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化学案 拓展模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废墟的召唤

目标导航

1.了解、思考历史,激发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受作者典雅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本文语言典雅含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本文,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从修辞角度分析课文题目,把握文题寓意,初步揣测文章的主旨;第二,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小组合作,通过问题探讨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第四,细读品味,采用作批注的方法,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学案导学

一、自主学习与检测

(一)知识积淀

1.走近作者

宗璞: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当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之女。其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素以____________________文风著称文坛。

2.字词突破(读准加点字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

(2)褒姒

(3)窈窕

(4)停

(5)甲

(6)

(7)嗫嚅

(8)

(9)迤逦

(10)

(11)窸窣

(二)文意感知(通读课文,整体理解把握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

1.内容概述

2.情感(观点或态度)把握

3.思路(结构或线索)梳理

二、小组合作探究

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1)找出文中写景的段落,体会前后写景格调有什么变化?作者情感有何变化?

(2)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或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3)写景抒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2.文中写景时,提到路旁的大石龟以及从废墟上吹过的“留—留—”风声,有何用意?

3.课文第7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后半部分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两次写到他介于冷与苦之间的微笑有什么用意?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年轻人的?

三、课后达标测试

(一)填空

1.《废墟的召唤》作者是当代女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题目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废墟的召唤》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散文。

3.圆明园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价值极高。

(二)选择

4.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断石残碑 迷离扑溯 回肠荡气 衷心耿耿

B.乱石衰草 若隐若现 理直气状 帐然凝望

C.一蹴而就 慷慨激昂 瞬息万变 凭吊历史

D.如泣如诉 窈窕身影 犹心如焚 浅斟低唱

5.下列句子所用比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B.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下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C.桥下水流如线。

D.酣处如酒,淡处如梦。

6.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B.“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C.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D.“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着景色—”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2)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

(3)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A.抒情 记叙 描写

B.抒情 议论 记叙

C.议论 抒情 描写

D.记叙 议论 抒情

(三)阅读理解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8.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园组成。

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几组比喻?请分别写出本体和喻体。

10.除比喻外,文中还多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找出一个例句写下来。

11.文中加点的词语“还是”、“依然”在文中反复出现,如果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12.本文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四)小作文

13.2009 年 3 月 25 日,在国人强烈的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简单谈一下,不超过300字。

四、学后点滴收获

五、拓展阅读提升

哭泣的圆明园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灰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吗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六、网络资源链接

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照片和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进一步感受本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