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全书:不可不知的160个生活原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首因效应

心理小故事

人们为何不能原谅他

曾经因为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妻子,在网上引起一片愤怒的教师李忠在被开除公职后不久,又受聘于本市某学校,并担任该校的理科教研室主任。就当他准备在某大学礼堂公讲人文关怀及当年如何考上某名牌大学时,网络舆论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当时,网民之所以愤怒,并不完全因为李忠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妻子,而在于他后来发表的一番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虐妻”言论。网民们普遍认为,你可以不高尚,但你不能亵渎高尚,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而李忠恰恰突破了这条底线。

事实上,李忠已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千夫所指不说,赖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也丢失了。目前,这所学校聘用李忠,对他来说应该是一场及时雨,我们也不能因为李忠曾经的言行就否定了他的教学才能,就让他永远穷困潦倒下去。况且,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因为舆论压力还是重新认识的缘故,李忠也向公众真诚地道歉,并且也以世人的道德规范了自己对待妻子的行为。

因此,客观地说,对于后来的李忠,我们应该宽容以待。但是,广大的网民并不买账,开始在网上号召人们抵制公讲,甚至发出抵制聘用他的那所学校的号召令。最后,迫于舆论的压力,该学校只能无奈地解除了与李忠的聘用关系。

《左传·宣公二年》中有言: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原谅李忠呢?

心理学解释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首因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研究首因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道,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然后让一些被试者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者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个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的顺序决定了认知的效果。最先输入的信息所起的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所起的作用较小。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事实上,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或难以改变的。

智慧点拨

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注重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对你的判断,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