻尖、足尖方向一致,三尖相对,右吊手五指撮拢下垂,腕关节凸起,注意左右肩平。同时,对身体整体的要求,要做到“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不单是对此势这样要求,势势都要求做到。凡在演练中,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有致。各关节对称协调的配合,是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气势浑厚”的基本要领。但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处处对死,只要随时注意形到、意到,神气自然做到,学者在演练过程中须认真领会,处处留意。

7. 此势劲点左右圆转时在两掌心,右手舒开变吊手时在尺骨、腕部、小手指一侧,进而到达掌背腕部。左手随着弧形掤按,则由肘部桡骨一侧,转至尺骨掌缘、掌缘根。此势为开劲。

用法:

1. 单鞭双手左右平圆地划弧,是以我的左手接住对方的左手腕部,以我的右手黏住对方的左肘或肩部,以腰腿劲向左前推去,或随对方来劲,双手黏住对方腕肘,以引劲、沉劲向右前送出,动摇对方根基。此势是太极推手中揉肘功法,含推、拿、引、发的基本技法。

2. 或曰:当对方左手向我胸前击来,我以右手臂黏住,变吊手以腕背撞击对方心窝,或以五指撮拢指尖戳击对方心窝。

3. 或曰:设对方从左后由上至下来击,我转身以左手臂掤接并转旋外挒,并随势伸掌按击对方腋部,兼出左足踢、踩对方下肢,以助左臂甩按之威势。

歌诀:

追魂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第五式 提手上势

动作:

1. 左足尖内扣约45度踏实,同时左胯根微收微坐,身体渐渐右转,重心全部落于左腿。右脚以膝领起,小腿自然提起微收,并在身体正南一步,偏右落地,脚尖自然翘起,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时,右吊手变掌,与左手同时掌心朝下,坠肘,两臂微沉微合于两肋旁前。随着右脚迈出落地,两掌合劲,臂外旋,微弧形提起,向身体前方偏右伸出,右掌在前,高与鼻尖齐,掌心向左。左掌在后,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高与胸齐。眼神始终顾及两掌动作,成提手时,通过右掌向前平视。(图22、23)

图22

图23

2. 左胯根微内收,腰微左转,右膝提起,右脚略带弧形钩回,小腿自然放松。同时左肘微后撤,左掌内旋,使掌心朝下,移于左胸前。右手向下弧形抄至左手下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后,与左手略成抱球状。眼神稍先顾及左手后撤,随即转向前平视。(图24、25)

图24

图25

3. 右足前迈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右脚跟为轴,渐内扣30度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右掌与肩平,肘低于腕。左手坐腕,附于右肘关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神先于右臂前挤,随即移视右掌(图26)

图26

要领:

1. 由单鞭过渡到(图23),身体重心始终在左腿。扣左脚转体和收右脚出步时,均由两髋部转动进行双腿虚实轻重的调节,身体不可呆板,也不可左右摆动。当右脚落地时,身体重心微沉前移,前脚负重约十分之一。双手伸出应松松送出,臀部不可突出,身体不可前俯,总要留意于“不偏不倚”,“活泼于腰”,“腹内松净”,“灵机于顶”。

2. 提手上势也要注意“外三合”的要求,身体不可太正,稍偏左,即“肩与胯合”;自觉舒适,两肘不抬不夹,松掤有度,双膝微开裆圆,自觉上下势浑然一体,即“肘与膝合”;手脚上下呼应,自觉意气相连,即“手与足合”。

3. 由(图23)过渡到(图25),身体不可立起,应收左胯根,左腿继续微沉。由(图25)到(图26),在挤的同时须有肩靠的意思,但身体不能失重,肩不可耸起,要保持身体的自然中正。

4. 此势劲点,以合劲为主,在两掌腕部内侧。合手出步时,左手在掌根,右手在掌、小臂和尺骨一侧。回步时,左手在掌,右手在小臂尺骨一侧。出步时,劲点依次在胯、肩、肘、手外一侧。

用法:

1. 设对方左手顺步来击,我即以左手采握其左腕,右手以搓合之劲截往对方右肘大膊处,右足或踩或踢对方脚面骨,或脚踝骨处。此势意在“截合断封”。

2. 设对方抽臂回步,我即以右脚套住对方左脚,左手衬送对方左臂,我右手舒臂向其胸喉处挒掷。此势意在“托搓合出”。

3. 设对方双手推按我右臂,我即顺粘转腰,引进蓄势,随右步弓出,着势可肩、可肘、可手发劲。此势意在“贴身靠打”。

歌诀: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第六式 白鹤亮翅

动作:

腰微右转,使重心全部落于右腿。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脚尖朝前轻点地,膝微弓。随着左脚点地,腰随和地微向左转,使身体朝正东。同时,右掌向前上弧形提起,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向前停于右额前上侧。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前,掌心朝下,指向前,眼神顾及两掌上下分开,即向前平视。(图27)

图27

要领:

1. 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沉气落胯腰拔起,应有上下对拉、肢体拔长的感觉。定势时,左脚掌略承住力,身体重心不可过偏于右腿,臀部坐齐脚跟,力贯于地,使两腿既要虚实分清,又要稳定灵活。

2. 定势时,左小臂微抬,手臂微屈呈弧形,肘尖既不要外翻,也不要夹肋,自然松沉。右掌在上,肘尖不可抬起,意要下坠,沉肩,坐腕,右手臂呈弧形,与左臂上下撑圆。

3. 此势为开劲。右手臂劲点始于桡骨一侧,随着臂内旋而旋转至尺骨一侧。左臂劲点在小手臂、掌缘尺骨一侧。开时须用腰腿之功,意气拔长,内含合劲。

用法:

设对方用双手推来,或用左拳击、右腿踢,我即以右手挒架对方左臂,左手采开对方右手或腿脚,其来势自散。此式见势而用,非仅化人,也可发人。

歌诀: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

1. 右腿重心不变,右胯根微收坐,腰微右转约30度。随转腰,由肩、由肘自然松沉,右掌自上而下臂外旋,经面前、胸前弧形落至右胯旁,掌心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腰自下而前而上而右弧形移至胸前中线,高与横膈膜齐。眼神随右手平视,顾及左手移动。(图28、29)

图28

图29

2. 左脚提起,脚尖自然下垂,身体向右继续微转约至60度。随转体,右手弧形向右斜角上移,掌高与肩齐,掌心斜朝上。左手继续向右下弧形落于右腹前,掌心朝下,坐腕。眼神随右手掌,顾及左手。(图30)

图30

3. 腰腿微沉,左脚向前迈出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微左松转。同时左掌随腰微向前左下移至腹中线,掌心朝下,而右掌同时向右耳旁移动掌心朝里下。眼神关及左掌向前平视,眼稍顾及右掌。(图31)

图31

4. 腰继续左转至正前方。随转腰,左脚全掌落地,脚尖朝正前方,两脚横向距离同肩宽。同时重心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右弓步。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上,半圆弧形搂至左膝旁,掌心与膝齐,五指朝前,掌心朝下。而右掌随转体和重心的前移,经右耳旁向前推出。随推随着五指领劲上翘,坐腕,掌心朝前侧左,前手高不过鼻尖并与后脚跟齐。眼神顾及左掌搂膝即随右掌推出前视。(图32)

图32

要领:

1. 右掌从耳旁推出时,不是掌心朝下五指朝前戳出,也不是立掌向前煸出,而是侧掌使掌心微朝里下,随伸随着沉肩、坠肘、坐腕推出;左手搂膝时,也不是五指朝下,掌心朝里向外划出,而是掌心朝下坐掌,松肩曲肘向外搂出。

2. 整体动作要符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要求。比如由(图27)到(图29),两腿虽无明显动作,但随着两臂一下一上的运动,胯要收,腰要松,体微沉及丹田的旋转内动要一致。由(图29)到(图30),右掌自下而上的右向移动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势定时两掌与弓步同时到齐。四肢随合、协调的运动与“意到、气到、劲到”的“三到”要求注意统一结合起来,日久功深自然会达到“神形合一”的艺术境界。

3. 动作时要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和“身形顺我自伸舒”的意识控制。比如左脚未提起时,头、身不可低下,提左腿时身体不可后仰和高起,弓步出掌时臀部不可凸起,身体不可前俯或滞顿、棱角等现象,应刻意追求松净自然之感和长驰大进之势。

4. 搂膝拗步为基本进步法,在套路中反复出现。太极拳中所谓进步法即:“应进即进勿彷徨,愈进愈顺则愈长。应进不进失机会,有机即进便称强。”此劲又为“长劲”,劲路不拘一点,而应浑圆裹臂,柔慢伸长,引拿人之后,将己劲渐渐伸长,发于对方焦点之上,用之于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用法上封打、引挒、搂击招招得意,也是推手中常用的变招。因此,练习该势要在上下、前后、左右注意相互呼应,力求圆满、柔顺、协调、中正、大方,初学者应作为基本功法反复演练。

用法:

设对方右拳来击,我右手将对方右臂向下沉压,左手顺势黏住对方大膊右。并进步管腿,左手外搂其臂,右掌进势推击,不一而是。

歌诀: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

1. 身体微向前移动,使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右脚跟抬起,同时右肩微向前松动,右手微向前送,左掌微微前起。(图33)

图33

2. 右脚稍提起向前一脚许落下,先使脚掌落地,随后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向右转约45度,左脚稍抬起,距原地向前一脚许落下,以脚跟落地,脚尖微翘,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与眼眉齐。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微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身体中线处。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神顾及右掌后撤,随即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34)

图34

要领:

1. 重心一前一后的虚实转换,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右手回时要以肘带手,以肩带肘。左手上举时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动作时注意腰转、肩松、肘沉、腕坐。

2. 由搂膝拗步到手挥琵琶势,要有“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到”之感。

3. 两手合抱时,要随着松腰拔背,两臂微向前送,有意气下沉,劲往前发之势。

4. 此势劲点在两手掌缘掌心处,为合劲。合为圆劲,圆劲意在松活紧凑,劲功在腰腿。因此,屈膝裆圆,松腰落胯,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是为要点。初学者应将此势和提手上势作为基本功互换反复练习,以提高功力。

用法:

设我右掌前按时,对方右手掤住我腕部,或对方右拳顺步击来,我以右手拿住对方腕部,左手托起对方右肘,或化或采,或剪或放,兼左脚钩挂,着势而用之。

歌诀: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

1. 右胯根微收坐,腰微右转约30度。随腰转,由肩、由肘自然松沉,带动右掌边落边臂外旋弧形至右胯旁,使掌心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腰自前而右而下弧形移至胸前中线,高与横隔膜齐。眼神随右手平视,顾及左手移动。(图35)

图35

动作2、3、4,(图36、37、38)及要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

图36

图37

图38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

1. 重心不变,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腰身相随地渐向左转。随转体,左肘微松动后移,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向左微弧形下移,肘微屈,臂稍外旋,掌心朝左,高与胸齐,不超过身体中线。渐次,左胯根微内收,腹微沉,重心微前移,右膝微屈,脚跟微起。眼神向前平视,先顾右掌移动,随即顾及左掌。(图39)

图39

2. 重心全部移向左腿,腰继续向左微转。随转腰,右膝向前领起,小腿放松自然下垂。同时,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掌心翻朝右前,手掌与肩齐。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左腹前,臂微内旋使掌心朝下,坐腕。眼神稍关顾左掌随即移顾右掌。(图40)

图40

3. 腰腿微沉,右脚向前迈出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微右松转。同时右掌随腰微向前右下移至腹中线前,掌心朝下。而左掌同时向肩、耳旁移动,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下,眼神关及右掌向前平视,眼稍顾及左掌。(图41)

图41

4. 腰继续右转至正前方。随转腰,右脚全掌落地,脚尖朝正前方,两脚横向距离同肩宽。同时,重心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上,半圆弧形搂至右膝旁,掌心与膝齐,五指朝前,掌心朝下。而左掌随转体和重心的前移,经左耳旁前推出。随推随着五指上翘,坐腕,掌心朝前侧右,前手高不过鼻尖并与后脚跟齐。眼神顾及右掌搂膝即随左掌推出前视(图42)

图42

要领等与“左搂膝拗步”相同,唯左右势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等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唯左右相反。(图43、44、45、46)

图43

图44

图45

图46

要领:

1.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套路中,凡上步或连续上步时,身体重心都不向后移,脚尖也不随重心后移而上翘。这与改编的国家套路要求不一样,连续上步即连续进攻,连续进攻的原则是不失时机,得机得势而一气呵成。这在进步法中称为“愈进愈顺则愈长”。增加重心后坐再前移上步动作,既不符合连续进攻的技击要求,也多加了意气转换环节,动作纷繁也不符合杨势太极拳舒展简洁、结构严谨的特点。

2. 凡上步,步法略带弧形,后脚经由另脚踝旁约两拳迈出,而不是由后直着向前。当后腿提起时,应以膝领足,当移至与另脚齐时,两膝应微开而不夹。当步迈出时,脚虽有蹬踩之意,但不可露形犯强,应以脚尖领劲,而膝而腿向前。在连续上步时,在机势上不可滞留,身形上时时掌握“肩与胯合”,手与足上下相随,意气相连,还要避免身体在起步落步时的忽高忽低。在气势上,“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要体现得充分。

其他要领等,参看前“左搂膝拗步”势。

第十式 手挥琵琶

动作、要领等与前式“手挥琵琶”相同。(图47、48)

图47

图48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要领等与第九式第一个“左搂膝拗步”相同。(图49、50、51、52)

图49

图50

图51

图52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

1. 接前势,身体重心不变,左脚尖外撇45度,腰身渐左转,左脚踏实。继而左胯微内收下沉,右脚跟离地,使身体重心渐前移于左腿。同时,右掌微向左下弧形移动,随移随变掌为拳,移至腹前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手臂略外旋,使掌心微朝里下。眼神顾及右手下移,头部仍须正直。(图53)

图53

2.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膝上提,带动小腿领起,脚尖自然下垂。同时,右拳继续向左下弧形移动,移至左腹前约两拳,拳心朝下,拳眼向里;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高不过耳,后不过肩,随划弧小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右下方,掌根微坐。眼神稍顾及右拳下移,即渐转向前平视。(图54)

图54

3. 右脚向前斜方约45度迈出一步。迈步时右腿膝关节和胯微外旋开,先以脚跟轻轻着地,脚尖微外撇。同时,腰微右转,右拳自左下向上、向右、向胸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高不过锁骨,使拳心翻朝里上。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右弧形移至右小臂里则,在胸前拦住,掌心朝右下,掌微坐,眼神向前平视并顾及双手。(图55)

图55

4. 随着右脚尖外撇,全脚掌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脚,左脚随着跟起。同时,右拳向下弧形抽回,拳心朝上,左掌同时坐掌向前微推,掌心朝右。眼神向前。(图56)

图56

5. 腰身微右转,体微沉,裆微开,左足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同时,左掌继续向前推出,沉肘、坐腕、立掌,掌心朝前偏右。而右拳微呈弧形收回于腰际旁,拳心朝上。眼神关顾左掌前伸。(图57)

图57

6. 腰微左转,同时重心渐移于左腿,左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随转体,左手微向左拦沉肘回收。而右拳随着转腰弓步,从腰际、从胸口向前平击出,边出拳边臂内旋,使拳眼朝上,拳面朝前,右臂直中有屈。此时左掌停于右小臂里侧,坐腕,指尖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拳击出。(图58)

图58

要领:

1. 搬拦捶是太极拳中五捶之一。在技术上含有横肘搬拿、护中反打、贴身近靠、拦截进击等技击意义,因此在意识上要求以意运身,以气运劲。整个动作要做得轻灵圆活,不可有丝毫呆滞僵硬之拙力。

2. 在步法身法上,不论是左转右旋或连续进步,均要求松腰胯、沉裆劲来掌握虚实开合的变化。势不起伏,身不歪斜,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做到“迈步似猫行”,“立身中正安舒”。

3. 做(图53)至(图57)动作时,右手劲点在拳背小臂一侧,左手在掌。在由左向右搬拦时注意手脚齐动,右膊松肩坠肘旋臂向右前逼近,有以右肘尖为轴旋绕的意思,动作圆活饱满而紧凑,不可搬出太远,要做到“肘不离肋”。当右拳平击时,由腰际经由心口向前,应意会“拳由心发”。左手推出不宜过远,劲在掌心掌缘,撤回时,劲意护中,虽有弧形但要含而不露。

4. 凡握拳,都要四指卷曲,指尖轻贴于掌心,拇指压在中指中节。拳要自然握实,但不过紧。拳背与小臂平齐,腕关节不可上下里外扭拗。

用法:

设对方以右拳顺步向我胸部击来,我左脚和身体外撇45度,随即以右臂接其右拳下侧,向右搬去,左手附对方右肘向前推拦。同时我右脚抄在对方右腿之后,以我脚尖挂住对方右脚跟,随右弓步势跪迫对方倒地,进而我右拳向对方击去。若对方以左手来击,我以右手搬其左臂,我左手拦其右臂,同时进左步靠进,右拳跟击。搬拦捶用法变化颇多,不一而论,望爱好者在推手中多体会。

歌诀: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动作:

1. 右腿膝微屈,重心稍后移。同时,右拳变掌外旋,使掌心稍朝上,并微左移;左掌掌心平朝下,并经右肘下向右外微伸,随伸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图59)。接着,身体重心继续后移。右臂沉肘,手掌向里弧形抽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左手同时沿着右臂下向前掠出,一边掠一边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臂交叉,右臂在里,左臂在外,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斜朝上。此时身体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眼神顾及两掌动势。(图60)

图59

图60

2. 重心继续后移,右腿坐实;同时两掌向左右分开,随分随着松肩、沉肘臂内旋,使两掌心相对,停在两胸前,两掌宽度稍窄于肩。眼神顾及两掌分开。(图61)

图61

3. 重心转向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微向上弧形按出,随按随着两臂继续内旋使掌心翻朝前微里扣,坐掌,腕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两掌按出。(图62)

图62

要领:

1. 当身体重心后移时,两胯骨与两肩肘同时向后抽,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不可做成重心似坐非坐,单是身体后仰。两手的抽回和分开,也不可故意向右转或左旋,要使身体保持朝正前方。当后腿坐实时,注意不可使身体单偏朝右,臀部应坐与后脚跟齐。腰腿之间不可捆死。

2. 两掌随重心封回时,要松肩坠肘。两掌略沉,两肘略分,微含掤意,两肘后撤不可夹肋自缚其身。两臂无论是后撤或前进总要随腰腿协调一致,不要做成腿后坐了手还没收回,或腿弓到了手还没按出。在重心前移两掌按出时,裆劲略下沉,过半路略向上,两掌随之浅弧向前,但在外形上要做得含蓄。凡此皆是意而不在外。

3. 此势为开合劲。见入则开,敌去则合。开有开展之意而须用腰腿之功,合时劲圆而紧凑须裆沉腰攻。开合联用,即一虚一实,一蓄一发。其势,“意欲向上,必先寓下”,俱在意气转换之间。

用法:

设对方以左手握我右拳或推我右臂,我右手即翻掌上扬折回,我左手从右肘下向前格去,即成一封势。若对方以双手来按我左手,我左手即引化翻掌朝前,变两手心向对方肘腕按住,使其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此谓之闭。随用长劲按去,将其掷出,同时护住我胸肘。

歌诀:

扬掌格肘十字封,开化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

1. 左脚尖里扣90度,同时身体右转,重心偏于左腿,随转体,两掌微内旋,两肘微撑开,两臂等距离地随体渐上移,带动两掌移至额前约三拳,两臂呈环形,掌心朝外。眼随体平视。(图63)

图63

2. 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体微沉;同时两臂呈弧形渐开,两手同肩高,两掌心朝前下。眼神顾及两掌分开,略偏视于右掌。(图64)

图64

3. 随即右脚全脚提起,左移与左脚平齐同肩宽。先以脚尖着地渐至全脚踏实;同时,两臂继续弧形下落,稍外旋合抱于腹前,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掌心朝里下,随着重心均移,身体渐渐立起,两膝直中有屈;随着身体立起,两手向上捧起至锁骨前。随举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右手在外,左手在里,两手成为十字交叉。眼先顾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图65)

图65

要领:

1. 由前势(图62)做(图63)动作和由(图64)做(图65)动作时,两肩肘务须松沉,不可耸肩亮肘。整个十字手双臂的运动,要做得松净圆活,不僵不硬,饱满柔韧。当两手合十上举时,有微前掤之意。

2. 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一脚踏实,另脚即起,此起彼伏似跷跷板一样。像前势的“搬拦捶”,接下势的“抱虎归山”和后面的“肘底看捶”等动作,都要注意一脚踏实,另脚即起的虚实连贯变化的步法要求。

3. 两膝屈蹲时,身体不可趴下,身体立起时,不可后仰。注意做到劲贯足跟,虚灵顶劲,收住尾闾,松腰拔背,整个十字手动作,务要做得圆活松净,立身安舒,上下相随,柔中寓刚。

4. 十字手势也是一开一合劲,劲点在臂腕、掌缘和五指间。划弧形一周时,意贯指尖,指关节务要活。结成十字手势时,腰膝稍松下沉,似有千变万化之势尽由此势演出。

用法:

设对方从我右侧用手自上打下,我以两臂大展分开。大展即有掤开之势,亦有拿人手背之意。两手一合,即有封我门户之势,亦有掤架对方推掌击拳之意。

歌诀: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一)抱虎归山

动作:

1. 腰微向右松转;同时左脚尖里扣45度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重心渐移于左腿。随着重心的左移,右脚渐渐提起,先以脚跟离地;与此同时,左掌随以肘带手自胸前向左下抽,左掌移至左胯前,掌心朝里。同时右肘自然下沉,带动小臂内旋,随着小臂内旋右掌微上扬向里向下微弧移至左胸前,掌心朝下;眼关及两掌移动,即随左掌前视。(图66)

图66

2. 体微沉,右腿提起,小腿放松自然下垂;同时,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掌心翻朝右前,手掌与肩齐。右掌继续左弧形落于左腹前,掌心朝下,坐腕;眼神稍关顾左掌上举,随移顾右掌。(图67)

图67

3. 松腰胯,体右转,右脚向西北方向迈出落下,先以脚跟着地;同时右掌随腰微向前右下移至腹中线前,掌心朝下。而左掌同时向肩耳旁移动,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下。眼神关及右掌向前平视,眼稍顾及左掌。(图68)

图68

4. 腰继续右转,随转体,重心渐移于右脚,脚尖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继续向下经右膝前上,弧形搂至右膝旁,左掌经左耳旁前推出;眼神顾及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图69)

图69

要领:

1. 由十字手开始,扣脚尖、松转腰、分两手等动作时,要做到“一动无处不动”,不要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左手肘下抽时,注意肘和腰随动,左肘开时,腰同时松沉,肘腰之间意气相连。同时,右小臂内旋弧形下落时,虽先有开意,但不可故意展开,寓形于内。

2. 此式“抱虎归山”动作在外形上与“右搂膝拗步”似,实则其技术含意与劲法均不相同,希读者留意区别。其他要领参阅前“搂膝拗步”势。

3. 其它要领参阅前“搂膝拗步”势。

(二)

动作:

1. 左腿微屈,重心微后坐,身体微左转。同时,左臂外旋使掌心朝里上,右掌自右膝旁微内收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下,成为势。(图70)

图70

2. 动作与前“揽雀尾”势2相同,惟方向不同。这里的挤按势的弓步、虚步动作都是隅角。(图71)

图71

要领与前“揽雀尾”势相同。

(三)挤势、(四)按势,动作要领等均同前“揽雀尾”势。(图72、73、74、75、76)

图72

图73

图74

图75

图76

用法:

由十字手式,设对方以右顺步来击,我右手即采拿其右腕,向右下采去,我左手以肘击对方肋部,手臂掌顺次击下,随即挑起对方裆部,我即右转迈腿弓步,以腰劲翻转将对方打出。此势中我手法含有一采一挒即右采左挒。采即以我之右手执拿对方手肘之部,往下沉采,挒劲随采联用,以助抱虎势成。

或曰,由前势设对方从我右后方打来,不及辨清对方手脚,我即转身以搂膝拗步势封、拦、截、打,亦为防中寓攻。若对方换左手拦截我左手,我即趁势双手住对方左臂以、挤、按势连成。故有拳诀曰“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是也。

歌诀:

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挤也难防。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动作:

肘底看捶前半个动作由单鞭的一部分动作组成,其动作1、2和(图77、78),参阅第四式“单鞭”动作1、2,唯起点的方向不同,第四式为正西,此式为西北。

图77

图78

3. 重心全部落实右腿,左膝领起,左脚自然离地;同时右掌渐渐向右斜方伸出,掌心朝下,同肩平,沉肘,掌根微坐。左掌随右掌微动,小臂微外旋使掌心朝里下,腰微松左转;眼神关顾右掌伸出,随即顾及左掌平视。(图79)

图79

4. 腰身仍向左松转,左脚随着向左后摆出(正东)。随转体左掌向左前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右掌同时随左掌向左弧形平移,臂稍外旋,掌根坐,五指微上扬,掌心朝前下,使两掌心遥对。眼神关顾左掌左移。(图80)

图80

5. 左脚向前(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于左腿,腰继续左转,使身体转向左方约30度,同时两掌继续向左移。右脚随腰腿轻轻提起,稍向右前移动半脚落下,先以脚尖落地。眼神仍顾及两掌移动。(图81)

图81

6. 右脚尖落地后,重心随即移于后腿;同时左掌向左侧下弧形翻转,臂内旋使掌心朝下。而右掌仍向前平移,移至正前方,臂内旋使掌心朝下。此时身体重心正过渡于右腿;眼神关及右掌左移,稍偏顾于左掌。(图82)

图82

7. 当重心移于和全部落于右腿时,腰随之微右转,左脚随之略提,稍向前移,脚跟着地,成左虚步。当左足提起时,左掌自左下向里经右臂内侧弧形向前上圆转穿出,五指朝上,掌心朝右,微有托意,掌高与鼻齐,此时左脚跟随着左手上举而落地;同时,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顾及左掌向下绕,当左掌穿出时,即向前平视。(图83)

图83

要领:

1. 左脚提起向左前方摆腿迈步时,首先注意松右腿腰胯,使之自然圆转,随即左腿开胯迈步,自然做到轻便自如。随之而后的两足虚实转换,均像跷跷板一样此起彼落。最后势将定时,前腿膝微屈,松腰胯拔背,身微右侧。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均要合乎“外三合”要求。

2. 两掌臂左右荡动时,须做到松肩、沉肘、坐腕,不飘不僵,松柔沉着。双手运动中总要一手去一手跟,相连相随。做左手穿上、右手下盖动作时,肘肋间始终要松空。做到双手展开时形不散,双手收回时势不夹。

3. 由抱虎归山到肘底看捶往来牵动的运动过程中,均要以腰为轴而领导着四肢圆满、协调、平衡的配合。“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似有羽化登仙之感。

4. 此势劲点,左手注意掌缘、小臂和掌心,右手注意掌缘尺骨一侧。左手在向前、向左,继而向左下、里上缠绕旋转时,依次要有掤、挒、采、缠、提、托等的劲路意识,而右手应有推、拦、、盖、拿、击的技术变化意识。整个劲路的特点是:圆满黏随,而圆转中有折叠。同时在意识上还要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内三合要求。

用法:

设对方自后右手击来,我以左掌向外平接掤开,右掌接着跟上封住对方左拳。当对方右臂由下向上打时,我左掌紧粘对方右小臂,缠绕向上托住对方右肘,而我右掌同时护中或进击,相机而动。

歌诀: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第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

(一)左倒撵猴

动作:

1. 右胯根内收,身体微右转,左脚尖轻落地。同时,左掌稍外旋稍向前伸;右拳变掌,由肘带掌外旋后抽,使右掌经腹前弧形移至右胯旁,掌心朝上,五指朝前。眼神关顾左掌前伸。(图84)

图84

2.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脚提起弧形收至右踝内侧虚悬;随转腰,左小臂外旋前伸,掌心朝上。右肘继续后抽,右掌背随抽随着向身后右斜角弧形撩起,手掌与肩齐,掌心向前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但眼角仍能看视左掌。(图85)

图85

3. 左脚后撤一步,稍偏左落下,先以脚尖轻着地,同时腰微左转,使身体朝正前方;随转腰,左肘微沉抽,左掌稍收,掌心仍朝上,右掌随沉肘(但肩肘不得软塌下来),上弧形收至肩耳旁,掌心斜朝左前,掌根微坐;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图86)

图86

4. 左脚跟落地内收,使脚尖朝左前约45度落实,重心渐渐移向左腿。随着重心的后移,右脚尖渐渐向左摆正朝正前方落地,成右虚步,腰同时向左转约45度;与此同时,左肘继续后抽,带掌经腹前弧形移至左胯旁,掌心朝上,五指朝前,右掌从耳旁向前推出,随推随臂内旋,渐渐坐掌,掌心朝前偏左,五指上扬,指尖与前脚尖对齐,高不过鼻尖;眼神关及右掌前推。(图87)

图87

(二)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左倒撵猴”动作2~4同,唯左右势相反。(图88、89、90)

图88

图89

图90

(三)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左倒撵猴”动作2~4同。(图91、92、93)

图91

图92

图93

要领:

1. 退步时必须一腿坐实控制另一腿的后退。后脚落步时先以脚尖轻轻着地,似有先探虚实之意,虚了即能收回,实了渐次落下。所支撑的腿要始终保持原来的高度,速度也保持原来的速度。收步退步之间,收住尾闾,虚灵顶劲,避免身体的后仰前俯,这样久而久之就增加了腿部的力量和腰部的柔韧性,就可做到“迈步似猫行”。

2. 两臂圆转运动时,始终注意双肩要平,同时贯穿松肩、沉肘、坐腕的要求。当一手推一手抽时两掌要有对拉之意。当两臂展开时,两臂不能是平角,两掌不能散开,而应由背到两臂两掌弧形顺延,似有意气相连之感。当手从耳旁推出时,不可形成五指向前戳,另一手后抽时注意肘不过背,腕不过胯,肩、肘、腕呈弧形。

3. 倒撵猴退左步为左倒撵猴,退右步为右倒撵猴。倒撵猴(图87)的左右势是定势,伸手悬脚都是过渡势。在一趟拳里,倒撵猴一般做三个或五个,都是单数。但如果做三个或五个,后面的倒撵猴和云手、野马分鬃均做三个或五个,这样收势就能回到原地。

4. 倒撵猴也称“倒卷肱”,为退步法。退步法的要义是:步随身换,避实就虚;引进落空,攻在其中;退中有攻,攻在两肱。肱指胳膊。其劲点撤步时意在掌缘,再移于小臂外侧、肘尖和腕肘桡骨一侧,推出时在掌心掌缘。

用法:

1. 设对方用右手握我左腕或小臂,左手托我肘底捶,我即翻仰左掌,沉劲抽回以挫对方握力,而我右拳变掌翻转卸其握力进而推出,我势虽退,仍可撵去敌劲,故曰“倒撵猴”。或设对方连击,我顺接对方之手,另一手向对方拍击,亦为退中有攻。

2. 或设对方从背后将我抱住,我相机沉腰转胯,顺步展臂冲肘,以钝其合力,随即翻转两臂以扳挽劲将对方抛出。

歌诀: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第十八式 斜飞势

动作:

1. 动作接前左倒撵猴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稍离地自然收回与左脚横向齐。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臂内旋划弧,屈臂置于左胸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沉;右掌由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臂外旋使掌心朝上,与左掌上下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掌划弧和右掌合抱。(图94)

图94

2. 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后方(南稍偏西)撤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的前移,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挒击,与右足方向一致,高与额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置于左胯前,掌心朝下。当右手挒,重心前移时,左脚尖内扣,眼随右手挒出而前视。(图95、96、附图96侧面图)

图95

图96

图96附图

要领:

1. 右脚向右后方迈出落步时,双脚呈“八”字形,要领掌握不当就显得笨重,难于支持身体的平衡。须先坐实左腿,松腰胯撤右步脚跟先着地,然后转腰、开胯、摆脚、弓步。迈步转腰,还须掌握速度缓转和虚灵顶劲,方可避免上体前俯,动作才会轻灵。

2. 此势左采右挒,意将对方向我斜方掷出。劲点在右臂桡骨一侧,势大开大展,转腹拧腰,旋转若飞轮。挒出时腰腿劲节节贯穿,通过脊背、肩、肘而达于掌,如将物脱然掷出寻丈。势将定时左手下采,裆劲下沉,似有回转之意。

用法:

设对方在右侧用手按我右臂,我即用左手采拿对方手腕,向左下方黏带,我右脚套住对方身后,右臂桡骨处贴住对方胸部发劲,亦含有肩靠、肘击之意。

歌诀: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采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动作:

1.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再渐渐移于左腿。随着重心的后移,腰微左转,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当重心前移时,左掌微外旋内收,右掌微内旋。当重心后移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两臂微合于两肋旁前。当右脚落地时,两掌合劲,臂微弧形提起,向右脚方向伸出。右掌在前,高与鼻尖齐,掌心向左,左掌在后,掌心朝右,正对肘关节,高与胸齐。眼神顾及两掌动作,成提手时,眼向前平视。(图97、98)

图97

图98

动作2、3要领与第五式相同。(图99、100、101)

图99

图100

图101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图102)

图102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图103、104、105、106、107)

图103

图104

图105

图106

图107

第二十二式 海底针

动作:

1.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稍提起离地,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先以脚掌着地,随即重心渐渐移向右腿,全脚落实,左脚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当重心前移时,右肩肘微向前松,掌微前送外旋使掌心转向左,左掌随重心前移而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时,右肘屈,手腕向里提回,与右肩窝齐约三拳,左掌也随左膝提而微起,同时坐腕沉肘,掌心朝下。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108、109)

图108

图109

2. 右腿坐实,左脚略向前落下,脚尖着地,成左虚步;同时腰向左松转,左胯根收住,折腰下沉。随折腰,右掌向下前插,指尖向前下,腕与左膝齐,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大腿旁,掌心仍朝下,五指朝前;眼神关顾右掌下插略前视。(图110)

图110

要领:

1. 当重心前移时,右腿渐起,腹部放松胯微沉,右肩、肘、手微向前展,左肩、肘、手微向下沉,势不偏不倚。当重心后移时,右腰胯微后抽,右膝渐蹲,由腰劲领回右肘右腕,左腿手随动领起,周身每一关节均要松开,使身体中正安舒。当折腰时,左脚掌微撑地面,膝微弓,重心仍在右腿,稍前松移。同时,右手下插时,腰微左松转,手腰随动,松肩催肘,以肘催手,右脚跟、右腰眼、右掌要形成“三角合力”。更要注意,右手下插时,弧线是往下前,而不是往前下。同时,折腰时头部虚领顶劲,脊腰保持成直线,避免低头弓背,使腹内松净沉气。整个动作要做到“动作柔和,内外协调,一动无有不动,劲路节节贯穿”的要求。

2. 此势劲点,右手在掌、腕部和五指,左手在掌根。主采劲,采如得势,能使对方头昏目眩,连跟采起,海底针与扇通背连用,即采后随发,气势深沉腾然。拳论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望习者领会。

用法:

设对方用右手牵住我右腕,我右掌提回,如敌手未松,我即将右掌下沉,左掌按住对方右肘同时下采。

歌诀:

倘逢敌手钳右腕,引敌进身坠千斤。

右拿左压采挽劲,仆前跌后俯仰功。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

1. 身体拔起,腰微右转,右腿坐实,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向右下,手高与肩齐。左掌自左腿旁向胸前上提,停于右胸前右小臂内侧,掌心朝右,五指朝上。眼神前视并关顾右掌上提。(图111)

图111

2.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轻着地,随着重心前移而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掌继续臂微内旋,弧形上托,掌心向外,置于右额前,掌背距右额角约两拳;左掌同时沿右臂向前平推,腕与肩平,坐掌;眼神随左手前视。(图112)

图112

要领:

1. 起身翻掌,弓步推掌是一吸一呼,一蓄一发。起身收步提手一动俱动,弓步托掌推掌一到俱到。

2. 起身收步不使自背,要做到腿实、腰松,腕肘轻灵黏转;进步弓步不使自僵,要做到肩沉、肘坠、臂屈,脊劲能通臂而圆转柔顺;势定时要做到势定意不停,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形合意连,既能四方支持,又能转换八面。

3. 劲点意在两掌缘。右臂滚动上提,内含抽劲,掤劲上托,左掌按发。

用法:

若对方抓住我右腕不放,或反握我右腕,或用右手打来,我右腕即滚粘上提或掤架,左手紧粘对方手臂护中,同时上左脚管住对方右脚,弓步直推左掌于对方右臂、肋、腰间。劲发其背,展开双臂如扇,故曰“扇通背”。

歌诀: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

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动作:

1. 左腿重心不变,左胯根微收,身体右转,左脚尖尽力里扣至90度以上踏实。随转体,右肘下沉,右掌渐握拳自右前划弧而下,停于左肋前,屈肘横臂,拳心朝下。同时,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掌心朝外。掌根微沉,离额角约三拳。眼神稍关顾右手划弧,即随体前视。(图113)

图113

2. 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体仍向右松转。同时,左掌向右经面前由右小臂外侧弧形下落,右拳略向上向右前撇,拳眼朝上,高与锁骨齐;眼神关顾两手动作,随右拳前视。(图114)

图114

3. 身体仍向右转,右胯开,膝外旋,右脚向前稍偏右迈出,先以脚跟着地。同时,随着转腰落步,右拳臂外旋,向前弧形撇出稍下落,拳心向上,与胸高,左掌由右小臂外稍向下、向里、向上绕一浅半弧,停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神关顾两手动作。(图115)

图115

4. 随着右脚落地重心渐渐移向右腿,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左脚尖稍里扣,成右弓步。同时,右肘后移,右拳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由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坐腕,掌心朝右前,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顾及左掌前推。(图116)

图116

要领:

1. 由扇通背过渡到撇身捶,动作在意识上要贯通相连,双臂翻转要随腰联动,有如抛物之感。同时注意,右臂随转体应“横肘竖落”,而不是向右抡一圆圈地划过去。

2. 撇身捶整个动作,手、眼、身、法、步,要处处协调顺遂,环环相扣,不可有停顿断劲之处。

3. 左脚尖里扣时,重心仍在左腿,而不是左右移动。右脚迈步要稍偏右开些,注意脚尖朝正前方。弓步推掌时右肘衬住劲,勿太后勿太开,身体勿前扑,须求势顺。

4. 此势主截劲,截劲主刚,与闪展势连用。闪即闪开我的正中,用截劲使对方进攻落空,进而展开我的身法、步法、手法,以己背势转变为主动。转身时右臂劲点在尺骨和小臂下侧,左手在掌缘小指掌根一侧。

5. 各个过渡动作既要明确清楚,又要圆活连贯,做到不乱不断。

用法:

设对方右拳从我后方击来,我即右转身用右臂肘横向封截,左掌随机向对方侧面击去,以我之正取对方之横线,进而转展身法、步法、手法,撇捶推掌向对方进击,此谓“闪展全无空”。

歌诀: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

翻拳压带莫丢劲,掌推敌肘展无空。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

1. 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微左转。同时左肘微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拳内旋向前上方中线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图117)

图117

2. 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相随着浅弧形带回于身体左侧,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相距约一肘。眼神及两臂带回。(图118)

图118

3.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膝提起,带动小腿领起,脚尖自然下垂。同时,右拳继续向左下弧形移动,移至左腹前,拳心朝下,拳眼向里。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高不过耳,后不过肩,随划弧小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右下方,掌根微坐。眼神稍顾及右拳下移,即渐向前平视。(图119)

图119

动作4、5、6、7,(图120、121、122、123),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3、4、5、6,(图55、56、57、58)相同,唯前进方向相反。

图120

图121

图122

图123

要领及其它与前“进步搬拦捶”相同。只是在承上式的衔接动作不同,前面承接上式是“左搂膝拗步”,此式承接“撇身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

1. 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身体左转。随转体,左肘微后抽,小臂微内旋,掌心翻朝右前下方于左胸前。同时,右拳变掌内旋使掌心朝下,随即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移动,即向右臂前方平视。(图124、125)

图124

图125

以下掤、、挤、按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 (图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

图126

图127

图128

图129

图130

图131

图132

图133

图134

图135

要领:

1. 由搬拦捶过渡到此势(图124、125、126)动作时,由于左手的移动距离短,右手移动的距离长,容易出现左手先到,右手还在移动的不协调现象。这要求适当地掌握不同的运动速度,特别要意识到左手虽然移动范围小,但在抱球前始终随腰有撤肘、旋臂、翻掌、沉肩、坐腕等动感,这样就做到了“一动无有不动”和“神形合一”的要求。

要领及其它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

第二十七式 单鞭

动作和要领均与第四式“单鞭”同。(图136、137、138、139)

图136

图137

图138

图139

第二十八式 云手

动作:

1. 腰身微右转,重心不变,左脚尖里扣朝正前方(正南)踏实。同时,左掌随体转稍向前下弧形移动,肘沉臂稍屈,手略低于肩,掌心朝前下;右吊手变掌,松肩沉肘,手臂微下沉移。眼神由前势随体平移。(图140)

图140

2. 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虚着地,腰继续向右微转。左掌继续向前下弧形移动,沉肘坐腕,掌心朝下,高与左肋平;右掌继续自右而下向左划弧,沉肘坐腕,掌心朝下,落于右胯前;眼神关及右掌下移。(图141)

图141

3. 腰微左转,右腿提起,先脚跟后脚尖离地,向左脚旁横向移动,小腿脚腕自然放松下垂,与肩宽。同时右掌随转体自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弧形运转,掌渐渐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掌也同时配合,缓缓向左上运出,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前,坐掌,与肩平。此时右掌也运至左肘弯里侧,与肘齐;两臂呈弧形。眼随体左转移视,眼神关及右掌左运。(图142)

图142

4. 右脚向左脚旁一脚许平行落下,先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而前向右运转,右掌拇指处微有外旋之意,高与眉齐,至正前方时指尖对齐眉心,约四拳许,掌心朝里,肘尖下沉(但不要夹);同时左掌内旋下沉,掌心翻朝下,弧形移至左腹前,约两拳,沉肘坐腕,然后掌微外旋,掌心朝里稍向上,指节微展,此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脚为小马步。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图143)

图143

5. 腰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于右腿,左脚缓缓提起,先脚跟后脚尖。随转腰,右掌继续向右弧形运展,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下,沉肘坐掌,高与右肩齐;左掌继续经腹前向右上运转,停于右肘弯内侧,与肘齐;两臂呈弧形。此时两掌均在右侧,左脚虚提,眼神关及右掌右运。(图144)

图144

6. 腰稍松沉,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左移而渐渐全脚踏实;随着脚尖落地重心左移,腰同时左转。左掌随转体自右而上、而前、向左运转,左掌拇指处微有外旋之意,高与眉齐,至正前时指尖对齐眉心,约四拳,掌心朝里,肘尖下沉(但不要夹)。同时右掌下沉,弧形移至右腹前,约两拳,沉肘坐腕,掌微外旋,掌心朝里稍朝上,指节微展,此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脚为大马步。眼神随转体关顾左掌左运。(图145)

图145

7. 腰继续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提起与肩宽。同时,左掌继续向左弧形运展,随运随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左下,沉肘坐掌,高与左肩齐;右掌继续经腹前向左、向上运转,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停于左肘弯里侧与肘齐;两臂呈弧形。此时两掌均在左侧,右脚虚提。眼神关及左掌左运。(图146)

图146

自动作4~7为一个云手,后面重复动作可做三个或五个。或多或少根椐倒撵猴要领3的要求即可,然后由动作7再接下一势“单鞭”。

要领:

1. 云手步法要平行横向移动,踏下时要脚尖先着地,然后意含脚的外缘依次着地,最后全脚踏实,而不是脚跟或脚的内缘先着地。一脚一经踏实,另一脚即离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但切记不能因为开步和合步而使姿势忽高忽低,或两脚移动时抬得太高,而要以腰、腿、膝控制和协调整个横向移动的相对平稳性。

2. 两臂运势要随腰圆转,无论运到何处,两臂不能架起,也不能夹肋,不可散开,要自然松展、圆活、紧凑。比如,正面手时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两手竖向距离不能太开。转向两边时后手必须在另一肘内侧,而不能过低、过远。

两臂运势圆满,还须注意劲路的圆转。比如右单臂运转:当手掌向左而上,劲点在右掌拇指、桡骨和掌根一侧,有上抄之意。当向前、向上右臂外旋移动时,劲点在拇指、桡骨和掌背一侧,有掤、挒之意。当右掌向右、向下,随着臂内旋运转时,劲点又转到右掌小指、掌缘和掌根一侧,即有按、推和下采之意。随即接着抄转,形成一个掤、挒、按、推、采、抄椭圆形的劲路循环,而手上抄时为主劲路。这样两臂同时做相反(右手为顺时针方向,左手为逆时针方向)的运势,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劲路依次更替,相系相随,连绵不断,“恰似杨柳摆春风”一般,意趣环生无穷。

3. 云手时,四肢运动和身体转动均要以腰为轴,腰随手走,步随身换,缓缓转动,徐徐呼吸。不可出现左斜右歪,前俯后仰,忽快忽慢之势,要保持“立身中正”和呼吸顺遂舒畅的要求。

用法:

设对方用右(或左)手来击,我以右(或左)手腕掤接,随翻转手腕按采对方之右(或左)手腕,我左(或右)手掌随即向对方腰肋间击去。

或设当我右(或左)腕掤采对方右(或左)手腕,对方欲意抽回,我即上左(或右)步于对方右(或左)腿之后,左(或右)手由下抄至对方腋下,以圆转劲挒出,得机时,以抖拍之劲发出,尤为出奇制胜。

歌诀:

采挒挤按推,全凭腰脊圆转随。

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第二十九式 单鞭

动作:

1. 接前势动作(图146),右脚渐渐落下于左脚旁,脚尖落下时成45度内扣踏实,腰右转,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先脚跟,后脚尖;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而左掌亦同时由左自下向右上抄,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眼稍关及右掌右运,随即移顾左掌。(图147、148、149)

图147

图148

图149

动作2与第四式“单鞭”动作4相同。(图150)

图150

要领参看第四式“单鞭”部分要求。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

1. 腰先朝后朝右稍松转,右胯内收,重心渐向后移,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而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右掌水平弧形移至右肩前,松肩松肘掌根微坐,掌心朝前下,左臂外旋肘微屈沉使掌心渐渐翻朝右上。眼神稍顾及右掌内收,随即关顾左掌翻转。(图151)

图151

2. 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脚掌着地微撑,右腿同时徐徐立起,右膝直中有屈,成高势左虚步;身体渐渐左转朝正前方。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掌上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前方,掌心朝下,高与眉齐;左掌经右掌下抽回,收于左腰前,掌心向上,指尖朝右前。同时体微前拔,腰稍向左拧,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右掌前探。(图152、153)

图152

图153

要领:

1. 重心后移时,腰微右松转,收右胯根,使重心平稳地过渡到右腿,然后收左胯根,带起左腿,收回左脚,身体才能避免后仰。身体立起时,右腿直中寓屈,实中有虚,左足着地微撑,虚中有实,身势随右掌探出而上拔向前,气沉丹田,胸含顶悬,上下意气对拉,避免身俯、头伸。

2. 右掌前探时,注意松肩松肘,掌高不过顶,劲点在掌缘小指一侧;左掌带回时沉腕,肘不夹肋,劲点在掌缘大拇指一侧,两臂呈弧形,气势腾然饱满。

用法:

设对方以左手挑拨我左掌,我左掌翻转,以叠劲粘黏带回,而我右掌向敌面部探击。左手主拦、叠、采、带,右掌主封、刺、探、拧,此势退中有攻。

歌诀:

左带右探济阴阳,扑面锁喉此势良。

转手高攀马头拧,舒肩拔臂收腹腔。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

1.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屈蹲,左脚提起,腰微左转;同时,右掌顺时针向右往里弧形抹转,左掌也顺时针向左、向前弧形平抹。右掌心仍朝下,左掌心仍朝上。眼神关顾双手圆转。(图154)

图154

2. 左脚向左前斜角(东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渐渐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随着左脚落地弓步,腰渐渐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胸前约两掌,掌心斜朝上停于右肘里侧;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再向右抹转大半个平圆,向右斜方(东南)探出,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掌根稍坐,肘微屈沉,眼神关顾右掌圆转探出。(图155、156)

图155

图156

3.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提起,屈膝领足虚悬,右脚停于左踝旁;腰随着向左微转。同时,左掌微向前上移与锁骨齐,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掌心朝里;两手交叉,两腕处似贴非贴,右掌在外,两臂呈弧形。眼神顾及两掌相交,随即向右前方平视。(图157)

图157

4. 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胯根仍微收),右腿提膝,右脚向右前(东南)斜角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时,两掌边内旋边向左右分开,先稍向上,高不过眉,微弧下落,右掌腕与肩平,左掌指与耳齐,两掌心俱朝外,指尖朝上,沉肘坐腕,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随右掌前视。(图158、159)

图158

图159

(二)左分脚

动作:

1. 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向右弧形划至胸前,掌心朝下;右掌臂外旋使掌心朝上,并随体沉而沉肘稍下落,随下落自右前稍往里划弧。眼神关顾右掌。(图160)

图160

动作2、3、4同前右分脚动作2、3、4,唯左右势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南,左分脚方向为东北。(图161、162、163、164、165)

图161

图162

图163

图164

图165

要领:

1. 左右分脚动作的虚实、开合、起落,俱要做到“以腰为轴”,“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和“意气相随”均匀柔顺的要求。比如右分脚:当左脚迈出,两掌抹转时,左掌相随地与左脚同出,腰同时自然地先右后左微转,此时为合;当左腿弓步,腰右转,右掌探时,要求腿到手到,不可腿先到,手后到,左膝也不可超过脚尖,也不能出现身体前俯或右爬,此时为开;当重心全部移于左腿时,腰要同时地松沉向左转而带动右腿提起,右腿应提膝与腰齐。同时左手采右掌,随腰而移抄。此时应注意因左手移动的距离短,右手抄的距离长而出现左手等右手的现象,左手应随腰而缓移,与右手、腰、腿一动俱动,一静俱静。此时为合,为蓄,为落;当右腿分出,两掌前后分开时,左腿仍须徐徐起立,腰微右转,裆要开,左胯微收,气沉丹田,胸含背圆,松肩松肘,此时为开,为发,为起。配合以呼,意注内、外三合,方能做到腿部稳定,立身中正。

2. 此势劲点要圆转顺遂,含拧、搓、引、采、击、踢等劲路转换。比如(图154)动作时,右手劲点在掌缘小指腕一侧,左手在拇指食指一侧。做(图155)动作时,左手在掌内,右手在掌缘尺骨一侧。两掌合十,内含掤意。分腿时,劲贯右脚尖,而不在手,其意并非用掌。

用法:

设对方用左手接我探出之右腕,我随用右手腕压住对方之左肘向左侧粘回,同时我左手粘住对方左腕,暗施采劲,同时我右脚尖或脚背向对方左肋间踢去。

歌诀:

上步半化敌空,采腕掀肘护我胸。

重心放低宜沉气,分脚踢出势须平。

第三十二式 转身左蹬脚

动作:

1. 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体松沉,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身体朝西北。随转体,两掌稍带下弧形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外,两掌心朝里,离胸前约三拳。两臂呈弧形,右腿微屈,眼神随转体平视。(图166、167)

图166

图167

2. 两掌微内旋略呈弧形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向前慢慢蹬出,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节仍微屈;眼关顾左掌分出,并通过掌向前平视。(图168)

图168

要领:

1. 凡分脚或蹬腿势,两手合十时,出哪条腿,哪只手在外,两腕部都不可松懈弯曲,仍要微斜向前掤出。

2. 凡蹬脚,劲贯足跟,不论是分脚或蹬腿,都要边提膝边出腿。在演练中均要求速度均匀地分出或蹬腿,在单式练习发劲时,应快速出腿即收。

3. 在做转身动作时,有习惯于左腿先落下再撩起向左后甩动而带动身体转动的演法,这是不对的。凡转身动作的动势,都不是单靠一条腿或其他局部动作来带动身体转动,主要是以“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的统一配合。比如:在转身之前要意识先走,意识先确定转身的方向、位置、速度及其周身内外的配合要求。将要转身前,左腿落下虚悬,继而左胯向左松开,右腿就自然产生左转的拧动力;再同时配合以沉肩肘,松腰胯,右腿微屈体微降,就自然产生转动中的稳定性;同时再配合两臂由开到合,劲力由发到蓄的“劲力内换”,就自然产生转动中的轻灵圆活。这样,整体动作内外统一协调,既简练又紧凑,既稳定又松活。在后面的“转身右蹬脚”、转身摆莲”等转身动作中,都要求做到“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逐渐达到“神形合一”的太极意境。

4. 其他要领参阅前势“左右分脚”。

用法:

设对方由我左后来袭,我即转身出左脚,向对方腹部蹬出。这在我不及辨清对方意图,无机会用手法时,也是一种以攻为守,诱敌深入,连消带打的招法。

歌诀:

忽觉背后敌来攻,转身消打眼要明。

先合后开意中定,手拦脚蹬着腰功。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

1. 左脚落下,左膝仍领起,右腿渐渐下蹲,腰微向右转。同时,左掌向右弧形移至右胸前,掌心向右下,继而向左下弧形下搂,掌心朝下,手、腕、肘呈弧形;右掌随体微右松转时,五指以右腕为轴先向下45度许沉下,主采截劲,随后松起,继而右掌随体微左转臂外旋弧形移至右耳肩旁,松肩坠肘使掌心斜朝前下。眼先关顾右掌五指下沉,继而关顾左掌下搂,随即转向左前视。(图169)

图169

动作2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动作4同。(图170)

图170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二)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前进方向相反。(图171、172、173、174)

图171

图172

图173

图174

要领及其他与“左右搂膝拗步”相同。

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

1. 右脚尖外撇踏实,腰渐渐右转,重心随着移于右腿,左脚随之离地,左膝领起向前,小腿虚悬。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经胸前弧形下搂于腹前膝上,掌心朝下,手、腕、肘呈弧形;右掌掌心朝下,由右膝腿侧向右、向后,再向右腰侧划平弧,随划弧臂外旋右掌渐握成拳,停于右腰间,拳心稍朝里,眼神稍关顾右掌握拳划弧,即随左掌下搂前视。(图175、176)

图175

图176

2.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而渐渐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腰渐渐左转使身体朝正前方;随弓步转体,左掌继续弧形向下经膝前搂至左膝旁,掌心朝下,五指朝前,坐腕沉肘。同时,右拳向前下方打出,低过于膝,拳心向左,拳眼向前,俯视前下方。(图177)

图177

要领:

1. 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上体应注意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拳到势到。折腰时,自颈脊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 重心全部移于右腿时,劲点在右掌小指、尺骨一侧;上步搂膝时,劲点在左掌小指、尺骨一侧;弓步时劲点在右拳拳面或拳背。注意虚灵顶劲,沉腰胯,脚跟之劲节节贯穿于右拳,击地时两臂仍微屈,劲发而有余。

用法:

设对方用左脚踢来,我用右掌搂开,随进步用左掌搂其左臂腰间,进而栽捶击其腰腹或小腿间,或以我左臂大搂开对方来手,继而右拳出击。

歌诀:

栽捶原为打下盘,左手大搂要当先,

进步拳追敌难躲,总击敌腹腰腿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

1. 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使身体转向北偏东。随转体,右臂内旋,右肘向上、向右、向下移于右肋旁,右拳屈肘横臂于左肋前,拳心朝下。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掌心朝外,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关及两手移动。(图178)

图178

动作2、3、4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2、3、4,唯方向相反。(图179、180、181)

图179

图180

图181

要领及其他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

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领等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唯方向相反。 (图182、183、184、185、186、187、188)

图182

图183

图184

图185

图186

图187

图188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

1. 左脚尖外撇踏实,腰渐渐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坐实;右脚跟先离地,右腿向前提起,右脚停于左踝旁虚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稍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右拳变掌,稍内旋,自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随抄随着臂外旋,掌心朝里,与左掌交叉合抱,右掌在外。两掌高与锁骨齐,两臂呈弧形。眼神关顾两掌合抱,即向右前平视。(图189、190)

图189

图190

2. 两掌微向上浅弧形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腿提膝,随提随着右脚跟向正前(东)蹬出,脚尖朝上,高与胯齐;左腿随右脚蹬而渐渐起立,直中有屈。眼关顾右掌分出而前平视。(图191)

图191

要领:

凡蹬脚或分脚,前脚、手方向一致,背部要圆。所立之腿,劲通脚跟,立如平准。

其它要领参阅前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和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有关要求。

用法:

设对方用左手将我右臂向左推出,我右拳翻掌缠绕对方左腕向左挒开,右脚向前直蹬。

歌诀:

右拳被擒急绕缠,化开敌手握敌腕。

掠上取下双分手,出脚踹肋成自然。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势

动作:

1. 右脚渐渐下落虚悬,左胯微收住渐渐下蹲,腰同时稍向右松转。随体沉,左掌自左而前向右微沉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上;同时,右掌随肘下沉右移,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略与肩齐。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两掌。(图192)

图192

2. 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平行(两脚尖向左斜角约45度方向)稍窄于肩宽,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全脚踏实,随即左脚先脚跟后脚尖渐渐提起。同时腰仍稍向右松转,两掌继续向右下移,高与腰齐,左掌继续外旋使掌心朝上,右掌心仍朝下,沉腕,两臂方向朝右斜角45度。眼神顾及两掌。(图193)

图193

3. 松腰松胯,体左转。随转体左脚向西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渐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随着重心的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腰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上向左(开始握拳并渐渐臂内旋)而上划弧,使拳心翻朝外,停于左额前上方;同时,右掌渐握成拳,自右而前而左平面划弧,屈肘横臂,置于心口前约三拳,拳心朝里,拳眼向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眼先随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时,即向前平视。(图194、195)

图194

图195

要领:

1. 打虎势在整体动作上要求处处对称协调,上下相随一致。比如:当右脚下落时,腰胯控制住身体的平衡,左腿相应地下蹲,同时沉肩肘两掌向右移动,避免单是右脚下落,再移手、再下蹲等断续呆滞的形象;当转身迈步时,同时松右腿关节,转身就会自然松活。两臂在随腰左转的同时,也相应地向左平移,这样才能做到“迈步如猫行”和圆转自如,而不是先迈步,再转腰、再移手的平板机械动作;当将成打虎势时,要一边握拳,一边弓腿,一边上下合手,腿到手到,上下相随。而不是腿先到,再合手,再拧身;当势定时要注意检查两臂呈弧形但不可亮肘,劲要圆满屈蓄但防耸肩弓背。眼神面部的表情也要自然,不可故作怒目威严之势。

2. 劲点,左掌随左转体由掌背尺骨一侧旋至掌面。右掌在掌缘、腕、小臂下侧,继而成拳,主采劲。旋转身体时,内气松沉,胸前似有一气团,团聚而圆转。

用法:

设对方用左手打来,我即用右拳握住对方左腕往左下采,左拳翻转向对方面部击去。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势

动作:

1. 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落实左腿,右膝稍上提,使脚跟离地。同时,左拳随转体渐变掌,弧形稍向左下落,臂稍外旋使掌心朝下,略与肩齐。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朝上,稍左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及左掌,即随转体平视。(图196)

图196

2.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渐渐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角轻缓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的前移而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的右移,右掌自左肱前而下经右膝前上向右(开始握拳并渐渐臂内旋)而上划弧,使拳心翻朝外,停于右额前上方;同时,左掌渐握成拳,自左而前而右平面划弧,屈肘横臂,置于心口前约三拳,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先随右拳,当右拳将至右额前时,即向前平视。(图197、198、附198的侧面图)

图197

图198

198附图

要领及其它与“左打虎势”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歌诀:

猛虎扑来势虽凶,采巨臂敌势空。

忽转腰胯翻拳打,左右披身伏虎精。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

1. 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稍里磨转落实,使脚尖朝东北,然后蹬右腿,屈左腿,腰渐左转,使重心渐渐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左平移,臂稍外旋,右拳稍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渐松开。眼稍顾及两拳,随体转平视。(图199)

图199

2.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腿提起,右脚提回于左踝旁。同时,两拳渐渐变掌,左掌向左前上稍移,微外旋使掌心朝里,右掌自右而下经腹前向左上弧形上抄与左掌交叉合抱捧出,右手在外,掌心朝里。两掌高与锁骨齐,两臂呈弧形。(图200)

图200

动作3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3相同。(图201)

图201

要领及其它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

1. 右脚下落,右膝提起,小腿自然下垂,左脚以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45度,左脚跟随势向左辗转落实。同时,两掌随转体各自移向身前,随移随着松肩、屈肘、臂外旋,使掌心朝里上,两掌拇指相距同肩宽,掌心距锁骨前约五个半拳,两掌指尖高与鼻齐。两臂呈弧形,眼神关及两掌合拢。(图202)

图202

2. 左腿渐渐下蹲,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落,自前经右膝上向两旁划弧,两臂稍内旋使两掌心朝里相对;同时右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继而,弓右腿,蹬左腿,右脚随着重心前移而踏实成右弓步;同时,两臂继续内旋,随旋随着向前上划弧,两掌渐握成拳以虎口勾击,两臂形似钳状,虎口相对,两拳相距与脸宽,稍高于头。眼神关顾两掌成拳勾击前视。(图203、204、附204的正面图)

图203

图204

204附图

要领:

1. 落右腿,转身,摆左脚跟,要随着落臂、沉肩、松腰、落胯一起动,使转身动作松柔而沉稳。将要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住左胯,然后左腿渐蹲来控制右腿前迈,身体要保持正直,手脚速度要均匀配合。

2. 转身时为合劲,劲点在两掌指和右膝尖。两掌下落向膝两旁划弧时,为开劲,劲点在两掌背和小指尺骨一侧,动作时裆劲下沉,以两肘下沉带动两掌,用整体的劲沉着松净地落下、划开。两掌由下向前上划弧时为开合劲,往前上运动时劲点在小臂外侧掤住,为开劲,势将定时为合劲,劲点在两拳虎口。弓步时,劲起脚跟,由腿而腰而背,节节贯穿于两拳勾击,腿到、身到、手到,协调而完整。

用法:

设对方用双手推来,我稍挫后足,以缓来力,同时我右膝提起撞击对方胸上部,双手从上将对方头或双臂向下按击。对方若用双手托住我肘臂时,我双手即从里向外、向上掤开,随掤随握拳上举,向对方太阳穴或双耳贯去。右脚进前,以助贯势。

歌诀:

遇敌推按休着慌,手叠敌臂压彼掌。

向外掤架上右步,力贯双拳取太阳。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动作:

1. 重心不变,右胯根微松开外旋,右脚尖外撇约40度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同时,腰微右转,左脚离地,左腿渐渐提起。与此同时,两拳变掌,沉肘坐腕,分向左右往下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两掌心朝里。两掌由下往上时,两臂渐外旋上捧。眼先关顾两掌划弧;当两掌合抱时即转向左前平视。(图205、206)

图205

图206

动作2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相同,唯左右相反。(图207)

图207

要领及其它参阅前有关分脚、蹬脚动作。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

1. 以右脚掌为轴,脚跟稍感离地,同时,松腰胯,落左足,体微降,两臂略沉,腰腿迅速向右后辗转约260度。随转随着左脚向右后摆,先以脚尖着地落于右脚旁,相距约两拳与脚平行朝北略偏东,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全脚踏实,渐蹲,随即右膝领起,右脚尖虚着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平移划弧,右手收回,两掌外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两掌心朝里。眼神随转体平视,并顾及两掌合抱。(图208、209)

图208

图209

动作2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相同。(图210)

图210

要领:

转身时右脚掌须在体松腿摆的动势配合下,才能迅速而稳定地辗转,而不是局部断续地扭动。双手由开到合随转身同起同止,不可先转后合,身体由高到低均匀沉着,不要忽高忽蹲。

其它要领参阅前第三十一式、三十二式和三十七式的有关要求。

用法:

设对方用手向左拦开我之左腿,或对方攻势迫近,不及还着,我急右转身避开来势,再起右脚蹬之,此为连环踢法。

歌诀:

敌逼左侧近身前,我忽退步右转圈。

分手格握身蓄势,左蹬右踹步连环。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

1. 左腿渐渐下蹲,左胯微收下沉,右脚下落,膝提脚悬,腰微右松转。同时,右臂微内旋,右掌变拳,自前上而下经腹前弧形屈肘左绕,拳心朝下,停于左腹前;随体下蹲,左掌稍下沉,即由左向上稍划弧,高不过耳,掌心朝右下。两臂呈弧形。眼神稍关顾右掌左绕,即渐视前方。(图211)

图211

动作2、3、4、5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3、4、5、6相同。(图212、213、214、215)

图212

图213

图214

图215

要领及其它参阅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要领及其它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同。(图216、217、218、219)

图216

图217

图218

图219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要领及其它与第十四式“十字手”同。(图220、221、222)

图220

图221

图222

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动作、要领及其它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同。(图223~233)

图223

图224

图225

图226

图227

图228

图229

图230

图231

图232

图233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动作、要领及其它与第四式“单鞭”相同,唯方向是由西北面向东南。(图234、235、236、237)

图234

图235

图236

图237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一)右分鬃

动作:

1. 左脚尖里扣约60度踏实,腰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提膝带脚缓缓收回,略与左踝内侧虚悬。同时,左掌微内旋,向右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掌心朝下;右吊手变掌,掌心向下,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与左手掌心相对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关及两掌抱球,稍向右前视。(图238)

图238

2. 右脚缓缓向前略偏右(略宽于“搂膝拗步”步型,但不是45度)迈出,腰仍向右缓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的前移而全脚踏实,脚尖与膝尖方向一致,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前上再稍向右以大拇指一侧弧形挒出,掌心斜朝上,高与眉齐,与右脚上下对,方向一致;左掌向左弧形下采于左胯旁前,肘微屈掌微坐,掌心朝下,指尖斜朝前。眼神关顾右掌挒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前方。(图239)

图239

(二)左分鬃

动作:

1. 右脚尖外撇踏实,腰微右转,右胯收住,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腿微起,先以脚跟离地。同时,右掌渐内旋,微下沉,与肩略平;左掌随转体平移于左小腹前。(图240)

图240

腰继续右转,左腿提膝带脚缓缓收回,经右踝内侧向前虚悬。同时,右掌继续内旋,向左屈肘弧形移于右胸前,掌心向下;左掌继续随转体向右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与右手掌心相对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关顾两掌抱球稍向左前视。(图241)

图241

2. 左脚缓缓向前偏左(略宽于“搂膝拗步”步型。但不是45度)迈出,腰向左缓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的前移而全脚踏实,脚尖与膝尖方向一致,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上再稍向左以大拇指一侧弧形挒出,掌心斜朝上,高与眉齐,与左脚上下对,方向一致;右掌向右弧形下采于右胯旁前,肘微屈掌微坐,掌心朝下,指尖斜朝前。眼神关顾左掌挒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前方。(图242)

图242

(三)右分鬃

动作与“左分鬃”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图243、244、245)

图243

图244

图245

要领:

1. 动作中要注意开合有序,上下相随,平稳连贯,意气顺达。比如:两手收合抱球时为合为蓄。后腿的提起和迈步,全凭前腿胯根处微外旋内收下沉坐实,做到身正、肩平、肘不夹肋和气落腰围,小腹与后腿自觉松净,起步就会自如,迈步就会轻灵。弓步分手时,为开、为发,劲起脚跟,圆转于腰,贯穿于背,并由肩到肘,由肘到手前后分开。后手采、按下落,不离胯旁太后,前手由肘臂处掤起挒出不可太高太直,身体不可前扑或外偏,使势开而不散,劲促而不扑,左右势变换之间意气须顺遂,动作须圆转。

2. 此势主采挒劲,挒劲用于采之后,先采后挒。合劲时前手收回劲点在掌根主采。开劲时挒手劲点在小臂外桡骨处。

用法:

设对方双手向我右手臂按来,我即用被按之手臂向回一松,随即将对方左右腕黏住,用手掤其腕部,并上步抄其身后,用肘腕部贴其腋下向外挒出。

歌诀:

斜单鞭后此势连,先采后挒左右环。

弓步助势攻腋下,肩靠肘打逼近旋。

第五十式 揽雀尾

(一)左掤势

动作:

1. 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腿提起,左脚收至右踝内侧。随着左腿提起,腰微向左松移。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下沉收于右胸前,随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肘稍下沉,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上,两掌抱球相对,两臂呈弧形。眼神顾及右臂里收。(图246)

图246

动作2与第三式“揽雀尾”(一)“左掤势”动作2相同。(图247)

图247

要领及其它与左掤势同。

(二)右掤势、(三)势、(四)挤势、(五)按势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同。(图248~258)

图248

图249

图250

图251

图252

图253

图254

图255

图256

图257

图258

要领及其它与“揽雀尾”同。

第五十一式 单鞭

动作及要领等与第四式“单鞭”相同。(图259、260、261、262)

图259

图260

图261

图262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一)左穿梭

动作:

1. 身体重心不变,左脚尖尽力里扣(90度以上)踏实,体随之右转。同时,右吊手变掌,向下划弧至腹前右侧,坐腕;左掌稍下移,沉肘坐掌,掌心朝下,指与肩齐。眼神关顾左掌下移,即向右平视。(图263)

图263

2. 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腿提起,小腿自然下垂。同时,右掌随转体自右下而左向上,经腹前、胸前臂外旋向右上弧形掤起,屈臂呈弧形,沉肩肘坠,掌心朝里,高与胸齐;左掌继续向前下划弧,置于左胯前,掌心向下,眼神关顾右掌划弧前掤。(图264)

图264

3. 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前(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前移于右腿而全脚踏实。随即左腿领起,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前虚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经腹前弧形划弧移至右小臂下侧,掌心仍朝下;右掌也随转体仍稍右掤,随即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向里下回移,掌心朝里偏左上。两臂一上一下呈弧形相向。眼稍顾及右掌后移,即转向左前平视。(图265、266)

图265

图266

4. 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先以脚跟轻着地。腰微左转。同时,随着左脚迈出,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微上掤,臂微内旋,掌心朝下,与膝齐,高与胸平;右掌同时经左小臂上稍后抽,略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下,撤于右腰旁,沉腕。眼神顾及左臂前掤平视。(图267)

图267

5. 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随弓腿经脸前内旋上翻,掌心朝前偏上方,左掌停于额前,肩松肘坠;右掌同时随左臂上掤向前推出,随推随臂内旋使掌心朝前微偏左,坐掌,掌根正对胸口。眼神关及右掌前推,平视。(图268)

图268

(二)右穿梭

动作:

1. 重心不变,身体渐右转,左腿内旋,左脚尖尽力里扣踏实。同时,两手臂随转体稍向下松沉,左肘下沉右移,自然带动左掌移至锁骨前约三个平拳,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同时屈肘横臂呈弧形下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里,以右掌心对左肘尖,似贴非贴。眼神关顾左掌移动。(图269)

图269

2. 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体转自然移动。同时,右臂稍内旋向右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稍向后下抽回,眼神随右臂前视。(图270)

图270

动作3、4与左右穿梭4、5相同,唯左右手相反,且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斜方,这一右穿梭方向为东南斜方。(图271、272)

图271

图272

(三)左穿梭

动作:

1.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右转,左腿领起,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前虚悬。同时,沉肩肘,松腰胯,左掌屈肘横臂微落,使掌心朝里下,臂呈弧形于胸前;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向下回移,臂外旋掌心翻朝里上,眼稍关顾右掌下移,即转向前平视。(图273)

图273

动作2、3与“左穿梭”4、5相同,唯前左穿梭为西南方向,这一左穿梭为东北斜方。(图274、275)

图274

图275

(四)右穿梭

动作与前“右穿梭”相同,唯前右穿梭为东南方向,这一右穿梭为西北斜方。(图276、277、278、279)

图276

图277

图278

图279

要领:

1. 玉女穿梭打四个方向,旋转角度大,身体不可出现忽高忽低,或俯或仰,或断或停和自缚其身的现象。在每个开与合、虚与实的转身或上步动作中,时刻留意于腰隙间的“内气潜转”即腰部的“虚实变换”,才能使身体正直,姿势平稳,动作沉稳松活,连贯相随,协调一致。

2. 当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肩上引肘上抬,推出的手臂直中有屈,同时注意与弓步的方向一致,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劲贯足跟和发劲沉着松净,专主一方。此时劲点上手在腕尺骨一侧,推掌在掌根。当动作收合旋转时,两肩背要松弛,气落腰际,上手臂的劲点在肘腕部,随着臂外旋要边引边旋,但不可失去掤意,下边的手与肘合,劲点在掌心。

附“玉女穿梭”的面部转向图。

用法:

玉女穿梭的基本用意是封四角,以我之手臂架托对方之手臂,另一手同时向对方肋间进击。设对方在我右侧用左掌推来,我右手收回封采住对方左肘以缓来力,再顺其化劲换我左臂由下掤托其左臂,兼封对方右臂向上托起,进而我进步推掌向对方肋间进击。再设对方用双手按推我上托之左臂,我左臂即松沉旋转对方之来劲,我之右手采住对方之右腕于我左肘尖上,以黏合旋转之劲使其背我。四个穿梭掤打跌拿,旋转摇化,忽隐忽现,使对方捉摸不定,则我有机可乘矣。

歌诀:

转身顺掤拗手击,双臂斜穿肘后齐。

旋肘摇化走内劲,贴身滚挤莫相离。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一)左掤势

动作:

1. 重心不变,右脚尖微内扣使之朝正前方稍里,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渐起,左脚尖向右至右踝内侧。同时,右肩肘松沉,带动右掌里收于右胸前,随收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随着沉肩向左下,再向右前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上。两掌上下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关顾右臂下沉,即向左前平视。(图280)

图280

动作2,要领及其他与第三式“揽雀尾”左掤势相同。(图281)

图281

(二)右掤势、(三)势、(四)挤势、(五)按势动作要领及其他均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图282~292)

图282

图283

图284

图285

图286

图287

图288

图289

图290

图291

图292

第五十四式 单鞭

与第四式“单鞭”同。(图293、294、295、296)

图293

图294

图295

图296

第五十五式 云手

与第二十八式“云手”同。(图297~303)

图297

图298

图299

图300

图301

图302

图303

第五十六式 单鞭

与第二十九式“单鞭”同。(图304、305、306、307)

图304

图305

图306

图307

第五十七式 下势

动作:

右脚尖外撇(朝南偏西约15度)踏实。随着脚尖外撇,右胯根微里收下沉,右胯与膝随脚尖而外旋松开,膝尖与右脚尖方向一致,腰同时微右转,重心随之微向后移。与此同时右吊手不变,右臂随右脚外摆而微后移拨展,右肩关节舒开;左手掌微外旋使掌心朝右,手指朝前,拇指朝上,左肩关节微前舒开,肘微下沉,腕部微坐。随之,重心继续后移,右腿渐渐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臂随着重心后移而渐屈肘里收下沉,左掌仍坐腕,经胸前弧形而下,由左腿里侧前穿。前穿时,腰微向左前转送。眼神稍先顾及右吊手后移,随即关顾左掌下沉前移。(图308、309)

图308

图309

要领:

1. 当右脚尖外撇,重心微后移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右胯根要微后抽,裆开,使身体重心的意向往后下落,而不是向右脚上坐,这样容易出现单偏、劲死,右腿膝部力量过于集中,右脚跟就容易抬起,身体也直不起来,这就不符合“立身中正安舒”和“向前退后,仍能得机得势”的要求了。

2. 当重心后移下落、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头要顶劲,腰要松竖,肩要松沉,以腰身带回左肩,肩带肘移,肘带手黏回,节节贯穿地带动左掌下沉。后吊手不可因身体下蹲而高起或下落或僵直,仍随体转而随和地移动,保持两肩平,头正。成仆步时,左胯根微沉,左膝微屈,左脚尖不可翘起。整体动作要做到“腹内松净,神舒体静”。

3. 左手臂划弧下移时,劲点要圆转移动。当左掌外旋坐腕时,主采拿劲,劲点在腕及小指掌缘一侧,收回时劲点在尺骨一侧,但不失掤意而丢劲;当掌前穿时,劲点在小臂掌背一侧,其后移和向前运劲的主力是以腰、胯、膝三个部位,手臂部的劲意要含采截,黏回,贴随掤撩。

用法:

设对方从前面用右手抓住我左腕,我即旋掌采截,若用手来击,我即顺势封回,蓄势伺机进击。

歌诀:

下势避敌转腰胯,手似采蝶下寻花。

逆收顺采皆由我,退进自如用不差。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一)左独立势

动作:

1. 随着左掌由左腿内侧向前上穿,左膝渐朝前弓,腰渐向左转,身体渐朝前移,右腿渐蹬成左弓步。随着左膝前弓,左脚尖外撇踏实。同时,右吊手渐松微展下移至右胯后方,眼神关顾左手上穿,仍随手前视。(图310)

图310

2. 重心继续前移,腰随势稍左转,右腿随即提起,先以脚跟离地,以膝领足,膝上顶与腰平,脚尖朝前,自然放松,左腿随右膝上提而渐渐立起,成左独立势。同时,左掌随着身体左转前起而臂内旋弧形从左膝前上向左搂开,停于左胯旁前,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右手渐展变掌,随右腿起,经右大腿侧向前上弧形上托,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左。眼神关顾右掌上托,仍平视前方。(图311、312)

图311

图312

(二)右独立势

动作:

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先以脚尖落于左脚跟旁,腰微右松转,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全脚踏实。右脚跟落地时稍向里扣,使脚尖稍向外。随着重心落实左腿渐起,以膝领足,膝尖上顶与腰平,脚尖朝前,自然放松,右腿随左膝上提渐渐立起,成右独立势。同时,随着左腿的下蹲和右脚下落,右掌由上向下往右弧形、臂内旋落至右胯旁前,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左掌随着左腿起,经左大腿上侧向前弧形上托,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右。眼神关顾左掌上托,仍平视前方。(图313、314)

图313

图314

要领:

1. 由单鞭到下势,由下势到左右独立,形若波澜,柔韧而圆转,“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意存腰脊,气通九曲,劲贯四梢。其外形内意,出神入化而相承相合。

2. 当下势左仆步向前移动重心时,内劲必于脚下升至腰隙,右胯前送,小腹前移,左膝前领,移动中使身体与重心平行前移,避免身体前俯或立腿前移。当重心将要全部移至左腿时,左胯及腰仍须稍向左旋转,右脚尖与右胯仍须向前稍蹬送,腰同时稍上长,使腰胯领起右腿,膝领足向前提起。此时左腿力沉而稳固,腰身柔韧而劲长,右腿劲蓄而轻灵。当右脚一经离地,右膝渐上顶,左腿即渐起,不可出现先左腿直立,右腿后起的现象。此时,腰有由左向右上转正的微动,使之内劲旋转而顺达。势定时左膝仍要虚屈,胯根仍要收住,此所谓“劲以屈蓄而有余”。当右脚下落时,左膝同时渐屈,同时腰微有左旋下沉之意;随着重心的右移,腰随之右转,当左膝提,右腿渐起时,腰随之有由右向左上转正的微动。左右势要求和含义一样。

3. 手的运动要与腰腿相互随动,即“手随足运”,又“足随手运”。当左腿前弓,右腿蹬起时,左掌领膝,劲点在掌根,右掌须随右腿蹬而渐落,就像跷跷板一样。当右膝前提,左腿渐起时,先以右手领右腿,继而以右肘领右膝,肘与膝合,劲点在掌心、膝和脚尖;左掌同时下沉下按。此时内劲通流两臂,右掌劲力要通过左腰眼贯与左脚跟,使劲力形成上下对衬,稳固充实而又松活有余的气势。右腿下落时,以膝领肘,手随足运,继而按掌下沉。左右势要求和含义一样。

用法:

设对方右手抓住我左腕不放并向后上拉去,我随即弓步随上,左手上挑或外搂,右掌扑其面(或用右手顶彼左肘),右膝近顶对方腹部,远踢对方裆下。当对方左手抓住我右腕不放,我右掌向外扳去,右脚下踩其脚面,再左膝脚上撞,左掌紧封其面。

歌诀:

顺势跟进蛰龙现,擎掌托肘敌臂弯。

下跺脚背勿轻用,提膝休撞下丹田。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一)右倒撵猴

动作:

1. 右腿渐渐屈膝下蹲,左脚下落至踝内侧虚悬。同时,右掌向斜后方弧形上举与肩齐平,左掌伸臂前移,两臂同时外旋使两掌心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向后上移。(图315)

图315

动作2、3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动作3、4相同。(图316、317)

图316

图317

(二)左倒撵猴与(三)右倒撵猴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图318、319、320、321、322、323)

图318

图319

图320

图321

图322

图323

要点及其他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

第六十式 斜飞势

与第十八式“斜飞势”同。(图324、325、326)

图324

图325

图326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与第十九式“提手上势”同。(图327、328、329、330、331)

图327

图328

图329

图330

图331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翅

与第六式“白鹤亮翅”同。(图332)

图332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同。(图333、334、335、336、337)

图333

图334

图335

图336

图337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与第二十二式“海底针”同(图338、339、340)

图338

图339

图340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与第二十三式“扇通背”同。(图341、342)

图341

图342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同,唯做动作4时,右拳渐变掌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掌心朝上。(图343、344、345、346)

图343

图344

图345

图346

要领及其它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同。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同,唯做动作1时右掌渐变拳内旋向前上方中线伸于左掌上侧。(图347、348、349、350、351、352、353)

图347

图348

图349

图350

图351

图352

图353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与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同。(图354~365)

图354

图355

图356

图357

图358

图359

图360

图361

图362

图363

图364

图365

第六十九式 单鞭

与第四式“单鞭”同。(图366、367、368、369)

图366

图367

图368

图369

第七十式 云手

与第二十八式“云手”同。(图370~376)

图370

图371

图372

图373

图374

图375

图376

第七十一式 单鞭

与第二十九式“单鞭”同。(图377、378、379、380)

图377

图378

图379

图380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一)高探马

动作和要领等与第三十式“高探马”同。(图381、382、383)

图381

图382

图383

(二)左穿掌

动作:

1. 右胯微下沉,右腿渐渐下蹲,左脚轻收虚悬,随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和下蹲,腰微右转。同时,右臂掌渐渐外旋,稍向左向下弧形收回,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掌心朝内上;左掌同时经右掌上向前穿出,掌心朝上指尖斜朝前。肘不夹肋。眼平视前方,眼神关顾右掌收回。(图384)

图384

2.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前移而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随着左脚的迈出,右掌继续里收于左肘下,掌心朝里上,左臂仍向前穿出。在重心渐渐前移弓步时,左掌继续前穿,肘与膝齐,掌心朝上,高与喉平。同时右掌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微里收停于左腋下,手指朝左,眼关顾左掌穿出而前视。(图385)

图385

要领:

1. 左脚收回时身体不可后仰,迈步弓步时身体不可前俯。同时,手与足的动作要同收同出,协调一致。

2. 右臂收回时劲点在掌缘,随着滚翻外旋而移至尺骨一侧。注意右臂收回时要沉肩坠肘,肘腋间仍要存在圆活之意,不要自缚其身。左掌前穿劲在掌背指尖,注意左肩不可前探,手臂不可伸直,要留有伸屈之余地。

用法:

设对方用左手趁机握住我前刺之右手腕,我右手即外旋下沉,压开对方虎口,并屈臂平收,护我左肘及胸部,同时我左掌迅速前穿,与高探马连环守护穿刺。步法一随一套弓出,以助穿掌前刺之力。

歌诀:

右手探马以高强,谁料左手又穿掌。

胸前护肘靠右手,左脚跟进又难防。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动作:

1. 重心不变,左胯膝内旋,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轻缓提起。同时,随转体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抱于胸前;右掌随体转经左臂外侧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里与左臂合抱于胸前,右掌在外,与左掌十字交叉。眼神顾及两掌合抱,并随体转平视。(图386、387)

图386

图387

动作2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2同。(图388)

图388

要领:

1. 当左脚尖内扣,腰右转时,两肩肘要同时右移松沉,气落腰胯,使右肘有往右松活之意,左掌有向右劈合之意。

2. 十字腿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连。现在的练法为杨澄甫最后修订的动作,也最为普遍,故本书只介绍最后定型的动作说明。

要领及其它参阅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动作:

1. 左胯微收下沉,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提膝虚悬。同时,右掌变拳,自前而下经腹前左绕,随绕随着臂微内旋使拳心转朝下,拳眼朝里;左掌同时随着左腿下蹲而下沉右移,屈肘呈弧形于身体左侧方,掌心朝前下,坐掌同肩高,眼神关顾右拳下移,即向前平视。(图389)

图389

2. 松腰胯右转,右胯膝外旋,右脚尖外撇向右前斜方上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全脚踏实。同时,右拳随转体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右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上;左掌同时随转体向右前弧形拦出,掌心朝右,眼神关顾右拳右搬,随即随左掌前视。(图390)

图390

3.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腿随右腿弓步渐渐提起,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前上步,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腰继续右转。随转体上步,右拳向后收于右腰侧,稍外旋使拳心朝上;左掌自前稍向右弧形下搂按,停于腹前左膝上。两臂均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前视。(图391)

图391

4. 身体渐渐左转,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渐至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向前向左经左膝前弧形搂至左膝旁,掌心朝下,坐掌;随着搂膝,腰微朝前折俯,右拳向前稍向下打出,拳心转朝左,拳眼朝上,高与腹齐。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搂和右拳打出。(图392)

图392

要领:

1. 由十字腿下落时,左腿需渐渐下蹲,手脚同收,做到协调、均匀、柔和。当右脚迈出弓步时,左腿随即领起,不可做成右弓步定实后,再移动起步,应使动作连续而圆转进击。

其它要领等参阅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势。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一)掤势

动作:

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腰渐渐左转,身体渐渐直起,右腿提起,右脚经左踝内侧向前虚悬。同时,左掌由下向上提起于左胸前,屈臂沉肘,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自前向左弧形抄至左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朝右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略顾左掌上提,即转向右面前方平视。(图393)

图393

其它“右掤势”、“势”、“挤势”、“按势”与第三式“揽雀尾”同。(图394~403)

图394

图395

图396

图397

图398

图399

图400

图401

图402

图403

要领与其它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七十六式 单鞭

与第四式“单鞭”同。(图404、405、406、407)

图404

图405

图406

图407

第七十七式 下势

与第五十七式“下势”同。(图408、409)

图408

图409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动作:

随着左掌由左腿内侧向上穿,左膝渐渐前弓,腰渐左转,身体渐朝前移,右腿渐蹬成左弓步。随着左膝前弓,左脚尖外撇45度踏实,右脚提起,经左踝内侧向前迈出半步,脚尖着地,成右虚步。同时左掌上穿至胸前变拳,屈臂沉肘,拳心朝下稍里;右吊手变掌下落,随着右脚前迈经腰际再变拳,再向前从左拳腕下穿出,交叉于右拳下。两拳随着成右虚步,同时稍内旋前掤,使两拳眼朝内稍上,拳心朝两侧下,高与锁骨齐。眼神随两拳前掤前视。(图410、411)

图410

图411

要领:

1. 参阅第五十七式“金鸡独立”的要领。

2. 拳诀曰,“上步七星架手式”,其意以防御为主,变着中含有既可进击,又可闪化的作用。“七星”指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个部位,在作用上可顶、打、击、撞、靠等,是练好拳架和进敌与御敌必与求之的部位。它的基本要求要做到“手脚相顾”、“分清虚实”,劲掤而不僵,体松而不软。比如:上右脚时手脚齐出、齐动、齐到;成虚步时右脚掌略撑身体重心,不能完全由左腿支撑;两拳掤出时,劲点要通过肩背,注于腰间,贯于脚跟,使掤击之拳动短、意远、劲长。

用法:

设对方用右掌抓住我左腕,我身即趋前而起,双手变拳,交叉于胸前,将敌手托架上掤。或左拳上架,右拳击其胸口,同时用右脚踢彼下部。

歌诀:

上步七星变无穷,看似防守实寓攻。

远打近靠中出肘,前踢旁踹膝上冲。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动作:

1. 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实,右脚稍提起收回,经左脚内踝向后稍偏右退步,先以脚尖落地。同时腰先稍含向左松沉之意,随即随着退步微右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右脚跟随着重心后移里收(使脚尖斜朝外)而全脚踏实;同时,两臂稍向右下松沉,两拳渐松变掌,使左掌心朝右下,右掌心朝左里侧上方,两腕仍相交,两臂呈弧形,眼神关顾两拳变掌前视。(图412)

图412

2. 重心继续后移,渐渐全部移于右脚,左脚随即略向后提,腰仍随体右转。同时,两掌渐渐下落分开,右掌向下、向后、向右上弧形移动展开,左掌随转体往右稍向下沉。继而,腰左转使身体朝正前方,左脚距原地半脚许落下,以前脚掌着地微撑,膝微屈,成左虚步。同时右掌经右胯旁向右、向上并随转体弧形上举于身体右侧上方,高与头齐,掌心翻朝前,右臂呈弧形展开;左掌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而左弧形落于左胯旁前,掌心朝下,手指斜朝前外。眼先关顾右掌向右划弧,当右掌自右向上划弧时,即转向前平视。(图413)

图413

要领:

1. 左右腿虚实转换及腰胯的旋转要顺遂自然,寓意于内,外示安逸。身体不可忽高忽低,或俯或仰,或左右偏摆。始终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2. 两臂在沉落旋转开合之中,要以指、掌、腕领劲,通于两臂,蓄于腰际,贯于足跟。当两臂向内松沉时,两小臂与掌腕间,随沉随化,内含掤劲,引其入笋。随即以大开大展之势,闪开正中,而开展中又寓合劲,使劲力不丢不顶而粘连黏随。注意在两臂沉落时肩松肘撤,不可夹肋。在两臂展开时不能做得跟“白鹤亮翅”一样,而比“白鹤亮翅”要展开些,但不能散开。舒展大方中寓缠绵曲折之意趣。

用法:

设对方双手来按或双手抓住我左右腕,我即撤步旋转两臂,以黏随折叠之劲引其落空。或设对方用腿踢我下部,我用左手搂开,右掌前击。

歌诀:

上压下踢来势欢,退步闪战莫迟缓。

圆转两臂任开合,粘连黏随稳如盘。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动作:

1. 左掌自左胯旁向左、向上弧形移至左额前,掌心朝前;右掌自上向右而下弧形下落,经腹前推至胸前,掌心朝左前下方。两臂呈弧形。同时,随两臂圆转,腰胯微随之右转再左转,身仍朝正前方。(图414)

图414

2. 接着重心移于右腿,以右脚掌为轴,腰身向右后转,带动左腿膝内旋,左脚掌随即略踩地而起,随体向右后摆转约230度,使身体朝东北斜角;同时,两掌向右后运转,随运随着右掌渐起渐展高与鼻齐,左掌渐落与胸平,两掌心皆朝下。

当身体转至东北斜角时,左脚在右脚西北方向落地,使两脚尖皆朝东北方向。左脚先脚尖、后脚跟,随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全脚踏实,左腿膝微坐,右脚掌虚着地,略成右虚步状。同时,两掌随转体向右平移,右掌移于东南斜角(45度),左掌移于右腕左侧,稍低于右掌。两臂呈弧形,松肩坠肘,松腰胯。眼神随转体平视,关及两掌右移。(图415、416、417)

图415

图416

图417

3. 腰自右向左转,右脚自右向左、向上弧形摆起,随摆随着长腰,身起(左膝稍起)。继而右脚向右摆出,膝部自然微屈,脚高不超过肩部,脚面略绷平,腰同时微右转;同时两掌自右向左迎着右脚拍击,先左掌拍击,后右掌拍击。眼神关顾两掌拍击脚面。(图418、419)

图418

图419

要领:

1. 杨澄甫先生曾说:“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这是对太极拳术要领的高度集中概括。“转身摆莲”势更刻求这种奥妙,其要点是做到“柔腰”。比如:做动作2时,两臂圆转,左虚步势虽然不变,但要膝屈裆圆,胯落腰活,注意腰隙间顺势动而内随,气息调节,劲贯四梢,内力充实。当转身旋转时,内气潜转,腰身右旋,重心全部落于右脚掌,由两肩肘松柔的起落右运,带动腰围向右平移转,而左脚略踩地即起,随腰外旋,促身圆转。整个旋转动作,皆以腰胯为动源,臂领腿促,上中下协调一致,松活自如,稳定平衡。而不是单靠扭身或者单靠左腿的划圈抛动使其旋转。及至完成拍脚动作和下一势“弯弓射虎”动作,均要有“杨柳摆春风”之盎然意趣。

附转身摆莲运足图

2. 转身后到左脚落地,仍要保持原屈坐的高度,当右腿上摆时,左腿才渐立,但膝节仍微屈。右腿摆莲以横劲外摆,高不过肩。两掌虽依次先左后右拍击脚面,但其意要有脚拍手之感,这样腰腿部的柔韧力量增强,右腿出脚就快,发声也就脆而干净。

用法:

我做跨虎势时,设对方双手进我正中,我两掌圆转,托封对方来势,以截合劲推击对方。

又设人自身后打来于万急时,我即旋转两臂连封带打,左脚用旋风势向敌下部刮去,对方不攻自破。

再设又有人自右打来,我两掌顺采对方之手臂,急起右脚踢向对方肋间。

歌诀:

前封后打进腿攻,势如旋风平地生。

敌臂粘缠劲,连环横扫锉敌锋。

第八十一式 弯弓射虎

动作:

1. 随前势两臂平摆于身左侧(西北斜方),使左掌心朝下,右臂外旋使掌心朝上,两掌与腰平;同时左腿渐蹲,右脚先下落虚悬,再向东南方迈出,先以脚跟轻着地,腰随微右转。眼神关顾两掌移动。(图420)

图420

2. 腰渐渐右转,右脚渐渐全部落地,重心稍移于右腿。同时,两掌自左向右经腹前弧形转动,左掌掌心朝下,停于腹前,右掌停于右胯前,掌心朝里上。两掌在一个平面,两臂呈弧形,眼关顾两掌移动。(图421)

图421

3. 重心继续前移,蹬左腿,弓右腿成右弓步。随弓步,腰先向右转,再向左转。随转腰,两掌继续向右上绕转,边绕边渐握成拳。两拳先屈肘向右上挑起,再同时向左斜方东北角打出,右拳随绕随打随着臂内旋使拳心翻朝外,置于右额前,臂呈弧形;左臂先稍外旋上绕,拳经胸前向左斜方击出,随击随绕随着臂稍内旋,使拳心朝右,拳眼朝上,高与胸平,臂直中有屈。眼先顾及两手向右上绕,当身体左转,眼神领先左拳出击方向前视。(图422)

图422

要领:

1.“弯弓射虎”接前势时,动作要连贯,不可有停顿现象。

2. 当两掌向左侧平移时,注意气落胯松,颈领背弛。向右圆转时,裆劲下沉。两臂在腰的带动下也要向前、向右移转,不可形成先落步转腰,再移动双臂,这样就不能使动作和劲力协调一致。当两拳向左斜方出击时,要求拳到腿到,一到俱到,不可出现腿先弓到了,腰还在扭,手还在动。成势时,要防止肘抬、肩耸、身扑。

3.“转身摆莲”与“弯弓射虎”势要注意拳打四方。

4. 此势以提劲为主,粘挑放打兼而有之。其效用拨敌之根,放敌以锉。

用法:

设对方用右手打来,我随用右手粘住其腕,同时左掌拂其右肘,用提劲往高处粘提,将对方足根领散,然后用按放劲向斜打击。

歌诀:

敌进双拳打我胸,右提左拂似挽弓。

紧贴敌臂回劲放,当头炮加左拳冲。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

1. 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腰渐渐左转。同时,左拳变掌,随体向左后,随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右拳同时向前出击,随击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朝下,高与胸齐。(图423)

图423

2.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下方,高与肩齐;右拳自前向下经腹前左绕,拳心转朝下。两臂呈弧形。眼神稍顾及右拳下移,即渐渐转向前平视。(图424、425)

图424

图425

动作3、4、5、6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3、4、5、6同。(图426、427、428、429)

图426

图427

图428

图429

要领及其它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同。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同。(图430、431、432、433)

图430

图431

图432

图433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与第十四式“十字手”同。(图434、435、436)

图434

图435

图436

第八十五式 收势

动作:

两掌向前随伸随分开,两手同肩宽,同时两臂内旋使两掌心转朝下;随即两肘下沉,自然带动两掌徐徐下按至胯前,手指朝前,掌心朝下。最后,两臂与两手指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437、438、439)

图437

图438

图439

要领参阅第二式“起势”。

收势,也叫合太极,由动变静,徐徐收敛心意气息,最后,眼神也要自然收敛。

歌诀:

太极无始亦无终,阴阳相济奇妙生。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

知己知彼无不胜,熟着熟劲见神明。

任他鼎力来势猛,引进入空智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