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的父亲汪永泉7岁时开始跟随我祖父汪崇禄一起在溥伦贝子府向杨健侯学习太极拳,并跟随祖父在杨家练拳。到了14岁时由于辈分原因,杨健侯指定我父亲拜其三子杨澄甫为师。当时在杨澄甫门下学习的还有阎月川、牛春明等人。一直到杨老师去了上海,父亲才中断了在杨家直接受教。父亲在杨家学拳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了师爷杨健侯及师伯杨少侯太极拳技艺的直接传授,得到了杨家两代三位拳师的真传。这是后来他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的内功及轻劲、点断等劲法有别于杨家在外所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积几十年练拳、教学的经验、体会,在理论和技艺方面都有所创新、发展,所传杨式太极拳有其特点。
从1926年起,父亲先后在今是中学、协和医院教拳,从学者众多。成绩较好者有朱怀元、孙德善、张广龄、张孝达、高占魁等人。
从1977年开始,父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拳,院内外先后有许多人参加学习,其中坚持时间较久,常到我家里来学习拳术的有王平凡、彭城、赵绍琴、孙耕夫、丁冠之、孙德明、齐一、刘万仲、吴有文、张文杰、何凤山、刘金印、魏树人等。除这些中老年人外,还有少数青年人也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其中,坚持练拳的卢志明也颇有收获。如今,他们之中有大半已故去,健在的也大都进入耄耋之年。他们对汪传杨式太极拳的了解和掌握,急待发掘和抢救。
在社会科学院长达10年的教拳过程中,父亲讲授了大量的太极拳理论,揭示了杨式太极拳许多曾属不传之秘。由于当时的录音、录像设备尚未普及,他讲的理论和秘诀缺少音像资料,未能全部保留下来。幸亏当时学拳的刘金印先生,由于学拳的认真和勤做笔记的习惯,记有大量的记录。这些笔记“沉睡”多年,一直到2006年我们召开“纪念汪永泉老师大会”、继而成立“永泉太极拳研究会”时,他受到大家的感召和激励,把珍藏了20余年的笔记拿出来,用了3年时间,废寝忘食,编辑成册,公之于众,为广大的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研究汪传杨式太极拳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
刘金印先生所编辑的这本拳语录,符合我父亲所讲,又多采用原话,真实生动,原汁原味。我读时感到如同父亲生前在我耳边说话一样亲切,如同再次聆听他的教授。细读细琢磨这本学拳语录,用来学习、研究指导练功实践,具有“溯本求源”之功效,同时帮助我们和社会增进对汪传杨式太极拳的正确的理解和体验。
本书在一些专题前面加了《编者按》,介绍有关情况,提供学拳见闻、轶事以及编者的见解,有助于读者理解语录,避免把原话和编者的话相混淆。这是本书编辑的一个特点。
编者从大量的学拳记录中,选取出关于拳理、功法的语录,加以整理,突显出汪传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我认为,此书是对已经出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口述,魏树人、齐一整理,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的补充和丰富,堪称为姊妹篇。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我父亲弘扬传统太极拳遗愿的继续实现,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刘金印先生年近八旬,不遗余力,抢救遗产,发掘资料,为传承传统太极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期盼有更多的热心人士更加积极地学习、研究、传承太极拳,为保存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更多的贡献。
北京市武协永泉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汪仲明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