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和本书作者葛存军先生是在新浪微博上相识的。时间不长,也就几个月。由此可以推断,我们俩极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都没见过面。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因此,当我在微博私信上看到葛先生留言请我为此书写序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这也太那啥了吧!
我倒并不是为接到这种带有信任色彩的请求而觉得有何特别的唐突,而是立刻想到自己根本就不具备完成这个使命的资格。第一,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第二,我从未为别人的书写过序;第三,……还需要第三吗?
随即与葛先生在微博私信里聊了一会儿,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也感激他给予的信任,总之是希望他另找其他人写序。葛先生表示理解,提出先发给我几段文章,那意思是,若觉得能写就写,实在不行也不勉强。我看了发来的邮件,于是,便有了这一堆实际上真不能称之为“序言”的文字。
说实话,看到本书目录第1章第1小节的标题“如何通过振动方式来辨别来电联系人”,我就有一种感觉:这本书也许正是像我这样的人所需要的。
我这样的人,算是比较坚定的“果粉”了。从台式机iMac、笔记本iBook,到手机iPhone、iPod,等等,都离不开苹果(Apple)的影子。不过我可以毫不避讳地坦白,我最常用的笔记本电脑安装的是双系统,且最常用的是Windows 7。也就是说,我属于网络上所说的那种“2B”。
其实,我是不想当“2B”的,之所以背了这么个名号,原因只有一个——我并不懂苹果。不懂的原因也只有一个——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原因,我姑且不讲理地归结为一个——这些设备的说明书太烦琐。
我原以为自己还算是个对苹果手机一知半解的人,而且还为自己能越狱而小小地翘过尾巴。但现在看到本书的目录,没什么可说的,开卷有益,洵不诬也!
由是,也从中悟出了一点朴素的道理:我们往往并不了解身边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东西,比如形影不离的那个手机。不了解它,也许并不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有什么不便。但是,假如能很方便地了解它,我们似乎找不出什么理由去拒绝。对它有更多的了解,至少不会由此增加使用中的不便,那么,从我个人来讲,我愿意拿出点时间去了解它。想象一下,若是能把来电的振动方式稍加调整,就能得知来电联系人是谁,这是不是挺有趣呢?
是的,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或远离生活中的不便,哪怕是用不讲理的方式去排斥对某些知识的了解,但有趣会是一种好玩的诱惑——在有趣中了解知识,应该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这就是我对葛先生这本书的一个初步的认识,虽然我现在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我依然坚决不承认我写的这些文字能够称得上是“序言”,这已经跟所谓的“谦逊”毫无关系了,因为任何靠写字为生的人都知道,愿意写和能写之间的距离相差太远。我是很愿意为朋友写点有用的文字的,只不过我更明白,写这样的文字,我不够格。好在读者要看的并不是序言。
套一句俗话:希望读者朋友们会喜欢葛先生的这本书。
高山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