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版前言

又过了10年。《微计算机原理(第2版)》到现在已经用10年了,历经15次印刷,受到各高校、各位老师、同学们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厚爱,我们深感欣慰。

回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8086 16位微处理器和IBM PC/XT微机还不为大多数人认知,作为本书从第1版、第2版到现在的第3版的主编,幸运地从科研得到了一台IBM PC/AT微机,并从此走上了为电子科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的“16位微计算机”课程的讲台。在取得教学、科研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撰写了《微计算机原理》(16位)的教材,并投向了当年由电子工业工科电子类专业(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编委会(仪器与测量)编审组在全国重点高校的征稿。也就是这本书,它荣获了唯一的中标入选资格,并推荐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高校工科电子类的规划教材。受教的多少学生,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回校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16位微计算机》引我上手工作打开局面”。他们在熟懂微计算机原理的基础上,展翅高飞,已飞得很高、很远。十年、二十年母校再聚首,总也忘不了老师的Microprocessor 和 Microcomputer的恩惠。多少学生、读者如今已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带头人。他们硕果累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21世纪,人类社会在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支撑下,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的发展已从当年的16位到32位到64位。以Intel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厂商从80x86/Pentium家族产品进入到多核处理器时代。微处理器的另一分支则向着片上系统的嵌入式形态发展,构成了信息社会从巨型机到超小型机应用的后PC时代。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技术飞跃发展,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体系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并没有改变。我们看到的只是组成芯片的集成度变高了,一个芯片中包含的基本组成部件增多了,即后代硬件产品结构覆盖着前代,而用前代产品指令系统开发的软件可以在后代产品上运行。以此为出发点,本书第3版仍保持第2版的主干内容不变,特色不变,进行了添新、删陈、合并、重组,与时俱进地引入现代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发展的新内容,并增加实践和应用实例。

具体修编体现如下:

① 保持全书8章的建制不变,将原来的第7章中断系统合并入第6章输入/输出技术中,并把其中的功能扩展及总线标准重组到新的第8章微计算机扩展与应用,增加了在多学科中的应用实例。附录中增加了汇编语言程序上机调试过程,以便学习者即使不进实验室,也完全可以用自机自实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显然,这也很有助于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校选用。

② 在第2版写到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发展到2003年的基础上,第3版增加以后近10年的新发展内容,如64位CPU、多核微计算机和嵌入式片上系统以及多媒体应用方面的基础和发展,相应增加了C/C++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其实例一样是经上机通过的),加强了A/D和D/A的应用,AGP总线等内容。

③ 删去了较陈旧、烦琐或在其他基础课中学过的内容,精简了原第4章中的一些伪指令和一些实用程序设计实例,并把声音和动画程序并到相应地方作应用实例。

④ 将DOS功能调用和BIOS功能调用从位于原来的中断指令部分重组到第4章中,以利于编程应用。

本书作为理工科电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参考学时为60~80,实验安排可用16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伸缩。

本书由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刘乃琦担任主审,他仔细审核了编写大纲,提出了宝贵意见,对编写过程给予关心;由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马争教授(前两版的编著者之一)担任顾问;得到了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编委会的黄书万教授的鼓励与指导;得到了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李志蜀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诸昌铃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古天祥教授和陈光教授的关心和指导,古天祥教授还为第8章编写了微机在测控系统中应用的实例;得到了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罗克露教授的关心,送来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精品教材;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梁恒菁、校友屈升为本书查找了资料,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诚意。

本书由潘名莲、王传丹和庞晓凤编著,潘名莲任主编。第1、3章由潘名莲编写,第2、4、5章由庞晓凤编写,第6、7章和新编第8章由王传丹编写。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出。

本书为读者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料包(含电子课件、编程实例等),有需要要者,请登录到http://www.hxedu.com.cn,注册后进行下载。读者反馈:unicode@phei.com.cn。

作者

于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