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2月的雪灾,5月的四川大地震,8月的北京奥运会……在这些大事件中,互联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同时,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也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互联网经济规模,均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年底,我国互联网出现3个世界第一,分别是中国网民数全球第一、中国宽带网民数全球第一和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数(.CN)在全球所有国家/地区顶级域名中位居第一。互联网作为通信业的一部分,已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更是将中国互联网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3.1 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不断加强

2008年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资源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除了IPv4之外,其他资源的增速基本与网民增长等速或超过中国网民的增速,见表3.1。

表3.1 2007—2008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1.1 IP地址

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资源,是上网的先决条件。目前主流应用是IPv4,但是,随着IPv4资源的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向IPv6过渡已经是大势所趋(有关中国IPv6的更多描述见本报告第11章)。由于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加上我国各IP地址分配单位的努力,我国的IPv4地址资源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大陆IPv4地址数量约为1.81亿个,居全球第二位,较2007年增长34%,如图3.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 2001—2008年中国IPv4地址资源变化

尽管IPv4地址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其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落后于中国网民的增长速度,人均IPv4地址数持续下滑。作为访问互联网必需的基础资源,未来几年,中国IPv4地址的增速如果不能够获得更快速的发展或者过渡到IPv6,极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因素。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的IPv4地址数见表3.2。

表3.2 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IPv4地址数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1.2 域名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6 198个,较2007年增长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中国域名规模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顶级域名.CN的增长。2001年中国的国家顶级域.CN在中国只有16%左右的份额,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6年,.CN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3.9%,但是依然落后于类别顶级域名.COM(当时占有中国域名市场的47.2%)。2007年,中国国家域名.CN的注册管理机构启动“国家域名腾飞计划”,一举超越.COM,占据了中国域名市场的龙头地位。截至2008年7月底,中国.CN的注册量为1236.5万个,首次跃居全球所有国家顶级域名第一位。到2008年年底,.CN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0.7%,见表3.3。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 2004—2008年中国域名规模的变化

表3.3 中国分类域名数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截至2008年11月底,全球域名数量排序如表3.4所示,中国.CN域名目前同时也是世界上所有域名类别中的第二大域名,仅次于.COM域名。

表3.4 全球各类域名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1.3 网站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287.8万个,较2007年增长91.4%,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7年中国的域名注册量大幅增长之后,经过一年的沉淀,域名增量在网站上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如图3.3所示。

注: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数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 2000—2008年中国网站规模变化

表3.5是各类域名下的网站数,.CN下网站数占有绝对领先地位,较2007年有10个百分点的大幅度提升,而.COM下网站数较2007年则下降了9.2个百分点。

表3.5 中国各类域名下网站数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目前管理的gov.cn域名下的政府网站来看,近十年来我国政府网站数量持续上升,在2008年更是增势强劲,全年增长率高达81.6%,达到2.5万个,政府网站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图3.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4 2000—2008年中国以GOV.CN结尾的网站数量

3.1.4 网页

网页是互联网内容资源的直接载体,网页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的内容丰富程度。自2002年开始,中国的网页规模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这不但是因为我国网站数增多,更因为Web2.0时代所带来的用户自创内容的大量增加,以及草根内容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动方式的变革。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网页总数超过160亿个,较2007年增长90%。网页的增长速度与网站的增速基本一致,如图3.5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5 2002—2008年中国网页规模变化

在网页数快速增长的同时,网上信息量则以更高的速度增长,网上内容的总字节数增速超过132%,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和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数也均有所增加,见表3.6。

表3.6 中国网页数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1.5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反映中国大陆与其他海外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连通速度和能力。2008年中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40286.67Mbps,较2007年增长73.6%,增速超过了网民增速,中国网民访问国外网站的速度有所提升,使用体验进一步优化,如图3.6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6 2001—2008年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变化

3.2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高速增长

3.2.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中国网民是指过去半年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2008年年底全球网民数约为15.8亿人数据来源: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其中亚洲网民约6.5亿人,中国网民占世界网民的比例达到18.8%,占亚洲的45.8%;位居世界网民数第一,比第二位的美国多7800万人,如图3.7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7 2000—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中国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1)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互联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年均GDP增长9.8%的背景下,积累了相当的实力。随着全民整体收入的增加,人们在信息需求上的投入会越来越多。同时,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互联网产业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促使产业内的并购和商业模式升级,最终使更多的人成为网民,并更好地服务于网民群体。

(2)为保证我国信息化健康发展,国家制订并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也在逐渐成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让信息技术与服务惠及亿万农民群众,落实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目标,政府主管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正在积极推进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城市化进程为更多大众接触互联网创造了条件。这里的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城市的集群化。前者的发展直接带来了生产生活等硬件设施的升级,后者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地域空间差距的缩小。

(3)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和融合方向发展,数据通信正在逐步取代语音通信成为通信领域的主流。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竞争程度的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网络接入和用户终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使用户的上网门槛不断降低。

(4)互联网具有高黏性和高传播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流失率极低;另外,互联网上的网络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论坛和交友等应用具有极强的互动功能,这些功能会推动相关应用的传播,这种传播既包括向网民的传播,也包括向非网民的传播,而向非网民的传播将推动网民规模的扩张。

(5)网民规模的扩张推动网络价值的提升,而网络价值的提升又进一步增强其扩张力。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随着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网络的价值不断膨胀。将目光瞄向互联网价值的机构和个人创造的内容,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扩张力和吸引力。

尽管中国的网民规模和普及率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普及率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只能排在第87位。

图3.8是中国和一些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8 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宽带网民数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下半年,90.6%的中国网民使用过宽带接入互联网,即2.7亿中国网民使用了宽带访问互联网,较2007年增长超过一个亿,如图3.9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9 2007—2008年中国宽带网民规模对比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第3季度,我国互联网长途电路达到8935 811个2M,比2007年末增长了近一倍(94%),全国光缆线路长度比2007年末新增61.8万千米,达到639.5万千米。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10372.1万个,其中xDSL端口数8672.7万个,比2007年末增长了22%。2008年我国电信网的通信能力快速提升,带动了我国宽带互联网的发展。宽带的快速普及推动了各项网络应用的发展,但我国宽带上网的速度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互联网发达国家。

报告同时显示,我国网民的东中西部差距在改善,西部地区网民所占比例在上升。从网民增长率上来看,西部地区网民数增长最快。其中增长率在60%以上的8个省份中,6个在西部,增长最快的3个省份均来自西部(青海、贵州、云南),如表3.7所示。

表3.7 我国网民的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网民增长非常迅速。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高于全国网民整体增长水平(41.9%),如图3.10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0 2007—200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对比

3.2.2 网民结构特征

1.性别结构

《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2007年年底,中国居民的男女性别比为51.5:48.5。与2007年相比,中国网民性别结构进一步优化,网民性别结构趋近于总人口中的性别结构,如图3.1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1 2007—2008年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2.年龄结构

与2007年相比,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该群体规模的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促成:第一,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建设“校校通”工程,计划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师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目前该工程已经接近尾声。第二,互联网的娱乐特性加大了其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透率,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等服务均对互联网在该年龄段人群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

2008年40岁及以上网民所占比重略高于2007年。近年来网民中高龄群体比例不断上升,增长率已经超过了网民总体的增长速度,显现了我国网民结构在年龄上不断优化的趋势,如图3.1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2 2007—2008年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3.职业结构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学生群体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极大地活跃着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

除了学生之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公司管理者、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文职人员占有较大比重,而占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民、产业服务业工人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与2007年相比,网民中无业人群从11.9%下降到5.5%,如图3.13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3 网民职业结构

4.学历结构

与2007年相比,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进一步下降,高中、初中学历所占比重继续提升。互联网日益向低学历人口普及,如图3.1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4 2007—2008年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在接近1亿的非学生网民中,初中及以下网民的比例明显低于网民总体,而高中及以上比例都高于总体。在此群体中,互联网向低学历人群的渗透速度明显低于学生群体,如图3.15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5 非学生网民的学历结构

5.收入结构

与2007年相比,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从4.4%下降到1.5%,降幅明显,这与职业中无业人群的比重下降形成对应,其他收入段变化较小,如图3.16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6 网民收入结构

3.3 中国网络应用不断加深拓宽

3.3.1 网民的上网习惯

1.上网时长

网民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与网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网龄越长,在网上花费的时间越长,如图3.17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7 不同网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上网时间是各种网络应用的基础和使用程度的客观反映。一般而言,网民上网时间越长,使用的各种网络应用就越丰富,网民的网络行为成熟度越高。反过来,网民的网络应用越丰富,网络行为成熟度越高,则会体现在上网时长的不断增长上。这一点在后面的网络应用上还会分析。

与2007年相比,网民2008年的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略有提升。但是,由于新增网民上网时长略低的影响,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增长有限。考虑到网民总体的巨大规模,网民总体实际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总时间较2007年有较大增加,如图3.18所示,由此可见,互联网作为广告平台的“注意力经济”的价值依然在大幅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8 2007—2008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对比

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日常生活中反复接触的媒体,这意味着互联网作为主流广告媒体的价值越来越明显。由于互联网广告具有投放精准、受众价值高、效果可追踪等特点,未来或许在解决“浪费的一半广告费”的问题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上网地点

家庭和网吧是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的两个场所,如图3.19所示。但是对不同身份的网民,其上网地点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其中,体力工作者和下岗失业人员更多的在网吧上网。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19 网民上网场所

3.上网设备

台式电脑是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迅速崛起,如图3.20所示。随着中国3G应用的发展,可以预计,2009年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手机上网将会更加普及。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0 网民上网设备

不同的职业身份,对上网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大影响。对应分析和交叉表显示:管理者更加倾向于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办公室职员则主要通过台式机上网,而学生则有明显的手机上网倾向,如图3.21和表3.8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1 网民身份与上网设备对应分析

表3.8 不同身份网民上网设备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手机为学生的移动上网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手段。一方面是在学生中应用最多的客户品牌“动感地带”和“UP新势力”等,在套餐中直接加入了上网的资费;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关注的应用,如即时通信、图铃下载和手机小说等,都可以在手机上网中方便地实现。这些对推动学生使用手机上网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体力工作者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很高,这与手机的普及关系密切。另外,计算机价格较高,并且对体力劳动者而言又不是必需品,因而偶尔的上网需要可以通过手机部分满足,而无法使用手机替代的需要则在网吧实现。该人群的上网需求简单,聊天和棋牌游戏是主要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在手机上都可以实现。

4.接入方式

网民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经占到总体网民的90%还要多,宽带上网已经成为绝对主流,如图3.2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2 宽带窄带在网民中的普及率

42.4%的网民使用过窄带接入,其中只使用窄带接入的网民只占总体网民的9.4%,另外有33%的网民是宽带和窄带的复用群体。这里的窄带接入已经不同于互联网初期的拨号方式,而更多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无线接入。图3.23是仅使用窄带接入的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从图中可以看出:手机是此群体最常使用的上网设备。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3 仅使用窄带接入的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

3.3.2 网民的网络应用

本部分把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检索、网络通信、网络社区、网络娱乐、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等应用。总体而言,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等一些主流网络应用的网民使用率与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这主要和网民规模增速快有关系:新增网民往往从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应用开始进入网络世界,较少使用其他网络应用,而新增网民的入门应用并不是很集中,老网民向其他应用的扩散如果跟不上网民的增长速度,就会导致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下降。

1.网络媒体

2008年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2007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达到78.5%,用户群体增长7900万人,达到23400万人,如表3.9所示。

互动性是网络新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另外,网络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整合运作,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突出。2008年中国发生的多个重大事件,例如汶川5·12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使网络媒体站到了主流媒体行列。

表3.9 2007—2008年网络新闻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信息检索

搜索引擎是网民在互联网中获取所需信息的基础应用,目前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68.0%,在各互联网应用中位列第四。2008年全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51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33.6%。如表3.10所示,由于互联网整体网民规模快速增长,新增网民中低学历网民比重增大,而该部分网民的搜索引擎的使用率较低,导致搜索引擎的整体使用率下降。

表3.10 2007—2008年信息检索类应用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搜索引擎的使用存在明显的城乡、年龄、学历、收入差异:城镇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高于农村;20~40岁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学历越高,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收入越高,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搜索引擎应用人群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互联网领域的高商业价值。

3.网络通信

(1)电子邮件

2008年电子邮件使用率为56.8%,与2007年保持稳定,如表3.11所示。研究发现:网民学历越高,电子邮件使用率越高;职业分类中的办公室员、管理者、大学生等电子邮件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民的学历结构会继续向低学历人群倾斜,而随着互联网向办公场所的进一步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人群使用电子邮件。将以上两种因素结合考虑,未来电子邮件的使用人群会继续增长,这种增长在职业人群中会尤其明显,但是由于低学历人群不断涌入互联网用户大军,未来电子邮件使用率有走低的趋势。

表3.11 2007—2008年网络通信类应用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即时通信

即时通信软件承载的功能日益丰富,一方面正在成为社会化网络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其平台性也使其逐渐成为电子邮件、博客、网络游戏和搜索等多种网络应用重要入口。

2008年年底即时通信应用的使用率75.3%,比起2007年年底,用户群规模增长了5300万人,但使用率降低了6.1%。从年龄分析看,40岁及以上人群即时通信用户所占比重略高于2007年,主要的用户增量体现在40岁及以上的老网民中,而40岁以下的即时通信用户使用率均出现了下降,如表3.11所示。

4.网络社区

(1)交友网站

2008年交友网站较2007年有较大规模的增长,使用率达到19.3%,如表3.12所示。婚恋交友网站通过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合作等方式,提高了对用户的影响力,网民对专业婚恋交友网站的认同程度也在提高,用户规模在持续成长。校园和职场网络交友形式,在2008年发展非常迅速,凭借已有的用户规模基础,吸引了更多的新用户加入。丰富的应用种类(如网页游戏)和使用手段(如手机交友),为交友网站的用户增长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表3.12 2007—2008年网络社区类应用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博客

2008年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12月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如表3.12所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年底提高了11.7%。博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用户聚集的规模效应。博客频道在各类型网站中成为标准配置,其中SNS元素的加入对博客用户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5.网络娱乐

(1)网络游戏

2008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用户使用比例从2007年的59.3%升至2008年的62.8%,如表3.13所示,这主要受益于网络游戏产品内容以及形式的丰富:一方面,网络游戏产品内容的多样化加大了其向高低两个年龄段用户的扩张力度;另一方面,网页游戏作为新兴的游戏形式在2008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无须下载客户端和操作方便等特性使工作时间玩游戏成为可能性,而SNS网站加入了网页游戏因素,又进一步加大了网络游戏的传播范围。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网络游戏产业逆势上扬,表现非凡。

表3.13 2007—2008年网络娱乐类应用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网络音乐

网络音乐仍然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应用服务,虽然使用网民比例从2007年的86.6%下降至2008年的83.7%,但用户数量仍然增长了6700万人,如表3.13所示。网络音乐的高普及率源自于其大众化的内容以及使用的便捷性,用户进入门槛较低,而这些特性也促使其成为推动互联网普及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3)网络视频

网络视频用户只有轻度增长,相比2007年年底净增4000多万用户,达到2.02亿,如表3.13所示。网络视频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规模运行互联网进行赛事视频转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

6.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与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网络应用。过去一年中,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2008年年底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0%,如表3.14所示。比较国外的发展状况,韩国网民的网络购物比例为60.6%,美国为71%。均高于中国网络购物的使用率。

表3.14 2007—2008年电子商务类应用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除网络购物外,网络售物和旅行预订也已经初具规模,网络售物网民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通过网络进行旅行预订的网民数达到1700万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网络售物不仅包括网络开店,也包括在网上出售二手物品。

与网络购物密切关联的网络支付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使用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2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7.6%。有力地推动了网络购物的发展。

7.网络金融

(1)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在2008年增长缓慢,其使用率为19.3%,如表3.15所示。网上银行的主要用户是大学生与白领。在校大学生基本在入学之际,就已经办理相应的银行账户,方便学校的管理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财务管理。大学生和白领人群等高教育水平人群,有着较高的互联网操作技能,对网上银行有着很强的使用需求,但对目前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不够信任,影响了用户使用比例的上升。

(2)网络炒股

网络炒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企业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和一部分大学生。网络炒股行为与股市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中国股市/基金市场的影响,中国网络炒股应用比例出现下降趋势,2008年网民的使用率只有11.4%,用户规模也下降了400万,如表3.15所示。

表3.15 2007—2008年网络金融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8.网上教育

2008年网上教育的使用率为16.5%,基本与2007年持平,如表3.16所示。网上教育主要应用人群是中小学生和普通在职人员。

表3.16 2007—2008年网上教育用户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校校通工程促进了中国的中小学学校互通与上网平台的建设,且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各种网上的补习班和课程都开始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已工作的普通在职人员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英语和会计等网上教育课程,由于更容易分配时间,成本相对低廉,得到了在职人员的推崇。未来几年网上教育将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3.3.3 互联网对网民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其对人们生活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总体而言,网民对互联网作为信息渠道和交往工具的认可度较高,互联网作为生活助手的价值也逐渐显现。但是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这可能是中国网络经济规模较小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日益浸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距离感(表3.17称为“社会隔离”)也逐渐产生。

表3.17 网民对生活形态语句的总体认同度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4 中国手机网民增速惊人

截至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以下简称手机网民)达到1.176亿人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曾经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较2007年增长一倍多,如图3.24所示。手机上网网民的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4 2007—2008年手机上网网民规模对比

(1)运营商对手机上网业务的重视。作为产业链核心的运营商,一方面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下调用户手机上网资费。

(2)占手机用户规模最大的神州行品牌用户,成长为最大的手机上网群体。手机上网用户达到较高的数量基础,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较为明显,带动更多用户使用手机上网。

(3)无牌照手机(一般称“山寨机”)在2008年发展迅速,对于移动上网的支持与低廉的购买价格,为用户手机上网提供了硬件基础。

从手机网民的构成来看,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用户占到了手机网民总体的70.8%,是手机网民的主要组成群体。学历分布中,本科、大专、高中和初中学历的人群占有极高的比例,比例分别为23.6%,23.1%,33.9%和15.3%。职业分布中,最重要的两个群体是企业职员和学生,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1.2%和19.2%。

从手机网民的上网行为来看,手机上网基本上仍是一种休闲行为,约73.7%的用户是在休息时间才会使用手机上网,只有6.2%的用户是在工作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进行事务处理。

手机上网最为广泛的应用是手机聊天,在手机网民的份额占到了31.2%,用户群体数量约7600万人。其次是看手机新闻,该应用的使用率达到49.8%,如表3.18所示。

表3.18 各应用手机网民渗透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由于3G网络商用运营不久,用户数量还不多,但由于使用3G的用户都是较为时尚的用户,而且3G本身的定位就是针对增值业务,已经可以看到不少用户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因此2009年我国手机上网会有更快速的发展。

3.5 中国农村网民涨势喜人

3.5.1 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农村网民是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农村的网民。,较2007年增长3190万人,增长率超过60%,远高于城镇网民35.6%的年增长率,如图3.25所示。与我国农村人口远多于城镇人口的现状相反,目前我国农村网民只占了总网民的28.4%,而我国农村人口却占了总人口的55.1%国家统计局2007年年底数据。。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网民的发展空间很大,未来几年内仍将是我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将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5 城镇和农村网民规模对比

农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因素的助推:

第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深入推广,建设了一大批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这些站点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

第二,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农民上网提供了终端设备与场所;

第三,配合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电信运营商为这些地区提供了资费优惠政策,客观上能够推动这些地区的互联网使用。

目前,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35.2%,农村仅为11.7%,如图3.26所示。对比2005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可以看到:当社会整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年龄和职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城镇居民在互联网接入的硬件条件上和“软件条件”即自身的互联网消费能力和使用素养方面更具有优势,使城镇互联网的普及速度要快于农村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从而使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但是长远来看,随着互联网网民结构的不断优化,互联网逐步向女性群体和低学历群体的渗透,城乡互联网的差距将逐步得到改善。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6 城镇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从区域分布上看,超过50%的农村网民集中在东部农村地区,这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2007年相比,东部地区的网民所占比例降低了8.5%,而中部地区上升了大约7.9%,西部地区网民比重也略有增长,如图3.27所示。随着农村网民的快速增长,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将得以改善,同时,农村不同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在逐步缩小。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7 2007—2008年农村网民区域分布对比

3.5.2 农村网民结构特征

1.性别结构

从中国网民整体的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比例日趋均衡,网民性别结构不断优化,趋近于中国总人口的性别结构。但是,城乡之间的网民性别结构仍然有较大的差异。如图3.28所示,城镇网民中的性别分布基本均衡,但农村网民的性别分布差距仍较大,男性所占比例为57.4%,高出女性14.8%。与2007年相比,农村的女性网民所占比重提高了5.3%。女性网民所占比重的增长,将会带动部分偏于女性网民的网络应用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女性对互联网的应用,对其价值观念、生活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8 城镇和农村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2.年龄结构

2008年年底,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仍然是我国网民构成的主体,该群体占总体的2/3以上(67.1%)。而农村网民则更加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其中10~19岁的未成年网民所占比重高达46.5%,如图3.29所示。农村网民的年轻化,决定了农村互联网的娱乐倾向较强。由于10~19岁的网民群体正处在学龄时期,社会化程度较低,心理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注重加强对该群体的网络社会化教育。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29 城镇和农村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8460万网民中,18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为34.4%,即有2910万未成年农村网民。与2007年相比,中国未成年农村网民净增长了1537万人,年增长率超过了100%。农村未成年网民中,男女性别比为:48.8:51.2,性别结构较均衡,随着女性未成年人群的增长,未来农村网民性别结构将得到优化。农村未成年网民中,81.6%都是学生。

3.学历结构

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远高于城镇中27.0%的占比。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比例达到42.3%,比城镇高20.0%。与2007年相比,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所占比例增长了3.9%,互联网正在向中国农村的低学历人口渗透,如图3.30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0 城镇和农村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4.收入结构

中国农村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中国农村与城镇网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网民占54.7%,比城镇高出15.3%。农村网民收入水平偏低,一方面是受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偏低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村网民构成中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较高也是重要原因,如图3.3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1 城镇和农村网民收入结构对比

3.5.3 农村网民的上网习惯

1.上网时长

2008年年底,农村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长约13.1小时/周,与2007年相比,农村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加了近1小时。但是,仍比城镇网民17.9小时/周的使用程度要浅,这与农村网民的构成有一定关系。农村网民中,上网时长最短的群体是学生,而学生在农村网民中占38.8%,是农村网民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构成群体。农村网民中,在互联网上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企业的管理者,但该群体仅占农村网民的2.1%,如图3.3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2 2007—2008年城乡网民上网时长对比

2.上网场所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城乡网民上网场所的选择侧重有所不同。农村家庭上网的人群比例为68.0%,比城镇低14.3%;而农村的网吧经济较为繁荣,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比城镇高16.2%。分析表明,对于城镇网民而言,家庭上网是绝对主流;但对于农村网民而言,家庭和网吧的差距没那么大,如图3.33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3 城镇和农村网民上网场所对比

不同地区农村网民的上网场所差异也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家庭上网的网民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网民,网吧是其上网的主要场所,如表3.19所示。

表3.19 东中西部地区网民上网场所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多方面的数据已经证明,网吧成为广大农村网民上网的重要场所,随之也带动了农村网吧市场的繁荣。8460万农村网民中,网吧网民人数已达到了4585万人,年增长率达79.7%。其中,只在网吧上网的网民占农村网民总体的9.3%,约有787万人,如图3.3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4 2007—2008年农村网吧网民规模

在农村网吧上网的人群以男性为主,约占60.9%。与2007年相比,农村男性网吧网民所占比重减少了12.4%,说明农村的女性也开始走入网吧进而接触互联网。农村网吧网民中学生群体占44.5%,农村网吧网民的收入水平要低于农村网民整体的平均水平,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群体所占比例达57.2%。

农村网吧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约为12小时,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进行网络聊天和玩网络游戏是网吧网民的主要网络应用,其中网络游戏以对战平台游戏和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为主。总体来看,农村网吧网民使用互联网更具娱乐倾向。

农村2910万未成年网民中,有61.6%的未成年网民在网吧上过网,即有1793万农村未成年网民出入网吧。农村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的情况比城镇要普遍得多,同期城镇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42.2%,比农村低19.4%。农村未成年网吧网民平均每周上网7.9小时,比农村未成年网民整体的互联网使用程度要深。未成年人网吧上网也是以娱乐为主,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较高。这部分农村未成年网民群体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加强对未成年人规范上网的引导,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3.上网设备

台式电脑依然是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但由于农村人均年收入较低,消费支付能力有限。2007年年底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分别为53.8和3.7台/百户,差距甚大,如图3.35所示。因此,在农村地区网民的上网设备相对匮乏之际,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同时,农村手机上网也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关注的焦点。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5 城镇与农村网民上网设备对比

4.接入方式

从城乡网民互联网接入方式来看,宽带上网虽然是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接入方式,但农村宽带网民所占的比例仍比城镇低11.8%,如图3.36所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是农村宽带网民偏低的外部原因,而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需求意识,及其互联网的消费支付能力和使用素养是制约农村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内在原因。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6 城镇与农村网民网络接入方式对比

农村网民中有51.4%使用过窄带接入,从窄带网民所使用的上网设备可以看出,目前的窄带接入更多的是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的无线接入。由于宽带和窄带之间存在复用,在农村网民中,只使用窄带接入的网民占农村网民总体的18.0%,也就是说有1500多万农村网民只使用窄带接入,占全国只使用窄带接入的网民总体的54.4%,如图3.37所示。针对仅使用窄带接入的农村网民使用上网设备进行分析,手机是该群体最常使用的上网设备。

图3.37 仅使用窄带接入的农村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截至2008年年底,在近1.2亿中国手机上网用户中,城镇手机上网用户7789万人,占城镇网民总体的36.5%;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4010万人,占农村网民总体的47.4%,如图3.38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8 城镇与农村手机网民规模对比

3.5.4 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

与城镇网民的网络应用情况相比,农村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深度和广度均有所不及。2008年年底,中国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数量平均为6.0个,比城镇少1.5个。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000万人,如表3.20所示。

表3.20 2008年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5.5 农村互联网发展建议

1.结合农村网民结构特征,在农村进一步推广互联网

“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电脑、手机等上网设备列入“家电下乡”工程中,也将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上网设备匮乏的问题,这些工程建设,是推广农村居民上网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农民上网的需求意愿及互联网的使用技能和素养,是农村互联网能够快速普及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根据对中国农村网民用户的构成特征的分析,改变广大农民的互联网需求意愿,提高农民使用互联网的技能和素养,必须以农村现有主要网民为基础,通过这部分人群将互联网的信息媒体价值、参与公共舆论和拓展关系网络的平台价值传递和渗透给农村的非网民群体。结合目前中国农村网民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构成特征,学生将成为推广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在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互联网上与农民关心的信息传递给身边的非网民群体。除学生之外,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也应该积极将通过互联网获取的政策信息和商业信息及时传达给农民,使中国农村多数未上网的农民切身体会到互联网的价值,产生使用网络的兴趣,进而促进互联网在农民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缩短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针对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农村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

上网设备的购置,网络接入的搭建为农村信息化提供了实现手段,但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足以支撑起农村信息化建设。要使农村信息化真正用起来,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满足农民获取、交换信息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靠信息致富的资源不足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匮乏,这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储量大,信息全面,查询方便,信息更新及时等优势,为广大农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时间不长,因此关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内容不够丰富,不能真正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所以,一方面是各大运营商要根据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结合中国农村居民的结构特征,通过简单易行的操作方式,有针对性地提供生产和生活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基层领导干部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特征,配套整合农民切实与农民相关的信息,积极推动农村基层网站建设,将互联网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有益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

3.积极引导农村网民对互联网应用由娱乐化转向价值化

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信息的流通也成为政治民主建设的关键。所以,对信息的价值应用将会大大拉近互联网与物质财富创造及政治民主建设的距离,信息的价值应用为经济落后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供了契机。如果不能够借此机会善用信息,那么将可能造成“数字鸿沟”的迅速扩张,进一步拉大中国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

随着中国农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逐步加深。农村网民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丰富,农村网民的网络参与意识逐步增强。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农村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是农民参与公共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从网民的互联网应用来看,目前中国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仍偏重于娱乐化,农村网民在网上教育、网络银行和网络购物等价值型应用的使用率上与城镇有很大差距,而在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等娱乐应用方面则比较相近。对互联网的应用局限于对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的娱乐功能的使用,将会大大阻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一步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应积极引导农村网民对网络求职、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价值型应用的侧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学校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农村的基层领导干部必须要结合本地的居民结构特征,组织学习和培训,提升农民的互联网认知和应用水平。学校要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和素养,使其善于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增强其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4.加大网吧管理力度,开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网络教育

目前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群出入网吧上网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农村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学生,约有3300多万人,其中未成年学生有2400多万人,有1300多万未成年农村网民出入网吧上网。农村未成年群体出入网吧上网主要以聊天交友和网络游戏的使用为主,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要比同年龄段的其他人群多,对互联网的信任感较低。未成年群体大量进入网吧上网,严重影响了学业,加强对未成年人规范上网的引导,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加大农村网吧管理力度,开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网络教育时,家长和学校乃至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与互联网充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所以,对未成年人上网问题仅仅靠禁止是不够的,必须改善农村网民上网条件,解决农村未成年群体的上网困难,在学校积极开设网络课程,将网络社会化引入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积极面。从网吧管理、互联网内容治理、家长和学校引导教育等多方面入手,为生长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使用环境。

5.大力推进基于手机下乡的信息下乡

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下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手机下乡”能够缩短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给广大农民搭建有效的信息获取平台,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帮助农民致富。

目前,手机在农村的拥有率远远高于电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近一半的农村网民使用过手机上网,手机将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所以,“手机下乡”不仅仅是终端设备在农村的普及,更强调的是基于手机下乡的信息下乡。

信息下乡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村村通工程”和“手机下乡”等信息服务,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一条“信息高速路”。二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结合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民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的意愿,切实有效地让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所搭建的信息获取平台,惠及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针对第一个层面的信息下乡,从政府角度来看,首先应该严格监督“手机下乡”政策的执行机制,严格把关下乡手机的质量和销售渠道,使“手机下乡”政策能够惠及到每个农民。其次,国家应该从政策上号召和鼓励各大运营商,着力解决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使用手机上网的技术困难,使手机成为上网设备相对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有益补充。再次,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走入农村,积极帮助农民更好地使用手机。而从各大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应该从多方位、多层次展开手机通信和上网的资费优惠政策,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使农民能够积极购买手机、积极使用手机。同时,在全国的3G业务开展中,要着眼于中国城乡的共同发展。

针对第二个层面的信息下乡,各运营商应该根据农村居民使用手机和使用互联网的信息需要,结合农村居民和网民的结构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信息服务,以手机为载体,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和市场供求等信息,使农民在使用过程中真实地体会到互联网信息带来的价值,提高农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需求和积极性,使互联网信息在中国7亿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也是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3.6 中国青少年上网尚需引导

3.6.1 青少年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达到1.67亿人青少年网民是指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体人数的比例为55.9%,较去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新增青少年网民6000万。青少年网民中的城乡比例约为2:1,城镇青少年网民比农村青少年网民多5178万。目前,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也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

过去一年,青少年网民规模增长速度达到56.1%,高出全国网民总体增速14.2个百分点。青少年网民群体规模迅速增加,主要是源于近年来各地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操作相应课程,使学生群体使用计算机的技能不断提高,这为青少年顺利上网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网吧数量和密度的增加,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的普及,青少年可选择的上网设备更多,这都推动了青少年网民群体的增长。

3.6.2 青少年网民结构特征

1.性别结构

全国网民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5个百分点,而在青少年网民中,女性网民占比达51.1%,较男性多出354.2万人,如图3.39所示。青少年网民性别构成变化与全国网民性别构成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反差。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青少年网民的成长,未来中国整体网民性别差异将进一步缩小。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39 整体网民与青少年网民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从青少年网民的年龄分布看,95.3%的青少年网民在12岁以上,这部分群体主要是在校的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刚工作的80后职场新人。其中,12~18岁之间的网民最为集中,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比例达五成以上,如图3.40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40 青少年网民年龄分布

近年来,网络使用出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更多的青少年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还未成熟,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网络不良信息对这一群体的危害更大,这对网络信息的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区结构

青少年网民规模的城乡差异小于网民总体城乡规模差异。青少年人群中农村网民占比高出整体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6.1个百分点,在农村地区,部分成年人往往通过处于青少年期的子女或晚辈接触网络,接受网络信息。同时,随着国家相关信息化政策的推行,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互联网正在向农村地区不断渗透,青少年网民中农村网民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与2007年相比,农村青少年网民占比提高了6.8%,青少年网民城乡占比差距从35.4%下降到31.0%,缩小了4.4个百分点,如图3.4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41 青少年网民与整体网民城乡规模差异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青少年网民规模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2008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青少年网民的占比差距缩小13.7个百分点,如图3.42所示。这表明,国家对经济薄弱和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开展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青少年一代的数字鸿沟有缩小的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42 2007年与2008年青少年网民东中西部地区规模差异

3.6.3 青少年网民的上网习惯

1.上网时长

2008年,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4.6小时,比2007年增加了1.9个小时。相比学生群体而言,非学生群体的上网时间更长。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上网时长最长,达到了18.4小时,超过了平均水平;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受到家长和学校的管理,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都在10小时以内。

2.上网场所

家里和网吧是目前青少年最主要的上网场所。青少年网民在家里上网的比例达到72.1%,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7.5%,在学校上网的比例只有19.1%。随着学龄的增长,在家上网的青少年占比在下降,在网吧和学校上网的比例有所增加。2008年,虽然各地加强了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的执行力度,但仍有48.4%的中学生网民在网吧上网。大学生最常上网的地点是学校,比例高达87.2%,远远超出中小学生在学校上网的比例。

总体来看,学校还没有为中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上网资源,中小学生除了家庭外,网吧仍是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场所。如果中小学生上网行为发生在学校环境下,要比网吧更加可控和安全,因此,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未来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要方向。

由于城乡拥有家用电脑的比例悬殊,城镇青少年一般在家就可以上网,因而他们在家上网最多,而农村青少年往往只能在网吧上网。农村地区有65.4%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网吧上网,这一比例要高出城镇11.7个百分点,如图3.43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43 城乡青少年网民上场所对比

3.上网设备

近九成青少年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但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在迅速增长。有近五成的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超过了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手机作为网络终端工具使上网更加便利,已经成为青少年除台式机外第二位的上网终端。对于缺少计算机等上网设备的农村地区和部分城镇地区,手机接入网络的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另一条接触互联网的途径,如图3.4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44 青少年上网设备

由于拥有手机是使用手机上网的前提条件,非学生群体已经就业,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支付能力较强,手机拥有率也较高,因此,他们占到青少年手机网民中的57.5%。在学生群体中,中学生手机网民要高于其他学生群体,占比达36.2%,如图3.45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图3.45 城乡青少年上网设备对比

目前城镇青少年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占比高于城镇。随着3G牌照的发放,手机上网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网络应用。同时,“电脑下乡”的政策也能促进农村地区家庭电脑拥有量的提升,未来农村地区青少年网民使用台式机或笔记本上网的比例有望提高。

3.6.4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应用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敏感性。青少年的网络应用偏好直接受青少年独特的情感、认同等心理需求的支配,上网行为是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娱乐在网络上的延续,具有显著特点。

首先,网络社交是青少年网民使用较为活跃的应用领域之一,其中包括撰写博客、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和登录论坛/BBS等。其次,网络游戏、音乐和视频等网络娱乐往往是青少年最开始接触的网络应用,也是最容易造成网络沉迷的应用。另外,目前网络教育在青少年网民中的使用比例不高,但随着远程教育体系在学校中使用的增加,青少年将来可以更多地接触外部教育资源,因此,网络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将更大。

网络购物等商务使用是青少年潜力最大的网络应用领域之一,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购物的重要人群。但是从整体看,由于大部分青少年处于学龄期,他们使用较为活跃的网络运用集中于娱乐领域,网络购物、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等其他网络应用的使用率还较低,见表3.21。

表3.21 各互联网应用在青少年网民中的使用率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6.5 青少年上网行为指导建议

1.净化网络环境,给青少年营造健康的上网氛围

(1)加大网吧管理力度

针对我国目前在网吧上网的未成人尤其是学生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的现象,相关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网吧管理力度,尤其应该取缔和监管学校周边的网吧,加大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上网的管理条例的执行力度,防止青少年在网吧上网接触不健康内容。

(2)净化网络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内容建设力度,满足青少年网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他网络应用行为,引导青少年开展网络学习和商务活动,鼓励青少年将网络从娱乐工具向生活助手转移。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性,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查询信息,使用网络搜索教育资源等。

清除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依靠政策管理净化青少年网络空间。坚持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层分类管理,对网络产品内容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和分级。目前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是青少年最多的网络应用。网络娱乐产品的不良内容极易毒害青少年。对于有色情、暴力倾向的游戏和影视内容予以限制,对于有教唆犯罪倾向的内容坚决予以取缔。

借助对整体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强化对手机接入的互联网内容的管理。避免由于上网时空限制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浏览信息下载文件,接触不健康的网络内容。

(3)加强社会监督

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网络运营者和内容提供的责任,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多方协作。近年来,文明办网和文明上网工程连续不断,犹如刮起了一股绿色风暴,整体营造和谐的网络空间,这有助于青少年上网空间的净化,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它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监管,更需要行业组织长期的积极引导。

2.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青少年网络学习

学校应推广网络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开展网络学习和信息检索,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查询信息,使用网络搜索教育资源等。另一方面,鼓励青少年的网络商务应用,促进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多样化,从单一娱乐使用向学习平台、信息媒介、生活助手转移。目前还有一些学校与开发商等机构展开合作,开发和推荐绿色网络游戏,建立适宜青少年的网络交友社区,打造适宜青少年的网络空间,可以帮助青少年在娱乐中掌握知识,提升品德。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鼓励青少年的正确上网行为。青少年在家上网的比例较高,因此家长应该监督和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不应该单纯使用强硬的管制措施,而应该给予更多的积极引导。家长应该主动与青少年增加沟通与交流,鼓励其在现实中拓展交往能力。家长可以和青少年一起上网,一方面对青少年上网活动进行监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亲子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3.推进青少年网络使用,助力农村、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

由于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网络使用的“数字鸿沟”,因此应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信息化建设,让网络的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性能惠及农村和中西部经济薄弱地区,需要发挥网络使用活跃群体的带动力量。因此,促进青少年群体的网络使用既是互联网普及工作的内容,也是更大范围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储备。

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青少年都是网民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网络使用上比其他年龄段群体更加主动。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部分成年人往往通过处于青少年期的子女或晚辈接触网络,接受网络信息。因此,青少年是经济薄弱地区互联网使用普及的重要带动群体。应该鼓励和帮助青少年群体接触网络,开展网络应用,以点带面助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王恩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