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茂与大成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大成拳文论

谈大成拳的内外双修

杨建侯

人体的一切行动、行为包括武术运动,均是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的。人类的大脑皮层具有复杂的分析和综合功能,因此它能准确无误地指挥人体各部位进行协同运动。

大成拳是在意念诱导下,有意识的调息,综合身体各种动作组成一种技击本能,它的运动方式是以意领气,以气推劲。大成拳有“力断意不断”的论断,实际上意不断力亦不断。它的运动特点则是意、气、力相连,带动周身进行运动。在训练时,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地带动其内劲运动,也就是说用意导力,采用腹式呼吸(但不要意守丹田)把调息练好。大成拳在运动时,大脑要指挥人体的外三合运动及内三合运动,以及调息。外三合运动即外部运动,内三合运动及调息即内部运动,外部运动是由肌体、节段以及肌肉拉伸表现出来,而内部运动则是由内在的内劲在身体中运动,从外表看是不容易看出来的。所以我父亲杨德茂先生一再教导我们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己之动。”回想当年父亲与别人搭手时,没见他有什么动作,对方的脚已然离了地,稍一发力,对方便被击出去。

另外,内劲与外部运动并不矛盾。内部运动(内劲)可以通过外部运动体现出来,而外部运动也可以促进内部运动。比如做外部运动时,不合乎运动要求,不得要领,必然影响内部运动的效果与运行。反过来,如果内部运动不适当则会使内劲不足,精神不振,同样也影响外部运动的效果与质量。所以在训练时,内外要一致,内外要合一,周身运动才能协同一致、自然,这样才能符合大成拳内外双修的宗旨和拳术的技术要求。

下面谈一下大成拳的刚劲与柔劲。

拳中有句话:刚柔相济,以定心神。对于初学者来说,平时除学站桩、试力及走摩擦步外,最重要的是将身体各部位放松,逐步消除身上固有的拙劲。拳术所应有的劲是外行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初学者是希望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技击技巧,使动作规范,发力有劲,能摔人、放人。但掌握技巧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所能达到的。初学者常常由于动作不熟练,实际操手、推手时精神紧张,导致全身紧滞、僵硬,使全身关节、节段死板僵直上下肢体动作不协调,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运用调息,单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发出一种极僵硬的拙力。人们通常认为练功就是使出浑身最大的力气,就像日常生活中推车、拉重物、搬东西一样,用的那种力气便是劲了,故在练习中总是用这种力发力、用力。其实,这不是武术中的那种力,必须要跳出这个误区。当然错误的用力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改正过来的,即使练了一段时间的人有时还会出现这种拙力,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习惯所造成的。所以要想练好大成拳,首先必须克服身上这种由来已久的、错误的条件反射,通过正确的训练建立新的用劲的条件反射。这要经过懂劲的老师的正确指导及学者的刻苦训练,克服掉身上僵拙力后,在训练时身体应有一种很自然的松劲。在发力时,身体各部位自然放松。当你懂得放松发力时,才能掌握拳术中的柔劲。当柔劲在身体上出现时,说明自己的拙劲已经逐步消除了。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站桩来完成的,只有桩法换劲才能使拙劲转换成柔劲。只有正确地掌握了什么是劲,如何发劲,然后再靠内劲与动作配合,经常练习,劲才会逐步加深,大成拳里所要求的一触即发之劲才能练成,然后才能由柔而刚,由刚而坚。

拳术只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是不行的,它必须刚柔相济,才成为正确的用劲方式,所以说刚柔相济是正法。

在技击上过刚的劲称为“直力”,也称为“拙力”,过柔的劲称为“懈力”。在技击过程中,过刚易被柔化,过柔易被刚制,在刚与柔之间,要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懈,劲力透达其身。

我父亲杨德茂先生常说:身上的劲如“金刚”、如“槐虫”,喻其劲是一个“转”字,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在技击时就能一触即发,发力如箭。当你一接触到攻击时,自身接触点就会听出其攻势,如方向、力度,即刻变化自身的身法、步法及角度而击败对方。

大成拳凡达到上乘之功夫者,他的调息功夫必然是很精通的,没有调息这步高深功法,再好的功夫也是逊色的。

下面再谈一下调息。大成拳的调息方式与其它内家拳法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大成拳特殊的东西。首先呼吸时用鼻子吸气呼气,对此要在站桩中长期体会与应用,应在桩中求劲的过程中解决调息问题。换句话说,在桩中求劲与调息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在桩功训练中待调息有了一定基础后,可在试力与发力时发挥调息的功能。

大成拳的调息方法中包含拳术中的沉气和提气。大成拳的调息方式是,吸气时深长有力,当气流吸进时应当徐徐气沉丹田。通过膈肌的运动,使腹腔、胸腔及内脏产生相应的蠕动。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产生有灼热感,使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这样在运动时就自然会降低人体重心,使人体重心易于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稳固,双脚落地有生根之感觉。就在气下沉的同时,意念,也就是大脑思维应通过意识的诱导将气上提,这是腹壁肌向内收,胸腔就会不断扩大。只有这样呼吸才会“深长” (这也是“深长”二字的来由与生理上的依据),才会提高人体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这两种方式不断交替进行,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做到两脚落地有生根之感。有推之不动、撞之不散及拔地欲飞之状,这也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呼吸弹力”一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