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之一—训练理念的发展
(一)训练理念的构成
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对运动训练本质及其影响运动训练的多种因素的理解,是对极其复杂的训练过程的认识,也是对运动训练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训练理念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教练员进行训练的“世界观”或训练的“指导思想”,它从宏观上把握训练的方向,在总体上控制训练的进程。
勿容置疑,训练理念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尽管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拥有正确和先进的训练理念是一个教练员培养优秀选手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从多年的训练实践来看,具有先进的训练理念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选手,但是那些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培养出一批高水平运动员的优秀教练员,一定拥有正确和先进的训练理念。
训练理念是长期积累和逐步形成的,并且具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每一位教练员都会形成自己的训练理念,这些训练理念来源于对训练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反映了教练员对运动训练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从理念的一般内涵来看,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理性观念,它源于客观的事物,但又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教练员具有什么样的训练理念并不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训练行为,而主要在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对运动训练的感悟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知识是理念的基础,充分了解并掌握训练的基础与专项知识是形成正确训练理念的必备条件。对于教练员来说,知识不仅是训练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训练理念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训练理念是否正确和先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如果教练员缺乏知识的支持,不仅很难形成正确的训练理念,而且会造成在复杂多变的训练中缺乏鉴别能力,不能及时发现训练的发展趋势,其训练理念就不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追求,难以对训练过程进行科学地指导。
竞技运动训练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行为,训练理念的构成中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拥有对训练的感悟。这些感悟可以是以往的训练经历,可以是训练的体会,还可以是执教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理论的知识正是在教练员对实践的感悟中得到取舍和升华,二者的紧密结合是形成正确训练理念的必要条件。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只有那些符合项目规律的训练理念才可能对运动训练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而脱离训练实践的训练理念则不可能正确指导训练,甚至可能将训练引向歧途。
应着重指出的是,教练员的具体操作能力,例如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等,并不属于训练理念的范畴。理念和实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念是一种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指导训练的作用,而实施是在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操作行为。在训练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能力与理念的不均衡现象,拥有正确的训练理念,但缺乏相应的操作能力,或与此相反,尽管在一定范围内二者可以进行互补,但当能力与理念出现大的差距时,就会影响到能力的发挥或理念的落实,前者不利于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后者则会导致训练方向的错误。
拥有勤奋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一个教练员成功的保障,也是训练理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理念的内涵来看,训练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教练员心目中的理想模型和理性目标,这种特性必然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奋发向上和钻研求知等良好的精神品质不仅是有利于正确训练理念形成的土壤,同时也融入到训练的理念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另一个方面,运动训练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精神品质在训练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向生理极限的挑战,胜败于一念之差,只有单赢而不会双赢的结果,都充分体现了竞技体育的特性和魅力所在,这种不断进取和拼搏的精神也同属于运动训练的本质与规律,它们与科学的知识和训练的感悟共同构建了训练的理念。
(二)训练理念的特性
训练理念不同于一般的训练理论认识,它是教练员长期训练体会和经验的集中表现,是高于一般训练认识的理念。训练理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然而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又首先需要理念的发展与更新,传统训练理念向先进训练理念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因此,教练员只有清楚地了解训练理念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才能够不断补充和更新训练的理念,使训练的观念和认识始终处于前沿水平。
1.训练理念的稳定性
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在历经成功与失败的从教过程中长期积累和逐步形成的训练观,其主体部分应该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稳定性是训练理念自身的要求,作为训练的主体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先进和稳定的,这样才能保证运动训练具有清晰明确的方向、系统严谨的过程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训练理念的稳定特性对运动训练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于一个成功的教练员来说,稳定的训练理念保证了训练方向和主要过程的正确性和连续性,是连续培养多名优秀选手的重要条件,尤其对于一些传统的优势项目来说,竞技水平多年长盛不衰的背后必然存在一条科学训练的主线,而该主线的形成主要源于多位优秀教练员稳定和正确的训练理念。但是,如果教练员一旦形成了不正确的训练理念或者已有的训练理念已经跟不上训练实践的发展,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改正,从而对运动训练产生方向性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一个运动项目或项群的长期落后。因此,当一个教练员的训练或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出现长期停滞和落后的时候,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训练的理念。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审视训练理念的正确与否,而且更重要的是判定训练理念的先进程度,正确的训练理念在一些情况下也许并不是先进的,一些曾经对运动训练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目前的训练实践可能已经不具有指导意义,它们是正确的,但不是先进的。
2.训练理念的层次性
训练理念在主体上是对专项训练的整体认识,但在结构上仍然可以细化到某一个局部或方面的训练,例如技术训练、体能训练以及技术与体能训练关系的理念等等。这也是目前我国训练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只简单地认为训练理念是理论的、宏观的,是把握训练方向的“哲学”,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训练理念实际上就是对训练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和认识,错误地将训练理念与具体的训练剥离开来,凌驾于训练实践之上,形成“空中楼阁”。然而,训练的理念并不只是一个宏观的对运动训练的空洞认识,绝对不能只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就涵盖对整个运动训练的认识,训练的理念必须有层次和级别之分,它可以涉及到训练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周期的安排、负荷的走向以及青少年与优秀运动员训练的衔接等问题,教练员要形成自己的独立认识和观点,要有理念的支持。
在训练实践中,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追溯到各种不同的训练理念。以力量训练为例,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运动训练和力量训练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力量训练的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力量对专项的影响程度,探索力量与技术等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力量在专项中的位置、作用和影响做出恰当的评价与定位,由此才可以形成既具有完整性(从训练的角度看力量的训练)又层次分明(从力量训练角度看训练)的力量训练理念。
3.训练理念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理论知识与训练感悟是构成训练理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互补。在训练理念形成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和训练感受都可以成为理念捕捉和汲取的对象,但是鉴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训练经历,教练员训练理念中的知识和感悟的成分并不是等同的,也不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比例。一般情况下,知识和感悟对训练理念构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教练员自身的条件,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相对薄弱的教练员,其训练理念中经验的成分占据重要位置,而受教育程度高知识量大的教练员则相反。在训练实践中,知识的量和质量可以弥补训练经验的欠缺,而丰富的训练经验同样能够补充知识的不足,这种存在于训练理念之内的互补性已经成为鉴别不同执教风格的标准,即通常被称作“知识型”或“实践型”的教练员。
同时,训练理念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同样具有互补性。如前所述,训练理念与执教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念具有理论、宏观和抽象的特性,能力具有实践、微观和具体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理念与能力也可以实现互补,例如知识的不足或欠缺可以通过超强的能力得到弥补,总体上仍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必须认识到,无论是训练理念内部的互补还是训练理念与能力的互补,都只能在一定的条件和程度上产生作用,一些教练员尽管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但缺乏必需的工作能力,因而不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而另外一些教练员具有很强的能力,但由于知识的欠缺也不能成为高水平的教练员。由此可见,知识与经验是构成训练理念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二者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单纯的知识或经验都不可能造就出先进的训练理念。
4.训练理念的可变性与发展性
训练理念一方面具有其稳定性和延续性,一方面也必须随着训练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和变化。在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向竞技运动训练大规模介入和渗透的背景下,运动训练发生了深刻和巨大的变化,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也在不断进行着补充与更新。实践已经证明,一个运动员成绩的快速提高,乃至一个运动项目水平的快速发展,往往都与教练员训练理念的补充和更新密切相关。训练理念发展与更新的实质是知识的更新和对训练感悟的深化,新的知识可以开拓教练员的思路,提高教练员的业务境界,增加创新的机会;而训练体会的加深可以促进教练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提高训练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训练理念的变化与发展建立在对已有训练理念不断否定的基础上,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知识更新问题,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有训练“信念”的否定,所以理念的改变是一个极其艰难并有反复的过程。因此,理念的改变不能仅仅依靠客观的动力,例如训练水平的下降会促使我们对训练理念进行反思和改变,更重要的是教练员在主观上的追求,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欲望是理念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三)训练理念的发展
当代世界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与训练理念的转变息息相关,无论是优秀选手的脱颖而出,还是一个项目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最根本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训练理念的发展与变化。训练理念的发展必然引发传统与先进、保守与创新的碰撞,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正是在这种矛盾与对抗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1.科学性的快速增强
训练的理念并不是对运动训练简单和宏观的高度概括,而是对复杂训练过程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在训练实践中,人们可以运用宏观、简单和通俗的语言概括运动训练的本质和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理念的简单,在它的背后既有系统理论知识的支持,也有丰富训练经验的填充。
训练理念的发展与变化也不是简单的知识补充和训练感悟的加深,而是训练认识科学性的快速增强。传统训练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陈旧,由此生成的训练理念不可能适应运动训练的快速发展;二是过分依赖以往的训练经验,训练理念中的科学成份过低,以个人经验为主体的训练理念不可能保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训练。
理论知识的落后是制约训练理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认真对训练周期、超量恢复、专项训练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在主体上一直在继承着“原版”的观点和认识,出现的一些变化也基本上属于外在形式的改变而非实质性的创新。例如,Matveev的训练周期理论一直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尤其是体能类项目训练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没有对该理论进行仔细甄别和深入探讨,基本上全面地接受。近年来,在训练周期理论受到大量质疑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于将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置于该“理论”的框架下解决,尽管为了适应比赛数量的增多而简单地将单周期改为双周期或多周期,但是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实质,例如不同时期一般与专项、量与强度的比例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改变,这种在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变化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体能类项目水平长期的整体落后,高水平训练阶段普遍存在的只能达到一般国际水平而不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问题,都非常可能与该理论的指导有关。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理论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训练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束缚了教练员的训练思路,降低了训练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训练理念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完全立足于运动训练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训练理念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来源。大量新的理论与知识为训练理念的快速更新和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动力,例如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竞技体育的应用,引发了训练理念的重大变化,人们开始从整体、系统、控制和反馈的视角对运动训练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幅度提高了运动训练的效率。
2.专项——训练理念的核心
如前所述,训练理念是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在方向、目标和任务等宏观方面指导并控制运动员的训练。但是,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感到过于宏观的训练理念,即便是正确的,却仍然对运动训练,尤其是专项训练的指导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对专项的深入了解,没有形成以专项为核心的训练理念。
专项训练理念是指围绕“专项”形成的训练理念。竞技运动项目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个类型中又分为不同的专项,各个专项均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这些特点(或称为运动特征)是训练的主要客观依据,也应该是教练员训练理念的基础。一些困扰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快速发展,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训练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训练理念混乱和落后的原因。在一些落后项目的训练上,我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和有效的训练体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运动项目本身的特征缺乏深入地了解,对项目的本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采取正确和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因此,探寻专项的运动特征又成为当前我国许多运动项目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例如刚被列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小轮车项目,而且一些具有很长历史的运动项目,例如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项目,都在寻找各自的项目运动特征。对于那些已经开展多年的项目来说,之所以再重新回归到训练的“起点”,一方面折射出我们在项目运动特征的筛选、辨别和判断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以项目运动特征为基础的训练理念在自身结构及其应用上必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训练实践证明,与专项脱节的训练理念不可能有效指导专项的训练,甚至会将训练引向歧途。长期以来,耐力和力量一直是导致我国体能类项目运动水平落后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尽管各个运动项目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缺乏正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思想是阻碍我国体能类项目尽快解决耐力和力量训练问题的主要原因,许多教练员对耐力和力量在运动专项中的位置、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没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对不同耐力(有氧、无氧)和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反应力量)对专项成绩的影响程度缺乏深入了解,尤其对决定项目运动水平最具影响的能力缺乏准确地判断,因此也就无法形成系统的训练思路,更不可能有效地运用于训练实践。例如,在众多的耐力性运动项目中,我国与世界水平差距最大的项目集中在“中距离”项目,这实际上突出反映出我国教练员对“三个能量供应系统”的关系以及在具体专项中的应用特点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于短距离和长距离项目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支持该类项目的主要能量供应基础,而对介于之间的中距离项目则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能量供应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诸如偏重无氧训练,忽视有氧训练等重大的训练偏差,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
训练理念的“专项化”途径主要在于专项训练理论知识向训练理念的渗透和教练员训练感受的理论升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不能仅限于宏观和基础的理论,而必须具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专项理论知识,这样才可以形成能够指导专项训练的指导思想。同时,教练员的专项训练体验也应该不断进行总结,逐渐提升到理论规律的高度,与专项理论知识一起共同提高训练理念对专项的实际指导作用。
3.对疲劳和恢复关系的重新认识
疲劳与恢复是机体适应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在训练负荷的作用下机体的运动能力出现下降(疲劳),在训练之后该疲劳逐渐恢复,机体在这个疲劳——恢复的反复交替过程中逐渐对训练的负荷产生适应,运动能力因此得到提高。长期以来,竞技运动训练对训练负荷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对机体的恢复却很少给予相应的足够重视。人们认为,训练负荷是人为制定的,可以通过量和强度进行操控,而恢复是机体自然的过程,它取决于负荷的大小(疲劳程度),无需进行专门的控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对训练负荷的设计和安排时很少考虑恢复的问题,缺少恢复因素的负荷很容易失去限制,训练量或强度极易超过生理的极限,引发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长期以来,运动训练界一直运用“超量恢复”的学说解释运动员机能能力在训练条件下的改变。该理论对教练员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当前许多教练员认识刺激-疲劳-恢复过程的理论依据。但是,超量恢复模型自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对训练实践具有直接影响的是没有给出人体竞技能力的生理极限。如果按照“超量恢复”模型给出的“负荷-疲劳-增长”关系,假定负荷和实施负荷的时机都没有问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就可能出现无限制持续增长的趋势,这种错误的观点不仅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训练实践起了误导作用。当一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出现停滞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教练员的首选措施是增加训练的负荷,期待通过负荷量或强度的提高获得更多的超量恢复,而很少考虑甚至忽视其它的原因。尤其是当运动员已经进入高水平训练阶段,机能能力接近生理极限时,教练员受“超量恢复”理论的驱使,仍然试图在训练负荷上有所突破,反复探试运动员的生理极限,使运动员长期处于满负荷训练的境地。这种训练违背了运动训练的一般常识和规律,不仅不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且极易造成过度训练和损伤。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其机能能力必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系统和科学的训练只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能力,使这种能力在数量上尽可能接近“极限”,在动员速度上尽可能快速,在能量使用上尽可能经济。在目前的认识和技术条件下,运动训练还不能够改变人体受遗传制约的形态和生理极限,在竞技能力上,受训练和无训练者、高水平与低水平运动员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已经具备的机能储备的认识(选材)和挖掘(训练)的程度。
如果以18岁的能力水平作为基准线的话,他们的运动能力增长速度和幅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24岁左右能力达到最高水平,24岁之后运动能力维持在0.3~0.5%之间呈波浪式发展。从该研究成果可见,运动能力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越接近运动能力的生理极限其提高幅度和速度越小,当运动员达到个体最高运动水平时,运动能力的发展将趋于平缓的保持。超量恢复理论只强调了方法学以及方法在训练上的应用,即训练的因素,而没有充分考虑人体自身的生理、生化基础。在该理论的误导下,人们简单地认为,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负荷量与超量恢复将一直呈正比例线性增长,无论给与运动员什么样的刺激都应该得到良性的应答。
我国一些教练员甚至认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大运动量”和“高强度”上,排斥甚至拒绝中、低量(强度)的训练内容,将训练质量简单地与“高负荷”挂钩,单纯以“疲劳”程度作为评价训练效果的指标和依据。但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并不总是以机能能力的提高为结果,机体对刺激还会不产生反应(阈下刺激)或产生负面的反应(超过机体极限的刺激)。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最大的训练负荷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最大的超量恢复效应,最佳的训练效果肯定应该位于运动员可承受的负荷区域。在训练中,教练员的任务不仅仅是对运动员施加负荷,更为重要的是了解该负荷对运动员的刺激程度,将负荷科学地掌控在良性范围之内。
近年来,恢复问题引起训练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与负荷同等重要的训练组成部分。人们认识到,恢复不仅仅是训练的附属品,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许多具有间歇性特点的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出色的恢复能力可以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比赛过程中就得到及时的补充,对于一些多赛次的项目来说,运动员在赛次之间的体力恢复速度直接影响到下一次比赛的运动成绩。当前,恢复已经成为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运动员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其它能力一样需要给予专门的重视和训练。
对恢复的重视还体现在对训练负荷的认识方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训练负荷本身并不能直接提高运动员的能力水平,负荷刺激造成的机体疲劳必须经过恢复才能获得能力的提高,所以给予机体的负荷必须是能够恢复的负荷。训练负荷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应该根据运动项目的要求和运动员个体的条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机体的疲劳应该是能够恢复的疲劳,疲劳与恢复的科学和有序的循环才能够使训练过程始终处于良性的状态。其次,我们应该了解不同训练手段对运动员机体的刺激程度,科学地掌控负荷的走势,不仅能够高效率地恢复机体机能能力,而且避免对运动员施加过大的负荷,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由此可见,对疲劳与恢复具有同等重要位置的认识不仅是具体训练方法的改变,而且是一种理念上的改进,对所有运动项目的训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结果”到“过程”的控制
长期以来,运动训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运动“结果”的检测、分析和评价方面,而缺少甚至忽视了对运动“过程”的研究。这种状况影响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项目特点的动态变化了解,造成训练方法和负荷与专项技术脱节,降低了训练的专门性和个体化程度,是我国许多落后项目,尤其是体能类项目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运动“结果”是指专项运动成绩或构成专项运动成绩的能力要素,例如短跑运动员100m跑的成绩或立定跳远的成绩,当然也包括完成专项比赛或一个阶段训练后相应的力学和生理状况。运动“过程”是指完成专项运动或一个具体练习手段的动态过程,例如100m跑的过程(不同跑段的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等)和每一次深蹲练习蹬起的力-时间曲线(力的变化)以及训练期间的力学、生理指标的走向与变化。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结果”是对竞技能力水平综合和静态的描述,是一个阶段训练的成果;“过程”是对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动态描述,是对造成结果原因的分析。
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只了解运动员的运动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结果检查训练的效果,但是由于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多而复杂,所以很难据此对训练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例如,我们很难根据测功仪的水平评价赛艇、皮划艇和游泳等项目运动员的专项水平,其原因在于测功仪只反映了功率的大小(结果),但不能给出用力的方式(过程)。如果我们只知道800m跑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而不对整个专项运动过程作进一步地了解,那么就不可能知道运动员在800m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也就不能对运动员不同能力的优劣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判断。由此可见,运动的过程更加强调动态和变化,是“结果”细节的连续描述,它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反映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运动过程的控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训练的质量:
●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项目运动特征,在源头把握训练的方向;
●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全面和完整地控制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
●更加强调动态和变化,是对运动员完成专项比赛或训练细节的连续描述;
●更加注重训练信息的快速和实时反馈,量化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过程。
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关注是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是运动训练由定性向定量监控的转变,也是训练理念的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运动训练必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四)训练理念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鉴于训练理念在运动训练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训练界对训练理念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的部分弱势项目实现了突破,这种突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理念上的变化,使我们加大了对训练理念的重视。但是,在训练理念的转变问题上,我们应该时刻抱以科学的态度,深入解析训练理念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理念上的“突破”既要予以及时地总结,又要给予准确和慎重的定位。
1.正确区分理念的突破和方法的改进
如前所述,理念与方法是不同层次的问题。理念是教练员对运动训练的总体理解和认识,是指导训练的思想;方法是解决训练具体问题的手段和措施,是理念的表现形式。理念和方法均对训练效果构成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不一样的,当运动水平出现增长或下降时不仅要探寻主要的原因,而且还要注意区别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是理念还是方法的问题。
对训练理念与方法加以区别对于竞技训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注意到,成功的背后并不都是训练理念发生了变化,训练方法的改进同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对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或下降原因做出准确地甄别,是促进运动水平持续增长或扭转下降趋势的重要措施,教练员可以根据不同原因在理念上或方法上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一般认为,一个项目或项群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训练方向上出了问题,应该在训练理念上寻找答案;而运动水平出现暂时下降的主要原因往往归结于训练的方法,应该着重研究具体方法和手段是否符合训练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由此可见,训练理念和方法是运动训练中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具体两个层面上对运动员的训练产生作用和影响。理念对方法具有先导和支配作用,在训练过程中训练理念无时不在指导着我们选择和运用与其相一致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任何的训练理念都需要方法来实现,训练方法的正确与否同样关系到训练效果的优劣。在任何一个项目的训练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都应该不断总结和分析宏观训练指导思想和具体训练方法方面的问题,区别二者对运动训练的作用和影响,保证运动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2.慎重界定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理念的突破和创新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宏观上看,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被引入竞技运动训练,以及运动训练领域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例如Matveev的周期训练理论、Jakowlev的超量恢复学说等都引起了训练理念的重大变化。在专项上,Reindell等人的田径“间歇训练法”、Perrin的游泳等动力量训练等,也对训练的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些理论或研究成果不仅本身成为训练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促进了理念的发展,使人们在训练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控制等多方面形成了新的认识。
相比之下,我们每一个教练员在训练理念上的变化就不一定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教练员来说,训练理念的改变或更新也许并不意味着“创新”,很多情况下这种理念的变化还没有超出目前人们认识的程度,也非常可能是对以前错误认识的纠正,也就是说,是从原有的错误认识重新回归到正确的理念。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成功的偶然性,一个在整体上落后的项目也有可能出现例外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具有大面积的辐射作用,当明星逝去时,整个项目又重新回到原有的位置。当然,这样的成功就不能称其为一个项目的崛起,由此出现的理念也不能被叫做创新。因此,面对复杂的运动训练,在谈及理念创新的问题时,一定要非常谨慎,一定要排除各种主观意志,对创新的理念本身进行深入的科学论证,这样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创新。
3.科学地借鉴和汲取新的训练理念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补充和更新训练的理念是教练员改进训练、快速提高执教水平的捷径。但是,在学习和借鉴新知识和新方法时,应该充分考虑专项的特点和运动员的具体条件,甄别和判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理论与知识是否适合自己的训练实际。运动训练是一个极具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复杂过程,科学把握训练过程的实质就是所用的训练理念(理论指导)和训练措施(实际操作)都要紧紧围绕专项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条件形成和实施,只有与专项特点相适应的理论思想才可以有效指导训练的实践,只有充分考虑运动员个体条件的训练方法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每一位世界级选手的训练都可以反映出一些新的训练思想和观点,一方面这些思想和观点并不一定包含了新的训练理念,另一方面对于其他运动员也不一定适用。因此,尽管运动训练领域不断有新的理念涌现,但是在学习与借鉴时必须考虑不同项目和训练对象的特点,有选择地吸收。这一点对那些落后项目尤为重要,不结合具体情况的盲目借鉴不仅不能获得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还很可能造成训练的失误。
(五)结语
训练理念对运动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宏观把握训练方向的依据,是运动训练一直处于先进水平的保障。训练理念对运动训练的影响方式并不像训练方法和手段那样直接和具体,是一种无形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对训练理念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其概念、构成、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理念与实践的关系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应该加大对训练理念的研究工作,推动正确理念的建设,加强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