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商业现代化经营方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我国体育用品流通网络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一、我国日用工业品(包括体育用品)流通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体育用品是具有一定专业特征和用途的商品,从商品生产和流通范畴来看它属于日用工业品类别,按照日用工业品的销售体系和渠道进行流通。因此,研究我国体育用品流通网络的发展,首先应全面审视与追溯我国商品流通,特别是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日用工业品(体育用品)销售渠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商品流通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市场取向的商品流通体制。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其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调拨形式。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商品流通体制下,体育用品被包括在日用工业品的销售体制与渠道之中。在日用工业品流通中销售主体是国营商业企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企业。这两大商业系统是日用工业品流通的主渠道。其基本流通经营方式是通过批发商业网和零售网点销售产品。在这种基本方式下,形成了三级专营批发组织:即一级批发站、二级批发站和三级批发站(基层批发站)。其基本销售流程是:日用工业品生产厂家将产品分别销给国营商业的一级、二级、三级批发站,区分的标准是看产品的重要程度、市场范围和产量。一级批发站(多设在大城市,以专业总公司领导为主,省(市)商业厅(局)领导为辅)的主要职能是从生产厂收购一、二类商品(指集中生产、全国消费的商品和季节性较强的商品),接收进口的日用工业品,并供应给二级站;二级批发站(设在较大的生产城市和商品转运中心,组织上由省专业公司领导为主、所在地商业行政部门领导为辅)的主要职能是从生产厂家收购产地商品,从一级站采购商品,向其它二级站调拨商品,向当地三级站供应商品;三级批发站(设在县城和重要集镇的批发零售兼营的专业公司和专业商店)的主要职能是从二级站采购商品,从生产厂收购地产地销商品,向当地零售企业供应商品,零售企业基本上只能向当地三级批发站采购商品,县级的国营商业三级批发站还向当地的供销合作商业零售企业供应商品。城镇中的国营零售企业将日用工业品出售给城镇居民,在农村,供销合作社的零售企业将日用工业品出售给农民。

这种日用工业品的经营销售渠道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基本形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形式。

(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日用工业品流通的主要特征

1.高度计划性的流通分销体制。每一类商品的收购、销售均由各级计划部门制定并下达严密的计划,商品调拨和配置权分别掌握在纵向性的各级行政机构和专业公司手中。同时,还对不同商品实行计划管理,将商品分为一、二、三类。与商品分类按计划管理相适应,国家对不同类商品确定了不同的经营者。

2.封闭式的流通组织形式。各类商品都是按计划规定由国家某一部门的流通企业来组织其流通,不容其它部门插手。国营商业企业与供销社之间有着明显的组织城乡商品流通的分工和具体商品经营的分工;商品进出口更是由对外贸易部统一经营和管理。

3.商品流通过程中存在“三固定”模式和渠道。在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中,表现为固定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倒扣作价率(简称“三固定”)。各级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划定了每个批发站的供应地区和对象,不能改变。同时按照不同级别的批发站,通过购销差率定死了购销价格。

4.流通企业的单一企业所有制形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内商品流通企业基本上是由国营流通企业和集体流通企业组成,不仅仅是主渠道,而且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渠道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与渠道,是由于我们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产和消费资料供应不足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时期的产物。在当时情况下,这种商品流通体制和渠道为商品分配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这种高度集中的商品流通体制和封闭式销售渠道的弊端也十分明显:

1.计划控制的滞后性与不灵活性。商品流通中包括有大量的生产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流通的商品千差万别,同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层次、消费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无论多么严密的计划都不可能使商品流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实现。而且,消费市场是随时变化的,层层编制计划、下达计划不仅本身有周期性,且这些计划很难灵活、准确地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

2.封闭式的流通组织形式和部门化的管理方式割裂了商品流通的自然规律,极不利于市场信息的传递,割断了生产者与市场的有机联系,人为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网络化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商品流通的那种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得流通组织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无法以纵横交错的网络纽带将整个商品流通连为一体,不能解决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的矛盾,从而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3.固定的商品批发环节和固定的商品、固定的城乡比例分配使商品流通难以实现合理化,不同程度地使商品流通环节增多,流通线路不合理,增加了流通成本和费用。

4.固定的购销差率定死了流通过程中的购销价格,难以体现不同的流通成本和商品差别,使销售价格难以引导生产和消费,抑制了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力。

5.单一的国营流通企业和以供销社为主的集体流通企业所有制形式,使中国流通领域长期缺乏竞争的动力,垄断性强,官商作风严重,抑制了商品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新形势下我国商品流通经营组织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流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体系逐渐建立与完善,市场组织多元化、市场规模大型化和市场层次多级化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专家们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组织与经营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一)流通领域经营组织形式向规模化、整体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内在的包括了流通增长方式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客观上要求流通增长方式也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与卖方市场不同,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需求的“异质化”趋势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重点从单一的物质消费转化为时间、空间、服务和附加价值的消费,顾客不仅要求购物方便,要求一次购齐所需商品,而且对同一类或同一种商品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并要求购物环境宁静优雅。

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中小型商店不可能满足现代的消费需求,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为了避免无序竞争,降低进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集团经营、连锁经营便应运而生,经营规模开始由过去粗放、分散的经营方式向集约、集中的现代化经营方向转化。

(二)流通领域经营业态向多样化、细分化和差异化方向发展

商品流通有“业态”和“业种”之分。“业种”主要是指“卖什么”,是经营的范围。“业态”是指“如何卖”是经营的形式。不同业态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更加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和高质量化,消费者对价格、质量、款式、品种、服务等各种购买要素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变化,促使商家要了解消费心理,适应市场的多变性,改进和发展营销策略,新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从而引起整个流通领域原有业态的变化,并导致新型业态的诞生,这就使得整个流通领域业态分流的趋势加剧,使业态呈现多样化、细分化和差异化的特征。

(三)流通领域经营方式将面临一场新的“商业技术革命”

“商业技术革命”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流通领域业态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和自动化;二是指营销观念与营销技术的“革命”。流通领域业态管理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客观必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均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尤其是衣、食、住、行等消费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流通领域业态以空前的高速度发展,同时,伴随着科技成就在商品流通领域迅速应用和商业投资的扩大,我国商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通领域业态管理自动化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商业技术革命”是流通发展的实质内容,是现代化商业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现代商业的重要特征。流通领域业态管理自动化,可以说是“商业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是多领域知识和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工程。流通领域业态管理自动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销售作业主要环节的自动化、管理的自动化和最优化。

营销技术与营销观念也是“商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市场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转变:即由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变,由计划市场向竞争市场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转变,由封闭市场向开放市场转变。客观地分析我国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对于深刻认识当前改革方面的滞后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科学地加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推动是极为重要的。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今后商业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必然会摒弃过去传统的经营方法与经营思想,代以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技术。

(四)流通领域产业组织行为开始由无序向流通规范方向转化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即通过流通环节,实现社会资源有效而合理的配置。流通领域是经济利益实现的过程,这就存在着一个流通规范和流通有序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和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这一特定阶段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它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增长,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经济活动混乱、市场无序等诸多问题,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如流通领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市场价格混乱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对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不良后果,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此,国家和行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流通领域的规范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加强市场监管和正确引导的力度。促进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流通规范首先是市场主体交换行为的规范。流通领域是各种利益主体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一个动态环境,商业企业要想在这种动态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不能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应适应整个经济环境和流通有序运行的要求,制定科学有效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流通规范还包括市场运行机制的规范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在我国目前的商品流通领域,这两个规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市场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将有赖于政府行为的矫正,而政府行为的矫正又将为市场运行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可以肯定的指出,随着流通领域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法规的逐步完善,流通领域产业组织行为将由流通无序向流通有序方向转化,商品流通环境更加良好。

(五)城市商业网络区位总体格局将呈现多极化、区域化和边缘化态势

城市商业网络区位总体格局是城市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城市商业网络的布局要受到两组因素的影响:一是城市商业网络的布局与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水文、土地资源等条件有关;二是城市商业网络的布局还与城市居民居住密度、交通状况、购买力水平、商业服务半径、商业规模等因素关系密切。

以往,我们在城市商业网络布局时,主要考虑的是第一组因素,即依照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设立商业中心区,这样,城市商业中心往往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商业的繁华地带往往就是市区中心。然而,随着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大,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城市商业中心辐射半径的限制,使得原有单一的商业中心难以支撑城市的发展,老商业区失去其往日的风采和魅力,城市中其它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区域和边缘地区(如城乡结合部)将成为都市商业新的增长点。商业中心的多级化、区域化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