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研活动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科学研究问题的不断复杂化,科研活动阵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向更深、更广、更远的未知领域推进,并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点:规模大、跨学科、合作性、高共享性和投资强度大等。人类开始进入“大科学”时代。然而,这一时代的到来,在预示着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更重要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实现上述特征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面对“大科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家不断地尝试着创造出更加有力的“工具”,以进一步扩展人类本身的能力,帮助人类达到原本无法完成的目标。于是,计算机、互联网、网格计算等“工具”相继面世,科学日新月异。随着2000年l1月英国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e-Science项目的正式启动,作为人类下一阶段的科学研究模式,e-Science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事实上,以“关键科学领域的全球性合作,以及实现这种全球性合作的下一代基础设施”为着眼点的e-Science,不仅彻底深化了那场始于计算机网络的科学革命,为人类带来威力更强大的“工具”,而且将对人类科研本身以及支撑科研的相关事业带来全面的革新。
作为世界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e-Science的发展情况,并在“十五”期间大力资助网格(e-Science的核心技术与基础设施)的研发与建设,然而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e-Science研究与实践该如何发展,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需要有力的决策支持。因此,通过对国内外e-Science发展现状和战略的调研,分析e-Science的基本结构,包括其技术基础、关键技术、组成要素、运作体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为我国e-Science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显得意义重大。为此,本书将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调研国内外e-Science的发展现状。广泛调查国内外在e-Science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其研究的侧重点、特点、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实际价值、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
2.分析典型的e-Science项目。分析国内外典型e-Science战略规划与计划,如英国的e-Science计划、荷兰e-Science园,探寻其设计理念、建设模式、关键技术、已有成果、战略规划等。
3.研究e-Science的技术架构和关键技术。探索支持e-Science的各种技术基础,如网格技术、Web Service技术、网格中间件技术、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相关技术在e-Science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支持e-Science的运行,同时进一步分析e-Science的发展需要哪些关键技术提供支持。
4.分析e-Science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组成e-Science环境的各种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e-Science如何有效地支持科学研究,剖析e-Science环境中支持科学研究的各个系统(如文献情报服务系统、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等)的结构、组成、使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5.探究e-Science环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探讨e-Science的建设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机制;如何从宏观上规划,微观上实施。分析e-Science的具体运行机制,如何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政策与之相匹配。
6.总结e-Science的发展模式。探讨e-Science的发展轨迹,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历的若干典型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形态、研究重点、主要特征以及构建e-Science的发展模式。
7.探索e-Science与文献情报工作之间的关系。探索e-Science与文献情报工作的关系,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工作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寻找文献情报工作融入e-Science环境的切入点及有效方式,力求使文献情报机构服务成为我国发展e-Science的有效支撑服务。
在细分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组通过调研当前国内外e-Science的发展现状,结合世界各国、地区e-Science当前的技术发展特点,深入分析了构建e-Science环境的各项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了e-Science的规划与战略调研。通过对中国e-Science项目的分析,从当前中国文献情报机构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出发,结合已完成的多维度的分析调研,本书试图为我国文献情报事业在e-Science环境下如何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提出战略层面的建议。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袁海波主任、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沈仲祺副主任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撰写的过程中,编写组采用分工协作的策略。其中,参与第一篇写作的作者是:孙坦,黄国彬,刘细文,徐坦,虞惠达;参与第二篇写作的作者是:张智雄,常唯,李飒,曲云鹏;参与第三篇写作的作者是:孙坦,刘细文,张智雄,黄国彬,周静怡,徐坦,虞惠达;参与第四篇写作的作者是:孙坦,黄国彬,常唯。同时,硕士研究生黄飞燕、余倩、姜晓曦为本书的图表制作提供了大力帮助。本书最后由孙坦统一审稿。
e-Science是一项新生事物,而且发展迅速。囿于本书编写组的学识与能力,加之编写时间紧迫,书中恐有诸多疵误,恳请学界同仁不吝指正。
孙坦
2009-3-25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