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趋势

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建国伊始,邓小平同志为体育工作题词,指出“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始终坚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上。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新中国的体育政府部门才有了司级建制的管理群众体育活动的机构,并且延续至今。1975年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坚决顶住“四人帮”的政治压力,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上的坚定性,向体育工作者指出:“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体委应该主要在这方面要搞好。”

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这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延伸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1995年,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及“协调发展”的思想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体育的方针政策发展为国家的法律,完成了从思想到政策、法规、法律的演进过程。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的思想有如下几层含义:

(一)动态观。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是具有松散结构性质的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远离平衡态的倾向,不协调是绝对的,协调是相对的。两者协调与不协调的运动,通过接受物质、能量、信息,振荡于平衡态两侧。

(二)控制观。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可控的、可调的。人们可以通过对体育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的调配,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实践观。协调发展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普及提高相结合”的思想通过实践过程得以实现。“重点论”和“两点论”都相对侧重一种分析方法,是一种理论上的阐述,而协调论则侧重表述一种操作的方法,表述竞技体育与体育健身活动是在实践过程当中的运作手段。

(四)过程观。体育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相互协调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

1996年2月4日,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向江泽民同志汇报体育工作时,江泽民同志说:“中国有十二亿人口,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毛主席的方针和小平同志的指示是一致的。”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出席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体育健身活动先进代表时再次强调:“为人民服务,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点。”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其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是基础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曾经备受列强凌辱,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强国富民,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为振兴中华作贡献,这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历史重任。

体育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既相互区别,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性质、特征、功能、目标和组织形式都有差异,两者不是机械的拼合,不能相互替代,二者也不是从属关系,但二者又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坚持以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所决定的。

体育健身活动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设备和人才资源等等;竞技体育可以为体育健身活动大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给以技术性的指导和服务等等。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体育健身活动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会失去的先导和魅力;竞技体育如果离开了体育健身活动,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柱。两者既不是天平的两端,也不是机械的拼合,而是互相依靠、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强国强民;大力加强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振奋精神,为国争光。两者都互为需要,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因此,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既需要发展体育健身活动,又需要发展竞技体育,而且二者又必须协调发展。

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措施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平分秋色,追求平均的发展。而应辩证的理解,要按比例、适当、适时地协调发展。实现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成败。还要加强对全民健身战略的认识,只有对体育健身活动有了深刻充分的理解,才能保证协调的发展。要树立以下三种观念:

要树立公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力观念。引导群众学法、懂法,树立参加体育活动是自己的权力观。公民有权选择时间、选择自己喜欢项目、活动方式来进行体育锻炼。各级人民政府应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人民群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捍卫自己的权利,帮助人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要树立“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的观念。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质水平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现在及未来的整体发展。也就是说,国民体质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一个民族文明、富强的标志,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物质保证。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竞争。谁抓住了国民体质,就等于抓住了未来。

要树立“健康投资”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花钱健身势在必行,自我投资、自我受益,早投资、早受益。为健康投资,就是为未来投资。

(二)要在管理体制、政策措施、队伍建设、经费使用等方面妥善安排,确保体育健身活动、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主管体育的有关部门必须设有专人或专门领导小组,来负责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定期开展检查、总结与评比,做到广泛宣传、表彰与奖励先进以榜样示范,确保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朝着“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加强体育设施管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各级政府应根据城市规划建设,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做到短期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多建设一些投资不多、规模不大、简洁实用的群众性练习场馆。

(三)各级领导同志应坚持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全体人员正确对待两者关系,及时协调和处理发生的矛盾。要抓住不同发展时期的重点工作,要把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认清体育健身活动工作的难点。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针对农村体育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应认识到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引导组织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广泛开展农村群体活动,提高农民体协制,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改善农村的体育设施系统,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还要扶持热点。例如,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一亿以上,余暇时间比较多,是体育健身活动工作的热点,加强老年人体育,对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发挥重要作用。

(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个方面,要经常交往,多搞协作,加深理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前进。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衔接的重要环节,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大多在学校,加强学校体育,可以说基本上抓住了全民族体育;体育业余训练也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相衔接的重要环节,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的基础上,“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体育意识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衔接的内在因素和社会条件,只有全民族形成强烈的体育意识才能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体育,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优秀运动人才也会脱颖而出。

(五)加强法制建设,注重社会监督。把群众体育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必须进一步完善体育法,依法来保证两者协调发展,并把各省、市、县、乡的群体工作纳入一盘棋的发展轨道,保证我国体育健身活动事业健康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法律的权威来调节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关系。依靠法律保证体育制度的实施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体育事业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数量的多少、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和进程。自1993年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迅速壮大,现已拥有各级指导人员6万左右,但仍然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健身指导的需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各级体育部门、特别是承担培训的体育院校,要发挥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的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和管理的法规制度,使培训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固定的培训基地,努力实现“培训、管理、服务”一条龙,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中心、辐射全民,有效、持久的全民健身队伍,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发展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趋势特点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

1.组织体系由封闭型向网络型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系统,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种资源通过网络通畅地流动,有效地协调合作,从而产生巨大的效益。未来体育健身活动在组织体系方面的发展将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健身活动在组织体系上呈现出的封闭性格局,以跨行业、跨单位组织形态,将学校、企业、机关、社区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把以前组织上分散设立的体育模式,纳入到社会的网络系统中去,以便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我国紧缺的体育资源,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拓展群众参与体育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使人们参与体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

2.运行机制由单一的行政指令型向多元化的经营管理型发展

我国原有的体育健身活动模式是单一的行政指令型的运行机制,依靠行政手段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目标的体育需求,难以从深层次中激发群众参与体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也就无法完成启发群众内在动机的重要任务。由于脱离了市场经济进行运作发展,缺乏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机制,在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人、财、物、时间等资源方面,越来越陷入无法克服的困境。在我国社会迅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将越来越多的负起宏观调控、协调、监督、领导的责任,而将体育健身活动的实际操作交给社会各方,特别是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去承担。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化,我国体育健身活动将出现政府宏观协调,各级体育协会管理,各体育协会和群众社团具体操作的网络系统组织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体育健身活动组织间的社会合作不只讲义务,还将从互惠互利的角度探索合作的具体形式,从而使组织联系有更稳固的基础。

(二)物质条件

我国目前城镇居民锻炼身体的场所主要是家庭院落、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地。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体育场地建设不够,另一方面也因为现有的场地设施未能充分开发。随着我国社会由2000年的小康向2010年的后小康社会发展,居民生活费用中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支出将持续增长,居民自身向体育健身活动投入会相应增加,从而初步形成以健身娱乐为目标的消费市场,这也将改善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条件。

1.体育形态

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城乡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长期形成的体育观念与习惯,将使我国的体育健身活动形态继续保持城、乡两大部类。并在各自部类中出现针对各种人群特点和地区特征的诸多亚类。

2.城市体育

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快,社区建设的发展和居民小区的健身设施的改善,社区体育将成为我国城市群众的基本形式之一。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其核心思想是打破行业、单位的界限,为社区居民提供易于参与的体育条件,使居民健身需求能比较方便在驻地附近得到满足,从而使体育生活化。

3.农村体育

目前城镇居民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部分已达到小康开始进入“后小康”,而广大农村居民则基本处于“温饱型”开始向小康过渡阶段。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显著差异,使农村居民的健身内容和组织形式多与城市不同。另外,由于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我国农村体育项目出现多种发展形态。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劳动仍有大量的体力消耗,农业劳动分工不细,农民多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农村体育多以文化娱乐的形式出现,并具有鲜明的季节性。而在东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较快,这里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区别将逐渐缩小。

(三)活动内容

体育健身活动在活动内容方面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体育健身活动模式的主要活动内容多从体质出发,以常规的集体性的广播操、竞技项目比赛和运动会为主。近些年来,群众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下降,体育活动沿着健身、调心、益群等多种维度展开,并与其他文化形式结合,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呈现出功、拳、操、舞、趣味项目等各种类别争奇斗妍的局面。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大为深化,对群众活动手段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视野大大拓展。根据参与者不同的生活环境、爱好和需要开始进行更为自由的选择和设计,出现了更加贴近生活、为群众乐意接受的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扩大使不同性别、年龄、爱好和身体状况的社会成员都能在体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为普及体育,实现体育生活化准备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在现有体育设施条件、消费水平、饮食结构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仍以传统性、娱乐性、社交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同时,一些新的体育形式将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喜爱,如回归自然的生态体育、开阔眼界和丰富阅历的体育旅游,以及新奇刺激的冒险娱乐体育等。

(四)体育人口

在本世纪之初,我国体育人口除了在数量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在质量上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参与体育活动完全是业余性的。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体育健身活动开始由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这种状况大大突出了培养职工主体体育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为这种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激发了群众的体育意识,提高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成为主动的体育人口。这种有自觉参与意识的体育人口有强烈的参与体育的动机,参与体育的稳定程度会大大提高。从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在下世纪初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体育参与率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势头。由于学校体育的改善,体育项目的开发及体育组织的扩展,中青年的参与率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我国体育健身活动进入21世纪之初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按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发展要求,实现社会体育全面健康发展,把我国人民的体质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健身与娱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

*体育健身与娱乐日趋生活化和普遍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余暇时间增多,以及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参加健身活动的人将越来越多,并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体育健身与娱乐日趋社会化。体育健身与娱乐不仅仅是体育界的事情,它将越来越大的跨出体育界,成为全社会的事情。为人民体质与健康服务,将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逐步落实于全社会。形成一个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工业区共同发展的社会体育新格局。

*体育健身与娱乐日趋科学化和法制化。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将得到尽可能多的科学指导,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的人将有不同的科学锻炼方法。指导人们科学锻炼的书籍、报刊及音像制品将成为人们的新朋友。同时伴随着我国体育法和体育健身与娱乐一系列法规制度的陆续出台,体育健身与娱乐也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体育健身与娱乐日趋产业化。随着我国体育健身与娱乐的健身市场、娱乐市场、康复医疗市场以及运动器材、服装等健身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也必将不断增长。

*体育健身与娱乐的发展将以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为了使我国体育健身与娱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我国将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加强国民体质建设,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注释:

【1】国家体委群体司城市体育处统计资料.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