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极拳的美学
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项目。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它处处渗透着中华文化夺目的光彩。太极拳是其中一朵奇葩,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充分的体现了东方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太极拳与美的关系。
一、“气”是美的本源
中华民族美学认为美离不开“气”,“气”是美的本源,气对人生是极其重要、不可须臾离开的。
此处之“气”是指哲学概念和中医的脏腑功能或精微物质。中国古典哲学认为“气是万物之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太极拳名师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讲》:“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拳家们认为练气是达到身心合修的基本条件,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要健身强体,就必须修炼人的生命之基——气。拳论讲:“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其中“根本”是指元气,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在太极拳中,“内充实而外有光辉”,通过修炼达到内气充实,精神健旺,动作敏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即是美,美在生命中。
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练太极拳,在气的源源不断的作用下,周身协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在和谐的状态下产生美。
二、阳刚美、阴柔美
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太极”解释为:太极是物质性的“气”,他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两体就是阴阳之气。宋朝周敦颐绘有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的波浪线把圆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像鱼的形状,故命名为阴阳鱼。
太极拳讲刚柔相济。太极拳名家陈鑫说:“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谓也……气形诸外,而持静重,则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刚不可无柔,用柔不可无刚。”要练刚,首先要练柔,柔久刚自在其中。《八字法决》中讲:“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刚与柔是太极拳的精髓。刚与柔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太极拳静态似水,涓涓而流,连绵不断,表现出阴柔之美的神韵;太极拳动若江河汹涌澎湃,体现出阳刚之美的气势,太极拳正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完美统一。
三、形神美
《淮南子》对中国养生学的最大贡献,是“形神统一”的理论。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必须正确地对待形与神的关系。在《精神训》中说:“夫精神者,受于天也;而形体者,禀于地也。”又在《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住则三者伤矣。”说明了形、神、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是生命赖以寄存的房舍,神是生命的主宰,气是生命的源泉。
形神统一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形是指形体,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精神、意志、思维活动。就具体的行为而言,形是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有形的运动形式,神是指心、意等内在的心理品质、精神内容。太极拳运动中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形神统一整体观在太极拳中即是形神兼备,形体和精神要协调平衡,达到形神共养。从形体上表现出动作自然流畅,轻柔沉稳,端庄秀美,舒展大方;从神态上表现出崇高自信,刚毅果敢的神韵,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生态度。太极拳讲究“以形传神”,在一招一式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神韵。而有形无神的动作必定呆板、乏味、缺少内在的力度。常言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在太极拳的演练中的神态蕴含了大量的感情投入,要目有所视,意有所向,力有所达,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意发神传,心动形随,只有传神才能感人、感心。太极拳要求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既有神的韵味,又有形的格律,展现出形态之美与神态之美。
四、技击美
武术是以攻防格斗为动作素材,按攻守进退,动作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变化规律进行格斗。太极拳除了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能外,技击作用也尽量在每一招式之中,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战术原理,虚实开合、攻守进退等一系列技法,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美感。在吞吐阴阳,俯仰天地之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达到美的妙境。
拳家们通过修炼,精心揣摩,深刻领悟太极拳之神韵,技击之奥秘,留下了许多精华之作。如《全体大用决》中:“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是说用低身势捞对方来腿,跟着变白鹤亮翅挑打对方软肋。先防后攻,动作迅速,姿态优美。再如“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上步七星的用法是为了防御,七星是指肩、肘、膝、头、手、足等七处出击点。在使用上除了头不可以乱用外,手可以打,肘可以顶,膝可以撞,足可以击,肩胯可以靠出,架手式是对方和我接手交架时必须要用的以上七点,作为攻击和防御最重要的部分。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具有它的技击用法和浓重的攻防含义,把这一对阴阳矛盾很柔和融合在拳路之中。
在《十八在诀》中“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柔在十指,扌列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精辟地讲出了掤、捋、挤、按、扌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以及攻防技击方面的要决,道出了技击的真谛,深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技巧美、神韵美,在技击中表现出人的智慧、力量、灵敏、坚强,给观赏者以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意境美
意境,一般说来是文学艺术通过形象描述,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属于文化创造的领域。太极拳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与中国文学、艺术、诗画、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精通书法的大才子徐渭《张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中写:“大娘只知舞剑器,要识舞中藏草字……红毡粉壁争神奇,黑蛇比锦谁印低。”徐渭先生将书法与舞剑相比较,以“锦蛇”比喻公孙氏的剑舞,以“黑蛇”比喻张旭的草书,以蛇作为沟联草书与舞剑的审美意象,淋漓尽致地道出了“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之势。若把太极拳与狂草的起伏跌宕相比,杨式太极拳与楷书的工整舒展,武式太极拳与篆书的严谨、雅致,吴式太极拳与行书的流畅、书卷气,孙式太极拳与隶书的开合有度和八面呼应,从形式到内涵上的相同。书法的笔墨酣舞,黑白相间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虚实变化,一样的节奏,一样的韵律,一样的神态,一样的情趣,博大雄奇,精细而微,因为它们源于共同的文化。只不过书法是在平面的纸上追求笔法的立体感,而太极拳是在三维的立体空间,展现东方特有的人体美;感情丰富而内向,神情坚毅而沉着,动作敏捷面神速,神韵四溢而饱满。
此外,从太极拳动作的命名上也体现了艺术的境界和广博的文化内涵。如“白鹤亮翅”似仙鹤独立松涛之势,比喻太极拳松静安舒的态势;“大鹏展翅”以鹏鸟展翅蓝天之优美身姿,比喻太极拳刚劲有力的气势;“云手”不仅道出了形体,也描绘出意境之美;“单鞭”蕴含了阴阳互动的意趣;又如“蜻蜒点水”、“野马跳涧”、“风扫梅花”、“怀中抱月”等不胜枚举;还有拳谚中的“刀似猛虎力无边,剑似飞凤上下翻”等,或动或静地展现出一幅幅如诗的画卷,其意境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技艺,是体悟东方哲理的捷径,是理解东方文化艺术的重要秘诀。太极拳是线的流动,是圆的呈现,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调。太极拳的形、神、意、气是美;势、态、韵、律也是美。太极拳正是以身体的运动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无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