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供应链中的客户知识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论

1.1 敏捷供应链概述

敏捷供应链的概念是伴随着敏捷制造的概念产生的。敏捷制造的概念是1991年由里海(Lehigh)大学的艾柯卡(Iacocca)研究所在美国国防部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以13家核心大公司、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组,在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研究报告中被首次提出的。

为了使供应链系统支持以动态联盟为形式的敏捷制造,能够快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传统供应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ASC)是在竞争、合作、动态的环境中,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8]。因此,敏捷供应链融合了供应链和敏捷制造的概念,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它是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利用市场知识和虚拟企业,通过整合优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内外资源,使节点企业及其供应链上的各项业务活动与顾客需求无缝对接,达到低成本、优服务和快速响应的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化运营。

1.1.1 敏捷供应链的特点

在综合敏捷供应链的定义以及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8~12],我认为敏捷供应链具有以下特点。

1.市场敏感性

市场敏感性是敏捷供应链最本质的特征,是指供应链具有从最终市场获取实际需求信息并对其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企业的生产计划应以实际需求为驱动,而不是基于对历史销售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所做的需求预测。

敏捷供应链以顾客满意度作为性能衡量指标,而顾客满意度是市场所敏感的,这就要求敏捷供应链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敏捷供应链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统、需求管理(Demand Based Management,DBM)系统等系统科学,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如GPS技术)、信息技术(如POS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通过多种渠道快速、准确地收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从而可以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来安排生产计划。

2.组织虚拟性

组织虚拟性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连接起来,组成暂时性的网络动态联盟,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一旦联盟目标实现,联盟即行解体。敏捷供应链的组建是市场和客户驱动的结果,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生产任务而组成的,一旦任务完成,敏捷供应链就将解体。但随着新的生产任务的产生,新的敏捷供应链又组建起来。所以敏捷供应链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联盟组织的变化而实现优化重组。

动态联盟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的组织结构,它使企业能够在不增加厂房、设备和人员投资的情况下,与动态联盟的其他合作伙伴实行强强联合,集成核心竞争力,共享各种知识、技能、信息和资源,迅速整合所需资源,有效扩充生产能力,从而扩大竞争优势。

组织虚拟性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在传统的实物供应链中,信息在供应链中逐级转换和传播,转换过程复杂,容易发生扭曲,引发“牛鞭效应”。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直接依据同一信息源进行商务决策和反应行动。这样,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关键信息共享,突破传统供应链和时空上的限制,与相关利益共同体结成动态联盟,形成高效率的虚拟化组织,从而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3.过程集成性

过程集成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资源外用的形式,将供应链中的业务活动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环节,重新组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紧密联系的新系统。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寻求联盟伙伴,将自己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将使企业变得更有柔性,加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过程集成需要各方相互信赖,对实行信息共享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彼此之间依赖性较强的“扩展企业”。

过程集成意味着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实现协同工作、联合产品开发、共有系统和共享信息,进而实现联合战略决策和建立联合工作团队。

4.知识驱动性

知识是供应链的战略资产,敏捷供应链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需要多方的知识资源作驱动,供应链所拥有的创新知识或客户知识,成为连续推动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将知识管理运用于供应链组织运作当中,对企业提高应对多变市场环境的反应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知识管理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只有将知识管理做好,才能够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要想取得并巩固供应链组织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一方面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挖掘、保存、共享企业内外知识,将日常业务流程知识化;另一方面运用知识管理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资源配置,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敏捷性。

1.1.2 国内外敏捷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敏捷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敏捷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

合作伙伴的选择评价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包括采购成本法和ABC法。②根据指标体系理论,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人工精神网络法等。③不需要指标体系的选择方法,即模拟自然界的选择的遗传算法。

在国外,Yahya和Kingsman[22]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16位富有经验的采购经理和主管的调查,得到了包括质量、响应、交货、纪律性、财务、管理、技术能力以及设施指标在内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权重。Robert等[23]和Indrani[24]对供应商选择标准作了进一步拓展,除了价格、质量、交货和服务等标准外,还加入了环保标准和信息标准。Olhager J.和Selldin Erik[25]认为建立伙伴关系,大多以质量、成本、交货柔性、信息和顾客服务作为选择标准。

在国内,娄平、陈幼平等[26]针对敏捷供应链管理中伙伴选择问题,分析了网络时代供应商选择的特点,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法(DEA)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选择伙伴的AHP/DEA方法,并运用了AHP/DEA方法对实例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到了满意的计算结果。孙永军、綦方中等[27]从敏捷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特征及合作关系的定义出发,研究了敏捷供应链管理中合作关系的管理过程,探讨了合作关系建立过程中的行为对策,提出了敏捷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管理过程三阶段模型。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卜祥智等[28]提出了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分解的方法,算例结果显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林琳和薛恒新[29]认为成本、质量、提前期、服务水平是供应链敏捷性关注的四大要素指标,而柔性作为敏捷性的关键支撑要素,根据Johansson等提出的供应链总价值等式,其评价准则应以供应链总价值为基础,通过构建供应柔性及年采购成本的计算式,为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一个量化的工具。

许圣良和马慧明[30]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基于二进制的粒子群算法,通过仿真实验来有效研究和验证敏捷供应链伙伴选择问题。刘海永等[31]针对敏捷供应链组建过程中伙伴选择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的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将整个量子粒子种群分解为多个子种群,然后使各个子种群进行独立的进化,并通过周期性的共享搜索信息获得自身信息的更新,研究结果表明,在算法的收敛性、最优性等方面,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的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均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北京交通大学张晓洁等[32]构建了敏捷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合作伙伴选择的两种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和改进的离散型神经网络法(DHNN),并总结出两种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条件。

2.敏捷供应链建模方法研究

国际上的非营利组织——供应链管理委员会(Supply Chain Council,SCC)提出的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参考模型是一个目前公认的比较成熟的供应链建模方法体系,该模型由原料、制造、储运和计划四个部分组成。该模型虽然较为明确地描述了构成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然而,其仅采用面向过程的方法,尚缺乏面向对象的方法研究,且没有突出强调敏捷性。

在国外,Mallik和Harker[33]研究并建立了供应链中各成员生产能力的预测、分配模型。该模型试图解决复杂、不确定环境下,如何确定各成员的最优产量,更好地发挥供应链的优势,并建立了一套协调机制。Agrawal等[34]提出利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建立求解最优库存、最优订货时间以及最优订货量的数学模型。Hall等[35]提出了以协调调度、批量和运输决策作为特征,以最小化总的调度成本和运输成本为目标的供应链调度优化问题,并研究了树状供应链结构下的物料采购、生产调度、产品运输调度的建模和优化方法。

在国内,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士华教授等[36]提出了基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敏捷供应链集成策略与敏捷供应链的运行控制机制。通过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结构,分析了网络与信息技术下物流服务提供商进入供应链的切入方案,探讨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供应链协调中应具有的作用及供应链的集成方式。兰州交通大学焦永兰等[37]提出了动态联盟的利益共同体,是组建虚拟企业和实现全球化敏捷生产的主要方式。西南交通大学的许锐等[38]将Multi-Agent系统引入敏捷供应链的管理中,充分利用了Agent的智能性和自主性,通过Agent之间的协调达到全局最优,更符合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需求。他们通过分析两类基本的供应链模式,并引入ARCHON的Agent的设计思路,提出“供应链路由”设计理念,为特定供应链建立更适合的供应链模型。

西北工业大学王东勃等[39]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多自主元的柔性工作流,使用多自主元的柔性工作流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的管理框架,并通过自主元的模糊推理实例对多自主元柔性工作流的智能性进行了验证,其得出的结论是多自主元柔性工作流能够满足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快速重构和动态重组的要求。江苏大学王建华等[40]根据供应层级关系建立多级供应链结构模型(SCSM),在此基础上设计调度问题的线性规划(LP)模型机器两阶段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

总体而言,关于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国外,Lummus等[41]从四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Beamon[42]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类,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和供应商绩效;定量指标包括成本最小化、销售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投资回报最大化、客户满足率最大化、产品交货延迟最小化、顾客响应时间最短等。

Gunasekaran[43]提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从订单计划、供应链伙伴和关系、生产水平、物流、顾客服务和满意度、财务六个角度来考虑,并将这些指标分为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等级。Ashish Agarwal等[44]提出了基于ANP方法衡量敏捷供应链绩效水平,分别从C、Q、T、S四个决定因素的角度研究市场敏感性、弹性等四个特性。

在国内,陈志祥[45]分析了供应链协调绩效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一系列的供需协调绩效的关联关系的理论假设命题和一个综合分析模型,并且通过企业的问卷采样,对假设与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有关分析结论与假设命题。王大淼等[46]在对敏捷供应链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共享和成本四个方面构建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含义。齐二石等[47]通过对敏捷供应链特点的认识,从决定因素和细分特性两个方面,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给出了评价敏捷供应链绩效的一种思路。綦方中等[48]根据敏捷供应链运营过程特点,研究了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建立了一种分层的、适用于敏捷供应链战略层决策的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过程中的评价标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准分析的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过程框架结构。

蒋国瑞等[49]设计了一套汽车制造业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综合评价法对某汽车制造业敏捷供应链绩效进行实证评价,验证了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殷永生等[50]选择了敏捷性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客户满意指标、供应链协调性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五个作为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来考察敏捷供应链的绩效。陆杉等[51]结合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文献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敏捷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李长坤[52]在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及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了针对敏捷供应链的财务、顾客、业务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基本平衡记分卡的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实施流程。

4.敏捷供应链信息技术研究

在敏捷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系统集成与信息共享是实现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敏捷供应链协调、高效的运行是建立在组成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的。因此,有效的敏捷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系统集成与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是敏捷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条件。目前,快速、持续、无法预测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保证敏捷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CORBA、XML、Agent等技术,都被有效用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

在国外,Toshiya[53]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用多Agent的方式构建供应链,以解决不连续资源的分配问题。Henry等[54]提出使用虚拟代理(Virtual Agent,VA)模块,即计划VA、生产计划VA、资源计划VA、运输管理VA、订单获取VA和人力资源管理VA,以便建立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为主的敏捷供应链模型。

在国内,天津大学郑江波等[55]提出了基于动态联盟的敏捷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并分析了动态联盟下的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最后对联盟企业实现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姜放放等[56]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研究敏捷供应链,对其概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敏捷供应链信息系统应具备的特点,阐述了其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概括了其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简化模型,并分析了其构建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北京交通大学张力[57]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敏捷供应链下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实际例子总结出敏捷供应链系统基本体系的简化模型。武汉理工大学周芝梅等[58]探讨了供应链敏捷化的途经,提出了敏捷虚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了一种采用ASP技术,支持动态联盟敏捷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并介绍了Web数据库技术及动态联盟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工作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娄平等[59]根据敏捷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动态、分布和异构等特点,其系统集成与信息共享采用基于XML的数据集成;在代码层次上,采用基于COEBA的封装技术,实现分布异构的应用系统之间的功能调用;在知识层次上,采用基于Agent的封装技术,实现分布异构的应用系统之间的过程重组,从而实现了应用系统的功能与过程的集成。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朱自平[60]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功能结构设计方案,并说明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和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东北大学齐德新等[61]针对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进行了相应的物流管理平台研究,确定了系统的目标及功能要求,设计了远程操作平台系统总体结构,并通过详细设计,利用MS SQL Server及ASP开发出企业物流管理远程操作平台原型系统,该平台基于Internet/Intranet环境,使系统可以灵活、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地运行。

5.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研究

敏捷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是近几年知识管理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在国外,Kim[62]通过研究表明,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减弱了“牛鞭效应”的影响,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zulanski[63]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知识源的可靠性对知识转移过程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互信机制使知识供方愿意提供有用知识,并针对其知识贡献量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

在国内,周和荣和李海婴[64]分析了敏捷企业知识管理的动因,阐述了基于网络基础的敏捷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机理,包括知识收益成倍递增、知识的使用成本成倍递减、知识使用的正反馈、高度的知识共享、高效的知识创造、高度的知识集成等机理。朱玉岭等[65]提出知识共享是敏捷虚拟企业组建的主要动机之一,也是一项蕴涵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活动,研究了知识共享风险产生的根源,并对知识共享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胡吉、晏斌[66]构建了协同环境下敏捷虚拟企业知识体系框架,阐述了其知识更新的机理和过程。

同时,专家学者也认识到知识管理对构建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庆善等[67]认为敏捷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是其主导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与实践中学习、积累的隐性、特殊知识,这种知识源于敏捷供应链中主导企业对市场状况快速、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吴成锋[68]强调知识共享是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主要策略。崔明[69]的研究表明客户知识管理是敏捷供应链提高核心能力的必然选择,通过搭建起所有企业参与的信息平台和客户知识库,完成客户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齐源、赵晓康[70]从敏捷供应链自身特性、知识模糊性、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视角分析了知识共享风险发生的原因,认为构建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激励—协调—约束机制是规避敏捷供应链中知识共享风险的相应策略。许有志等[71]认为随着供应链向敏捷化方向发展,传统的静态知识管理由于缺乏动态性开始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框架,以便解决敏捷供应链因动态变化所产生的知识管理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敏捷供应链通过链上联盟企业有效的知识传播、共享,挖掘出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中的知识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是提高敏捷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