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银河帝国正走向覆亡。
这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从银河每条巨大旋臂此端至彼端,其间数百万个世界,皆为帝国的势力范围。因而,帝国的覆亡也是一个巨大的、漫长的过程。
衰落进行了数世纪之后,才终于有人察觉到这个事实。此人就是哈里·谢顿,在整体性衰微中,他代表着唯一的一点创造性火花。在谢顿手中,心理史学这门科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心理史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个人,而是人类群体。换句话说,它是研究群众(至少数十亿之众)的科学。它能预测群众对于某些刺激的反应,精确度不逊于初等科学对撞球反弹轨迹的预测。虽然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数学能够预测个人行为,数十亿人口的集体反应却另当别论。
哈里·谢顿描绘出当时的社会与经济趋势,从这些曲线中,他看出文明正在不断地、加速地衰退,而必须经过三万年的过渡期,另一个崭新的帝国才会从废墟中诞生。
阻止帝国的覆亡为时已晚,却还来得及设法缩短蛮荒的过渡期。于是,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分别安置于“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它们的位置经过特别设计,在短短一个仟年之间,许多事件会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巩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
《银河帝国:基地》所叙述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基地最初两个世纪的历史。
这个基地设在端点星,该行星位于银河系某个旋臂的尽头。起初,它是一群科学家的殖民地。他们远离了帝国的动荡社会,以编纂一套汇集天地间所有知识的巨著《银河百科全书》,却不知道自己扮演着更具深意的角色,而这一切,都是已故的谢顿一手计划的。
随着帝国逐渐瓦解,银河外围区域纷纷独立称王,基地开始遭受这些王国的威胁。然而,在首任市长塞佛·哈定领导下,基地设法让这些小小“君主”彼此牵制,而能勉强维持一个独立的局面。由于其他世界科学中落,退化到石油与煤炭的时代,唯独基地拥有核能,因此享有难得的优势。最后,基地竟然成为邻近诸王国的“宗教”中心。
随着百科全书的任务退居幕后,基地慢慢开始发展贸易体系。基地所研发的核能装置,小巧程度远超过帝国全盛时期的工艺水准。负责推销这些商品的基地行商,足迹遍至银河外缘数百光年。
侯伯·马洛是基地第一位商业王侯,在他的领导下,基地发展出经济战,并藉此击败科瑞尔共和国。该国虽有帝国外缘某个星省的援助,最后仍然无条件投降。
两百年后,基地俨然成为银河系中最强大的政权,只有苟延残喘的帝国能抗衡之。此时,帝国的主体集中于银河内围三分之一处,却仍然控制着全银河四分之三的人口与财富。
基地面临的下一个威胁,似乎必然是垂死帝国的最后反扑。
基地与帝国之战,无论如何终将登场。
贝尔·里欧思:……在其相当短暂的军旅生涯中,里欧思赢得了“最后一位大将”的头衔,而且可谓实至名归。分析他所指挥的几场战役,显示他的战略修养足以媲美大将勃利佛,而领导统御能力或许尤有过之。但是由于生不逢时,使他无法像勃利佛一样成为战功彪炳的征服者。然而,当他与基地正面对峙之时(他是第一位有如此经历的帝国将军),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银河百科全书》
“第一银河帝国”已有上万年的历史,银河系每颗行星皆臣服于其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帝国的政体时而专制,时而开明,却总是井然有序。久而久之,人类便忘却了还有其他可能存在。
只有哈里·谢顿例外。
哈里·谢顿是“第一帝国”最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他,将心理史学发展到登峰造极之境。这门学问堪称社会科学的精华,能将人类行为化约成数学方程式。
个人的行为当然无法预测,可是谢顿发现,人类群体的反应却能以统计方法处理。人数越多,其精确度也就越高。谢顿的研究对象乃是银河系所有的人类,而在他那个时代,银河总人口数达到千兆之众。
在钻研心理史学的过程中,谢顿发现一个与当时所有的常识,以及一般人的信念都恰恰相反的惊人事实:表面上强盛无比的帝国,实际上已病入膏肓,注定将崩溃衰亡。谢顿预见(或者应该说,他解出了自己的方程式,再解释其中的象征性意义),假如放任情况自行发展,银河系将历经三万年悲惨的无政府时期,才会再出现另一个大一统的政府。
于是,他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缩短前述的无政府状态,让和平与文明在一千年之后重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谨慎地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根据地,并命名为“基地”,而且故意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其中一个“基地”的一切完全公开,至于另外那个“第二基地”,则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第一基地”最初三个世纪的历史,在《银河帝国:基地》《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两本书中已有详尽叙述。起初,它只是由百科全书编者构成的小型社群,在银河外缘虚无的太空中渐渐被人遗忘。周期性的危机一个接一个冲击这个“基地”,每个危机都蕴涵着当时人类集体行为的各种变数。它的行动自由被限制在一条特定的轨迹上,只要沿着这条轨迹不断前进,就必定会柳暗花明,进而得以开创新局。这一切,都是早已作古的哈里·谢顿一手策划的。
“第一基地”凭借优越的科技成就,首先征服了周围数颗落后的行星。然后,它又面临从垂死的帝国脱离、割地称雄的大小军阀,并将他们一一击败。接着,它又与帝国的残躯发生正面冲突,结果战胜了帝国最后一名强势皇帝,以及最后一员猛将。
“第一基地”遇到的下一个对手,却是哈里·谢顿也无法预见的人物;他是个突变异种,天生拥有强大无匹的精神力量。这位自称“骡”的异人能够随意改变人类的情感,进而重塑他人的心灵。他能将最强硬的死敌改造成最忠诚的仆人,任何的军队都不能,也绝对不会与他为敌。“第一基地”终于难逃陷落的命运,而谢顿计划眼看就要走入历史。
然而,“第二基地”依旧行踪成谜,因此成为众矢之的。骡必须设法将它铲除,才能完成征服银河的壮举。“第一基地”的遗民为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理由,也一定得把它找出来。但是它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本书所叙述的,正是各方人马寻找“第二基地”的传奇事迹!
第一银河帝国正在衰亡之中。这个衰败与崩溃的过程已经进行了数个世纪,却仅有一人全盘了解这个事实。
他就是哈里·谢顿,第一帝国最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心理史学在他手中发展至登峰造极之境,从此,人类行为得以简化为数学方程式。
个体的行为虽然无从预测,但是谢顿发现,人类群体的反应却能以统计方式处理。群体的数目愈大,预测就能愈为精确。而谢顿所研究的群体,则是银河中数千万住人世界的人口总和。
谢顿根据自己的方程式,预测到第一帝国终将灭亡,而人类要经历三万年悲惨痛苦的岁月,第二帝国才会自废墟中崛起。但是,若能修正某些现有的历史条件,三万年的“大断层”或可减至仅仅一个仟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谢顿建立了两个科学根据地,命名为第一基地与第二基地,并故意将两者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其中,专注于物理科学的第一基地,一切发展过程完全公开,而由心理史学家与精神科学家组成的第二基地,则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大断层最初四个世纪的重要历史,在“基地三部曲”中已有详细记述。第一基地(一般都简称基地,因为第二基地始终鲜为人知)最初只是一个小型社群,在银河外缘虚无的太空中渐渐为人遗忘。周期性的危机一个接一个冲击这个基地,各个危机都蕴涵着当时人类活动的各种变数。它的行动自由被限定在特定轨迹上,只要沿着这条轨迹不断前进,必有柳暗花明的发展。这一切,都是早已作古的哈里·谢顿当年所规划的。
第一基地凭借优越的科技,首先征服了周围数个落后的行星,随即面临脱离了垂死的帝国而自立称王的大小军阀,并一一击败他们。接着,它又和帝国的残躯正面冲突,结果战胜了帝国最后一名强势皇帝,以及最后一位真正的大将。
谢顿计划看来进行得相当顺利,似乎不会再有任何艰难险阻;第二帝国必定能够准时兴起,过渡期的动荡亦能减至最低程度。
然而心理史学是一门统计性科学,某个环节出差错的机会在所难免。而接下来的变故,连哈里·谢顿都未曾预见。一个自称为骡的人无端崛起,他拥有银河中独一无二的精神力量,能够随意调整人类的情感,重塑他人的心灵。即使最强硬的死敌,也会被他改造成最忠诚的奴仆。任何军队都不能——也不会——与他为敌。第一基地终于难逃一劫,谢顿计划眼看就要成为历史的灰烬。
此时,只剩下神秘的第二基地是唯一的希望。由于骡的出现太过突然,第二基地措手不及,只好着手策划长期的反攻计划。第二基地最大的防御力,就在于下落不为人知。为了完成征服银河的壮举,骡势必要将它寻获。流亡在外的第一基地志士,也在尽力找寻它的下落,冀望它伸出援手。
结果双方都无功而返。骡的第一波搜索行动,被一个平凡的女子贝泰·达瑞尔所阻止。这正好为第二基地争取到充分的时间,筹划出一个天衣无缝的行动,终于彻底遏止骡的野心。他们的下一个任务,则是要将谢顿计划慢慢导回正轨。
但是,第二基地可说因此曝了光。第一基地获悉了第二基地的存在,却不希望自己的未来被那群精神学家监管。第一基地的有形武力强大绝伦,而第二基地除了要化解武力的威胁,还要尽快完成一项双重的任务:令第一基地放弃寻找,并让自己再度隐身幕后。
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第一发言者”普芮姆·帕佛领导之下,第二基地顺利完成这些使命。他让第一基地自以为大获全胜,自以为消灭了第二基地。从此之后,第一基地致力发展横扫银河的势力,完全不知道第二基地依旧存在。
如今,第一基地已经屹立四百九十八年,势力处于巅峰状态。可是,有一个人却不接受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