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审美方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 言

美,一个熟悉却又模糊的字眼。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明确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以来,关于美的本质、属性、内涵、形态、意义等思考和学说层出不穷,不同时代、社会背景的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试图去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解释和学说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流派。但无论是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典美学集大成者康德还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者都不敢自诩完全穷尽了美学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她会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超越以及对文化的研究一同深化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去思索和探讨“美”这个古老而抽象的命题。

体育是自人类诞生之际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复杂文化现象。远古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耕作狩猎之余开展各种体育游戏、祭祀、医疗、教育和军事活动。在此过程中人类的智力体能得到了开发,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文明能有效的传承,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审美意识也随之萌生。从史前岩壁画可窥见远古人类的生活风貌,了解到体育在他们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他们通过绘画这种艺术手段记录下了他们的美学思索,反映出体育同美学在人类孩童时代就表现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了古希腊奴隶城邦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竞争意识的深化,体育兼有强身健体、军事训练和娱乐大众的多种功能。这时,体育也成为艺术与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多是反映运动员强壮的体魄、优美的体态和顽强的意志。可以说体育促使了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等一系列美学行为在古希腊的盛行。

从此之后,人类发展的每一步历程都有着体育与美学相互推动发展的印记。从19世纪末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召开到二战后竞技、职业、国际体育的飞速发展,再到现在关于回归体育本质的思考所引发的大众体育热潮,无不反映了美学思想对体育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体育与美学如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共同促进的良性发展关系。

如今,人们对体育的热情越来越高,体育“粉丝”成为当今社会粉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观看体育竞赛时如醉如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热爱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人群。体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自生固有的含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盛况?《体育审美方略》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因为体育运动之美有着永恒的魅力,以及将运动之美演绎到极至的运动员有着永恒的魅力。人们对体育的高度热情,实质上是对运动中的优雅、勇敢、顽强、灵巧以及深邃广阔的风景美所吸引。

《体育审美方略》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美(体育美)的本质与形态;体育审美要素和经验;体育美创造的独特路径。在逻辑发展顺序上,先概述了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凸显了体育艺术特点;然后,简要阐述了与体育美联系密切的一般美学原理,如自然美、艺术美、人体美等;最后在上述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引出本书重点——体育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建构了《体育审美方略》的框架。为体育领域各层次人员提供了更为专业也更为深远的美学思考视角,使人们能重新审视体育;以浓墨为体育艺术专业学生揭示了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的审美特征,在了解这些审美特征之后读者如沐浴春风。希冀以此指导读者的审美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本书还包含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因体育美学精神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深刻忧虑:如球场暴力、假球黑哨等。笔者试图以美学的超功利性、塑造道德品性原理,对此进行解释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笔者还对长期以来,体育领域只注重外在的训练,而不注重文本生产,体育专业人员科学人文素养偏低等问题进行思索:突破对体育美学的表象性理解,使体育美学成为诠释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载体;使体育美学成为人人都能践行的大众化哲学生活方式;建立体育美学的测评和达标体系,并将其“物态化”为可操作的“尺度”“公理”和“量表”;为不同类型的体育参与者提供科学的实践标准与方向。这就使得通常被认为是束之高阁的美学有了现实意义。这是笔者的初衷与目标,也可谓是全书的理论特色。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她以人文精神为中心,探讨人类的感性直觉活动——审美活动的规律。人文学科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教化,因此人文学科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引导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所以他说哲学就是在教化中获得了它存在的前途和条件。

美学要揭示其与人类自身建设的关系,要关注她对人生的意义的发现,塑造审美化和艺术化的人生,从而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理想。美学的价值在于:第一,她让我们深刻认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的关系,体悟人的自由本身,并以此改善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即便是身处困顿之中,也能御风而行,吟唱出身心的自由。第二,她让我们了解自身作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存在,并照这样的整体性来创造自己,从而明晰人自身的价值,使人的生活以自身为目的。第三,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塑造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人们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自己和自己的生存空间”。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的、相通的一面,又有特殊的、有差异的一面。所以研究美学要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差异。一方面要注意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其差异性。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但我们的立足点仍是中国文化。

体育美学在我国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的学科发展历程。在研究体育美学问题上,笔者怀着审慎而又开放的态度对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编写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观点的美学思想,切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机相结合。兼收并蓄美学史上其他的有益学说,向读者传达超越生活的、纯粹的美学感受,以探索人的本质力量。

第二,认真总结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文化时代,美学特别是体育美学的理论建设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继承和创新,使得本书既具有体育美学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又能体现体育美学的现实意义、时代精神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努力使其更具预见性和前瞻性。

第三,做到内容创新:体现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要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表述;做到特色突出:全书内容突出体育与美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做到结构严谨、深浅适度:全书的结构呈现出清晰合理的逻辑编排,既要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又要与读者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第四,本书以方略为成书体例,意在为多层次的体育参与者提供审美指导,突出本书作为方略所特有的指导意义。在简单厘清美学发展脉络和不同美学学派的基础上,以形象的实例和具体的体育项目引导各类体育参与者、爱好者更深刻地体会体育所蕴含的独特的美,丰富其美学体验。

笔者相信通过深入了解体育美的本质和特征,将体育美学思想切实灌注入体育实践中,能最大程度地丰富人们的体育审美经验,提升各项体育活动爱好者、参与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各类体育项目的审美价值,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也是新世纪美学学者全新的社会职责和研究方向。本书以其特有的理论视角,揭示体育运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为体育科学研究另辟一条思想途径和理论纬度,从而能动地作用于体育实践,有效地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本书体系较为完整,内容翔实,涉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伦理、文学、体育、艺术知识,不仅有较高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作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审美方略,也可作为体育院校的审美教学之用,还可供体育和美学的研究者参考。

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之美学本身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学科,本书难免有许多不足和舛谬,敬请广大读者和同仁不吝赐教。

本书是凝聚了笔者多年来在美学园地辛勤耕耘的智慧和实践结晶的专著,在成书的过程中苏肖晴、兰润生两位教授、周昀老师和肖琼博士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还得到纪文君、杨茜、张培、葛宇等几位研究生大力协助;本专著的出版也得到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承蒙书法报·书法热线首席编辑,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者樊利杰热情为本书题写书名,他书宗晋唐,深入传统而又时出新意;注重文人的书卷气与书法的嫁接,使本书名耐人寻味。笔者深怀感激之情。

更为荣幸的是邀请到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大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热情为本书作序。其作为美学学术权威的高屋建瓴的统领思想犹如本书的一面旗帜,既体现了王杰教授与笔者的同窗之谊,又表达他对体育美学事业的大力支持,令笔者不禁肃然起敬。

笔者深感没有前辈美学家的苦心专研和大力倡导,以及现代美学工作者的传承与发展,实难成此书。也借此机会向一代代的美学家献上最诚挚的感激之情。

最后,笔者也希望更多学者能够加入到体育美学这片全新的研究领域中来,本书谨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启示,望后来者能不断丰富体育美学的内涵与外延,为体育插上美学的翅膀,助其飞得更加高远。

作者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