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社团实体化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研究体育社团实体化的意义

育社会团体(包括体育社团、协会、俱乐部及体育项目活动中心等)是国家和地区管理、兴办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担负着组织、协调、教育、团结本地区和本行业体育工作者及参与者的重大职责,对整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广州地区的体育社团拥有得天独厚的坚实经济基础,日趋改善的良好人文环境,社团组织发展又适逢广州亚运的天赐良机,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十五”计划以来,全市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十五”计划圆满完成。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5115.75亿元,比上一年将近翻一番,在国内城市中居第3位。按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计算的GDP分别达到8393美元和6520美元,[1]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到2006年,广州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

广州现时的“富裕型小康社会”的称谓,是依照广州市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而确定的。人均GDP向6~7千美元的高度挺进,恩格尔系数达到38%水平的地区,依照世界公认的国际通行标准,可进入由恩格尔划定的高一级富裕型小康阶段。广州和国内部分发达地区将于“十一五”期末率先进入富裕型小康社会。随着本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体育生活就会更加关注,对体育环境的发展更加迫切,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对体育社团实体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因而研究当前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新矛盾、新举措,将是原课题组和编著者们的新使命。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历史时期,尤其广东要率先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社团在富裕型小康地区,特别是在全省为排头兵的副省级市——广州,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就进一步提升了:一是协会的发展是新时期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二是国家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趋势的时代要求;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四是广州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的目标要求。[3]

广州体育社团以及协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具有了自身特点的优势,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与广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亟需加快对广州地区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协会为重点)的改革和建设。为此,广州市体育局批准立项、投入研究力量筹建课题组,深入探讨以广州市单项体育协会改革为重点的富裕小康社会体育社团运作模式。

概括本专著第二篇中对体育社团实体化问题的综述,经原课题组对此一年多的调查研究,现进一步提出体育社团的定义为:体育社团是以参与成员为主体的,以物资和经济为客体的,有法规保障的,承担一定体育普及与提高任务的群众性社会群体。

当代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含义(定义)是:在富裕小康生活的经济背景下,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推动下,社会体育群体的以人为本的成员主体化、以和谐为宗旨的章程务实化、以组织管理为支撑的内部体系化、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的物质实力化、以经费为后盾的经济实体化、以体育活动作检验的活动实效化的运作进程。

运作模式(模块、进程)或运行机制特征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并使其整体运转起来的系统功能过程,是指带有规律性的程序整合。体育社团运作模式或运行机制特征是社团机体内各个要素、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组合、制约、合作的关系整合。其基本含义:一是协调体育社团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有人”、“有财”、“有物”、“有权”、“有位”、“有事”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二是体育社团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构成部分的有序运作,如会员大会或执行委员会、选举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等等,以及基层部门的会员部、足球部、田径部、游泳部、武术部等完善的组织机构,形成横向、纵向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三是体育社团作为开展基层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载体(机构与形式),要按照体育规律与特征,依照一定程序或方式运转,发挥社会体育的总体组织功能。

以“重在建设”为主轴的本专著构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这是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全国各行各业的统领方针。前结题总报告及其改编的本专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精髓,就体育社团实体化建设的主要方面力求有所创新。

党中央曾号召学习治党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江泽民文选》,这部反映江泽民同志思想全貌的理论巨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江泽民同志对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也是体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的思想武器。2001年1月中旬,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接见第9届全国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代表时指出:“群众体育要注意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要逐步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环境。”[5]

为此,本专著遵循江泽民同志关于“群众体育要注意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指示,将“重在建设”定为实体化结构体系的主轴,作为贯穿本专著的红线。从广州市单项体协实体化建设四层架构系统模式,六项建设大目标(成员主体化、规章务实化、组织内部系统化、物资实力化、经费实体化、活动实效化)来说,首层体现了“活动与建设并举”的精神;下三层(影响因素层、检查监测层、实施措施层)从三方面充分体现了“重在建设”的精神。其表现在:一是构建体系,构筑网络的坚实底层,形成体协实体化建设的必要载体;二是建立健全机构,建立规章,是体协实体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三是构建设施,多筹经费,落实物质实体化与经费实体化的相关检测准则及其实施措施,是体协实体化建设的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统计局.200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广州日报,2006-03-20(A21)

[2]杨明,张丹羊. 广州今年人均GDP超1万美元[N]. 广州日报,2006-12-19(A1~A4)

[3]刘江南. 用科学发展观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J]. 瞭望(新闻周刊),2004(10):22~23

[4]石兴国,安文,姜磊等编著. 组织行为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刘思扬. 江泽民会见九运群先代表[N]. 中国体育报,2001-11-12(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