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力(2)
在虔州时,王阳明曾和弟子于中、陈九川、邹守益一起探讨学问。他对弟子们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但许多人因为自信心不够,自己把圣人湮没了。”然后,王阳明指着弟子于中说道:“你心中本来有圣人。”于中慌忙站起来表示不敢当。王阳明却说:“这是你心中本来就有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推辞呢?”于中说:“不敢。”仍旧推辞。王阳明又说:“这是大家都有的东西,更何况于中你呢,为什么要谦让呢?这可是不能谦让的啊。”听完这番话,于中才笑着接受了。于中不敢接受“心中本来有圣人”这一事实,根源在于他不自信。
在王阳明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圣人般完美的自我。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一个奇迹,只是由于我们不自信,致使这个“真正自我”(即王阳明所说的“圣人”)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虽然“真正自我”远比现实中的自我更优秀、更有智慧、更有能力,但我们自出生以来,就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这种深刻的影响力使得真正的自我被遮蔽住了,我们看到的通常是不完善的自我,有很多的缺点。诸如心胸太狭窄,受到别人一点冒犯,便会暴跳如雷;遇到些许挫折,就会自暴自弃;生性懒惰,做事拖拉;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认为自己能力欠缺、智商不高、不够优秀、不如别人。
即便我们从小到大听过长辈无数次的教诲:“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自信。”可在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我可以吗?我真的行吗?”在这些自我怀疑中,机遇一闪而过,于是我们又懊恼地抱怨:“如果当初坚持自己的看法就好了,自己明明是对的。”
由此可见,我们多么需要信心这种力量啊!因为信心是内心强大的力量,是生命力中不屈不挠的韧性,是内心的淡定和坦然。圣人孔子曾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的人,内心必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因此他们才能不看重外在世界的纷繁变化,不在意个人利益的得与失,保持内心的强大与坦然,独立傲然于世间。
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是因为强大的自信心而一举成名的。
在一次世界级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出的乐谱指挥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他敏锐地听出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问题,就停下来重新指挥,但还是不对。再三考虑后,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再次停下来向评委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无一例外地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众多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的坚持,小泽征尔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不住地赞叹,祝贺他赢得了整场比赛。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集体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被权威言论干扰。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最优秀的自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缺少敢于担当的勇气,只是漫无目的地到处寻找别人的优点,而忽略了发掘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一再地否定自己,也就失去了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的机会。正如萧伯纳所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所以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只有尽力挖掘内在的潜力,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人生高度;只有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才是我们走向成功、快乐、幸福的保证。
当然,在拥有信心的同时,我们要认清自己,不能盲目自信。每个人都有优点,信心就是在内心提醒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把优点变成行动力,而不是明知做不到却仍旧去做。
良知本身没有善恶之分
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
王阳明认为,如果人们在经过一番修习后,还不知道心的本体原本是纯净无物的,而一直执着于惩恶扬善,心里就多了有意惩恶扬善的成分,人心的本体就不再是广阔坦荡、中正平和的了。《尚书》所说“不有意为善为恶”,才是心的本体。
对于心的本体,王阳明将其称为“良知”。在他看来,人人都有良知,甚至连强盗都有良知,因而圣凡贤愚的区别,并不在于有没有良知,而在于良知是否被物欲所蒙蔽,以及良知被蒙蔽程度的深浅。
良知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当人们的良知被物欲蒙蔽时,才会受物欲的驱使而对世上的事物做出善(有利于自己)、恶(不利于自己)的区分,也才逐渐开始了以善为美、以恶为丑的生活,开始了有意为善,或为善不成而有意为恶。
然而,无论是有意为善还是有意为恶,都扭曲了良知。正如王阳明所说:“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上不能存留一丝杂念,就像眼睛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一点沙子没有多少,却使人满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这一念头不仅仅是指那些恶的私念,就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如果你在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也会睁不开。王阳明以此劝诫人们要时时保持自己的良知,不让它被物欲所沾染。
有意为善,就渴望回报,渴望受助之人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回报不单指金钱上的回报,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回报——美名。因此蒲松龄才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在他看来,同样是善行,如果是有心为之,就不应赏。因为“有心之善”不是出于本心,即便是为行善而行善的真善(如吃斋念佛),因其本身已包含了某种受报答的期待(升天成佛),所以也不能被称为“真善”;何况还有很多是同时已伏下杀机的逢迎讨好者的“伪善”呢?
清代文人蒲松龄在《聊斋·黎氏》中描写的狼妖黎氏刚娶进门便是“妇便操作,兼为儿女补缀,辛劳甚至”,完全一副勤劳、温柔的慈母贤妻模样,然而她的这些举动都是“伪善”,是为了让谢生放松警惕,为自己吃掉谢生的儿女做准备。所以赏有心之善,既难免有失察之嫌,又难免有纵恶之失。
蒲松龄又说:“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倘若有人做了坏事,只要不是有意为之,再加上道歉及时,态度诚恳,被伤害的人也会谅解。比如,你无意中踩了别人一脚,立即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对方往往会笑着回复:“没关系”。
犯了过错当然要受责罚,但也要看动机,若是意外的过失,并非出自本心,如投鼠损器之类的事与愿违,就不必按例受罚,只要“能改”就好。《聊斋·莲香》中的女鬼李氏与桑生相好,但她身上的阴霾之气使得桑生一病不起。因为李氏并无谋害桑生之心,是“无心为恶”,所以没受惩罚,并因真诚改过而起死回生,与桑生结为夫妻。
总之,无论“为善”还是“为恶”,它们所招致的“名”或“刑”都对自我的生命有害。刑罚不用说了,至于名声,人们也往往为其所累:或者做起善事就不得停止,一路做去,疲弊精神;或者为了竭力维护好名声,徒然增加许多不必要的作为,为了面子而虚伪,背离自己的本性。因而,从生命的本真而言,“善”、“恶”不妨都放下,不有意为善为恶,以免遭受“名”、“刑”的伤害,而这也是恢复并保有纯明良知的最好方法。
从眼前此刻做起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王阳明认为,人们探索心灵的奥秘,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今天探究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我们的心灵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这样才是踏踏实实专注于一个目标的功夫。
这其实就是在告诫人们:修身养性也应当循序渐进。因为人的天赋不一样,领悟能力也不同,如果要求资质较差的人一开始就去做难度很高的事,如何能够做得到呢?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修行,注重从小事做起。不管环境怎样,只要持之以恒地完善自我,就能做最好的准备以应对机会的到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重视做眼前细小的事情,不注意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良好的行为”,总认为小事不值得去做。其实,每一刻的努力都会令我们的心灵得到成长,增加我们的定力,提升我们的素质。
当下这一秒钟的努力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一秒钟构成了每一分钟、每一小时,乃至整个人生。正如老子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土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难事是由一件件容易的事累积成的,大事是由一件件细微之事组成的。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每一件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定是从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正由于这个原因,成就了伟大功业的圣人,从不好高骛远去做所谓的“大事”,而是扎扎实实地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将每件小事、容易的事做到极致,最终做成大事。
电话发明者贝尔的经历,正是从眼前的事做起而获得伟大成功的典型例子。
刚开始,贝尔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或发明家,他也没想到要去发明电话,他只是一个聋哑学校的老师。
在学校工作几年后,他与一个聋哑学生产生了感情,后来两人结了婚。妻子听不到声音,令贝尔感到很苦恼,他于是想发明一种工具,能使妻子听到自己说话。
在这个单纯目的的驱使下,贝尔废寝忘食地投入了这项研究,他从眼前最细小的事情做起,着眼于解决当前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先深入学习电学知识;受到电报机运用电磁铁完成电信号和机械运动相互转换的启发后,开始设计电磁式电话;先把音叉放在带铁芯的线圈前,音叉振动引起铁芯做相应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电流信号会到导线另一头做相反转换,变为声信号;再把音叉换成能随声音振动的金属片,把铁芯改成磁棒……总之,贝尔在反复不断试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从而发明了电话,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对毕业生说过这样的话:“大学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关心其他的问题胜于关心眼前的问题。年轻人过于自信,把许多事情看得过于简单,而认为不值得用全部精力去做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这位美国教授所指出的,也正是中国很多年轻人所存在的弊病。很多年轻人一心想干大事,想找一份既体面又赚钱的工作,却不能认真地从眼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做起,以打好日后做大事的基础。若在青春的大好年华过去时才感叹“时不我待,机不再来”就为时太晚了!其实,这不仅是年轻人存在的问题,更是整个人类存在的问题。
所以,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从现在就应该立志从当下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能不断提升素质,增强才干,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