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国防
古今中外,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作为人类社会安全需求,以及持续发展的产物,是关乎任何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中国国防正是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的坚实力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尤其是大学生,理当承担起关注国防、认识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这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1.1 国防概述
一、国防的内涵与特征
(一)国防的含义与类型
国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国家产生而产生,为国家利益而服务。不同历史时期,其具体职能和含义也不尽相同。
“国防”一词最早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南朝宋范晔编著的《后汉书·孔融传》中,孔融在给皇帝上书时说:“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这里的国防是指为维护国体、严明礼义而采取的防禁措施。
“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何者?万乘至重,天王室尊,身为圣躬,国为神器,陛级县远,禄位限绝,犹天之不可阶,日月之不可逾也。每有一竖臣,辄云图之,若形之四方,非所以杜塞邪萌。愚谓虽有重戾,必宜隐忍。贾谊所谓「掷鼠忌器」,盖谓此也。是以齐兵次楚,唯责包茅;王师败绩,不书晋人。前以露袁术之罪,今复下刘表之事,是使跛牂欲窥高岸,天险可得而登也。案表跋扈,擅诛列侯,遏绝诏命,断盗贡篚,招呼元恶,以自营卫,专为群逆,主萃渊萎。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势可见。臣愚以为宜隐效祀之事,以崇国防。”(《后汉书·孔融传》)
这篇《崇国防疏》的大意是:“我听说荆州牧刘表昏聩至极,竟然如此大逆不道,做出郊天祀地的举动,实在是罪不容诛。但是出于维护国体的考虑,我认为刘表事情朝廷还是应该隐瞒下来,不宜对外界宣传。帝王的宝座是不可逾越、至重至尊的。前些时候朝廷刚刚颁布诏书,申明袁术篡逆的罪恶,如果现在马上又宣布刘表篡逆的罪行,恐怕不但起不到遏制僭伪的目的,还会给天下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如今帝王的宝座已经是人人都可以窥视的了。这样的话反而助长了奸邪们的气焰。刘表确实可诛,但是投鼠尚且忌器,我愚钝,我以为应该隐去刘表郊祀天地的事情,以崇国防。”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古代视礼义为维护社会国家的安全力量,必须严格遵行,防止逾越,称为国防。
不同国家对国防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说:“国防是为了维护美国独立、自由制度与领土完整,为了维护美国和盟国的切身利益,所构成的一种国际秩序,在此秩序下,美国的自由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生存繁荣”。德国把国防定义为:为了保持和保证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及发展,不受外来侵略威胁,及对侵略给予相适应的防卫。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中对国防的解释是: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总结古今中外对国防定义的特点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事实,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和全民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和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最高国家元首到每个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中可以看出国防的本质:以保卫国家主权、保证国家生存和发展为宗旨,国家是国防的主体,以外敌的侵略和武装颠覆为国防的对象,以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为目的,以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为手段。
《孙子兵法》中讲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日费千金,十万之师举矣”,这都深刻地反映了国防与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防斗争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现代国防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和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实力较量。
不同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策的国家,其国防也有着不同特征和不同类型。
(1) 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奴隶制国防、封建制国防、资本主义国防和社会主义国防。
(2) 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可分为防御性国防(Defensive Defense)和扩张性国防(Expansionary Defense)。防御性国防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主要目的;扩张性国防是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打着防卫的幌子,将其疆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纳入本国的势力范围,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3) 按国防力量的构成方式,又可分为中立型国防、联盟型国防和独立型国防。
中立型国防(Neutral Defense)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其最大的特征是在国际冲突或战争面前,严格恪守和平中立的政策。中立型国防国家有的采取全民防卫式的武装中立,有的则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其中一些国家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目前国际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有:梵蒂冈、哥斯达黎加、爱尔兰、列支敦士登、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没有国防部,其中奥地利和瑞士有军队,哥斯达黎加没有军队,只有警察。
联盟型国防(Union Defense)是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联盟型国防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一元体系联盟,即以某一大国为联盟的盟主,其余国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多元体系联盟,即联盟诸国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分别是英法俄等组成的协约国和德奥意等组成的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就是两个多元体系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很快进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这两个阵营都是一元体系联盟。
独立型国防(Independent Defense)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坚持不结盟政策,但并不排斥防务合作,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的发展中国家多数采取的是独立型国防。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开向世界承诺: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或以核武器相威胁;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不侵略别国;在战略上采取防御态势。我国国防建设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在国防力量的运用上,坚持自卫立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因此,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防、防御性国防和独立型国防。
(二)现代国防的目的和特征
简单来说,国防的目的应该至少涵盖四个方面。
(1) 捍卫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重点体现在自主权、平等权和自保权。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就是主权,因此捍卫主权也就成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国防建设首要的、根本的目的和任务。
(2) 保卫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中央政府对领土内一切居民和事务行使完整管辖权,不允许另立政府或者分割国家管辖权。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保卫国家统一和反对国家分裂是国家的内部事务,不允许外来国家干涉,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因此,保卫国家统一一直是国防的重要任务。面对外敌入侵、外部势力干预等任何影响民族团结、危及国家统一和完整的力量,国防力量必须予以坚决、沉重打击,发挥其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发展的职能。
(3) 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领土包括领海和领空等立体空间,是指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以及其底土和上空。领土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对象和空间。领土完整的含义是:凡是本国领土,决不能丢失,决不允许被分裂、肢解和侵占。国防要捍卫国家主权势必要保卫领土完整,否则一切都是无稽之谈。
(4) 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等诸方面的安全。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不仅发展、建设无从谈起,生存也会成为一种梦想甚至幻想。因此,维护国家安全也是国防的主要目的之一。
被称为全民国防、大国防、社会国防的现代国防,有以下特征。
(1) 从属性。国防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服从于国家利益。
国防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的产生,是同暴力、军队同时发生的,自从有了国家,就开始有了国防”。国家建立以后,抵御外部侵扰和防止内部叛乱等巩固国家政权的问题就非常突出地摆在统治者面前,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因此而诞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国防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赢得或遏制战争,军队和国防体制不断完善,为了解决军队兵员问题,兵役制度和动员政策得以问世。为了解决军队行军作战的给养,国防教育、国防科研、国防工程、国防立法等专门机构相继问世并逐步完善,国防便逐渐超出了军事范畴,由较为单一的军事领域扩展并融入与军事相关的各种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体系。
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同时也服务于国家,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为根本职能,同时还担负着维护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等职能。由于国家的性质、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着国家利益、需求的不同,因此,国防就受到国家性质、制度和政策的制约,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决定国防的性质和利益需求。比如,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由于提倡所谓的全球利益,因此其国防政策因此也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因此,国防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以反侵略和自卫为目的。
(2) 综合性。国防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复合力量,其核心是综合国力的对抗。
从国防的内涵可以看出,现代国防的斗争不仅继续以武力较量为基本形式,还经常通过诸如政治、经济、科技、心理能力、外交谈判、军备控制、国际会议等方面多种形式的非武力斗争进行角逐。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综合国防力,有了雄厚的综合国力才可能有强大的综合国防力。作为国家安全防卫能力的综合国防力,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精神、外交和自然等综合力量的集合。尽管军事力量依然是国防力量的主体,但现代国防力量的构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军事力量,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构成的一种复合力量。其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制约着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水平和国防力量的规模质量。由于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促使武器装备不断更新,现代国防对资源、财力的需求和对国家经济部门的依赖性日益扩大。同时,国防又能为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为人民的劳动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国内、国际环境。它能发挥其社会经济功能,多方面地支持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如参加救灾抢险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利用国防工业的人才和技术设备的优势从事民用生产和科研等,以实现国防“增值”,为国家创造财富。
由于对国家利益的威胁来自诸多方面,除了兵戎相见的“硬对抗”外,还有各种“软伤害”式的威胁。如意识形态、文化冲突、信息攻击等。现代国防斗争,不仅可以使用军事手段在战场上进行武力的较量,也可以通过政治对话、外交谈判、经济封锁、心理施压、军事装备控制等非战争手段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激烈的较量。各种非武力的斗争形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各方的战略目标,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多种形式的角逐,被称为“保持威慑力量”,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运用和显示既有的综合国力和多种斗争手段,发挥巨大的影响力,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不敢贸然运用武力,从而达到制约、推迟或制止战争的目的。在制约战争中“显示”国防力量比“使用”国防力量意义更大。
(3) 多层次性。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国力以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在于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战略也各有不同,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国际政治、经济对现代国防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范围上看,国防的目标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或在国土之外的经济利益有限,再加上自身实力不足,一些国家只能将国防目标定位于自卫层次上,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些国家虽然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不奉行扩张政策,或者军事实力达不到全球范围,而将防卫目标定位在本国及周边地区。也就是说,国防的区域目标是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步,努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少数实力雄厚、推行扩张政策的国家,其国家利益遍及全球,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称霸世界的企图,将国防的目标对准世界,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消除战争危险为旗号进行侵略和扩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形成所谓的全球目标。
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类,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其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为发展目标。
二、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内巩固政权,对外抵御侵略,保证国家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国防在国家的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其强弱程度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危、荣辱和兴衰。
(一)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各国都从本国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同时在国民中普遍推行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防教育,使国民树立爱国主义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观念,为国家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保障国家安全。
(二)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民无兵不安,国无防不立”强大的国防,是确保国家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有国无防,或国防不强,国家和民族就要遭殃。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证明: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必须有强大的军队和稳固的国防。国家的独立自主和民族的兴旺离不开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离不开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国防军和后备力量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固的国防不仅是在异常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赢得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条件,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国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有了稳固的国防,其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没有稳固的国防,国家的政权无法巩固,经济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国家的生存、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发展利益的维护,以及国际地位的巩固,都必须有一个能够捍卫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防做后盾。
三、国防精神
国防精神是公民关心和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尊严的观念、意志、情绪和状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军尚武精神、自强勇敢精神等,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核心和灵魂。
精神是来源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目的的正确认识与自觉把握,是直接影响个人生命进程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国防精神具有无可估量的动力特性。西点军校闻名于世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可以说是影响美国二百年国运的三个关键词。因此可以说,国防精神,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和力量之源,它决定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及其社会示范意义。国防精神是公民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观念、意志、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综合。国防精神是国防意识的集中表现,一般指与国防需要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国防精神的核心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军尚武的奉献精神和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国际主义精神。
(1)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民对自己祖国感情的表达,是可以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献出力量乃至生命的一种忘我精神。主要体现在坚持保卫祖国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诸多方面。纵观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不畏强权、不惧强暴,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傲然挺立。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爱国主义依然是动员和鼓舞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爱军尚武精神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质,支持国防强大与稳固,维护国家尊严与安全的爱国意识和心理素质。其主要内容有:卫国报国的志向;居安思危的戒备观念;刚毅坚强的斗志;奋发进取的竞争意识;刻苦钻研和磨炼的勇气。古人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忧患意识与生存的关系。战争环境往往易唤起人们抵御外患的国防意识,而和平时期,人们容易滋长无敌无患的麻痹思想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告诉人们:尚武精神缺失的民族只能走向衰落,国防观念淡薄的国家只能走向灭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总趋势,但缓和与争夺尚存、对抗与对话并用、裁军与扩张交替也构成了国际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所以要想实现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全民国防教育,振奋民族尚武精神。
(3)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产生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作为国防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是为人类生存发展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思想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尚武精神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和集中体现。其具体内容表现为: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勇敢顽强的革命气概;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救国救民所进行的不屈斗争和顽强抗战都充分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对该精神作了新的解释和概括,即“五种精神”,分别是: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所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建设强大的革命军队和现代化的国防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培养国防精神历来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形成积极、深刻、理性的国防观,有助于形成全民性的良好国防环境。1962年,曾经担任过西点军校校长的麦克阿瑟将军回西点军校接受塞耶荣誉勋章时发表的著名演讲,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这种伟大精神具有的强大动力。相信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幻的今天,我们一定能把祖国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