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专家练游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游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一)人体在水中运动时受到的外力及这些外力对技术的影响

在体育运动中,物体的各种运动都会受到流体环境的影响,无论是正在飞行的篮球、排球、乒乓球,还是已经出手的标枪、铁饼。

一般情况下,当物体运动速度较为缓慢时,空气这种流体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游泳运动员是同时在水和空气两种不同的流体环境中运动的,而其中水对人体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

1. 浮 力

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作用于物体的向上的浮力。当我们站在水中,吸气后低头憋气慢慢下蹲时,会感觉到水里有一股力量在阻止我们向下,甚至会把我们向上托起,这就是浮力的作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比重有关,当物体的比重大于水的比重(水的比重为1)时,物体下沉;反之则上浮。

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就浮在水面上,而有的人却根本浮不起来呢?因为人的比重受到年龄、性别、呼吸、身体结构和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中骨骼、肌肉、内脏的比重大于水,脂肪的比重小于水,成年男子骨骼和肌肉所占的比例大于成年女子,因此女子比男子更容易漂浮。

儿童、少年肌肉中水分较多,骨化不完全,比重较小,因此儿童比成年人容易漂浮。

同一个人在吸气后胸廓增大,比重相对减小,而呼气后相对增大,因此人在吸气后憋气时比呼气后容易漂浮。

人在水中的身体位置也会影响到沉浮。我们知道,身体各个部分重量的合力点叫重心,同样,水对身体各部分产生浮力的合力点叫“浮心”。当身体平卧于水面时,重心的位置在密度较大的腿的一侧,而浮心在比重较小的胸部一侧,重心和浮心不在一条直线上,一个方向向上,一个方向向下,形成了一对力偶,因此头上浮,腿下沉。

此时如果将两臂前伸,重心就会前移,与浮心处在一条直线上,使人体的受力达到平衡,较为稳定地浮于水面。(图1)

图1 人体在水中的平衡

浮力对游泳运动员的技术和成绩的影响都较大。在学习游泳期间,浮力好的人很容易学会游泳,到了高级阶段,浮力好的运动员在水中的身体位置较高,游进时受到的阻力小,因此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占有明显的优势。

根据水具有浮力这个特性,我们在游泳时应尽量减少身体各部分失去浮力的时间,如空中移臂的速度要快,呼吸时抬头或转头不要太高,手臂不要在体侧或胸前停留,以免身体失去平衡。

2. 压 力

人在水中必然受到水作用于人体的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水越深,压力就越大。这也是人在水中感到呼吸困难以及在往深水处下潜时会感到耳膜疼痛,甚至心脏疼痛的原因。这一特性要求我们游泳时在吸气之前应用力将肺中残留的气体吐干净,以保证吸入更多的空气。

3. 阻 力

当物体在水中移动时,迎面而来的水流会同时产生两种作用,首先最靠近物体的那部分水流会改变运动方向,绕过物体这个“障碍”;此外靠近物体表面的水流因与物体接触而减慢流速。水流的方向和速率的变化虽缘于物体对水的作用,但反过来也会对物体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而这个反作用力又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

沿着原来的流动方向作用的分力称为阻力,它使人体游进的速度减慢;与阻力垂直的分力称为升力,作用方向向上。(图2)

图2 阻力和升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前进速度,实际上是好几种力同时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的是臂腿划水或蹬腿时水对身体的反作用力,以及手臂横向划水及腿上下打腿时水的升力。因此我们游泳时既要克服迎面水的阻力,又要尽可能地增大水的支撑阻力。

游泳时有的动作能产生推进力,如蛙泳划水,这时应尽量增大手臂对水的面积,如利用高肘划水,得到水的反作用力,即支撑阻力;有的动作不产生推进力,如蛙泳收手,这时要尽量减小手臂对水的面积,如利用平肘收手来减小阻力。

阻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摩擦阻力

游泳时人体表面与水接触就会产生摩擦阻力。摩擦阻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其大小取决于皮肤及游泳衣的粗糙程度及游进的速度。为减小摩擦阻力对前进的不利影响,人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是改进游泳衣裤、游泳帽的材料和式样,以及刮除体毛,达到增加人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减小阻力的目的。

(2)形状阻力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是不同的。形状阻力是由物体运动时前后方形成的压力差引起的。形状阻力的大小是由物体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积及物体形状等因素决定的,而物体的形状对形状阻力大小的影响取决于物体的流线形程度。这是因为如果物体正面的形状能使水流与其接触时逐渐而不是突然地改变方向,正面所受的压力就会较小;另外如果物体的后面逐渐变细,水流与物体分离时产生的涡流也会较小,即物体前后方的压差较小,形状阻力自然也会较小。因此流线形体受到的形状阻力最小。飞机、汽车、子弹头的设计也是根据这一原理。人在游泳时为了减小形状阻力,应该使身体尽量伸展,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形成较好的流线形。高水平运动员的往往身材高大,肩宽臀窄,上身呈明显的倒三角形,在水中的流线形较好。(图3)

图3 形状阻力

人体在水中游进时是在空气和水这两种流体的共界面上运动,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800余倍,又难以压缩,身体运动时就会使部分水涌向空气中而高出水面形成波峰,又在重力作用下压回水面形成波谷,波浪随人体运动不断传递,对人体前进造成了阻力。

蛙泳规则的改变能够说明波浪阻力的作用。50年代盛行的潜泳技术说明人们已认识到在水下前进可以减小波浪阻力,提高游速。如果国际泳联不在1956年禁止在蛙泳比赛中采用潜泳,传统蛙泳技术可能已遭淘汰。

但人们仍在想方设法减小波浪阻力。在规则未规定仰泳出发后潜海豚腿的距离之前,许多运动员出发后都有较长距离不出水面打反海豚腿,1992年第24届奥运会男子100米仰泳冠军,日本运动员铃木大地的取胜法宝就是他较长距离的、强有力的水下反海豚腿。如今蝶泳运动员采用出发后潜海豚腿技术到20米以外再出水的也屡见不鲜。游泳时以上三种阻力是在所难免的,当形状、截面积等因素一定时,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游进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用更大的力量去克服增大了的阻力,这就是游泳运动员十分重视力量训练的原因。

4. 升 力

升力也是游泳时一个重要的推进力成分。当我们上下打腿时(蝶泳、仰泳、爬泳),主要的用力方向并不是向后,这时的推进力以升力为主。此外,四种姿势的划水路线都不是直线向后,而是曲线划水,这样做是否是在浪费时间呢?不是。任何时候,推进力都是由升力和阻力构成的。当以纵向划水为主时,推进力以阻力为主要成分;当以横向划水为主时,推进力以升力为主要成分。

(二)有关游泳运动的基本概念

1. 运动方向

人在游泳时一般是仰卧或俯卧于水面,我们把游进时头的方向定义为前,脚的方向定义为后,浮力的方向为上,重力方向为下。

2. 运动轴

我们设想有3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人体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围绕这3个轴进行运动。一个是垂直轴,也叫纵轴,是从头到脚通过重心的轴;一个是矢状轴,也叫前后轴,是垂直通过身体前胸和后背的轴;另一个是冠状轴,也叫横轴,是左右横穿身体的轴。(图4)

图4 人体的三个运动轴

3. 运动面

我们设想有3个相互垂直的面,人体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3个运动轴在3个面上的运动。一个是冠状面,一个是矢状面,一个是水平面。(图5)爬泳前滚翻就是人体围绕冠状轴在矢状面上进行的旋转运动。

图5 人体的三个面

4. 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人体在水中向前游进时,身体相对于水或池壁是运动的,是绝对运动,但相对于正在划水的手臂又是不动的;同样,手在划水时相对于水的运动是绝对运动,而由于身体也在运动,故手相对于身体的运动是相对运动。(图6)

图6 手臂的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三)有关游泳技术的常用术语

正象在足球比赛时人们可以通过射门次数、助攻次数、角球等技术参数来分析一场比赛的技战术运用一样,我们也采用一些技术参数来分析和描绘游泳技术。

1. 动作周期

指某一完整动作的全过程,一般指划水动作。如爬泳、仰泳划水的一个动作周期可以理解为从右手(或左手)入水开始,到下一次右手(或左手)入水为止,包括两次划水动作;蛙泳和蝶泳的一个动作周期包括一次划水动作。

2. 划 频

也叫动作频率,指单位时间内(一般指每分钟)的平均动作周期次数。

3. 划 幅

也叫划步或划水效果,指每一完整的动作周期中身体前进的距离。

4. 动作节奏

指某一动作周期内各阶段及身体各部分动作速度的比例关系。各种姿势技术有各自的节奏要求,如蛙泳腿技术要求收腿速度较慢,蹬腿速度较快;四式划水技术都要求加速划水。

动作节奏是技术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初学者很容易犯节奏紊乱的错误,如游爬泳时常常抱水时用力压水,速度很快,而到推水时反而很慢;而蛙泳蹬水时又容易犯快收慢蹬的错误,结果只蹬不走。

5. 划 次

指某一距离内划水的次数,当距离和游速一定时,划次越少,动作效果越好。

6. 划水速度

指每一动作周期所用的时间。

爬泳技术

(一)爬泳技术发展演变概况

爬泳是俯卧在水中,两腿上下交替打水,两臂轮流划水而使身体向前游进的一种泳势,由于动作很象爬行,故被称为“爬泳”。

由于在自由泳比赛中,运动员可以用任意姿势游进,而爬泳是四种竞技游泳项目中速度最快的,运动员几乎都用爬泳游进,故而爬泳也被通称为“自由泳”。

爬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采用的游泳姿势。竞技游泳姿势中爬泳也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泳势。

最初的现代奥运会游泳比赛中只有自由泳比赛项目,20世纪初,人们在自由泳比赛中开始采用爬泳技术。在1908年和1912年奥运会上,澳大利亚运动员开始成功地采用爬泳技术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因此早期爬泳也被成为“澳大利亚式”爬泳。其特点是游进时头抬出水面,划水频率快,路线短,屈肘划水。每划水2次打腿2次或4次,打水时屈膝较大,以小腿发力为主。这种技术很快流行于欧美选手中,继而人们又尝试把头放进水中,使身体位置提高,改进了爬泳技术。

1922年,美国运动员韦斯穆勒开创了爬泳技术的新纪元。他打腿时屈膝程度减小,用大腿发力,出现了大腿带小腿的鞭状打腿动作,每划水2次打腿6次;划水采用“后交叉”配合技术,即一臂入水时,另一臂已进入推水阶段,他的技术成为现代爬泳技术的雏形。

在1932年和1936年的奥运会上,日本选手在自由泳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所采用的独特的爬泳技术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技术特点是过分强调腿的作用,不少人甚至采用划水2次打腿8次、10次,甚至12次的配合技术,而削弱了臂划水的作用,两臂采用前交叉配合方式。这种技术由于违反了人体的自然规律,因而阻碍了爬泳水平的继续提高。

50到60年代,人们较为注重划水的作用,而冷落了打腿,尤其在中长距离项目中,运动员几乎全部采用2次或4次打腿技术,此期间出现了交叉打水技术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70年代以后,6次打水技术又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短距离项目中几乎所有选手都采用6次打腿技术,中长距离项目中虽不乏2次或4次打水的运动员,但他们在冲刺阶段或比赛的关键时刻也一般会改用6次打水技术。

目前,爬泳技术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进,在技术配合和风格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流派。不论是距离长短、地域国家、性别、年龄,还是形态、机能、素质都可能对运动员的技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女子短距离自由泳项目率先迈进了世界高水平的行列,这与运动员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世界冠军杨文意、庄泳、乐静宜的共同技术特点是身体姿势高平,流线形好,高肘划水,划水效果显著,打水小而密集,水感突出。

由于在游泳竞赛中,自由泳项目最多,将近占单项的一半,且有多项接力、混合泳项目也离不开自由泳,可以说得自由泳者得天下。而在游泳教学与训练中,爬泳又是基础项目,学会了爬泳,对掌握仰泳和蝶泳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爬泳技术与训练是所有教练员、运动员和游泳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我国在短距离自由泳上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除杨文意、庄泳、乐静宜等以外,男运动员蒋丞稷在第26届奥运会上取得了男子50米自由泳决赛的第4名,这是我国男子游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这无疑使中国所有的游泳工作者感到欢欣和振奋。

爬泳技术动作由臂部动作、腿部动作、呼吸几部分动作通过协调的配合构成。

(二)身体姿势

理想的爬泳身体姿势应该能使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减小阻力,增大推进力。因此,游爬泳时,身体要保持水平姿势,水面接近发际,髋部略低于肩,身体纵轴与水平面成很小的锐角。(图7)

图7 爬泳身体姿势

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体位置较高,除与他们较好的浮力有关外,强有力的打腿技术是一个主要原因。人体前进的速度越快,身体位置就越高,正如人造卫星要克服地球的引力就必须达到较高的速度一样。然而如果试图通过抬高头部来提高身体位置,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腿部就会更加下沉,且身体会上下起伏。当感觉到腿沉在水下,打不起水花时,较好的办法是低头,并加快打水的频率。

爬泳游进中身体往往随划水和呼吸动作绕纵轴做有节奏的转动,转动角度在40°左右。这种转动有助于呼吸动作的完成,并使手臂划水的幅度加大,便于更好地发挥上肢和肩带肌群的力量,因此是有益的,但如果转动的幅度过大,就会把前进的动能浪费到无用的身体摆动上,降低动作效果。

(三)腿的技术

爬泳腿的作用一直为专家学者所争论,观点不完全统一,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爬泳腿主要起着维持身体平衡,保持身体位置,并配合划水动作的作用。打腿对短距离运动员起的作用非常关键,近年来有些优秀的游泳教练员认为,在短距离项目中,快速的打腿动作能够将兴奋的冲动反馈到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发放更多的神经冲动,加快手臂的划水动作,起到调节动作频率的作用,正如短跑运动员的摆臂动作能够调节腿的频率一样。此外打腿技术好的运动员身体位置都高,能够减小身体前进的阻力。

爬泳打腿基本是在矢状面上完成,由向下打腿和向上打腿两部分构成,其中向下打腿是主要产生推进力的动作,因此要速度快一些,用力大一些。动作可以描述为“大腿带小腿,两腿鞭打水”。具体来说,打腿时两脚应稍内扣,踝关节放松,由髋关节发力,传至大腿,带动小腿和脚,做鞭状打水,动作应有力而有弹性。

(图8)描述了一次打水动作周期的全过程。向上打水时,大腿带动小腿直腿向上移动,当整条腿移到水面并与水平面平行时,大腿首先停止继续上移,转入向下打腿 〔图8(1~3),左腿〕,但此时小腿和脚由于惯性的作用仍在继续上移,使膝关节弯曲成约160°角 〔图8(4~5),左腿〕,之后小腿和脚在大腿的带动下开始向下打水 〔图8(6~9),左腿〕。

图8 爬泳打水

当大腿向下打水到最低处并开始向上打水时,小腿仍未完成向下打水 〔图8(4~6),右腿〕,直到小腿伸直,随打腿转入向上打水 〔图8(7~10),右腿〕。然后开始下一次动作循环。

爬泳打水动作应该向下屈腿打水,向上直腿打水,打水幅度约30~40厘米。(图9)向下打水时踝关节尽量伸直,而不要勾起,使脚背朝后下方用力,使身体获得向前的反作用力和向上的升力;(图10-1)如果勾脚打水,不但不能推动身体前进,反而给了身体向后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倒退(图10-2)。

图9 爬泳打水幅度

图10 两种不同的反作用力

(四)手臂技术

游爬泳时,使身体前进的主要推进力产生于手臂的划水动作。爬泳划水动作可以分为水中划水和空中移臂两个主要部分,空中移臂是水中划水的必要准备,但不产生推进力;真正产生推进力的部分是水中划水。

人们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和描述划水,把爬泳划水技术习惯地分为几个各具特色而又紧密相连的动作阶段,即入水、抱水、划水、出水和空中移臂。

从侧面看,爬泳的划水动作似乎像船浆一样,只是在一个乎面内向后划动。其实不然,手臂在向后划的同时,还经历了向外、向下、向内、向外、向上的三维运动,手的划水路线类似“S”形状。(图11)

图11 爬泳划水路线

1. 入 水

入水并不产生推进力,它的目的是使手臂伸展到合适的位置,为划水做好准备。(图12)入水阶段手的运动方向是向前、向下和向外,而没有向后的分量。手臂入水时,肘关节微屈并高于手,手自然并拢伸直,由大拇指领先,斜插入水,然后前臂和上臂依次入水。手的入水点应在肩的延长线上或身体中线和肩延线之间。过宽或过窄都不利于后面的划水。

圈13 爬泳入水

2. 抱 水

这个动作好象是用手臂去抱一个大圆球一样,使手臂找到合适的发力点和支撑点。(图13)抱水开始时,手臂是直的,然后逐渐屈肘,使肘高于手,高肘的目的是使前臂和手最大限度地向后对准水。低肘是较为常见的技术错误,也是划水技术的大忌,因为低肘时作用力方向向下,而不是向后,容易造成身体上下起伏,推进力效果差。(图14)

图13 爬泳抱水

图14 低肘的作用力效果

当手臂抱至与水平面成约40°角,肘关节屈至约150°角时,抱水结束,进入划水阶段。

3. 划 水

划水是获得推进力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又分为两部分,前面是“拉水”,后面是“推水”。

拉水时,手同时向内、向上和向后运动,应保持高肘姿势。拉水结束时,手在身体下方靠近身体中线,手臂与水平面基本垂直,屈肘角度约90°。(图15)此时转入推水阶段。

图15 爬泳划水之拉水

拉水阶段较常见的错误技术是屈肘程度太小、手臂过于靠里(手超过身体中线)或手臂过于靠外。(图16)

图16 三种常见的拉水错误

推水时,手同时向外、向上和向后运动,应在拉水的基础上加速连贯地完成,中间不能有停顿。推水过程中肘关节从屈曲过渡到伸直,手臂的推水速度是整个划水过程中最快的。当手臂在后方与水平面成约20°角时,推水结束,转入出水阶段。(图17)

图17 爬泳划水之推水

推水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错误主要是推水没有加速、推水未完全彻底、手臂未伸直及手过于靠里或靠外等。

4. 出 水

划水结束后应立即在肩的带动下将手臂提出水面。出水的顺序是肩、上臂、前臂和手。出水动作应快速连贯,但前臂和手应尽量放松。(图18)

图18 爬泳出水

出水过程中常见错误是手臂僵硬或手最先出水,这样会激起较大的浪花并使身体上下起伏。

5. 空中移臂

空中移臂是出水的继续,不能停顿。移臂要放松自然,肘高于手。移臂动作应借助于肩关节的自然转动,手的速度快于前臂和上臂的速度,因为移臂开始时手落后于肘关节,而移臂结束时手应在最前方领先入水。(图19)

图19 爬泳空中移臂

空中移臂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技术主要有肩关节过于僵硬、手过高或移臂过宽等,这些错误易造成身体起伏或转动过大,使身体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增大。(图20)

图20 空中移臂常见错误技术

划水过程中各阶段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推水速度最快,其次是出水、入水和空中移臂,抱水的速度相对最慢。

6. 两臂的配合

爬泳两臂的配合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前交叉配合、中交叉配合和后交叉配合,此外还有介于这三者之间的中前交叉和中后交叉。(图21);

图21 爬泳划水的三种基本交叉形式

前交叉配合指一臂入水时另一臂在肩前方,与水平面约成30°角。这种配合适合初学者,便于掌握臂的技术和呼吸技术,可作为一种分解技术练习方法。其缺点是动作不连贯,速度均匀性差。

中交叉配合指一臂入水时另一臂位于肩下,与水平面约成90°角;后交叉配合指一臂入水时另一臂位于腹下,与水平面约成150°角。这两种配合利于发挥力量,提高频率,保持连续的推进力。

现代爬泳优秀运动员多采用中交叉或中后交叉配合形式。

(五)呼吸及完整配合技术

1. 呼吸与臂的配合

爬泳呼吸技术是一个难点,原因是它采用人们所不习惯的侧边转头吸气。吸气的时机要掌握好,如果向右侧转头,应该在右手入水后开始用口和鼻缓缓呼气,并随着划水阶段的推移逐渐增大呼气的幅度。拉水开始时,慢慢向右转头,右臂出水时,嘴露出水面,张口用嘴吸气,待右手移至体侧时,吸气结束,开始转头复原,右手入水时,头部应已复原并保持稳定。(图22)

图22 爬泳吸气时机

吸气时肩和头应向同侧转动,使口在低于水平面的波谷中吸气,不能抬头,否则会使腿部下沉,身体转动或起伏过度。转头吸气动作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咬肩”动作。

呼吸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抬头吸气,转头幅度太大,吸气过早或过晚等。(图23)

图23 爬泳呼吸错误(吸气过晚)

2. 完整配合

爬泳配合技术有多种形式,其中6∶2∶1配合是较常见的一种,即6次打腿2次划水,1次呼吸。此外还有4∶2∶1、2∶2∶1等多种配合形式。一般来说,短距离比赛中,常见6次打腿的配合技术,呼吸次数也限制的较少,有些运动员可达到8次以上划水1次吸气,甚至更少。而长距离运动员则多用2次腿配合,呼吸较频繁,2~3次划水吸1次气,但在最后冲刺或超越时多改用6次腿配合技术。有的运动员习惯采用一侧吸气,多数运动员采用两侧轮流吸气,有利于比赛中了解对手的情况,并使两侧肩带和颈部肌肉发育平衡。

6∶2∶1的完整配合技术如(图24)所示,每划水2次(1个动作周期),打水6次,其中第3次和第6次腿较为重要,处在一臂开始移臂,另一臂开始拉水时,此时划水产生的推进力相对较小,这两次打水可使身体前进速度更为均匀。

图24 爬泳6∶2∶1配合过程

由于打水的能量消耗远远高于划水,长距离运动员为了节省体力,往往采用2次或4次打水2次划水的配合技术。2次打腿2次划水的配合时机是当一臂划水结束开始出水时,同侧腿向下打水。(图25)

图25 2次腿配合

此外还有一种多为男运动员采用的2次交叉打水配合技术,即每打完一次腿,两腿上下交叉一次。(图26)

图26 2次交叉打腿

(六)现代爬泳技术特点

多年以来,许多采用不同技术的爬泳运动员都在世界大赛上表现出了优异成绩。随着训练理论的发展和运动生物力学、流体力学在游泳运动中的应用,优秀爬泳运动员的技术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1. 身体位置较高,这点对短距离运动员尤为重要。奥运会冠军波波夫、比昂迪、杨文意、庄泳等运动员尽管身材高大,肌肉力量突出,但在游进时身体位置较高。

2. 手入水后积极滑下抓水,发力点早,通过改变手的形状和角度不断寻找手的支撑点。

3. 短距离项目身体围绕纵轴转动的幅度加大,伸肩更彻底,有效划水路线延长。

4. 短距离运动员的打水技术更为突出,打水幅度减小,频率加快。

5. 经过片面地追求快频率或大划幅以后,运动员追求的目标是能够使游进速度达到最快的最佳划频和划幅的组合。

仰泳技术

(一)仰泳技术发展演变概况

仰泳是人体仰卧在水中游进的一种姿势。仰泳的历史也较为久远,但一直到19世纪初,人们仍主要采用所谓的“反蛙泳”技术,也叫“蛙式仰泳”,即仰卧于水面,两臂同时划水,两腿同时蹬蛙泳腿。直到20世纪初现代爬泳技术问世后,人们借鉴爬泳技术,形成了“爬式仰泳”技术,即两臂轮流划水,两腿交替上下打水,这就是现代仰泳技术的雏形。

由于仰泳呼吸容易掌握,动作简单易学,在群众中一直是较受欢迎的泳式,尤其被年老体弱及浮力较好的妇女儿童所喜欢。但由于仰泳划水在身体两侧进行,肌肉难以充分伸展,不能象爬泳和蝶泳那样充分发挥上肢的力量,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仰泳的优势在于动作省力,速度均匀,因此速度虽慢于爬泳,但接近蝶泳,快于蛙泳。

仰泳曾一度为我国的强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性游泳比赛中取得的第一枚金牌就是在1953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由吴传玉夺得的男子100米仰泳金牌。

目前仰泳是我国的弱项,成绩不如短距离自由泳和蝶泳突出,但经过几代游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游仰泳时,运动员仰卧在水面,身体自然伸展,头和肩部略高,腿部较低,臂、腿轮流交替划水和踢腿。

(二)身体姿势

游仰泳时,身体应自然伸展,接近水平地仰卧于水面,头和肩部略高于腰和腿部,身体纵轴与水平面构成一个较小的锐角。(图27)

图27 仰泳身体姿势

头部和髋部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头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身体的位置,起着“舵”的作用。头部过于后仰,就会使髋部抬高,腿和脚露出水面,影响打水效果;反之如果刻意勾头,抬高头的位置,髋和腿就会下沉,增大身体前进的阻力。(图28、29)

图28 头的位置

图29 腿下沉使身体阻力增大

游仰泳时,腰腹部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维持身体的流线形,不宜“坐”在水中,以免加大阻力。此外,与爬泳相似,游仰泳时,身体也应随划水和打腿动作绕纵轴自然转动,转动角度在45°左右,以利于保持划水的深度和合适的角度,使手臂能更充分地发挥肌肉力量。(图30)

图30 仰泳身体转动

(三)腿的技术

仰泳踢腿的作用主要是保持身体位置,此外可产生一定的推进力。踢腿由上踢和下压两部分组成。

仰泳腿的技术与爬泳腿相似,也可以用“大腿带小腿,两腿鞭打水”来形象地描述。但是由于是仰卧,所以产生推进力的动作是“上踢”。此外,仰泳腿时膝关节弯曲的程度大于爬泳,约成135°角;打腿的幅度也比爬泳深,约为45厘米。

下压动作是直腿完成的。在臀部肌肉群的收缩带动下,大腿带动小腿下压到一定深度后,大腿停止继续下压,在腰腹肌肉群的控制和协同作用下,转入上踢过程。此时小腿和脚在惯性的作用下仍继续下压,使膝关节弯曲成135°左右的角,之后小腿和脚在大腿的带动下依次结束下压动作。(图31)

图31 仰泳腿的下压(右腿)

由于上踢是产生推进力的动作,需要用较大的力量和较快的速度来完成。当大腿上踢到一定高度,膝关节即将露出水面时,大腿结束向上移动,转为下压。而小腿和脚仍继续上踢,形成鞭状踢水动作。(图32)

图32 仰泳腿的上踢(右腿)

上踢动作要把握好尺度,即在任何情况下,膝关节、小腿和脚不能露出水面。踢腿的水花应象开锅的水,虽沸腾但不溢出。同爬泳腿一样,上踢时踝关节要伸直而不能勾脚。

仰泳腿的常见技术错误主要有勾脚打水、上踢过高(膝关节露出水面)或过低(没有水花)等。

(四)手臂技术

仰泳手臂的划水动作是产生推进力的主要因素,划水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游进的速度。仰泳水下的划水的路线也近似“S”形。(图33)

图33 仰泳划水路线

同爬泳一样,仰泳划水也可人为地分为几个部分,即入水、抱水、划水、出水和空中移臂。

1. 入 水

手的入水点应在肩延线或肩延线与中线之间,过宽会缩短划水路线,降低划水效果,过窄易使身体左右摇摆,增大前进的阻力。(图34)

图34 仰泳入水

仰泳的入水应以小拇指领先,手掌朝外,切入水中,手掌与前臂形成一个约150°~160°角。(图35)手臂应伸直,肘关节不能弯曲,手同时向前、向下,向外三个方向运动,这个阶段几乎不产生推进力,主要作用是为后面的划水做好准备。

图35 入水时手掌与前臂的夹角

入水阶段常见的技术错误是入水过宽或过窄;用手背拍击入水以及手臂弯曲等。

2. 抱 水

手臂入水后应积极下滑抓水,转入抱水阶段。因为如果手臂一入水就马上划水,手划水就会很浅,产生气泡而划空。配合身体围绕纵轴的转动和积极伸肩,手臂向外旋转,屈腕,使手臂对准水并有压水的感觉,并使划水的主要肌肉群如肩带肌肉群、胸大肌和背阔肌得到适当的拉长,以便划水时能充分发挥力量。(图36)

图36 仰泳抱水

抱水结束时手掌距水面约30~40厘米,肘关节弯曲成约150~160°角。此阶段常见的错误技术主要是手距水面太浅或没有屈肘等。(图37)

图37 仰泳技术错误(直臂抱水)

3. 划 水

仰泳的划水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这个阶段也可分为两部分,前面为拉水,后面为推水。

拉水是在抱水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身体绕纵轴继续转动,肘关节下降,手在向后划水的同时向上移动,使屈肘的程度逐渐加大,当手臂划到肩下与水平面垂直时,拉水结束转入推水,此时身体转动幅度达到最大,约45°,肘关节弯曲也达到了最大程度,约90°~100°,与爬泳的高肘划水相似,我们称其为“倒高肘”划水。拉水结束时手掌距离水面约15厘米。(图38)

图38 仰泳划水之拉水

拉水阶段较为常见的错误技术是直臂划水、直线划水和肘高手低等。推水开始后,手的移动领先于前臂和肘关节,手、前臂和上臂用力向后方推水,肘关节和前臂逐渐靠近身体。推水开始时手有向上的移动,当手上移至最高点时(距离水面约10厘米),前臂向内旋转,手掌朝后下方快速做鞭状推水动作。(图39)

图39 仰泳划水之推水

推水结束时,手掌朝下,手臂伸直,手掌距离水面约40~50厘米;身体也开始向另一侧转动,为出水做好准备。

推水阶段较为常见的错误技术是推水不完全。

4. 出 水

推水完成后,借助手向下压水的反作用力和肩部肌肉的收缩,手臂迅速提拉出水面。出水时手臂应伸直,先压水后提肩,使肩部首先出水,再带动上臂、前臂和手依次出水。(图40)手出水最好。

图40 仰泳出水

以大拇指领先,这样阻力小,且手臂较自然放松。初学者也有采用手背领先出水的,这种方式较容易掌握,但出水阻力大;也有不少运动员采用小拇指领先出水,这种方式出水阻力小,空中移臂时无须再转动手臂,但臂部肌肉比较紧张。

出水阶段较常见的错误技术有手臂弯曲,先提肩后压水(易使身体下沉)等。

5. 空中移臂

出水后,手臂应迅速直臂向肩前移动。移臂时手臂尽量在矢状面上移动,上臂应贴耳。手臂移过垂直部位后应向外旋转,使掌心向外,为入水做好准备。(图41)

图41 仰泳的空中移臂

空中移臂阶段常见错误是移臂过宽或过窄,手臂弯曲等。

6. 两臂配合

游仰泳时两臂的配合最好采用中后交叉配合,即一臂入水时,另一臂推水结束,两臂基本处于相反的位置,以保证动作的连贯性和前进速度的均匀性。(图42)初学者易在入水或推水后手臂产生停顿,应尽量改进。

图42 仰泳的完整配合(一个划臂周期)

(五)完整配合技术

由于仰泳比赛项目最长为200米,基本为短距离项目,现代仰泳技术中较常见的是6次打腿、2次划臂、1次呼吸的配合技术,也有用4次或2次打腿、2次划臂的,但较少见。游仰泳时口鼻始终露出水面,呼吸不受限制,但为了避免呼吸不充分造成的动作紊乱,运动员一般保持一定的呼吸节奏。

(六)现代仰泳技术特点

1. 身体位置高而平,身体围绕纵轴的自然转动非常自然协调,头的位置稳定。

2. 虽然规则限制出发和转身后水下反海豚腿不能超过15米,但大家都很重视水下反海豚腿技术。

3. 划水更趋于入水远,抱水和拉水较深,划水效果突出。

4. 更注重完整配合的节奏感和合作用力感,特别是加速推水与快速打腿的合作用力。

蛙泳技术

蛙泳是最古老的一种泳姿,是模仿青蛙的游泳动作形成的,在蛙泳游进过程中,身体位置随手腿动作不断变化,两臂和两腿的动作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进行。

蛙泳属于“易学难精”的一种泳式,由于呼吸容易掌握,每个动作周期结束后都有一定的滑行放松时间,所以较容易学会;但蛙泳的技术结构较复杂,臂腿变化方向多,所以又较难掌握好。

(一)蛙泳技术发展演变概况

蛙泳的发展经历比较曲折,几经波折数次险遭淘汰,又几经发展最终走向高潮。现代蛙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奥运会由于只设自由泳项目,而蛙泳速度又慢,因此很少有人采用,到1904年第4届奥运会时蛙泳成为独立的比赛项目,才开始被人使用。这个阶段蛙泳技术仍较为落后,开始盛行的“跑马式”技术划水和蹬腿的幅度太大,以至于身体上下起伏,前进速度极不均匀;此后的“平航式”和“高航式”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分别强调了蹬腿和划水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1936年开始,规则允许蛙泳划水后经空中向前移臂,由于空中移臂阻力小,速度快,运动员纷纷采用这种“蝶式蛙泳”,即蛙泳腿、蝶泳手技术,这也是蝶泳技术的雏形。这样一来,真正的蛙泳受到了冷落,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上,已几乎无人使用。蛙泳面临着第一次被淘汰。

第三阶段:为挽救蛙泳,1952年起,规则将蝶泳列为新的项目,蝶蛙分开,并允许在水下游进。由于水下潜泳能减少波浪阻力,并能充分发挥手臂的力量,于是人们纷纷改用潜泳。到1956年第16届奥运会上,只有一人采用传统的蛙泳技术,蛙泳比赛时,观众几乎看不到运动员,真正的蛙泳技术又面临第二次淘汰。

第四阶段:1956年,规则禁止在蛙泳比赛时使用潜泳,并规定除出发和转身后可以做一次水下动作外,头不得没入水中。至此蛙泳技术才真正得以发展,并产生了许多流派。

第五阶段:从1961年到1986年,蛙泳技术的发展较为迅速,运动员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以一些优秀蛙泳运动员为代表的多种蛙泳技术并存于泳坛。

第六阶段:1987年,规则取消了游进中头不能没入水中的规定,使蛙泳技术和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前冲式”、 “波浪式”等技术令蛙泳再次走向辉煌。

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运动员戚烈云、穆祥雄、莫国雄曾多次打破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为祖国争得荣誉。进入80年代后,我国蛙泳技术又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有一批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梁伟芬、黄晓敏、陈剑虹等,如今一些年轻的选手如韩雪等仍在继续拼搏。

(二)身体姿势

蛙泳在游进中,身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动,而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波浪式”蛙泳,身体位置更不稳定。在一个动作周期(一次蹬腿一次划手)结束后,有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滑行瞬间,此时臂腿并拢伸直,身体较水平地俯卧于水面,头略微抬起,身体纵轴与水平面成约5~10°角,身体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维持较好的流线形。(图43-1)

图43 蛙泳的身体姿势

当划手和抬头吸气时,头抬出水面,肩部上升,加上开始收腿动作,这时身体与水平面的夹角增大,约为15°。(图43-2)

初学蛙泳的人容易吸气时抬头过高使身体下沉,阻力增大。

(三)腿的技术

蛙泳的腿部动作很重要,可产生较大的推进力,腿的动作可分为四部分,即收腿、翻脚、蹬腿和滑行,但它们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完整动作。

1. 收 腿

收腿动作不但不产生推进力,而且会给身体带来阻力,因此要考虑如何减小阻力。

开始收腿时同时屈膝屈髋,两膝边慢慢分开,边向前收腿,小腿和脚跟应在大腿和臀部的后面,以较慢的速度和较小的力量使脚后跟向臀部靠拢,以减小阻力。

收腿结束后,大腿与躯干之间约成130~140°角,大腿与小腿之间约成40~45°角。

2. 翻 脚

翻脚对蛙泳腿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翻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动作阶段,而是在收腿没有完全结束时就开始了。通过向外翻脚,使脚尖朝外,对水面增大,并使脚和小腿内侧对准蹬水的方向。同时翻脚结束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要大于两膝之间的距离。(图44)

图44 蛙泳的收腿和翻脚

3. 蹬 腿

确切地说,应该是“蹬夹水”,也叫“鞭状蹬水”。蹬腿时,应先伸展髋关节,从大腿发力向后蹬水,小腿和脚掌做向下和向后的鞭水。腿在向后蹬的同时向中间夹紧,蹬腿结束时两腿应并拢伸直,踝关节伸直。(图45、46)

图45 蛙泳蹬腿

由于蹬夹水能够产生较大的推进力,应用较大的力量和较快的速度完成。

图46 蛙泳蹬腿路线

4. 滑 行

蹬腿结束后,由于蹬腿的惯性作用两腿有一个短暂的滑行阶段。这时两腿应尽量伸直并拢,腿部肌肉和踝关节自然放松,为下一个动作周期做好准备。

滑行时间的长短与运动员的水平高低和个人技术风格有关,也与比赛距离的长短有关。初学者一般滑行时间较长,以便掌握动作节奏;200米项目的运动员一般滑行时间较长,如黄晓敏;100米以下的运动员滑行较短,如韩雪。

蛙泳腿常见的错误技术主要有大腿收的幅度太大(易使身体上下起伏)或太小(易使脚和小腿露出水面而蹬空);蹬腿过宽或过窄;收腿结束时分膝过大;蹬腿未翻脚及滑行时两腿未并拢等。

(四)手臂技术

蛙泳臂划水技术可以产生较大的推进力,特别是现代蛙泳技术,更加强调划水的作用。

蛙泳的划水路线从水下看,象一个“倒心形”。(图47)

图47 蛙泳划水路线

蛙泳臂部动作可分为开始姿势、滑下、划水、收手和移臂等几个部分,目前也有一些其它的划分办法,如有的学者根据划水过程中用力方向的变化将划水分为外划、下划、内划、伸臂四个阶段。为了形象地描述划水技术,我们仍沿用传统的划分方法。

1. 开始姿势

蹬腿结束时,两臂前伸,与水平面平行,掌心向下,身体保持流线形。(图48)

图48 蛙泳开始姿势

2. 滑 下

也叫抓水,两肩和手臂前伸,手腕向前、向外、向下方勾手,应感觉到水对前臂和手掌的压力。抓水结束时,两臂分开到约成45°角。(图49)

图49 滑 下

滑下抓水基本不产生推进力,其目的是给划水创造有利条件,并使身体上浮。

3. 划 水

划水是产生推进力的主要部分。划水开始时,两手继续外分,手臂向外旋转,同时屈肘、屈腕,保持高肘划水。划水的前一部分手臂同时向外、向下和向后运动,而后一部分手臂同时向内、向下和向后运动。(图50)

图50 划 水

划水的整个过程应加速并始终保持高肘姿势完成,肘关节弯曲的角度随划水的进行不断减小,到划水即将结束时,肘关节屈至约90°角,手位于肩的前下方。

4. 收 手

也有人认为收手是划水的后半段,因为它能产生一定的升力。划水结束后,手臂向外旋转,手同时向内、向上和向前快速运动,开始了收手过程。收手时,两掌心相对。收手结束时,肘的位置低于手,肘关节弯曲成较小的锐角。(图51)

图51 收 手

5. 移 臂

蛙泳移臂是四种姿势中唯一在水下完成的。尽管目前有些运动员为了减小移臂的阻力采用从水面上移臂的方法,但由于这样做容易使腿下沉,所以并不流行。

移臂是在收手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向前伸肩和伸肘,两臂前移至开始姿势。移臂时,掌心可以向下,也可以向内,在即将结束时再转为向下。(图52)

图52 移 臂

尽管从理论上讲,移臂时不产生推进力,应用较慢的速度完成,但现代蛙泳运动员为了节省时间,提高频率,都加快了移臂的速度,而且更注意减小阻力。

蛙泳划水常见的错误技术主要有直臂划水,沉肘,划水过宽或过长等。

(五)呼吸及完整配合技术

蛙泳的呼吸一般在一次动作周期中吸一次气。臂、腿、呼吸的配合多采用1∶1∶1配合。

蛙泳呼吸采用抬头吸气,相对于划水来说,有早吸气和晚吸气两种配合形式。早吸气是指手臂刚开始划水时抬头吸气,吸气时间相对较长,收手和移臂时低头呼气。这种配合易于掌握,可以利用划水时的下压产生升力,有助于上身浮起,抬头吸气;晚吸气是指划水结束收手时吸气,吸气时间较短,移臂时低头呼气。这种技术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抬头时间短,身体重心和浮心失去平衡的时间短,因而阻力小,一般被高水平运动员采用。(图53)

图53 蛙泳早吸气和晚吸气

蛙泳臂腿配合技术较为复杂。为了保持游进速度的均匀性,臂腿的配合应尽量使游进过程中每个动作周期内的每个阶段都有推进力产生。正确的配合技术是手臂划水时,腿自然放松伸直;收手时腿自然屈膝;开始移臂时收腿,并快速蹬腿。(图54)

图54 蛙泳的完整配合

(六)出发及转身后的长划臂技术

蛙泳规则规定,在出发和每次转身后可以在水下做一次潜泳动作,由于水下动作波浪阻力小,速度快,再加上出发或转身后的惯性,运动员都十分重视这个动作,希望通过优越的长划臂技术达到在比赛中先发制人的目的。

蛙泳长划臂实际上包括一次水下的划水和一次蹬腿动作,蹬腿动作与正常的蛙泳腿没有什么差异,而划水动作却大不相同,其技术类似于蝶泳划水。

蛙泳水下长划臂的动作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的:

1. 在出发或转身后,两臂前伸,紧贴耳朵,眼看池底,身体保持流线形滑行,身体约在水面下40厘米的位置。当滑行速度开始下降时,两臂同时向外、向下和向后压水,掌心向外。〔图55(1~2)〕

图55 蛙泳水下长划臂运作全过程

2. 随着手臂继续划水,逐渐屈肘,前臂向外旋转,使手臂向后对准水,当前臂与水平面垂直时,手臂开始转入向内和向后、向上划水。〔图55(3~4)〕

3. 此时前臂的位置在上臂和肘关节的后面,当前臂划到腹下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最近,约0~10厘米,肘关节弯曲到最大程度,掌心向后。(图55~5)

4. 前臂和手加速向后、向外和向上推水,直至推到大腿两侧。身体始终保持流线形,肩背部略弓起。推水结束后,身体前进的速度较快,因此可保持这种姿势3~4秒,使身体继续借惯性向前滑行。〔图55(6~7)〕

5. 当滑行速度开始下降时,开始收手移臂。由于移臂在水下进行,移臂路线又长,为减小阻力,前臂和手应紧贴身体从腹下和肩下前移,同时开始收腿。〔图55(8~10)〕

6. 移臂即将结束时快速向后鞭状蹬腿,同时头顶露出水面,至此水下长划臂结束,可以开始第一个动作。〔图55(11~12)〕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第一个动作之前,身体一定要露出水面,否则即为犯规。此外在长划臂进行过程中,身体距离水面的深度应逐渐减小,而初学者最难掌握的就是在水下的深度,有的动作还没有做完就已经浮出水面,而有的动作已经做完但身体还在水下较深的位置。

(七)现代蛙泳技术特点

1. 划水的作用增大。

2. 大腿前收的幅度减小,收腿结束时大腿与躯干的角度增大。(约150°)

3. 为减小前进的阻力,一些运动员推迟了翻脚的时间,在蹬腿的同时开始翻脚。

4. 为加快动作频率,一些运动员加快了收腿的速度。

5. 更加重视利用腰腹的波浪动作产生前进的升力,并协助加强腿部蹬水的力量。

蝶泳技术

蝶泳动作的外形好象蝴蝶飞舞,躯干和下肢的动作类似海豚击水,所以蝶泳也被称为“海豚泳”。

(一)蝶泳技术发展演变概况

蝶泳是最年轻的一种泳姿,它是从蛙泳技术中派生出来的。开始的蝶泳实际上是手臂做蝶泳划水,而腿仍是蹬蛙泳腿的蝶式蛙泳。直到1952年,蝶式蛙泳与传统蛙泳分开,成为两种独立的比赛项目,蝶式蛙泳改叫蝶泳,蝶泳才作为一种正式的竞技泳式产生了,但技术仍沿用蝶式蛙泳技术。

1953年匈牙利运动员董贝克最早模仿海豚游泳的姿势,采用了海豚式打水技术,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连续五次创造了世界新纪录,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的技术特点是每划一次手打2~3次腿,两臂入水较深且有停顿动作,躯干和腿的波浪动作较大。

1956年,美国运动员约济克改良了蝶泳技术,采用了身体较平,波浪动作较小和不间断的打水技术,于是又出现了身体姿势高而平,腿的波浪动作小,以手臂划水为主的技术趋势,这种技术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国的蝶泳技术在50和60年代就曾经达到世界水平,以陈运鹏、蒙荣乙为代表的一些运动员曾在世界比赛中取得过较好的名次。

目前,蝶泳和短距离自由泳同为我国游泳的优势项目,女运动员钱红、王晓红、刘黎敏等以及男运动员沈坚强、蒋丞稷等人的成绩都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在蝶泳运动水平上的实力。

(二)身体姿势

游蝶泳时,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由于波浪动作形成上下起伏,没有固定的身体位置。两臂和两腿的动作在同一水平面内同时进行。

腰部是游蝶泳时全身动作的枢纽,腰部的动作在蝶泳游进过程中起着承前(上肢动作)启后(下肢动作)的作用。

游蝶泳时身体的上下起伏是受臂腿动作影响的,如向下打腿就会使臀部上升;空中移臂时身体失去乎衡,就会使腿部下沉。身体的波浪动作有利于保持较高的身体位置和较好的流线形,也有利于臂、腿、呼吸的协调配合。但小波浪技术较为科学,能够提高动作效率,而大波浪会使身体上下起伏太大,破坏身体前进的均匀性,并消耗过多的体力。

(三)躯干和腿部技术

蝶泳腿和爬泳腿有相似之处,但蝶泳腿对蝶泳完整配合所起的作用大于爬泳腿。此外,蝶泳腿是从脊柱和腰部发力,经过力的传递进行的鞭状打水,打水时屈膝的程度大于爬泳腿。

蝶泳腿由向下打腿和向上打腿两部分组成,其中向下打腿是主要产生推进力的阶段,应用较快的速度完成。

蝶泳打水时,两腿应自然并拢,两脚稍内扣,两腿的动作应同时进行,否则即为犯规。

向下打腿时,用大腿带动小腿,屈膝,踝关节伸直,用脚背对准水向下快速打水。脚的运动方向是向下和向后的,在小腿和脚向下打水还没有结束时,大腿应该已经开始向上打水,这样才能保证脚的鞭状打水动作。当小腿和脚继续向下打水到膝关节完全伸直,脚处于最低点时,小腿和脚在大腿的带动下开始向上打水,此时由于大腿已经在向上打水,臀部上升到水面,躯干与大腿形成约160°角。随着小腿和脚继续向上移动,臀部开始下沉,大腿也随着下压,使膝关节弯曲,这个弯曲的角度随着大腿继续下移和脚继续上移而逐渐增大,直到臀部下降到最低点,而脚上移到最高点,即将露出水面时,开始快速向下打水,此时膝关节弯曲的程度最大,成约110°~130°角。(图56)

图56 蝶泳打水一个周期全过程

蝶泳腿的鞭状动作,是由腰部发力,经过髋、膝、踝关节的动量传递,并且与躯干动作协调配合完成的,由于腰的质量大,大腿、小腿和脚的质量依次减轻,脚的质量最轻,根据物理学的动量定理,脚就能获得最大的动作速度,再加上腿部肌肉的协同用力,脚的速度就会最大,而在游泳运动中,远端环节(即手和脚)的运动所起的作用远大于近端环节(如上臂和大腿),这是因为游泳的划水和打腿动作多是类似于圆周运动的动作,如仰泳划水类似于以肩为圆心,以手臂为半径的圆周运动,而上下打腿类似于以髋关节为圆心,以腿长为半径的圆弧运动。在这样的运动中,手和脚运动的线速度远大于上臂和大腿。因此使手和脚获得最大的动作速度是提高推进力的关键。这也是四种姿势游泳的打水技术都要求鞭状打水,使脚获得最大动作速度的原因。

蝶泳打腿的常见错误技术是躯干没有参与动作,直腿打水或膝关节弯曲太大等。

(四)手臂技术

蝶泳手臂的划水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因素。蝶泳的臂部动作与自由泳类似,不同的是蝶泳两臂同时划水,而自由泳轮流划水。蝶泳划水可分为六个阶段,即入水、抱水、划水、推水、出水、空中移臂。

1. 入 水

入水是划水的开始,其动作本身几乎不产生推进力。正确的入水位置应该在两肩的延长线上,太宽易使划水路线缩短,太窄不利于入水后迅速滑下和抱水。入水应以大拇指领先,斜插入水,然后前臂和上臂依次入水。入水时掌心朝向外下方,手掌与水平面约成45°角。(图57)

图57 蝶泳入水

2. 抱 水

臂入水后,手和前臂向外旋转,手臂同时向外、向后和向下运动,手臂有支撑住水的感觉,象是用手去抱一个大圆球,同时开始屈肘、屈腕,为下个阶段的划水做好准备。(图58)

图58 蝶泳抱水

3. 划 水

从划水开始,手臂转入向内划水。划水时,继续屈肘,并保持高肘姿势,手臂继续向外旋转,手同时向内、向上和向后划水,随着划水的继续,屈肘程度逐渐加大,手臂划到肩下时,肘关节屈至约90°~100°角。继续向内划水到两手之间距离最近时,划水结束,进入推水阶段。(图59)

图59 蝶泳划水

到划水结束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因人而异。有的运动员两手可以接触,有的运动员距离略宽,但一般不超过20厘米。(图60)一般来说,女运动员两手距离要近一些。

图60 三个世界级蝶泳运动员划水结束时两手的距离

此外,手臂划到什么时候两手距离最近也存在个体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划水路线。有的运动员划水发力早,划到头下方时,两手之间距离最近,这种划水被称为玻璃杯形划水。(图61~1)这种技术一般被男运动员采用,因为它需要较强大的臂力;有的运动员手臂划到腹下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最近,即所渭的“钥匙洞”形划水技术,这种技术的划水路线较长,多为女运动员采用。(图61~2)

图61 蝶泳两种不同的划水路线

4. 推 水

当两手距离最近的时候,就应该进入推水阶段了。推水时,手臂同时向外、向后和向上运动,手划到大腿两侧时,推水结束,转入出水。(图62)

图62 蝶泳推水

5. 出 水

在向后推水尚未结束时,肘已经开始向上抬起,手推水结束时,利用推水的惯性,肘和肩带动手臂提拉出水。(图63)

图63 蝶泳出水

6. 空中移臂

出水后,在肩的带动下,手臂迅速从空中前移到头前,准备入水和下一个周期的动作。蝶泳移臂一般采用直臂姿势,以使手臂放松自然。要想轻松地完成移臂动作,需要灵活柔软的肩关节。(图64)

图64 蝶泳空中移臂

蝶泳划水常见的错误技术有直臂划水、推水不彻底及移臂未露出水面等。

(五)呼吸及完整配合技术

目前蝶泳运动员多采用2次打腿、1次划水、1次呼吸(2∶1∶1)的配合技术。蝶泳呼吸一般采用抬头吸气技术,但近年来也有人采用侧转头呼吸取得了较好成绩,如俄罗斯运动员潘克拉托夫在第26届奥运会上取得了男子100米和200米蝶泳两项冠军,采用的就是侧转头呼吸技术,但这种技术并不普及,目前抬头吸气仍是蝶泳呼吸技术的主流。

高水平运动员一般采用晚吸气技术,即手臂推水时抬头,使口露出水面吸气,空中移臂时低头入水。低头一定要在手入水前完成,否则会使手臂难以伸展,影响入水的远度,使有效划水路线缩短。抬头幅度不要太高,口能露出水面即可,抬头太高易使腿部下沉。(图65-1)

图65 蝶泳呼吸与臂的配合

初学者可采用易于掌握的早吸气技术,即在划水一开始就抬头吸气,臂出水和移臂时低头入水。这种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易使上身抬起太高,增大阻力。(图65-2)

臂腿配合时机是臂入水时打1次腿,臂划水至腹下时打第二次腿。(图66)

图66 蝶泳完整的配合技术

臂腿的配合有不同的方式,有的运动员第一次腿轻,第二次腿重;有的正好相反;还有的采用两次均匀打水,这些方式都各有道理,目前世界优秀蝶泳运动员多采用前轻后重或均匀打水技术。如我国运动员钱红、刘黎敏就是根据个人身材不高大,但协调性好,节奏感强的特点,采用两次均匀打水,并取得了好成绩。

(六)现代蝶泳技术特点

1. 身体位置高,波浪小,重心平稳。

2. 两次打腿快速有力,符合鞭打原理。

3. 划水高肘屈臂,加速明显,发力点早,有效划程长。

4. 配合协调流畅,呼吸晚,频率快,节奏感强。

5. 不同距离采用不同的技术,现在已较难在100和200米两个距离上都取得好成绩。两个距离的技术和训练方法都不尽相同,100米强调发挥腿部力量,注重动作实效;200米划水频率较快,动作省力,打水幅度小。

〔四式技术的一些共同特点〕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四种竞技游泳姿势尽管在外形上各不相同,但在动作的内部结构上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1. 游进过程中为减小前进的阻力要始终保持较好的流线形,尤其是在没有推进力产生的动作时段,如出发,转身后的滑行过程中。

2. 采用鞭状打水或蹬水技术。

3. 高肘划水。

4. 屈臂划水。当屈臂程度达到最大时肘关节屈至约90°角。

5. 曲线划水。

6. 加速划水。

混合泳技术

混合泳是将四种竞技游泳姿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比赛项目。分个人混合泳和混合泳接力两种比赛项目。现代奥运会共设有6项混合泳比赛,即男女200米、400米个人混合泳及4 ×100米混合泳接力。在短池比赛(25米池)中还有100米个人混合泳及4 ×50米混合泳接力等项目。因此,混合泳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混合泳项目的发展较晚。根据历届奥运会游泳比赛成绩等有关资料的记载,在1960年的第17届奥运会之前,只有4个单项的比赛,而没有混合泳比赛,1960年首次设立了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1964年第18届奥运会上增设了男女400米个人混合泳项目;1968年第19届奥运会上又增设了男女200米个人混合泳项目,可见混合泳在奥运史上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小家族。

混合泳项目发展之初,多作为其他单项运动员的兼项,没有受到高度重视。随着这个项目成绩的快速提高,已经有许多运动员将混合泳作为自己的主项来训练,例如匈牙利运动员达尔尼、中国运动员林莉等。混合泳项目需要运动员4种姿势技术都全面发展,不能有弱项,还要有自己的强项。例如匈牙利女运动员艾盖尔塞吉在第25届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和100米、200米仰泳三项冠军,林莉除获得200米混合泳冠军外,还取得了200米蛙泳亚军。

混合泳的速度慢于爬泳,接近蝶泳和仰泳,快于蛙泳。

(一)个人混合泳与混合泳接力的顺序

个人混合泳必须按照蝶泳、仰泳、蛙泳和自由泳的顺序游进。200米和400米混合泳分别每50米和每100米改变一次泳姿。

4 ×100米混合泳接力必须按照仰泳、蛙泳、蝶泳和自由泳的顺序游进,每人游其中的100米。

(二)混合泳中四式技术要点及姿势转换要点

混合泳接力由于每人只游其中的100米单项,在技术方面与各单项技术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只需要注意接棒时出发的衔接;个人混合泳却不同,由于一人要连续游四种姿势,距离又相对较长,体力消耗较大,尤其是400米混合泳,对运动员来说是相当艰苦的,因此混合泳技术首先要把握省力、高效的原则,游进中尽量保持匀速前进或加速前进。

混合泳中的蝶泳是第一项,游进中应采用身体波浪较小,两次打腿较均匀,划水连贯自然,频率适中的技术,以免过多地消耗体力。但也不能因害怕消耗体力用较慢的速度,较快的启动速度对后程速度是一个良性刺激。

到游第二项仰泳时,应该使用打腿幅度略小,划水连贯,频率较快的技术。如果仰泳是自己的强项,应抓住机会使自己的名次尽量靠前。

蛙泳是第三项,也是较为关键的一项,如果在蛙泳项中落后太多,就很难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而游到蛙泳时,也是最容易出现“极点”的时候,会出现呼吸困难,肌肉僵硬等痛苦的感觉。因此游蛙泳时要注意调整呼吸,动作稍微拉长一些,可借助腰腹部的波浪动作协助手臂和腿部肌肉的动作。

自由泳是最后一项,如果是200米混合泳,蛙泳转身后应加快打腿和划水的频率,减少呼吸次数,进行最后的冲刺;如果是400米混合泳,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和对手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安排,或马上加快频率,开始冲刺,或先用略伸展舒缓的技术,到最后50米开始加快频率。

近年来,混合泳项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教练员主张用一拼到底的游法,将混合泳看作4个50米或100米连续快冲,这就需要运动员有非常高的训练水平和很强的体能。但无论有多好的体能,随着继续游进,疲劳和氧债逐渐堆积,运动员如果不采用比较省力的技术,势必使动作越来越僵硬,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出发技术

出发是游泳比赛的开始,比赛中,除仰泳在水中出发外,其它泳式都在出发台上出发。游泳比赛出发的命令是“各就位——短暂间隙——枪声或笛声”。

(一)出发台出发技术

随着游泳技术的不断发展,出发台出发技术也几经变迁。20世纪初的游泳比赛,运动员多数都是从水中出发,后来才开始使用台上出发技术。

在竞技游泳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出发技术,而不同的运动员也分别采用不同的出发技术创造过优异的成绩。美国运动员蒙哥马利、盖恩斯和比昂迪分别是不同时期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他们采用的出发技术分别是抓台平式出发、蹲踞式出发和抓台洞式出发。

出发台出发由预备姿势、起跳、腾空、入水、滑行五部分组成。根据预备姿势的不同可分为摆臂式、抓台式和蹲踞式;根据腾空和入水的不同可分为平式入水和洞式入水。目前最常见的出发技术是抓台式出发,在接力比赛中运动员常用摆臂式出发技术,短距离项目中蹲踞式出发占有一个很小的比例。

1. 抓台式

(1)预备姿势(各就位命令以后)

两脚平行站立,脚间距与髋关节同宽,上体前屈,膝关节弯曲到约130~140°角,两手抓住出发台的前沿或侧沿,臂伸直略放松,身体重心的位置低于摆臂式。(图67)

图67 抓台式出发预备姿势

(2)起跳(枪声或笛声以后)

出发命令发出后,两臂屈肘向上提拉,使身体向下,头和上体贴大腿,抬头把重心移到台前,身体失去平衡,有即将落入水中的感觉。当身体重心与与两脚支撑点的连线与水平面成45°角,膝关节弯曲成约90°角时,伸髋伸膝,双臂前摆,两脚蹬离出发台,上体与水平面几乎平行。(图68)

图68 抓台式起跳

(3)腾 空

手臂前伸并拢,头略低,全身伸展成较好的流线形,身体与水平面成锐角。(图69)

图69 抓台式腾空

(4)入 水

由手领先入水,然后臂、头、躯干、下肢依次入水,入水尽量不要激起太大的浪花,以免增大阻力。(图70)

图70 抓台式入水(平式)

(5)滑行和起游

身体完全没入水中后,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流线形姿势滑行到速度开始下降时开始起游。滑行的深度与项目有关,一般来说,短距离自由泳滑行较浅,滑行时间也短,先用快速有力的打水使身体浮出水面,再接划水动作;蛙泳滑行较深,接长划臂动作;蝶泳滑行的深度介于爬泳和蛙泳之间,以海豚腿动作使身体露出,再接划水。

2. 摆臂式

(1)预备姿势

两脚平行站在出发台上,脚间距与髋关节同宽,脚趾扣住出发台前缘,身体前倾,重心稍降低,两膝屈成约165~170°角,同时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后。身体重心应放在两脚的前脚掌上,即重心的投影应落在出发台的前沿。(图71)

图71 摆臂式出发预备姿势

(2)起 跳

出发命令发出后,两臂先向前上方摆动,使身体向前倒,随着低头和屈髋屈膝手臂转入向后上方绕环,随着手臂继续向后绕环,提踵,身体继续前倒,当手臂开始转入向前绕环时,伸髋伸膝,借助手臂向前摆动的惯性,腿用力蹬离出发台。(图72)

图72 摆臂式起跳

从理论上讲,起跳最好的角度是40~45°,但由于出发台高出水面50~70厘米,身体重心会高出水面60厘米以上,因此实际上适宜的蹬离角是25~30°。如果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使抛物线过高或过低,使腾空距离缩短。

(3)腾 空

摆臂式出发的起跳角度大于抓台式,腾空时身体重心高于抓台式,腾空的距离也远于抓台式。入水前两臂略伸向前下方。(图73)

图73 摆臂式腾空

(4)入水及滑行起游

基本与抓台式相同。

3. 蹲踞式

(1)预备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用有力腿的脚置于出发台的前沿,脚趾扣住出发台的前沿,另一腿立于出发台的后部,双手抓住出发台的前沿或侧沿。前腿膝关节弯曲约100°~120°角,后腿弯曲约80~100°,身体重心的位置低于抓台式。(图74)

图74 蹲踞式预备姿势

(2)起 跳

出发命令发出后,两手迅速推台沿,同时后脚用力蹬台,两臂前摆,身体前倒,使重心越过支撑点,身体失去平衡,然后前脚用力蹬台,起第二次加速前冲的作用。(图75)

图75 蹲踞式起跳

(3)腾空、入水及滑行起游

基本与抓台式相同,但蹲踞式出发的腾空高度和腾空距离都小于抓台式。

4. 洞式入水技术

洞式入水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入水技术,也叫一点入水,其特点是入水时,手、头、躯干、腿依次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入水,好象钻进一个洞里。由于入水时身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小,因而阻力小,速度快,在现代竞技游泳比赛中较为流行,一般采用抓台洞式出发技术。

洞式入水的起跳角度要大于平式入水,腾空时靠低头、提腰和向上摆腿,使入水角度增大(入水时身体与水平面成约30度角),身体从一点入水。(图76)

图76 洞式入水

洞式入水一般较深,因此入水后应向上抬手,向下压腿,帮助身体上浮。

(二)现代出发技术各流派比较

一些专家学者对以上各种出发技术分别进行了科学研究,发现这些技术各有利弊,但总的出发速度(一般指从枪响到游到10米处时)没有显著的差别。我们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一下比较:

1. 离台速度:蹲踞式>抓台式>摆臂式

2. 腾空高度和远度:摆臂式>抓台式>蹲踞式

由此可见,速度快就容易导致距离短。为此,运动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宜自己的出发技术。

(三)接力出发注意事项

接力比赛中,第二棒以后的运动员采用摆臂式出发的较多,因为交接棒时只有前一棒运动员触壁后下一棒运动员才能离台,这时运动员最关心的不仅仅是快,而且要考虑不犯规,采用摆臂式出发能获得较远的腾空距离,从而弥补了在离台时损失的时间。

接力出发时,一般当前一棒运动员距离终点10米左右时,下一棒运动员上台准备,根据前一棒运动员的水平情况,在其即将到达终点时,开始摆臂,前一棒到边后,迅速蹬离出发台。交接棒的时机和技术须进行多次反复的练习,不断磨合,才能在不犯规的前提下达到最快的速度。

(四)仰泳出发技术

规则规定仰泳必须从水中出发,并且身体要保持仰卧姿势。由于在水中出发,仰泳出发的速度和远度都不如出发台出发。

1. 预备姿势

面对池壁,两手同肩宽,握紧扶手器,两臂自然放松,两腿屈膝收向胸前,两脚分开并用脚掌抵住池壁,脚趾不能露出水面,否则即为犯规。听到“各就位”的命令后,两臂立即把身体从水中拉起,使身体大部分升出水面,并低头团身。(图77)

图77 仰泳出发预备姿势

2. 起 跳

枪响后,双手下压,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把身体向上拉起,使臀部露出水面。推水结束后,两臂完全伸直并立即向侧后方摆动,头向后仰,两腿用力蹬池壁;当两腿刚刚完全伸直时,用脚快速蹬离池壁,此时两臂已摆到头前,身体伸展成流线形。(图78)

图78 仰泳起跳

3. 腾空、入水、滑行和起游

仰泳出发的腾空姿势应为反弓形,即采取昂首挺胸、全身伸展的姿势,身体尽可能露出水面,以减少阻力。反弓形的腾空姿势使入水时手和头的位置低于脚,手领先入水,减小了入水时的阻力。入水后身体保持流线形姿势在水下滑行,当滑行速度开始下降时打仰泳腿或反海豚腿,并通过改变手的形状使身体逐渐上浮,在头即将露出水面时开始划水。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大多采用反海豚腿,效果较好,但水下打腿的距离不能超过15米。(图79)

图79 腾空和入水

转身技术

转身是比赛的一部分,比赛距离越长,转身就越重要。在长距离比赛,特别是在短池(25米池)的长距离比赛中,转身技术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一)爬泳转身技术

爬泳转身曾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随着规则的演变,目前比赛中运动员几乎全部采用滚翻转身技术。

1. 平转身

平转身是最简单、最易掌握的一种转身技术,虽然转身速度慢,但适合初学者学习。

我们以右手触壁为例分析平转身的过程。手触壁后屈肘,抬头,身体从俯卧姿势向直立姿势转变,并逐渐屈膝团身,靠近池壁;手臂向左用力推池壁,同时身体绕纵轴旋转约180°,继续屈膝使两脚掌抵住池壁;两手前伸,低头没入水中,两腿用力向后蹬池壁,身体呈俯卧姿势以流线形蹬出滑行,待滑行速度开始下降时打腿起游。(图80)

图80 爬泳平转身

2. 摆动式转身

摆动式转身的速度快于平转身,慢于滚翻转身,动作较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和水平较低的运动员使用。我们仍以右手触壁为例分析一下摆臂式转身的过程。

游近池壁时,随着左臂的划水和移臂,身体绕纵轴向左转动,右手掌在水面处触壁。随即屈肘,团身屈膝,使身体逐渐靠近池壁,同时身体继续绕纵轴向左转动成侧卧姿势;随着继续收腿,身体开始绕矢状轴向左转动,头和肩露出水面,两腿靠近池壁;随着肘关节继续弯曲,右手用力推池壁,借其反作用力向左摆头,同时右手从头上方向回程方向摆动,左手在水下由下向上拨水,头和身体没入水中,两脚一上一下抵住池壁,并用力向后蹬出,此时身体仍处于侧卧位置,在滑行过程中身体绕纵轴向右转动成俯卧姿势,随即打腿起游。(图81)

图81 爬冰摆臂式转身

3. 前滚翻转身

由于规则规定自由泳转身时可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壁,而不一定用手,高水平运动员和有一定水平的运动员为了提高速度,多采用前滚翻转身技术,即转身时不用手触壁,直接在滚翻后用脚蹬出,触壁和蹬离一次完成,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前滚翻技术比较复杂,在滚翻中又包含转体,因此不易掌握。较为简单的一种转身方式是先翻后转,即在游近池壁时身体先绕冠状轴前滚翻,成仰卧姿势蹬出,在滑行过程中再绕纵轴转动约180°成俯卧姿势。(图82)

图82 先翻后转的前滚翻转身技术

多数运动员采用翻转结合,翻中有转的前滚翻转身技术,即在游近池壁时,身体在绕冠状轴滚翻的同时伴有绕纵轴的转动,蹬离池壁时身体成侧卧位。

开始滚翻时身体距离池壁的远近要根据个人的水平和身材而定,一般来说当头与池壁之间的距离与身高相近时,做最后一次划水动作,使两臂划到体侧,借助向后划水的速度和反作用力低头,两手掌向下,两腿并拢屈膝做一次海豚腿帮助臀部向上提起,两手下压;当继续翻转到臀部的位置超过头部时,一手向头部划水,另一手做小幅度的环行划水配合身体绕纵轴转动,此时应团身,屈腿,两脚从水面上向后甩向池壁,两脚的位置一高一低,双手在头前并拢前伸,两腿用力蹬离池壁;蹬出后边滑行身体边绕纵轴转动成俯卧姿势。(图83)

图83 翻中有转的前滚翻转身技术

除了前滚翻转身外,也有一些运动员采用侧滚翻转身技术,即在游近池壁后身体先绕纵轴转动,使身体倾斜,然后在一个不垂直于水平面的斜面上翻转,这种转身的移动路线短,身体转动半径小,速度较快,但也较难掌握。

(二)仰泳转身技术

1991年,国际泳联通过了取消仰泳转身时必须用手触壁的规定。从此仰泳转身时,运动员一般先改变仰卧姿势为俯卧,再经前滚翻后呈仰卧姿势蹬出池壁。这种转身与爬泳滚翻有些相似,不同的是运动员改变仰卧姿势后必须以仰卧姿势蹬出。

1. 仰泳平转身

平转身是仰泳转身中最简单易学的一种方法,适合初学者和水平较低的运动员使用。以右手触壁为例,当运动员游过仰泳转身标志线时(一般为游泳池上悬挂的旗绳,距离转身端5米),就要集中注意力准备转身了。右手触壁时应偏向头的左前方,头和肩象舵一样绕冠状轴向左摆动,带动躯干和下肢向右摆动;触壁后,右手臂屈肘并向右用力推池壁,帮助头和肩向左转动,同时团身屈膝,以髋关节带动腿向右摆动;两脚触池壁后,两臂在头前并拢伸直,两腿用力向后蹬离池壁,身体成流线形滑行后接仰泳腿或反海豚腿,头露出水面后接划水动作。(图84)

图84 仰泳平转身

平转身时头可以露出水面,也可以没在水中,动作差别不大,只是在头不出水时,手触壁的点在水面下,位置要比头出水的转身深一些。

2. 前滚翻转身

规则修改之前的前滚翻转身要先用手触壁,再改变仰卧姿势,经前滚翻后仰卧蹬出;现在的前滚翻已不需要用手触壁,而是在改变仰卧姿势后迅速前滚翻,以脚蹬壁完成转身动作。

新规则对仰泳转身是这样规定的:在转身过程中,当运动员肩的转动超过垂直面后,可进行一次连续单臂划水或双臂同时划水动作,并在该动作结束前开始滚翻。一旦改变仰卧姿势,就不允许做与连续转身动作无关的打水或划水动作。

为了能在不犯规的前提下尽快转身,运动员常用的滚翻转身动作是这样完成的:当身体游过仰泳转身标志线后开始调整动作节奏,准备转身。在前滚翻之前身体先绕纵轴翻转为俯卧姿势,以向左翻转为例,右手划完最后一个动作后,左手一边划水,身体一边绕纵轴翻转,由于身体的翻转,左手的这次划水动作变短变快,当身体转过垂直位置时,左手划水基本结束,此时身体边继续翻转,右手边屈臂从体侧由空中移到头前,这时身体已基本成俯卧位,接着就要马上进行滚翻动作。随着右手向后划水协助滚翻,低头团身,屈膝,身体绕冠状轴向前正滚翻,当两腿甩向池壁时,两臂伸向头前,脚掌抵住池壁,屈膝,身体成仰卧位置;然后身体稍下蹲,两脚用力蹬离池壁,两臂在头前伸直并拢,身体成流线形滑行。起游动作与平转身相同。(图85)

仰泳前滚翻转身须反复练习,用心体会,因为在游泳比赛中,仰泳转身是较容易犯规的动作,而被判罚的主要动作是身体改变仰卧姿势后做海豚腿或上下交替打腿;也有的运动员因为没有掌握好距离,过早改变了仰卧姿势,增加了非仰卧姿势的划水次数。

图85 仰泳前滚翻转身

(三)蛙泳、蝶泳转身技术

蛙泳、蝶泳转身有些相似。规则规定,转身时必须两手同时触壁,触壁时两肩应在同一水平面上。蛙泳转身后可做一次手、一次腿的潜泳,蝶泳转身后两腿可在水下打腿多次。

1. 平转身

与爬泳、仰泳的平转身一样,蛙泳和蝶泳的平转身也具有动作简单易学但速度慢的特点,平转身之所以简单,是由于它是在一个平面和一个方向上进行的转动,形象地说,是类似于转磨盘的平转。

游近池壁时,不能减速,蛙泳的最后一次动作最好是蹬腿结束,双手正好伸向前方触壁;蝶泳最好是移臂结束或即将结束。触壁时双手应同时并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从左侧转身,触壁后双臂同时屈肘,身体向池壁靠拢,右手向左用力推池壁,使右臂屈肘的程度加大,并协助身体绕纵轴向左转动,转动的同时应团身屈膝,两臂在水面上或水面下随身体的转动屈臂摆;小腿和脚在转动约180°后,双脚抵住池壁,双手前伸,低头团身,身体从水面下蹬离池壁滑行。当滑行速度开始下降时,蛙泳开始长划臂动作,蝶泳开始打腿。(图86)

图86 蛙泳、蝶泳平转身

2. 摆动式

摆动式转身速度快,技术略复杂,适合高水平运动员使用。触壁时双手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便更快地完成侧转动作。如果仍从左侧转身,触壁时左手可低于右手。至于从哪一侧转身,要看运动员的个人习惯或需要观察对手所处的位置。触壁后两臂屈肘,身体靠近池壁,两臂用力推池壁使头和肩露出水面,并使上体向后仰,同时屈膝团身,左臂先推离池壁,随身体绕纵轴向左转动而摆到胸前,当身体转动约90°,基本侧向池壁时,右手向右推离池壁,随着身体绕矢状轴向左转动的动作从水面上和头、肩一起往回摆动,两腿继续向池壁靠拢直至两脚抵住池壁。左手在水下向上拨水促使身体下沉;之后低头团身,身体没入水中,两脚用力蹬离池壁滑行。起游技术与平转身相同。(图87)

图87 蛙泳、蝶泳摆动式转身

(四)混合泳转身技术

混合泳项目中除了同种姿势的转身(如400米混合泳中)外,还牵涉到不同种姿势的转换,这些转身与单项转身技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一些特殊的要求。

1. 蝶泳转仰泳

蝶泳转仰泳技术较为简单,基本上是身体绕冠状轴在矢状面上进行的转动。到边和触壁的要求与蝶泳转身相同,要求两手同时触壁,触壁时两肩在同一水平面上,触壁后屈肘,头和肩露出水面,团身屈髋屈膝,身体绕冠状轴转动,使头和上体后仰,腿贴近池壁,一臂从头上经空中向后摆,另一臂经水中屈臂摆到头前,也可以两臂都从空中或都从水中前摆,两脚蹬离池壁,身体成仰卧位流线形滑行后起游。(图88)

图88 蝶泳转仰泳

2. 仰泳转蛙泳

混合泳中仰泳转蛙泳与仰泳转身的要求不同,规则规定转身时必须用手触壁,触壁前身体不能改变仰卧姿势。因此运动员多采用摆臂式转身。以右手触壁为例,在手即将触壁时身体为了转身的方便加大绕纵轴向右转动的幅度,当右手触壁时,身体已接近侧卧位置(但切记转体不能超过垂直位置),然后屈肘,团身屈膝,身体绕矢状轴向左转动,同时右手经空中向左快速摆动,以加速身体的转动,随即低头,身体没入水中,在两脚即将触壁时,身体绕纵轴向左转动,使身体成俯卧位从水下蹬出,然后接长划臂起游。(图89)

图89 仰泳转蛙泳

3. 蛙泳转自由泳

蛙泳转自由泳与蛙泳转身的要求和技术基本相同,只是在转身后蹬出和滑行的深度要浅一些,以便接自由泳打腿和配合。

游泳比赛中常见技、战术应用

(一)比赛技术特点

竞技游泳比赛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游完一定的距离。而游泳比赛是由出发、途中游、转身、终点冲刺和到边技术组成的,随着竞技游泳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游泳水平日趋接近,竞争愈演愈烈,许多项目,尤其是占项目总数80%以上的短、中距离都是以百分之几秒决定胜负的,因此上述每一个环节都是举足轻重的。

1. 先发制人

出发虽然在整个游泳成绩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但它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微小差距之所在,而且距离越短,出发就越重要。在短距离项目中,出发技术好,首先能形成心理上的优越感,并节省时间,为比赛胜利奠定基础。

根据游泳科研方法中的技术观察统计法的要求,游泳的出发速度指从出发命令发出后到运动员头到达10米距离时所用的平均速度,我们常用出发10米的时间来评价运动员出发速度的快慢。在第25届奥运会女子50米自由泳比赛中,中国运动员杨文意的出发技术就非常出色,在出发10米已明显快于其他选手,这是她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原因之一。

优秀出发技术的特征是反应时短,离台快,腾空距离远,入水浪花小,滑行阻力小,起游时机准确及时。

2. 转身加速,勿贻误战机

转身速度指的是运动员在转身前后各7.5米(共15米)的距离内的平均速度。由此可见,比赛距离越长,转身就越重要,在短池比赛中转身就更重要了。对1500米比赛来说,在长池中要转身29次,总距离435米,占总距离的29%;而在短池赛中要转身59次,占总距离的59%,单就这两个数字而言,就足以说明转身在中长距离比赛中的重要地位。

优秀的转身技术特点是游近池壁时加速,团身紧而快,以便减少转动半径,手脚触壁时间要短;蹬离和滑行过程中身体保持流线形。

3. 冲刺抢边,当仁不让

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游泳比赛是以运动员最后的终点触壁而告终的,无论你在触壁之前领先多少都无济于事,因此这最后的拼搏是相当重要的。在第10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中国运动员黄晓敏在赛程中几乎一直处于日本运动员长崎宏子之后,她是靠在冲刺阶段加速和积极快速的抢边技术才以0.01秒的微弱优势超出,获得金牌的。我国运动员在重要的国际比赛中在终点冲刺时也出现过一些令人遗憾的失误,如在第24届奥运会女子50米自由泳决赛中,杨文意就是在最后关头输给了前民主德国运动员奥托。赛后杨文意遗憾地说,奥托的手比她长,金牌被她夺走了。话语中虽有几分无奈,但确实反映出了她在触壁时未能占住先机。在第26届奥运会女子50米自由泳决赛和100米蝶泳决赛中,我国运动员乐靖宜和刘黎敏分别以3%和1%秒失去金牌,在叹息“天不助我”的同时,我们也已经认识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泳坛,终点抢边要抢得“快”、“巧”、 “准”,才能抢得先机和优势。

终点冲刺速度,指运动员头距离终点10米处开始,到触壁时游进的平均速度。优秀的终点冲刺技术应是在到达终点前加快速度,调整划频和划幅,以使手臂触壁时处于最适宜的位置;仰泳、蛙泳和爬泳到边前应加快打腿的频率并尽量憋气,减少呼吸次数;当发现最后一次手臂动作后仍不能触壁,但手离池壁的距离较近时,可采用伸肩伸臂并快速打腿的方法触壁,蛙泳也可以做一次小划水动作。

4. 途中游,长短距离各有千秋

途中游是游泳比赛的灵魂和主题。事实上,运动员日常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途中游来进行的。不同距离的比赛,途中游技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短距离比赛途中游的目的是使游进的技术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输出最大的功率,因此其突出特点是划水力量大,划幅长,腿的作用较大,加上短距离运动员一般身材魁伟,肌肉力量好,动作给人以厚重,刚劲,大刀阔斧的感觉,像在浩瀚的大海中披波斩浪的军舰;而长距离比赛途中游的目的是使技术省力,富于节奏,因此其特点是轻盈连贯,有张有弛,节奏感强,腿的作用退居其次,宛如江水中顺流而下的轻舟。

(二)比赛中常用战术方法

游泳是以体能和技术为主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依靠完善的技术和高度发展的专项素质来表现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与球类等项目相比,战术的作用要小得多,而且战术的应用也要依赖于良好的体能和技能才能实现。在游泳竞赛中,战术所起的作用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一般来说,比赛水平越高,运动员水平越接近,战术的作用就越重要。

所谓战术,指的是根据对手的情况而制定的有利于自己获胜的比赛方案,因此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手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游泳比赛中战术的应用通常是通过合理分配体力和合理利用规则来实现的。

1. 合理分配体力

游泳比赛有6种不同距离的项目。在50米的比赛中,运动员通常是从头拼到尾,基本不存在体力分配问题,但100米以上距离,尤其是200米以上距离的项目,体力分配就相当重要了。以200米为例,有的运动员前100米游得过快,结果后100米已筋疲力竭,只好放慢速度。相反如果前边过于放松后面加速时也可能已来不及了,在重大比赛中由于体力分配不当而惜败的例子很多。但是如果体力分配得合理,常常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第24届汉城奥运会女子200米蛙泳决赛中,我国运动员黄晓敏在前150米一直采用节奏较慢、技术较稳定的战术,比赛还剩下50米时,她只排在第五位,可是转身之后,她突然加快速度,在50米内一连超过三人,夺得第二名,由于体力分配得当,她取得了好成绩。

体力分配不仅体现在比赛项目不同距离段内,还表现在预赛和决赛的成绩上。一般重大国际比赛都是上午进行几个项目的预赛,晚上进行决赛。如果预赛过于用力,就可能因疲劳难以恢复而影响决赛成绩,所以有经验的运动员往往在预赛中并不拼命游,只把取得决赛权作为目标,而在决赛中才全力以赴。例如在第25届奥运会女子100米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庄泳在预赛中的成绩是第五位,而在决赛中她夺得金牌并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这样的例子在比赛中数不胜数,但这种战术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在预赛中速度过慢,就有可能被挤出决赛,从而失去机会。

2. 合理利用规则

这种战术即运动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对手造成一些假象,迷惑对手,最终取胜。例如有的运动员故意抢跳犯规,给对手心理上造成压力。因为竞赛规则规定每次比赛允许一次抢跳,当发生过一次抢跳事件后,第二次不管谁抢跳,都会被取消资格。因此第二次出发时运动员一般都比较小心,起跳速度减慢,而原抢跳者因有所准备,往往能及时起跳,在出发上占优势。在短距离项目比赛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战术也是比较危险的,有时会弄巧成拙,因难以控制自己而第二次抢跳犯规,被取消资格。

还有一种利用规则的方法,即高水平运动员在预赛中并不表现出最高水平,目的是在决赛中处于不易被人注意的边道。根据竞赛规则,预赛成绩最好的运动员被排在第四道,故第四道也被俗称为“冠军道”,然后依次排在5、3、6、2、7、1、8道。决赛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和观众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三、四、五道,认为金牌肯定产生于这三道,而这三道的运动员也互视为主要对手,因而1、2、7、8泳道的运动员常不被注意,而恰恰因为不被提防,边道的运动员才容易出其不意,战胜对手,夺得桂冠。1986年第10届亚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谢军因预赛成绩不佳被排在边道2道,中间道的两名外国运动员咬得很紧,难分胜负,而边道的谢军早已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超过了这两名运动员,当二人仍在酣战时,谢军已首先抵达了终点赢得金牌。

总之,在游泳比赛中,同样具备较强实力的运动员,谁采用适当的战术,谁就可能成为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