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李力研
建设兄完成大作,嘱我为序。诚惶诚恐,不敢造次。
再三催促,勉为其难,握管遣词,是为本序。
体育经济我一点不懂,尤其是体育经纪更在门外。虽非我的专业,但我对这类问题也还尽可能保持些兴趣,免得热浪扑来,将我淘汰。正如此,多年来总想从朋友或高手那里汲取些把理说透的经济学知识。可惜,等了若干年,这样的高手,千呼万唤不出来。
近年来,“体育产业”一词过于时髦,在追逐时髦的过程中居然派生了不少专家。有些专家确有功夫,文章写得头头是道。有的则浑水摸鱼,材料东拼西凑,字句语无伦次,逻辑颠三倒四,实在不敢恭维。若干人马,没有一点古典经济学知识就要著书立说,胆子可谓不小。更有甚者,文章写得有鼻子有眼,古今中外,纵横捭阖,风起苍穹,横扫千军,唯我独尊,战略与方针,任其摆布,政策与策略,信手拈来。仿佛他就是制造商,他就是摇钱树,动不动哗啦啦就是一地金银财宝。这样的文章我写不了,但我佩服至极,甚至五体投地还嫌不够。比尔盖茨看了那文章,一定如玄奘取经,鹈鹕灌顶,当场休克。
我从小就对经济学缺乏兴趣,因为众多高头讲章实在看不懂。因为看不懂,所以才格外佩服经济大师。就像气功师口吐神语,云山雾罩,云里雾里,不着边际,信徒们才更加迷信其鬼走八极、气贯六合、威风四方。后来我偶尔翻过几页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斯特、熊彼特甚至萨谬尔森,闲来也翻阅过某些现代经济学的东西,依旧看不懂。我自知没有能力涉足体育产业。
我不懂体育产业,不等于别人不懂,不等于别人没有天才。就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籍山东大汉李建设先生,霹雳一声,平地惊雷,横腰里杀来一刀,确确凿凿他已染指体育经纪。他不仅完成了国家级课题,而且在课题基础上又将之完善成了著作,现在就搂着书稿让我写序。我为之疑惑,也为之惊奇,心想多年来我翘首以盼的大师高手就要来到?!看来,叶公好龙者莫过于我,真龙凌幸,我无准备,洋相百出。稍作镇静,我才又想,本来丑陋,何惧笑话!
认识李建设较早,那是上一个世纪的事情了。
我从福建开会返回到杭州,间隙与李先生有了第一次接触。白天,杭大朱先生赏饭,晚上我给研究生白话。我唱独角戏,纵横左右,满嘴泡沫。台下一名“老同志”怒目四射,将我打量。会后一握手,哈哈大笑,遂成朋友。这朋友就是李建设。此前,我对他已有耳闻,得知他考体育考不上,只好委屈去念物理,物理系毕业,痴心不改又干体育,先在浙师大留校当老师,培养了王章明这样的铁杆人才,之后奉调杭州大学当教习,三下五除二又当上了浙江大学的堂堂教授。他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的秘书长,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力学专家,不久前我还在一篇文献中看到他说当前的生物力学研究简直就是“死物力学”,一点“生物”的“活”气没有。尽管早知他多才多艺,足智多谋,但并未见到他在功夫场上横刀立马,发放外气。长期以来,在学问上,我只把他当成力学家,没有多往远处想。
正在为他的力学思考而佩服之际,他却褪掉寒士布衣披上了官袍,当上了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的院长,并兼任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研究所的所长。如此黄袍加身,能有多少油水,我不得而知。但自从有了他的这一身行头,宁波大学的体育学院,革旧图新,气象一新。课题拿得多而大,楼房巍峨而屹立,旧貌霎时变新颜!
就在人云亦云、沸沸扬扬都干体育产业的时候,建设兄不知从哪儿来了灵气和勇气,要在高手林立之地耍弄一番自己的武艺,终于要给大家发放外气。他的过硬本领就是这部《体育经纪——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论》。在我的粗浅印象中,经纪人就像婚姻中的媒人,翻云覆雨,左右逢源,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穿针引线,旨在推销。有点名堂的人都要雇佣经纪人,这也成了当今时尚。影视界的明星,自己活得已无感觉,除了唱歌演戏,就是恋爱胡来,面对明日人生,既没雄韬伟略,又无滔滔辩才,只好经纪代劳,找来保姆一个。
体育界混出名堂的人大概也兴这一套,除了打球,啥也不会,也懒得明白,只好私门养客,经纪代理,帮助理财。我自己是无产阶级,到现在也未曾享受过保姆待遇,当然无法体会经纪人的温存、体贴和睿智,更无从知晓这门学问中的高深秘密。我尝想,如果哪天生孩子也能找人代办,让经纪人受累,那就好了。
我纳闷,同为书生的李建设,为何刚刚当了几天院长,就捕捉住了保姆加秘书这类人等的脾气与性格,匆匆间就把他们的经济行为作了“探论”!莫非好日子一过,就能腾云驾雾,翻云覆雨,改变视角,独上高楼?!
粗翻作品,才知道经纪与经纪人的某些特征,尤其是体育行当越来越需要这样的特殊人精。李建设猫在宁波,脑海翻滚,放眼全国,凝神敛气,一气呵成,从理论到实践梳理了一番“体育经纪”。我以为,如此大作出版,于国于民只有好处而无坏处。即使这部作品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草创时期,有胜于无。学问之要贵在精当,从细节处抓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头讲章固然需要,但若缺乏五车之学和逼人才气就会变成胡话连篇。建设兄的著作没有去谈什么“战略”与“方针”,而是“经纪人”中的诸多细小问题,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我愿为之作序的一个理由。
现在做学问的人多不注意经典,这是问题。王念孙曾说:“不闻先王言,不知学问之深矣。”学问的第一步就是继承,不了解前人的成就,自己上来就拉弓射箭,张嘴放炮,自以为得意,其实那是粗浅甚至粗野。不打棋谱,不究棋理,上来就跟胡荣华等高手叫阵,这不是张飞就是李逵,纯粹是傻蛋一个。
经济学是最接近科学的一种人文知识,现在则越来越有了科学的成色。前人留下的遗产多如牛毛,体大博深。在我的感觉中,还是古典经济学更好一些,它给人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古代大师们在杂乱无章的经济现象中,居然可以提炼出逻辑线索,这在智力的训练中大有意义。当今经济学也许更正确,但想象的余地越来越少,快到了窒息的地步。那么多的数学公式,我老怀疑这是否还是经济学。正是有那么多经典经济学著作在侧,望着当前某些“战略家”横扫千军的“运筹帷幄”和“战略方针”,我才更加满肚欢腾,总想到酒馆里多喝几杯。粗壮者也不过尔尔矣。学问反对大老粗。
建设兄多才多艺,感性与理性从不偏废,实在可歌可贺。本书不过是他众多才华的一点结晶而已,说不定哪天他又给你整出新的风景来。你就等着看吧。有才华的人做学问就像大商人做小买卖,处处洋溢着商家的机灵;无才气的人做学问就像病驴拉磨,除了少气无力的呻吟之外,就绝无妙境。那种学问,做多少个“模型”、“模式”,也不能掩饰自己的虚脱。
这部著作如有什么不足,我以为主要是对古典文献的梳理与借鉴还嫌不够。如果有机会,建设兄不妨在学理上进一步将之丰富。作品无理不成书,书中的一切材料都是为了说理。古人曰,文章不离“辞章义理考据”。才华、材料、理论,一个都不能少。
拉拉杂杂说了不少。书中还有哪些秘密,列位看官,钻入其中,阅读评判好了。我非专家,不能置喙,再说,大家就要笑死我。
赶紧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