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剑基本技术要求
太极剑的基本技术内容和要求,主要包括身型身法、步型步法、腿法、眼法、握剑法、剑法等动作姿势的要领及规范化要求。它表述的是:在剑术中具有动作特性特点和在静止或相对运动中所处状态的做法。由于太极剑术整体动作的锻炼方法来源于太极拳,因此太极拳手、眼、身、步的做法和技术要求,也是对太极剑术的共同要求,这些要求在《杨氏太极拳真传》和其它专著中多有介绍,故本章对上述内容只作简要说明。
一、身型身法
1.头:向上虚领,下颌微内收,头正直,面部表情自然。头部不可俯仰或偏摆。
2.颈:随头上领而轻提,颈椎松竖,颈部肌肉不可紧张。
3.肩:保持松沉,能松得下才能有沉,沉劲贯肘。肩头不可耸起或前扣后张。
4.肘:自然下垂,保持松活。能松肩才能坠肘,肘坠则肩沉,力贯手腕。不可僵直,肘尖不外扬,也不夹肋。
5.腕:持剑手腕要旋转灵活,柔韧有力。腕带肘劲,肘催腕力,不可强硬,也不可无力。剑指和沉腕弧度随剑势保持或变化,不可强坐,也不可凸腕。
6.手:握剑要指掌相合。指要扣、 (手)心要空、 (手)背要撑、腕为根,力度和形状要变化灵敏,不可僵硬,也不可软弱。
7.胸:平顺,松舒自然,不要前挺,也不故意内缩。
8.背:松拔自然,不可前顶,也不可弯背。
9.腰:要放松,命门微后凸,腰为主宰,运转灵活。腰不可前挺,也不可故意后弓。
10.脊:随颈椎上领而松竖,保持正直。不可僵直,不可歪斜。
11.臀:尾骨内收臀敛,不可凸出或左右扭摆。
12.胯:胯松裆圆,开合自然。不可顶胯,不可夹裆。
13.膝:膝关节放松,伸屈柔和自然。
14.脚:提起时脚腕放松,脚跟或脚尖着地要轻柔实稳。
对身体各部位和身法的要求,总的说要中正自然,协调顺遂,舒畅合度,内外相合,周身上下前后左右对称互撑,贯穿完整。不可犯僵滞浮软等弊病。同时留意身体各部位在动态中做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空间对称相合关系。
二、步型步法
1.弓步:前腿全脚着地,屈膝前弓,脚尖朝前,膝盖与脚尖对正,不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脚尖内扣约45度,两脚内侧横向距离约20厘米。
2.侧弓步:此步型多在扣脚转身时用,如“白虎搅尾”接“鱼跃龙门”。一腿屈膝前弓,支撑重心,脚尖内扣约45度,膝盖不超过脚尖。另一腿在体侧自然伸直,脚尖朝前,两脚近似平行。
3.马步:两脚左右开立,约为脚长的三倍,两脚尖朝正前方,屈膝半蹲,敛臀坐胯,膝盖不可过脚尖,也不夹不张。裆劲重心位置在两腿中间,开胯圆裆。
4.虚步:一腿屈膝下蹲,支撑重心,脚尖外撇45度,另一脚自然前伸,脚跟或脚尖放松着地,膝微屈,两脚横向距离约15厘米。定势时,膝对脚尖,圆裆沉胯,裆劲重心位置在后十分之九处。
5.开立步:两脚左右分开,脚尖朝前,身体正直,两脚心距离同肩宽。
6.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自然平铺伸直,重心全在实腿,如“燕子抄水”。
7.丁步:一腿屈膝半蹲坐实,全脚着地,另一腿屈膝以脚掌或脚尖在实腿内侧支地。虚实分明,腿部肌肉放松。如“怀中抱月”。
8.独立步:一腿自然直立,另一腿在体前或体侧屈膝提起,高过于胯,小腿自然放松下垂,脚面微绷平,脚心对另一腿膝盖,直立腿直中寓虚,收腰胯,腿不夹,身体中正。如“魁星式”、 “挑帘式”、 “宿鸟投林”等。
关于步法,主要指上步、退步、跳步、跟步、盖步、碾步等在动态中的做法要求。太极剑对步法的要求与太极拳基本相同,如:虚实渐变,控制平稳,潜换重心,虚实分明,做到“迈步似猫行”。特别要留意腰、胯、腿、膝、脚在动态中姿势劲点相互变化、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比如提脚变步时三节同动的运动规律。三节是指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如笔者认为,做“搂膝拗步”后腿由后向前的运动过程,开始提步时三节关系为“中节领、梢节随、根节松”;当膝提收到中间、脚再向前伸出时,三节关系则应变为“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三、剑 指
(一)剑指的形状和要求
剑指亦称剑诀,是太极剑套路中不持剑的手捏成的形状。做法是: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无名指和小指屈回手心,拇指压在无名指第一指节上。如(图1)。
图1
在一趟太极剑套路演练过程中,除个别动作姿势另有要求外,左手要始终捏成剑指状,不可随意将拇指或小指分离翘起,也不可将食指和中指分开,还要掌握好剑指的弛张程度:
①拇指与无名指、小指相合,不要压得太瘪,手形不要紧缩,要使手心微圆撑,掌骨之间微撑开。
②食指和中指不可弯曲,也不可过直上翘,要使剑指与手背保持平直。
③视姿势动作要求,腕部要保持剑指与小手臂的平直,或腕部微沉或坐腕竖指。如: “凤凰双展翅”其腕部宜平直; “三环套月”的“弓步前指”腕部宜微沉; “魁星式”的“独立架剑”腕部宜沉坐,指竖起。但不论哪种情况,皆不能使腕部凸起、指尖下垂,失势失神。
(二)剑指的功用
在剑术演练中,多以右手持剑左手为剑指,剑指连同其手臂的各种动作与姿势,对右手持剑演练剑术起着协调配合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1. 可协调身势,增加剑的使用力度。如做“天马飞瀑”抡剑向下劈时,左手剑指要同时向右腕部圈合,可以带动腰力,增大向下劈剑的力度。
2. 领引剑路,平衡剑势,增强神韵,起到剑术优美的表现效果。如做“怀中抱月”、 “犀牛望月”动作,右手带剑收回,左手划弧圆转,可使剑势曲直相配、刚柔相合,不仅使动作与名称象形自然传神,也起到开合腰腿、平衡剑势、增势助力的运剑效果。
3. 可助剑法的技击作用。如做“青龙出水”,对方用剑向我中上部刺来,我以平剑架御来剑,同时进两步逼近对方,出左手穿进对方右臂下托其肘腕,对方必亮正中,进而发挥我刺剑的技击效果。也可用剑指刺喉戳眼。
(三)剑指运用规律
对剑指的动作,还要掌握规律,运用得当,既不可过于单调使剑势呆板,也不可随意划圈而显轻浮。
1. “以指领剑,指剑相随”。比如“魁星式”的“独立架剑”定式,左手剑指与胸高并指向东(设起势朝南),此时剑指微上翘,使剑指向前上方的延长线与剑尖朝东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则势整,若竖直上翘则显气短,若向前平指则劲散,若剑指歪向左右则势不整,若凸腕垂指则无神;接下来“独立沉刺”动作,剑指要随落剑而指向剑柄;接做“仆步撵扫”时,剑指要从剑柄开始,引着剑身划弧,直至到位,左臂圆撑,剑指仍要遥指剑尖。
2. “同开同合,对称协调”。一般来说,当动作是收蓄势时,剑指与剑柄同合;动作是开展势时,剑指与剑尖同分。比如做“流星赶月”动作,当右手持剑由后向上向前抡劈时,左手剑指则相应地向下向后分展;接下来做“天马飞瀑”由上向下虚步劈剑时,左手剑指则与剑柄相合。
另外,剑指手心的方向也应注意。当剑在身前为立剑时,剑指在身后也为立剑指,即剑指朝后,手心朝右;当剑在身前为仰手平剑时,则剑指在身后为俯手平剑指,即剑指朝后,手心朝下。凡此种种,不一而论,望习者自悟。
四、握 剑
握剑也叫持剑。有左手握剑,也有右手握剑。左手握剑多用于预备势、起势和收势,右手握剑施展剑法。
握剑的方法称握法或把法。正确的握剑方法和握法的熟练变化,是灵活运用各种剑法、劲法的关键。握剑的手与剑柄之间,要随剑法的变化而随时变化指关节、腕关节的状态,其掌缘、掌根、掌背、手指、虎口各部位的着力点和轻重也随时起变化,并在变化中牢固控制剑柄,防止不慎飞出或被震落。握剑法的要求可归结为“一牢二活”四字,其握剑要点即古剑谱中所谓“手心空、握剑活”。
握剑的作法是:拇指与中指、无名指扣住剑柄,食指与小指辅助扣住剑柄,以增加牢度和力度。但当剑法变化时,如剑前刺或向后抽带,食指、中指、无名指可相互替换与拇指主扣握剑柄的地位,其余手指辅助于剑柄而增加牢度和力度。劈剑或内扫时,食指松,小拇指要向内用力,虎口前压,形成一个力偶。向上挑剑或外扫时,小拇指松,食指向内用力,手腕下压,形成一个力偶。剑法变化时手心要空,当剑身着力时手心要实,手掌背亦要随虚实变化而变化松紧力度。
另外,握剑柄的位置也需注意。一般虎口握在离护手下端约10毫米的位置为宜,不可使虎口紧贴护手,这样易失之灵活。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握剑方法。
(一)左手握剑法
在不用剑的时候,剑插进鞘里,或佩或背或提或抱。古习多将剑系在或固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如佩剑是把剑挂在腰间,背剑是背在身后,都不用手。提剑或抱剑一般用左手。提剑是左手提握住剑鞘的前端,使剑把在前,剑鞘在后,以大拇指能按捺住护手顶端为度,如(图2)所示。当要剑出鞘时,右手握住柄,左手拇指向前一顶,使剑脱鞘即可。抱剑是指左手反手握剑的方法,即剑鞘朝上,剑把朝下,护手贴在左掌心上,拇指扣住护手一侧上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扣住护手另一下端,食指伸直贴于剑柄上,掌根轻贴在剑鞘口端,剑鞘平面轻贴在小臂上。这种抱剑方式可将剑抱在小臂后,如(图3)所示,也可将剑抱在小臂前,如(图4)所示。图4是剑不出鞘时一种较为自然安全且有礼貌的持剑方法,当两人对峙需要剑出鞘时,则翻转手臂,将剑转朝后,然后右手握住剑柄前抽,左手握住剑鞘后拉,使剑与鞘瞬间脱离。这就是杨氏传统太极剑预备式剑在小臂前持剑的原由。实际上平时持剑都是剑与鞘在一起,在用剑时才抽出,左手可拿住剑鞘,也可弃掉,这里仅以个人看法作以说明。出鞘后的左手反手握剑法与前述一样,如(图5)所示。
图2
图3
图4
图5
(二)右手握剑法
1. 根据不同剑法的需要,右手握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满把:虎口正对护手,拇指屈压在食指的第2指节上,其余四指并拢握紧剑柄,腕部挺直如握拳状,适用于劈、砍、架、按、压等剑法,如(图6)所示。
图6
②螺把:虎口离护手稍远,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第一节依次扣住剑柄,形如“螺旋”状,拇指紧扣于食指第1指节上,食指第2节靠近护手,腕关节微提。适用于刺、点等剑法,如(图7)所示。
图7
③钳把:虎口靠近护手,以食指、拇指和虎口夹持剑柄,其余3指自然附于剑柄,这种持法比较灵活,适用于抽、带、云、挂、反刺等剑法。如(图8)所示。
图8
④双手握剑:双手握剑是左手握在右手下边的剑柄上,如(图9)所示。或左手贴抱在手背上,如(图10A、B)所示。它是一种助力性握剑法,在剑术套路中时有出现,如“跳步摆剑”、“朝天一柱香”等。其实,在剑需要增强力度、不失灵活的前提下,左手可随时与右手同配合握剑。
图9
图10A
图10B
以上把法是在静态或定式中的握剑方法,实际在动态中,几种握法连用,要灵活掌握。
2. 根据握剑手心和剑刃的方向,又分:
①正手剑,也叫中阴剑——手心朝左,剑体为立剑,刃分上下,拇指一侧的剑刃称上刃或外刃,小指一侧的剑刃称下刃或里刃。如(图11)所示。
图11
②反手剑,也叫中阳剑——手心内旋朝右,剑体为立剑,剑下刃朝上,剑上刃朝下。如(图12)所示。
图12
③仰手剑,也叫阳剑——手心朝上,剑体为平剑,刃分里外,拇指一侧的剑刃称外刃,小指一侧的剑刃称内刃或里刃。如(图13)所示。
图13
④俯手剑,也叫阴剑——手心朝下,剑体为平剑,剑外刃朝左,剑里刃朝右。如(图14)所示。
图14
以上是手心朝上下左右四个正方向的握剑称法。手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使剑面斜朝左上、左下或右上、右下,一般称为剑面斜朝左上、左下,或斜朝右上、右下即可。
此外,剑尖竖直朝上称竖剑,剑尖垂直朝下称垂剑。
五、基本剑法
剑法是剑术中的技法,也是太极拳劲法在剑术上的体现。传统太极武术系列,如拳、剑、刀、杆等,都是附会八卦五行八五之数,讲究十三法。所以太极剑也叫十三剑,指“劈、刺、撩、扫、挑、斩、截、挂、崩、点、削、抹、搅”等不同剑法。其实,传统太极剑术历史悠久,剑法丰富,特点突出。单就剑法而言远不限于此,各家十三剑法虽不尽相同,也只是概括各自套路中剑法的精要。因此对太极剑法的认识,可不拘泥十三之说。但若对这些基本剑法掌握准确,练习熟练,且法法互成互融,则可达到升级有阶、一通百通之效。
本书只介绍与本套路有关的主要剑法。
1.劈 剑
立剑,自上而下为劈,一般为正握剑,剑身与手臂顺直,力达下刃。如: “流星赶月”、 “天马飞瀑”。劈剑还可分前、后、斜、抡等劈法。
2.刺 剑
立剑或平剑,亦可斜剑,以剑尖向前直出为刺,剑与臂成一直线,力达剑尖。按刺剑不同方位,有上刺(喉头以上),如“宿鸟投林”;平刺(胸上下),如“仙人指路”;下刺(腹膝之间),如“灵猫捕鼠”;低刺(脚踝),如“野马跳涧”;探刺(身高剑低),如“哪吒探海”等。
3.撩 剑
立剑,用小指一侧剑刃,沿身侧由下向前上方撩起为撩,力达剑刃前部。分正撩和反撩,正撩剑臂外旋,手心朝上,如“海底捞月”的“弓步撩剑”;反撩剑臂内旋,手心朝右,如“乌龙绞柱”的“弓步撩剑”等。
4.扫 剑
平剑,剑从左到右,或从右向左,以大于90度的水平运动横向划弧为扫,力达剑锋。如“左右边拦扫”、 “风扫梅花”等。这里应留意扫剑与下面所讲拦、抹剑的区别。
5.挑 剑
立剑,正握剑,使剑尖由下向上,或由下向前上挑起,肘屈腕竖,力注剑上刃前端为挑。如“白虎搅尾”的“弓步挑剑”等;也有平剑上挑,其力点在剑尖。如“怀中抱月”等。这里应留意“挑剑”与下面所讲“崩剑”的区别。
6.斩 剑
平剑,剑从左到右,或从右向左,高度在肩部以上,力在剑刃中前部横出为斩。如“白猿献果”等。
7.截 剑
立剑或斜立剑,剑身斜向下为下截,剑身斜向上为上截,成立剑向身体侧后方截为后截,力在剑刃中前部。如“乌龙摆尾”等。
8.挂 剑
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向体两侧立圆回收为挂,力达剑身中前部。如“朝天一柱香”、 “右车轮”等。
9.崩 剑
立剑,或平剑,崩剑时手腕凸沉,使剑尖上翘,发力于腕,力达剑尖。如“凤凰抬头”等。
10.点 剑
立剑,垂剑尖提腕,以反向力将力注向剑尖为点。如“燕子衔泥”等。
11.削 剑
平剑,手心斜朝上持剑,由左侧下方朝右侧前上方斜出为削,力达剑锋。如“凤凰双展翅”等。
12.抹 剑
平剑,从一侧经前弧形向另一侧回抽为抹,剑尖侧朝前,腕与剑平,力在剑刃上,向前滑动。如“左右边拦扫”。
13.搅 剑
以腕、肘、肩等关节为轴心,使剑身以圆锥形绞动为搅剑。其圈可大可小,力在剑身上转动。如“白虎搅尾”等。
14.拦 剑
斜剑,由体两侧向前斜上方或前斜下方推进为拦,左拦剑手心朝下,由左侧向前为左拦;右拦剑手心朝上,由右侧向前为右拦,力达剑身。如“左右迎风掸尘”等。
15.格 剑
平剑,持剑在身前向左或向右横摆为格,剑尖稍朝上或稍朝下,力在剑刃中后部。如“凤凰右展翅”等。
16.带 剑
平剑或立剑,剑尖在前,屈肘将剑向体两侧拉回为带,力在剑身。如“左右落花”等。
17.抽 剑
平剑或立剑,剑尖在前,屈肘将剑向怀中撤回为抽;或剑尖朝身后或体侧,屈肘将剑水平向体前拉为抽,力在剑身。如“勒马式”等。
18.云 剑
以腕关节为轴,将剑在头的前上方向左或向右环绕一周为云,力达剑身前部。如“左右迎风掸尘”。
19.架 剑
立剑,剑身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手心朝外,力达剑内刃。如“魁星式”。
20.压 剑
平剑,手心朝下,剑由上往下按为压,力在剑身中后部。如“顺水推舟”的“扣步压剑”。
21.抱 剑
右手持剑,左手掌合于右手背为抱,一般为增强用剑力度,力达剑身。如“朝天一柱香”等。
以上介绍的21种剑法,尚未包括本书“太极剑动作图解”中提及的其它剑法,如:击、推、撵、钩、豁、剪、割、切、拨、圈、绕、穿、勒、提等。有些剑法是用字不同,但其意相近。剑法虽然繁多,但按其功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攻击性剑法,包括劈、刺、斩、撩、截、击、挑、扫、穿、撵、推、点、崩、削、抹、割、剪等;另一类是防御性剑法,包括拦、圈、搅、带、抽、架、云、勒、压、格、挂、拨、提、切等。然太极剑法运用的特点是避实就虚,防中寓攻而粘连化发;在攻与防之间以化为先,而忌磕、格、碰、撞。在一个剑式中往往是几招连用,劲法连成。因此,对于剑法的认识,应在掌握基本剑法的基础上,更着意于运用剑法的变化,达到“无形无象”、 “应物自然”之意境方为上乘。
六、太极剑的练习
各传统流派的太极剑,都和太极拳一样,是体用兼备,健身效果与技击功能相结合的。然而,太极剑的演练,已经远远超出了健身和技击的功能,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效应,是其它任何武术器械无法比拟的。
一般来说,应该先学太极拳,再学太极剑。从套路角度看,太极剑的动作要领,包括一些动作,都和太极拳是一致的。从技击角度看,太极剑是太极拳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剑是手臂的补充和延伸,太极剑术是太极拳术的发展。练习太极拳要柔和缓慢,圆活连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技击上讲究以柔克刚,以迂为直,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太极剑依然。 《庄子·说剑》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述: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正是太极拳、剑技法的生动描述。虽然不能说庄子讲的就是太极剑,但可证明,中华武术随着道家哲学的产生,早就蕴涵着太极拳、剑的原理和风格。它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太极拳、剑源远流长。所以,打好太极拳的基础,是练好太极剑的重要条件。早期练武,不学好太极拳,师傅是不教剑的,也不可能练好。当然,如果纯粹为了健身,也可以先学太极剑,但要对各项要领严格要求,仔细琢磨,循序渐进,防止舞蹈化或体操化。
学习太极剑,也和学拳一样,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欲达“形似”,除了“模仿”之外,一是要追求要领,二是要了解用法。要领是用法的保障,用法是要领的根据。要明白“为什么”,才能融会贯通。为此,必须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学拳容易改拳难,切不可失之过急。过去教拳,师父带徒弟,一个动作要练好长时间才能继续,现在多用办班形式传授,难免夹生,学完后要不断钻研改正。能在一年内把动作逐渐改正确,就算快速了。若不继续请教追究,必然越练越走样,甚至无法挽救了。
所谓“神似”,即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进而追求太极剑的意境、神韵、气势、风格,并追求其文化和精神内涵。不但要注意每个动作的身法步法剑法,还要注意某些整体要求。全身放松柔顺,呼吸自然深长。太极拳演练要速度均匀,太极剑则可以在劈、点、挑、刺的瞬间,适当加快速度,显得更有气势(并非必须如此)。如果用长剑穗,还要考虑剑穗运转的灵活性与美观性,既要运剑又要运穗。神似的重点是意念锻炼,不但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还要“以身运剑,剑神合一”,进而身心两忘,纯以神行。凡此种种,已经进入“功夫无息法自修”的阶段了。
杨澄甫先师有个太极剑的题词: “剑气如虹,剑行似龙,剑神合一,玄妙无穷。”此即神似的要求。这个题词,我们首见于《武林》杂志1983年第11期,不知何时为谁题写。显然,它是别人代先师所题,杨澄甫先师的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这样的书法水平(有人说先师不识字,这不是事实)。从笔迹分析,可能是陈微明先生代笔。不管怎样,我们把它看作“杨澄甫先师论剑术”还是可以的。
纵观中华剑术的发展及其文化蕴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剑是流动的诗歌,剑是传神的书画;剑是逸士高道的伴侣,剑是闲云野鹤的象征。实际上,剑也被古人作为一种求神祭天的法器和斩妖驱邪的宝物。 《新唐书》记载,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吴道子观看了裴 舞剑后,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壮观。道子平生年画,得意无出于此者。裴舞剑能与“诗仙”李白和“草圣”张旭并列,使“画圣”吴道子得意而落笔生风,创作出平生最好的作品,其艺术魅力,可想而知。太极剑术,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新的腾飞,在全民健身运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大放异彩。日文日文日文
杨氏太极剑动作名称
预备势
第一式 三环套月
第二式 魁星式
第三式 燕子抄水
第四式 左右边拦扫
第五式 小魁星
第六式 燕子入巢
第七式 灵猫捕鼠
第八式 凤凰抬头
第九式 黄蜂入洞
第十式 凤凰右展翅
第十一式 小魁星
第十二式 凤凰左展翅
第十三式 等鱼式
第十四式 左右龙行
第十五式 宿鸟投林
第十六式 乌龙摆尾
第十七式 青龙出水
第十八式 风卷荷叶
第十九式 左右狮子摇头
第二十式 虎抱头
第二十一式 野马跳涧
第二十二式 勒马式
第二十三式 指南针
第二十四式 左右迎风掸尘
第二十五式 顺水推舟
第二十六式 流星赶月
第二十七式 天马飞瀑
第二十八式 挑帘式
第二十九式 左右车轮
第三十式 燕子衔泥
第三十一式 大鹏展翅
第三十二式 海底捞月
第三十三式 怀中抱月
第三十四式 哪吒探海
第三十五式 犀牛望月
第三十六式 射雁式
第三十七式 青龙现爪
第三十八式 凤凰双展翅
第三十九式 左右跨拦
第四十式 射雁式
第四十一式 白猿献果
第四十二式 左右落花
第四十三式 玉女穿梭
第四十四式 白虎搅尾
第四十五式 鱼跳龙门
第四十六式 左右乌龙搅柱
第四十七式 仙人指路
第四十八式 朝天一柱香
第四十九式 风扫梅花
第五十式 牙笏式
第五十一式 抱剑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