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移动互联网简介
1.1.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其不同定义如下。
(1)Information Technology论坛定义:无线互联网是指通过无线终端,如手机和PDA等使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无线网络提供了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无缝链接,用户可以使用E-mail、移动银行、即时通信、天气、旅游信息及其他服务。总的来说,想要适应无线用户的站点就必须以可显示的格式提供服务。
(2)维基百科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使用移动无线Modem,或者整合在手机或独立设备(如USB Modem和PCMCIA卡等)上的无线Modem接入互联网。
(3)WAP论坛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兴通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白皮书》给出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1)狭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互联网。
(2)广义: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以无线方式通过多种网络(WLAN、BWLL、GSM和CDMA等)接入互联网。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是一种接入方式或通道,运营商通过这个通道为用户提供数据接入,从而使传统互联网移动化;其次在这个通道之上,运营商可以提供定制类内容应用,从而使移动化的互联网逐渐普及。
本质上,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网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其关键要素为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通过没有移动功能的WiFi和固定无线宽带接入提供的互联网服务);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包括WAP和Web两种方式,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的适配性特点;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手机、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式电脑。图1-1所示为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图1-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是互联网,显而易见,没有互联网就不可能有移动互联网。从本质和内涵来看,移动互联网继承了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如体验经济、草根文化和长尾理论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具有3个特征,一是移动互联应用和计算机互联网应用高度重合,主流应用当前仍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内容平移。数据表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浏览新闻、在线聊天、阅读、视频和搜索等是排名靠前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同样这也是互联网上的主流应用;二是移动互联网继承了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后向收费是主体,运营商代收费生存模式加快萎缩。例如,Google 2010年第三季度移动广告收入达10亿美元,这一部分收入主要通过谷歌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及其他平台渠道获得;三是Google、Facebook、Youtube、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快速布局移动互联网,如腾讯公司的手机QQ用户从4年前占其QQ用户的0.5%上升到今天的20%。百度的移动搜索网页流量增长迅速,预计2010年同比增长超过100%。大众点评网的手机客户端流量占据整站的20%,最高峰在节假日时达到整站流量的30%。这3个特征也表明移动互联网首先是互联网的移动。
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点是移动性,移动性的内涵特征是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和可定位等,这些都是有别于互联网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移动场景、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3个方面。在移动场景方面,表现为随时随地的信息访问,如手机上网浏览。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如手机QQ聊天。随时随地采集各类信息,如手机RFID应用等;在移动终端方面,表现为随身携带、更个性化、更为灵活的操控性、越来越智能化,以及应用和内容可以不断更新等;在移动网络方面,表现为可以提供定位和位置服务,并且具有支持用户身份认证、支付、计费结算、用户分析和信息推送的能力等。
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点是社会信息化,互联网和移动性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双重驱动力。首先,移动互联网以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模式改变并丰富人们沟通交流等生活方式。例如,Facebook将用户状态、视频、音乐、照片和游戏等融人人际沟通,改变和丰富了人际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手机微博更是提供了一种全新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新浪微博在短短2个月里用户数就突破了100万,8个月后突破了1 000万,1年后突破了3 000万,预计2010年底用户数达到5000万。新浪微博注册用户中,手机用户占比为46%左右;其次,移动互联网带来社会信息采集、加工和分发模式的转变,将带来新的广阔的行业发展机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信息化将催生大量的新的行业信息化应用。例如,IBM推进的“智慧地球”计划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相结合,而将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效结合起来就拓展出移动商务这一新型的应用领域。
目前,移动互联网上网方式主要有WAP和WWW两种,其中WAP是主流。WAP站点主要包括两类网站,一类是由运营商建立的官方网站,如中国移动建立的移动梦网,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WAP门户网站;另一类是非官方的独立WAP网站,建立在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之上,但独立于移动运营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分为如下3个阶段。
(1)Mobile Internet 1.0:2002年~2006年基于WAP、封闭的移动互联网,借鉴互联网的经验,将一部分内容直接移植到手机上。网络带宽和终端处理能力有限,只能提供如文本等简单业务。并且由运营商主导,典型产品有WAP门户。
(2)Mobile Internet 2.0:2006年~2010年是手机和互联网融合的移动互联网,实现手机和互联网的融合,用户属性多元化和产业主导权争夺激烈。网络带宽和终端处理能力增强,各类互动应用层出不穷,呈现终端业务一体化。主导商增加,运营商、终端厂商和互联网服务商都可主导,典型产品包括iPhone手机平台、139移动邮箱和Google搜索等,我国目前处于这个阶段。
(3)Mobile Internet 3.0:从2010年以后,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基于用户统一的身份认证,为客户提供多层面和深入日常生活的的各类信息服务,形成新的产业核心力量。网络带宽和终端处理能力取得突破,不再成为业务瓶颈。用户识别实现基于统一的身份认证的信息服务,主导商主要基于客户关系。
根据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和预测,移动互联网将成为50年来继第一代主机计算、微型计算、个人计算、桌面网络计算之后的第5个新技术周期。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桌面互联网,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会超过电脑上网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典型企业将创造比之前大得多的市值,如苹果公司已经超越微软和Google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3G技术、社交网络、视频、IP电话及移动设备等基于IP的产品和服务正在增长和融合,将支撑移动互联网迅猛增长(如图1-2所示)。
1.1.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区别于传统的电信和互联网网络,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基于用户身份认证、环境感知、终端智能和无线泛在的互联网应用业务集成。最终目标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业务通过一定的变换在各种用户终端上进行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展现,它具有典型的技术特征。
图1-2 国外主要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IT企业市值比较
(1)技术开放性:开放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移动互联网是基于IT和CT技术之上的应用网络。其业务开发模式借鉴SOA和Web 2.0模式将原有封闭的电信业务能力开放出来,并结合Web方式的应用业务层面,通过简单的API或数据库访问等方式提供集成的开发工具给兼具内容提供者和业务开发者的企业和个人用户使用。
(2)业务融合化:业务融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催生,用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而单一的网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技术的开放已经为业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及更多的渠道。融合的技术正在将多个原本分离的业务能力整合起来,使业务由以前的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方向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新生事物。种类繁多的数据、视频和流媒体业务可以变换出万花筒般的多彩应用,如富媒体服务、移动社区和家庭信息化等。
(3)终端的集成性/融合性和智能化:由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消费电子技术的融合,移动终端既是一个通信终端,也成为一个功能越来越强的计算平台、媒体摄录和播放平台,甚至是便携式金融终端。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终端还将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终端智能化由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制造工艺的改进驱动,二者的发展使得个人终端具备了强大的业务处理和智能外设功能。Windows CE、Symbian和Android等终端智能操作系统使得移动终端除了具备基本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互联网的接入功能,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方便运行,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监控和音乐图片下载等,实现“随时随地为每个人提供信息”的理想目标。
(4)网络异构化: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支撑基础包括各种宽带互联网络和电信网络,不同网络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IP传输。通过聚合的业务能力提取,可以屏蔽这些承载网络的不同特性,实现网络异构化上层业务的接入无关性。
(5)个性化:由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特点,加之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所具备的一系列个性化能力,如定位、个性化门户、业务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内容和Web 2.0技术等,所以移动互联网成为个性化越来越强的个人互联网。
从用户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群主要以个人客户为主。由于移动互联网是以3G网络为主要接入网络,其主要用户和移动通信用户一样以个人客户为主,所以这一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将以个人业务为主体。
从使用场景来看,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使用多以实时性和间歇性为主。由于移动终端的随身性和个人化特点,使得移动互联网对实时业务具有天然的支持优势,实际上移植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业务是在移动互联网中比较成功的业务。需要长时间连续使用的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中会有较大的困难,手机电视播放内容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手机电视播放的内容最初照搬电视内容,但用户对长时间的电视剧等节目内容的接受度较低,现在手机电视的内容已逐步发展为专门为手机电视制作的短片。
从使用感知上看,移动互联网提供内容的形式和互联网有一定差距。受限于多数移动终端的性能、尺寸和操作方式,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对终端的依赖性比较高。把互联网的应用简单照搬到移动互联网上是不现实的,这就说明即使用户使用同样的业务,多数情况下移动互联网的感知度仍和互联网有较大差异。例如,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仍然以WAP为主。对诸如SNS之类的Web 2.0应用,其内容形式和互联网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用户对随时随地使用的感知。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参与的行业较多。移动互联网涉及终端厂商、应用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这三方主要的不同的行业参与者,三方是合作依存的关系。相对于互联网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占优势的情况,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运营商的机会要更大一些。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移动性上,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互联网业务带来的便捷,还表现在更丰富的业务种类、个性化的服务和更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当然,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和终端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6)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7)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和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和电池容量等的限制。
(8)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9)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
1.1.3 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1.国外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进入高速成长期,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的一年间,使用移动终端浏览新闻、获取信息及娱乐的人数上升了52%,高于欧洲国家42%的发展速度且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公布的2009年1月统计数据,该用户数已经上升至6 320万个,比2008年上涨了71%。
从美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前景来看,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Tellabs市场调查数据约有71%的美国手机用户有意于今后两年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移动互联网及其他移动数据服务。因此可预期在网站平台设计的开放战略影响下,随着终端设备的持续创新、数据计划的不断推广,以及网络基础服务的更好提供,美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将获得进一步迅速发展。今后 12个月内,美国市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将可能大幅增长。
日本移动互联网市场启动时间较早,自1999年2月NTT DoCoMo推出i-mode服务以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种类不断推陈出新,Wireless Watch Janpan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日本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稳步扩大。
日本移动运营商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与融合,业务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以搜索、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站为主的成熟的商业模式。根据VRI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日本移动互联网的搜索、电子商务和SNS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平台和盈利模式。DoCoMo公司采用i-mode模式使用通用HTML格式对手机终端实行免费且由运营商控制,与内容提供商建立合作开发内容服务。针对不同业务制定合理资费并创新营销理念等,为日本乃至全球移动互联网的成功运营提供了很好的的借鉴。日本本土15岁~35岁的主流用户群成长也正在不断催生日本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繁荣。
韩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始于2002年韩国移动运营商把CDMA网络全面升级到cdma2000 1xEV-DO,此后SKT和KTF分别推出了包括一系列高端移动多媒体应用和下载服务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在KTF的市场调查结果中,2008年数据显示韩国平均2.75个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个用户使用高速互联网。目前韩国年轻人群中有80%以上使用过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平均每人每天的访问次数在2.5次左右,每次访问的时间为7.7分钟左右。
日益丰富的多媒体内容也是韩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动力之一,KRNIC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有超过30.7%的韩国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表示,个性化图片、音乐和动画是他们最喜欢的应用;第2大流行的应用是移动游戏,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0.5%;发送电子邮件位列第3,占14.6%;其余业务如视频点播、移动音乐、手机装饰、多媒体短信服务和彩铃等,也都极具发展潜力。
2.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就国内而言,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2.33亿。同比增长99%,远高于桌面互联网29%的同比增长率。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4 334万,增幅为18.6%。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提升至11.7%,预计2011年用户将近4亿。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规模近390亿元,年增长率达90%。预计2011年收入规模将达1 700亿,如图1-3所示。
图1-3 移动互联网用户和收入规模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收入中,流量费、产品及服务收入的贡献最大,广告及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尚需深入挖掘。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流量费最先为运营商带来收益。2009年移动互联网流量费用约230亿元,占比接近60%;其次为产品及服务支付,2009年费用近155亿元,其中音乐和游戏贡献最大。2009年广告及电子商务收入分别近5亿和1.3亿,移动互联网营销价值及销售渠道价值仍需继续挖掘。
移动互联网业务正朝着信息化、娱乐化、商务化和行业化等7个方向发展。
(1)信息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类业务也逐渐从通过传统的文字表达的阶段向通过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种方式表达的阶段过渡。在各种信息类业务中,除了传统的网页浏览之外,以Push形式来传送的移动广告和新闻等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移动广告通过移动网络传播商业信息,旨在通过这些商业信息影响广告受众的态度、意图和行为。近年来移动广告在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快速增长,可以预见,人们对手机终端传递信息方式的依赖将越来越严重。
典型的信息类业务有4种,一是手机报,即根据综合、体育和音乐等内容形成系列早晚报,推出各类品牌专刊,形成彩信报刊体系;二是手机杂志,即通过手机下发彩信的方式,将杂志的内容下发到手机;三是手机电视,即通过手机播放视频流的方式播放电视节目;四是手机广告,即通过手机下发彩信和播放视频流等方式向用户推送广告。
(2)娱乐化:当前,从日韩等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包括无线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和手机电视等在内的无线娱乐业务增势强劲,成为移动运营商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彩铃、炫铃和IVR语音增值业务的相继推出,迅速掀起了一股无线音乐流行风。为了进一步推动无线音乐业务发展,中国移动加快构建12530中国移动音乐门户。还成立了M.Music“无线音乐俱乐部”,为手机用户提供一个全新的音乐体验区。截至2009年2月,12530门户网站日均独立IP访问量已达到130万人次,WAP门户日均独立访问量达到22万人次。中国联通也积极建立全国统一的在线音乐下载平台“10155音乐门户”,为用户提供包括音乐下载和点歌送歌等服务。
典型的娱乐类业务有4种,一是无线音乐排行榜,由用户下载数量决定的榜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音乐榜;二是手机音乐,提供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音视频娱乐服务;三是手机游戏,提供统一的用户游戏门户和社区;四是IM社区,建立移动虚拟社区,使用户成为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
(3)商务化:近几年,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移动炒股、移动支付和收发邮件等需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全面加快了移动商务应用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步伐。与传统的股票交易方式相比,以手机为载体的“掌上股市”业务比现场交易、网上交易和电话委托更方便更快捷。“掌上股市”业务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近两年来,移动运营商全面加大了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力度,手机银行、手机钱包和手机彩票等移动支付业务的应用步伐逐步提速。2006年8月中国移动推出手机二维码业务,基于手机二维码的手机购票等业务开始全面起步,为用户带来了崭新的移动商务体验。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开始用手机缴纳各种公共事业费用、投注彩票、缴税,甚至购买电影票和机票,各种移动支付业务正在日益走向普及。
此外,为了满足广大商务用户随时随地收发邮件的业务需求,2006年,中国联通在我国率先推出了具有邮件推送功能的“红草莓”手机邮箱业务。用户使用该业务,无需登录互联网即可随时随地用手机直接接收电子邮件;同时,中国移动推出了BlackBerry手机邮箱业务。在移动运营商的积极推动下,手机邮箱业务正日趋升温。
典型的商务类业务有4种,一是手机钱包,可以购买彩票和股票,还可以进行小额支付;二是RFID,可以作为门禁卡、会员卡和信用卡,拓展手机的功能;三是二维条形码,可以作各类电子票和门票使用;四是手机邮件,使用手机收发处理邮件。
(4)行业化:近几年,在全面服务大众用户的同时,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全面加快了服务行业信息化的步伐。在全面了解不同行业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移动积极联手产业各方开发出了集团短信、集团E网、无线DDN、移动定位和移动虚拟总机等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并在交通、税务、公安、金融、海关、电力和油田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这些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从2008年起,在全面了解企业集团客户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移动推出了MA S(移动代理服务器)和ADC(应用托管中心)两种移动信息化应用模式,加快了行业应用向中小企业的渗透步伐。
在服务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方式,选择信息化需求较高、信息化环境比较成熟的行业予以重点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
典型的行业类业务有两种,一是移动定位,用于车辆调度、车辆导航等;二是移动办公,可以让员工不在办公室时仍能轻松处理工作事宜。
移动互联网是电信、互联网、媒体和娱乐等产业融合的汇聚点,各种宽带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都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长远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多样化是一个重要趋势。
(5)网络接入技术多元化:目前能够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无线接入技术大致分成3类,即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WiMAX,以及传统3G加强版的技术,如HSDPA等。不同的接入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场所,使用户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接入相应的网络。这势必要求终端具有多种接入能力,也就是多模终端。
(6)移动终端解决方案多样化:终端的支持是业务推广的生命线,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逐渐升温,移动终端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增多。移动互联网设备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就是手机,也是目前使用移动互联网最常用的设备。Intel推出的MID则利用蜂窝网络、WiMAX和Wi-Fi等接入技术,并充分发挥Intel在多媒体计算方面的能力,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服务。2007年11月初美国亚马逊公司发布了电子书阅读终端Kindle,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从亚马逊网站下载电子书,并订阅报纸及博客。
与此同时,手机操作系统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如Windows系统、Linux操作系统和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等都在努力占据该领域魁首的位置。
(7)网关技术推动内容制作的多元化:移动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应用的发展使得有效连接互联网和移动网的移动互联网网关技术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采用这一技术,移动运营商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并更有效地管理网络。移动互联网网关实现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网络侧的内容转换等技术适配Web网页视频内容到移动终端上,使得移动运营商的网络从“比特管道”转变成“智能管道”。由于大量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所以移动网络上的流量越来越大。在移动互联网网关中使用深度包检测技术,可以根据运营商的资费计划和业务分层策略有效地进行流量管理,网关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移动互联网内容来源和制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