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确理解健康
世界卫生保健组织在它的宪章中明确提出了健康的概念。“健康是身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完全良好的状态,不能说没有病、不虚弱,就是健康。”这一概念表明,健康不仅仅是没有伤病,而且还包括精神的完满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明确地将人体的健康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因素联系在一起。
第一节 什么是健康
一、传统观念的误区
你的身体健康吗?尽管距离你上次去看医生或卧病在床一个星期可能已有好几年了,但这并不能保证你以后一定会很健康。肉体及精神上的毛病,在任何年龄都会发生。许多毛病都是由于长时间的不健康生活所造成的,这是可以避免的。
其实,人们对健康的问题并不是很了解,很多人以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实际上,正如疾病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健康的水平也各有差异。
疾病状态与健康状态构成了一个如(图1-1)所示的连续统一体,图中还显示了治疗模式与健康模式的关系。
图1-1
从示意图的中间向左进展,表示健康状况的逐渐恶化。从中间向右发展,表示身心健康水平的逐渐提高。治疗模式(化学药物、草药、外科手术、心理治疗、针灸等)只能使人达到中性状态,即疾病的症状得到缓解。健康模式则贯穿整个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可以帮助你达到更完满的健康水平。健康模式并不能取代治疗模式,而是与之相辅相成。如果得了病,治疗是重要的,但不要在中性状态上止步不前,应当按照健康模式,努力达到高水平的完满的健康。
即使人们没有任何躯体症状,在生活中仍可能会出现烦躁、抑郁、紧张、焦虑或者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样的情绪状态常常导致躯体或精神疾病,还可以导致吸烟、酗酒和贪食等放纵身体的行为。他人的认同、令人振奋的环境、朋友的关爱、对自我的认可等是心理的基本需求。放纵的行为则成为基本需求的替代品。
健康不是静态的。高水平的健康需要你对自己身体的悉心呵护,建设性地运用你的思维,有效地表达你的情绪,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富于创新精神,以及关心你的躯体、心理和精神的环境。
人体健壮非凡,有自我恢复的活力,装备一应俱全,足以应付日常生活的挑战。即使是那些如咳嗽、流鼻涕、腹泻等的病理过程,我们认为是功能失常,其实也显示了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尽管身体也有其局限性,但我们并不必谨小慎微地度过一生。我们有与生俱来的运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能够将我们的生命向各个方向延伸。肌肉如果不用就会萎缩,头脑如果不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就会僵化。如果我们不尽力而为,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健康的标志
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拓宽了健康的含义,健康的标志是: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御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色正常。
9.头发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二、健康概念的演变
(一)神灵医学模式和自然医学模式
“健康”一词含有强壮、结实、完整和安宁之意。
在古代,人们认为生命系神所赐。患病是神灵的惩罚,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于求神问卜,认为健康是由眼睛看不到的神来支配。早在公元前571~433年,毕达哥拉斯就认为:“生命是由土、气、水、火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平衡即健康。”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腊人希波格拉底也认为:“人体存在血液、粘液、黑胆、黄胆四种体液,如果各种体液配合得当,人就健康;如果配合不当,人就生病。”这是人类社会早期对健康的认识。
(二)生物医学模式
16世纪中叶,自然科学有了明显进步,许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分类研究了人体结构和各种生命现象。这种以生物机体和机体生物性为研究着眼点,以人的躯体结构和功能完好作为健康唯一标志的模式,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对医学发展与进步起了巨大作用。但对健康的认识却有一定片面性。这种生物医学模式只看到人的生物性,常将人体结构及功能完好程度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而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将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伤、无残就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狭隘健康观,在相当长时间里垄断着人们的思维领域。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8~19世纪,由于发生了产业革命,人口集中于城市,流动性加大,生活环境恶化,流行病不断扩散,公共事业活跃。人们发现,由理化、生物刺激所致的疫源疾病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的高血压、癌症、溃疡病、精神病等疾病明显增加,死亡率升高。
美国学者恩格乐(G. L Engle)1970年首先提出了生物模式应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类因素,突出了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作用,使人们在对待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上有了根本性变化(图1-2)。
美国专家鲍尔和霍尔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健康定义:“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情、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其基础在于机体一切器官组织功能正常,并掌握和适应物质、精神、环境和健康生活的科学规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和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都肯定了上述健康定义。
图1-2 致病因素历史演变示意图
三、健康的类别
(一)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好坏的不同程度如(图1-3)的连续统一体上的各点所示。左端是早期的夭折;右端是理想的健康状态,此时你的自我感觉和表现极佳;在连续统一体的中间,虽然没有需要医治的疾病,但是每天的生活并没有充满热情和活力。为了达到最理想的健康状态,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步骤摆脱疾病,走向健康。我们必须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经常锻炼,避免不良行为和物质,警惕疾病的早期信号,并且要注意防止发生事故。
图1-3 健康—疾病连续统一体
(二)心理健康
与躯体健康相似,心理健康也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心理健康包括情感和思维状态两方面,即情与知。心理健康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的能力、表达情绪的能力、独立行为的能力以及应付日常各种应激原的挑战的能力。
(三)心灵健康
心灵健康的人明确其生命的基本目的,学会如何体验爱、欢乐、平和与成就,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潜能。密执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杰·史密斯说,他们“致力于奉献、宽恕和关怀他人,先人后己”。史密斯注意到心灵的成长“通过与伟大和神秘的事物相联系,为个人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意义”。
(四)社会健康
社会健康指的是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培育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社会健康包括参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与人和睦相处,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靠的关系,以及进行健康的性行为。
(五)智力健康
头脑是惟一有自知力的器官。每天我们都利用大脑收集、处理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行动;利用大脑思索自己的价值,作出决定,制定目标,计划如何应付问题或者应对挑战。智力健康包括思考和在生活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思想对新事物的开放程度,以及对信息提出疑问、进行评估的能力。在一生中,我们都要借助思维的能力,其中包括评估健康信息以保证个人健康的能力。
(六)环境健康
我们生活在物理和社会的环境中,环境能影响健康的各个方面。环境健康指的是周围环境对个人健康的影响。环境健康意味着通过防护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以及你使用的产品所带来的对健康的危险,保护自己,同时要为保护环境本身而努力。
四、健康行为
(一)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
行为是人类及其他动物的一种反应。具体说,行为是有机体在环境影响下可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反应。从行为学观点来说,健康行为是使人体转向令人满意的一种行为。健康行为也可以说是保健行为。体育锻炼是一种保健行为,所以它是一种健康行为。个人增进健康所采取的行为称个人保健行为,它可分三个层次:
表1-1 个人保健行为层次表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健康信念
涉及到健康方面的信念称健康信念,它是人们接受保健指导,改变行为的关键。
在知识——信念——行为的演变过程中,建立健康信念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信念,知识就很难变成行为,无论在从事体育锻炼、戒烟、纠正偏食、疾病防治上,还是正确对待胜利或失败挫折的精神压力方面,建立健康信念都是至关重要的。(图1-4)
2.传统文化背景
每个民族都有传统文化与习俗,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信仰和健康行为。人们的饮食、生活起居、嗜好、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强烈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行为。其中有些对健康有利,有些对健康不利。如有的民族喜爱体育运动,就对体质和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3.群体因素
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学校、伙伴、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以父母、兄长影响最深。所以子女的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常常同父母相似。在学校学生以老师为榜样,教师由于经常同学生接触交往,所以对学生影响较深。为人师表的教师,其言谈举止、仪表、饮食起居等行为对学生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图1-4
4.卫生资源因素
健康行为要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上,每个人在考虑其健康问题并作出行为选择时,都可能受到卫生资源的制约。在缺医少药的贫困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的不同,要求其居民与大城市完全一样,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种条件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二)促进健康行为
1.保证合理膳食
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与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促进健康的基本行为,它能保证满足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水,并使各种营养素数量间保持适当比例和平衡。
一日诸餐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称为膳食结构。目前世界上大致有3种膳食结构类型,一是欧美三高型(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这种三高型膳食结构,容易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肠癌等疾病,在美国,大肠癌仅次于肺癌,居死亡率第二位。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食品混食;三是东方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食品不多,蛋白质及脂肪较少。中国的食物结构也是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养质量不高,但自20世纪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改善,我国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合理的饮食结构首先要保持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热量比为12∶30∶ 58,以协调营养物质在人体内代谢。
这种金字塔式膳食结构特点,就是要大大降低脂肪、蛋白质和甜食的比重,增加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维生素的摄取量,也就是说,谷类食物占膳食总热量的60 % ~75 %,蔬菜和薯类约占15 % ~30 %,鱼、肉、蛋及豆类占10 % ~15 %。
据中国营养学家研究,2000年我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耗粮食400公斤、肉24公斤,每日可提供热量2400卡路里。其他各营养素的量可基本满足需要,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即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膳食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需要,两者保持平衡。上面所说的食物数量是对一般人平均来说的,但每个人每天机体消耗热量差异较大,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每天所消耗的热量比不参加锻炼的人要大得多,这样就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标准。
2.积极休息与睡眠
人们在从事了各种活动后常会发生疲劳。体力和脑力劳动速度越快,强度越大,持续越长,越易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充沛精力,保持健康就需要积极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即使在没有明显疲劳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也需要一定休息时间,以促进其互相协调,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休息有积极性和消极性。所谓消极休息和积极休息方式是相对而言的。消极休息方式是以静为主,或坐或卧。睡眠被视为最彻底的休息,是非常积极的休息方式。睡眠是神经系统高级司令部——大脑皮质全面抑制过程,大脑皮质消除了疲劳,恢复了正常机能。这样,人就能重新高效率投入学习或工作,只有这样身体才能恢复灵敏、准确性。
睡眠,是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把动物置于喧闹的刺激环境中,一睡着就把它弄醒,不让它正常睡眠。这样,动物不仅会失去正常的生理活动能力,疾病抵抗力也会大大减低。如果剥夺睡眠超过了一定限度,动物甚至会死亡。
(三)体育锻炼——现代人的时尚生活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最易于使人衰弱,最易于损害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人不应该怕累而形成懒惰的习惯。”
试验表明,动物如缺乏正常的高飞或跳跃,就会使内脏器官发育不全,心壁和主动脉缺乏必要的坚固性,承受不了突然升高的血压。
运动不足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给人带来灾难。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方式已不满足于长期存在的定势格局。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将运动锻炼如同牛奶面包,它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愈来愈成为人类完善自我和向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如果以前人们在早晨起床后不刷牙,看成是一种不文明,而今天,如果不经常进行身体锻炼,那就是一种不文明。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体育锻炼在新时代的特征。
在未来社会,人们已不只是将运动锻炼作为健身手段,而是将运动锻炼作为享受的目的来对待。是争取使生命更高尚、更丰富所具备的条件,人们追求的是延长黄金时代,常葆青春,为人类做更多贡献。
人类有一种在宽敞空间舒展肢体的生理需要,心理上也有“寻求新异刺激”的追求。人类生活中从事体育锻炼会给人多么大的活动空间。
体育活动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促进人的健康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自我保健,其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手段是体育锻炼。美国加利福尼亚人口研究室的布里斯劳教授经过15年的研究,认为有7个基本行为构成健康要素,如果长期坚持这些行为可以延长寿命10年左右。这项行为中,首推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影响为最大。7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而且还是一项很重要的医疗手段。法国著名医生蒂素早就说过: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代替运动。
人类运用体育运动手段进行防治疾病的历史已非常悠久。古希腊人很早就在石崖上写着“你想强壮吗?跑步。你想健美吗?跑步。你想聪明吗?跑步。”古代印度、罗马等国均有采用体操和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和养生。早在公元前771年我国名医扁鹊就引用导引、按摩健身防治疾病。东汉名医华佗,还在世界首创医疗体操,发明创造了“五禽戏”。18世纪哲学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即“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反过来又能促进生命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劳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00年前,全部工作94 %是肌肉力量完成的,只有6 %靠机器。而今天,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只有1 %靠肌肉活动,而99 %转到机器上。人们出门有便捷运输工具(电车、汽车、火车)代步;日常琐事有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等等代劳,甚至刷牙也有电动牙刷。加上工作环境自动化、信息化,人们体力活动几乎化为乌有。
当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时空观念、竞争意识加强,人们接触到的紧张刺激因子越来越多,紧张刺激的消极影响也日益突出。造成精神紧张的原因多种多样,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可分实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实质环境包括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因素,如地理条件、气候、意外事件、疾病和亲友的生离死别。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遭受的在经济、道德风俗、习惯、家庭关系、社会规范限制以及人际交往方面所导致不适应、不协调,从而造成精神压力。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心理素质以及个体对挫折的耐受性。
精神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情绪反应和自我防御反应。焦虑是由内心冲突而造成的持久痛苦的心理状态,过度焦虑使人不能准确观察现实,也不能做出适当判断和决定,从而导致适应和应付的失败,致使消极情绪反应接踵而来。在体育锻炼中人们能够与绿草、山川、森林、山麓、雪原、海洋、太空以及鸟兽成为互近朋友。正因为这样,人们在锻炼中才最能表现天真烂漫的本性,从而消除焦虑和心理紧张并获得其乐无穷的欣慰和欢乐。人们在新的空间每迈出一步时,都要向自己的身体提出新的要求。到南极去要学会与严寒风雪搏斗;登上太空首先要同失重现象搏斗,还需适应那套“太空服”;要到海底开发就必须承受水的高压,耐受黑暗和寂寞。无疑在未来,体育锻炼会在这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会在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增强自信、勇敢和超越自我精神方面做出贡献。
增进健康的十种简单改变
1.使用安全带。在过去10年内,汽车座位上的安全带挽救了超过4万人的生命,防止了数以百万计的伤害。
2.每天多吃一些水果或蔬菜。在饮食中增加更多的水果和蔬菜,可以促进你的消化功能,并能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3.获得充足的睡眠。睡一个好觉能让你在第二天精力充沛。
4.忙里偷闲。花上几分钟舒展一番肢体,向窗外瞭望一会儿,或者简单地放松一下,对你的身心就会有所裨益。
5.减轻1磅体重。如果你身体过重,你可能不会觉得只减1磅(约500克)体重会带来什么改变,但那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6.女性定期检查乳房。养成每月在例假过后进行乳房自检的习惯(这时乳房的肿胀和触痛最轻)。
7.男性定期检查睾丸。这种简单的自检能够早期发现肿瘤,此时治愈肿瘤的可能性最大。
8.进行体育锻炼。即使是不多的锻炼也会对身心有益。经常锻炼对心脏、肺和骨骼以及精神状态有益。
9.多喝一些水。为了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便秘和使消化系统有效地工作,每天需要饮用8杯水。
10.做一件好事。关心他人是对自己心灵的关心,也是同他人接触的绝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