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职业选择(2)
2.社会意识
职业是与社会分不开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职业的选择也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由于直接从中学进入大学,许多毕业生往往对社会了解较少,对社会认识比较模糊。教育与实践的分离,不能使学生将学校的教育与未来的职业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毕业生对社会对国情的了解,是毕业前的重要环节。只有树立新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1)正确地认识社会。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打破了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因素不断增多,并且日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讲,我们还没有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不发达,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近几年发展迅猛,他们以经济效益好、工资条件优越吸引着大量的人才。乡镇企业发展也很迅速,在人才流向上有升温趋势。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在改革中步履艰难不太景气,相对有些冷清。研究所、设计院等单位相对“清贫”,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2)主动地适应社会。一个人要想生存和发展,离开了社会、离开了具体的社会环境是难以想象的,能否尽快地适应社会是最迫切、最直接的一关。这一关闯得好、过得快,就为今后的人生旅途开了个好头,为我们有效地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假如不能很快地适应,甚至根本就不能适应,无疑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涂上浓浓的阴影,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加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都有一个试用期,毕业生的表现直接决定着单位对他如何使用甚至决定他的去留,而这个试用期又在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期内。所以,对毕业生来说,如何主动地适应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能动地改造社会。改造社会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的潮流。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社会的现实与我们的美好理想还相差甚远,我们不应灰心,也没有理由灰心。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加改造社会的自觉性,自觉地肩负起推动改革前进的历史重任,摆正位置,不等不靠,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社会上的阴暗面,不悲观、不沉论,把个人的特长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扬起理想的风帆,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
3.现代职业意识
(1)职业平等的敬业意识。虽然不同职业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别,在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理环境、舒适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职业之间是没有尊卑高下之分的。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更要树立敬业奉献的观念,端正职业动机,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2)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人才市场的确立和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带来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要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就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才能,高尚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顽强的拼搏精神。
(3)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毕业生不能守株待兔,期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要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就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4)和谐共赢的协作意识。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再固守“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想法,就将一事无成。任何一种职业都处于特定的职业群体当中,通过相互的协作才能带来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学习期间就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形成和谐共处、共谋发展的集体主义思想。
(5)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加强学习和提高,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就会很快落后于时代。因此,要广泛吸取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新信息,巩固和充实自己,跟上时代潮流,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6)面向实践的基层意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社会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期望值不要太高,要切合实际。目前,各类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发挥才干的最佳途径。
(7)服务社会的大局意识。服从社会需要,应该是广大毕业生的自觉行动。作为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应该具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应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虽然现在是“缴费上学”,但是所缴纳的费用仅是培养费的一部分,毕业生不应当把这种“投资”当作向社会、向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而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8)开拓创新的超前意识。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应被一时一事的形势所迷惑,而要对社会的要求作全面的了解,找出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掌握就业信息,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和急功近利行为。要以事业为重,首要考虑的因素是选择的职业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利于事业顺利发展。要突破传统的就业意识,自觉地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激流勇进。社会给予了机遇,也给予了充分的选择空间,还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去争取,去把握、去奋斗。
2.2.4 职业理想
案例2-6 职业理想的坚定守望者
百度公司在美国上市当天股票飙涨350%,成功缔造了8个亿万富翁、50个千万富翁、400个百万富翁,李彦宏“自己一不小心也成了公众人物”。其实他一直都是成功者,只不过他不断否定自己的过去,敢于面对更大的挑战。用李彦宏本人的话讲:“这一切缘于职业理想,我是理想的坚定守望者。”
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毕业后,赴美国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硕士还未毕业,李彦宏接过华尔街“道·琼斯”旗下的一家小公司伸出的橄榄枝,3年半后,他辞职去了硅谷,加盟搜索引擎Infoseek。在华尔街期间,他解决的“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获得了美国专利。同时,他设计的实时金融系统迄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
在美国工作最得意时,李彦宏毅然放弃外国公司丰厚待遇和百万期权,回国创立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百度。2000年年初,一位行色匆忙到京不久的小老板,“神色慌张”地来到北京大学校园里张贴招聘小广告。到了2003年初,百度实现了税前盈利。现如今,在百度的营业收入中,“竞价排名”占到8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市场核心价值竞争优势的“竞价排名”,是百度在纳斯达克强劲引爆的最大卖点之一。
作为百度上市的最大受益人李彦宏,他表示上市只是百度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公司的好坏,不是一两天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出来的,而是表现在这个公司能否可持续发展。谈到个人对财富的态度,李彦宏说:“我自己并不是在追求财富,不是一定要成为多么富有的人,我只是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让足够多的人受益,这是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合理与和谐,你对社会做出贡献了,社会也会给予你同样的回报。”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期盼,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工作种类、工作部门和工作成就等方面。青年学生在未进入职业活动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并发展着自己的职业理想。随着专业的确定,一些人就开始有了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经过逐步调整,到毕业时,职业理想就可以基本确立下来。
1.职业理想的发展
(1)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职业理想最初往往表现为对于各种具体职业形象的倾向,随着知识的增多和对各种社会职业了解的深入,逐渐形成为某项事业、某个目标而奋斗的职业理想,即由倾向于具体的职业形象发展为倾向于抽象的职业成就。
(2)由单纯的主观动机到主观与现实的统一。学生在形成职业理想的过程中,最初个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对于职业倾向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客观条件的认识来源于主观的估计和设想,其职业理想仍然属于单纯的个人主观动机,而这种主观确定的职业理想,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促使他们逐渐考虑到更多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因素,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直至达到个人动机与客观现实的统一。
(3)由不稳定到稳定。学生的职业理想往往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这是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心理成熟程度等原因造成的。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心理成熟程度的提高,其职业理想会逐渐趋于稳定。
2.职业理想的特点
(1)差异性。职业是多样性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理想,与他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都很大的关系。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方向。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个人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等生理特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个体差异性。
(2)发展性。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强、知识水平的提高,职业理想会由朦胧变得清晰,由幻想变得理智,由波动变得稳定。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孩提时代,想当一名警察,长大后却成了一名教师,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3)时代性。社会的分工、职业的变化,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人们职业追求目标也会不同。因为职业理想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计算机的诞生,从而演绎出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如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计算机打字员等职业。
3.职业理想的功能
(1)职业理想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要途径。个人的事业理想体现在个人自我价值在其工作业绩、成就方面的实现。个人的生活理想则体现在个人自我价值在其衣、食、住、行及休息、娱乐、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实现。在当今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做出成绩,实现自己的抱负,几乎都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关。个人取得的成就和成绩,多数是在职业理想推动下取得的职业性业绩。如职业运动员创造了体育方面的世界纪录,科学家有了重大发现等。职业也能够影响个人及家庭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声望,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等。因此,职业理想也是个人实现自己生活理想的前提条件。
(2)职业理想是进行职业选择的直接先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后,为理想的职业和具体的目标而努力,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做好相关的准备。因此,职业理想对于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影响,完全是一种推动人们想方设法去获得理想职业的动力,即推动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的动力。
(3)职业理想是取得职业成功的直接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的目标。树立了职业理想之后,就要积极开始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为实现职业理想做好准备,同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要努力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把职业理想变成现实。
(4)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桥梁。社会理想主要指一定社会集团(群体)或社会中一定成员对所向往和追求的未来社会的一种美好的想法,如我们常说的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等。社会理想所向往、追求和设想的是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至整个社会的形态。职业理想所向往、追求和设想的是职业岗位及就业要求。职业理想是在社会理想指导下,对社会理想的落实和具体化。人们通过从事一定职业,并以此为依托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要靠千百万人们的长期艰苦奋斗,离开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努力和点点滴滴的积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之,只有在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否则,就容易对现实感到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虽然现实不够完美,但完美无缺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一些让人怦然心动但不能实现的职业理想,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理想,充其量只是幻想或空想而已。要懂得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只有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理想职业。只要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才会有一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理想职业往往带有很大的幻想成分。
对不同的行业、岗位而言,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的崇高职业理想,往往是以行业的职业理想形态而出现的。一个人在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就是崇高职业理想在实现中的具体表现和直接展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种职业都是社会机器运转所必需的,职业只体现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后,才能消除负面影响,转变思想观念,大胆选择理想的职业。不能只把进大城市、大单位、大企业视为唯一的就业途径,而应该面向基层,大胆地到大有可为的地方、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乡镇企业中去,到农村去,到老少边穷地区去,立志投身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就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会导致人们选择不同的职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完善自我,自强自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苦乐观、幸福观、荣辱观,把职业选择和人生意义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还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我们对于职业的基本看法决定了我们职业理想的层次高低。无论是把职业看成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还是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都应该把承担社会义务当作主导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小我,走向大我,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
5.实现职业理想的条件
(1)了解自己。最难看清楚的人是自己。许多人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很高的起点上,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职业未来,甚至还想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条件要比别人好一些,付出的劳动比别人少一些,拿的工资比别人高一些的。显然,这种憧憬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亮”,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所受教育、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出发,才能够准确定位,瞄准适合自己的岗位去不懈努力。
(2)了解职业。并非所有的职业都适合一个人,一个人也并非能胜任所有的职业岗位。每种职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对于会计、出纳、统计、建筑师、工业药剂师等职业来说,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计算能力。与图纸、建筑、工程等打交道的工作,对空间判断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主动去适应并接受职业岗位的挑战是十分重要的。
(3)了解社会。职业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是紧密联系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除了具有极强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以外,还受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不确定的随机变量。了解社会的需求是成功择业、就业的关键,尤其是要了解社会需求量、竞争系数和职业发展趋势。
社会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职业需求的总量。这是一个动态的又相对稳定的数量。有的职业有很高的社会声望,但需求量很少。有的职业不为多数人看好,但有发展前途,需求量较大。
竞争系数是指谋求同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竞争系数越大,职业概率越小。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优的职业,想要谋取的人数多,相应的竞争系数就大。
职业发展趋势是指职业未来发展的态势。有些职业一时需求量大,竞争激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日趋衰落。有些职业暂时处于冷落状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日益兴旺。因此,加强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分析和预测,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情况,对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是极其重要的。
2.3 职业选择原则和方式
2.3.1 职业选择的观念
案例2-7 2009就业五大趋势:高职生就业率超本科生
面对颇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的专家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做了分析,总结了五大趋势。
趋势一:生育高峰带动教师走俏,教育培训迎来发展高峰。趋势二: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企业发展。趋势三:快速消费品及零售行业发展依旧。趋势四:研发人才依然“吃香”。趋势五:京沪渝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京、沪、渝等城市近几年的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
江苏省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总就业率为96.89%,其中毕业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94.84%,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90%,高职(专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7.19%。浙江省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3.24%,比2007年上升0.77个百分点。其中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3.82%,比2007年下降1.03个百分点,本科生就业率为92.51%,比2007年上升0.89个百分点,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3.77%,与2007年上升0.82个百分点。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择业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职业选择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和所做出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顺利就业。职业选择总是受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就业政策,以及人们对职业评价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客观的、现实的、具体的,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择业观念产生影响。
1.择业观念的变化
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除有极强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以外,还受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不确定的随机变量。一般地说,职业岗位数量越大,就业机会多,选择的余地大;求职人数越少,就业机会多,理想职业概率越高;职业能力水平越高,则取得理想职业的成功率就越高。由此可见,择业的决策过程实际上也是处理各种矛盾因素的过程。
(1)社会的发展导致择业观念的多元化。职业选择是以职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职业门类逐渐增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职业门类迅速增加。这就决定了社会职业需求的增加,为求职择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也为形成不同的择业观念提供可能。
(2)经济发展直接决定着择业观念的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的,而进步的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快、形势好的条件下,就带来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社会职业需求就迅猛增加。对我国的不同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直接影响到职业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速度快,形势好的地区,就业形势就好,选择余地就大;反之就小。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人选择第三产业作为就业的方向。市场经济作用下,地区、行业、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发生变化,人们职业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由过去单纯追求职业声望和地位转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
(3)就业政策的变化是择业观念形成的动力和基础。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家不再包办,用人单位的择人自主权得到增强,这样就从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择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同时,在实行双向选择的条件下,毕业生的自主性增强,择业的动力也得到了增强。人才市场的形成,更好地调节和配置人力资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选择寻找发挥自身能力、专长和兴趣,并且具有发展前途的就业单位。用人单位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按照自身生产发展的要求挑选符合需要的劳动者,迫使劳动者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4)就业状况影响到择业观念的形成。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就业人口与社会职业数量之间的不平衡性尤为突出。在几十年的统包统配政策下,为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实行的企业内部安置为主的就业政策,是以牺牲企业效益和效率为代价达到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方针,追求经济效益,计算经营成本,冗员的包袱已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从发展来看,隐性失业者变为公开的社会显性失业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企业破产机制的实行,则进一步加大了失业者的数量。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因而也会使一部分学生从现实的考虑来选择职业。
2.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转变陈旧的择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那么,在择业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正确观念呢?
(1)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观念。择业的成功是自我愿望和社会需求的一致,是主客观条件的相互统一。只是单纯地强调个人要求或者岗位要求都是不合实际的。对择业者而言,要正确估计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扬长补短,合理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并将个人的职业目标和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等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并认真评价个人职业目标的可行性,判断自己能否胜任某种职业或某种工作。同时还要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市场规律,在人才供不应求时可以适当提高自身的期望值,而在人才供过于求时,要适当降低期望值,抛掉不切实际的幻想。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尤其是设身处地为用人单位着想,就能够了解自己应该如何去面对各种不同的用人要求。
(2)主动选择、摆脱依赖的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也得到建立和完善,基本上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开辟了毕业生通过市场就业的新路子。毕业生都可以进入人才劳务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平等竞争就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服从人事部门和学校安排的前提下,毕业生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主动进入市场,从多种渠道及时收集需求信息,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来选择适当的职业。在择业过程中,尤其要避免把择业当作学校的任务、家长的任务的想法。有些学生觉得学校应该包办自己的工作,有的全部依赖家长的关系和能力来解决工作问题,也有的学生一会儿觉得这个工作好,一会儿觉得那个工作不错,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缺乏自主意识,结果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
(3)面向基层、吃苦耐劳的观念。近年来,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多数学生已经接受了现实,主动调整了就业目标。但是也有一些人还是眼睛盯住大城市、大单位和发达地区,留恋所谓公职和身份,导致就业渠道越来越窄。事实上这些单位和地区人才相对饱和,竞争更加激烈,个人能力更难发挥。如果我们放开视野,就可以看到另一片就业的广阔天地。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防科研单位、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在亟待发展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一些艰苦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这正是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战场。俗话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在人才济济的单位,那些重大的任务和责任往往很难交给刚毕业的学生,因而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相对就比较少,而在基层单位和生产一线则可能很快成为骨干,不仅能发挥自己的才干,还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勇于竞争、不怕挫折的观念。现在每年全国都有几百万本专科毕业生要集中就业,压力自然是存在的,竞争也是激烈的。但是只有竞争才能体现公平,做到优胜劣汰;只有竞争才能比较实力,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必须把外在的压力转变为内在的动力,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敢于参与,不怕失败。面对竞争还要有良好的心态,把竞争看成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最后一课”,要学会调整目标,不断争取新的机会,凭自身实力和水平去赢得属于自己的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求稳、求大思想的影响,不再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当作求职的去向,才能敢于下海搏击风浪。
(5)自主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毕业生一下子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需要自谋职业。这些毕业生也可以加入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的行列,利用所学专业技术创一番事业;也可以独立或联合起来从事建筑业、修理业、饮食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娱乐业等;可以在本地创业,也可以到他乡创业。“条条大路通罗马。”根据近几年毕业生成功的例子来看,利用自身特长,从事个体工商户、个体经营的三产服务,进行自立创业,未尝不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发挥优势、艰苦奋斗,走以创业精神立身社会之路将是大有可为的。
2.3.2 职业选择的原则
案例2-8 卖蛋王的故事
2002年,小顾从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了。其他同学选择在城市企事业单位就业,而小顾选择回到农村养鸡卖蛋。如今,他已成了禽蛋业内的知名人士。
“毕业于名校,又是计算机专业的,想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很容易的。”但面试了几家软件公司后,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对在计算机行业里发展欠缺某种热情,而对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农村,却有着深深的感情。
大学时小顾曾有过多次实习经历,他看到了工业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相形之下,父亲那种传统的农业操作模式已经落伍了。正因如此,23岁的小顾在毕业时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回乡,养鸡,卖蛋。
得知他的决定,家中的亲戚朋友议论纷纷:“这样一来,几年大学不是白读了?”同学也觉得他傻:“随便找个工作,也比卖鸡蛋体面呀!”年轻的小顾反倒坚定了决心,他相信自己依靠科技会走出不一样的路来。
2002年年底,凭着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对鸡蛋的初步了解,经过半年的探讨、实验,他终于研制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在上海农产品中首家推出质量查询系统。
选择一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不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还可以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劳动者奋发进取的人生观。要选择一份合适的职业,就要正确把握择业的基本原则。
1.适应需求、发展自我的原则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考虑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把社会需要看成是择业的主要依据,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需求的职业的多样性,人们通过职业活动可以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愿望。因此,在职业选择时要注意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协调、统一起来,主动地服从社会需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
就人才需求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在转换机制、调整结构的过程中,生产经营比较困难,接纳毕业生的需求不会太大。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对毕业生有较旺盛的需求。私营企业也需要一批技术和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这也是就业的新途径。毕业生不应当只看所有制性质,关键要看单位是否需要,是否重视人才,产品结构、质量、管理、效益、发展趋势如何。
目前企业普遍急需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也正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到第一线,从埋头苦干开始发展,既能树立起吃苦耐劳的新形象,又可以增强实际锻炼的机会,对今后的长期发展也将是必要的和有利的。毕业生要勇敢地到生产第一线,经受实际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分清主次、发挥优势的原则
(1)要从个人兴趣出发。个人兴趣和爱好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只有当职业和兴趣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取得事业的辉煌。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微软公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对电脑的酷爱。因此,当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该把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2)要注意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选择职业时,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了解别人的短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当别人的优势比你更大时就可以主动放弃,而当你的优势是别人所不具备时,可以奋力争取。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上和那些研究生、本科生比当然没有优势,但是如果从实践技能入手,就会让用人单位了解到我们的优势所在,自然会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3)要做到力所能及,兼顾发展。选择职业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受罪,而是为了人生价值实现之后的满足,为了寻找发展和创造的机遇。因此,如果高估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不仅很难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还会承受极大的压力,带来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要想把工作做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并且能够使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才能够带来工作乐趣和成绩。
在择业时要学会比较:一是个人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比较。比较自己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岗位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协调一致。二是职业与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在职业选择初期,人们的职业兴趣往往比较广泛,不仅仅局限在某一职业的选择上。同时,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也不会局限在一、两种职业上。这就使得择业者面临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的问题。通过比较,从诸多职业中选择出一个较适合自己、自己又能胜任的职业。
3.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原则
在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毕业生要破除一选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在选择工作单位和岗位时,不求一步到位,要把“就业”放在首位,在就业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职业的再选择,也就是先就业后择业。
这一方面是由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的。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城镇下岗或失业职工大量增加,失业人口的绝对数比较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同时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人口等待就业,更不要说每年数百万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同时涌上社会。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职业岗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僧多粥少”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虽然在学校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缺少实践的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经验、业务能力都需要一个锻炼、提高、丰富的过程。
因此,要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就业单位、岗位的挑选要有度,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迟就业不如早就业。在工作若干年以后由于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4.发挥特长、主动选择的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择业者克服消极等待心理,积极主动地创造就业条件,参与就业竞争,捕捉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1)主动参与岗位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市场也引进了竞争机制,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高校毕业生,现在也面临“自我推销”、“优胜劣汰”的压力。因此,要消除“等、靠、要”的心理,增加危机意识,加强责任感,主动出击。自己的未来自己创造。
(2)主动提高完善自我。在择业的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不同要求,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针对自己的差距,抓紧时间调整和完善自己。在确定就业单位以后,可以按照未来单位对自己的要求,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3)分清主次着眼未来。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在选择职业时,不可能各种因素都得到满足。因此,必须分析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客观因素,哪些是主观因素,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现实的、合理的因素。如果在选择职业时死抱着一些次要的、不切实际的条件不放,将会丧失很多就业机会,甚至难以就业。
2.3.3 职业选择的方式
1.择业方法
案例2-9 另辟蹊径
有一个大学生找工作四处碰壁。怎样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呢?他考虑了很久。
一天,他闯进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一看见他,生气地说:“我再一次告诉你,我们的人手已经足够了。”
“那么你一定需要这个!”
那个大学生边说边从包里掏出一块精制的匾额,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暂不录用。”
总经理一看笑了起来,他很欣赏这个小伙子求职方法的新颖、独特,便聘用了他。
评议:如果在众多循规蹈矩的求职者中,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长,不被人重视时,不妨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以此吸引注意,这样或许会有意想不得的收获。
在择业实践中,因自己的人生经历、综合素质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择业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通常有以下几种择业方法。
(1)访谈法。访谈法是职业调整的一种方法,是指求职者在具有明确的职业意向后,对可能就职的职业岗位进行走访调查的方法。访谈法可分为确定访谈内容及对象,实施访谈和分析访谈材料,决定是否就职三个步骤。
①确定访谈内容及对象。访谈的内容要根据实际需要,也就是择业者最关心、最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来确定。一般来说,择业者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单位的经济效益、发展潜力。
●单位的管理水平、人才状况及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单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招聘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岗位的劳动强度、安全保障措施。
●单位的规章制度,岗位或工种的操作规范。
对于访谈的内容,要列出简明扼要的访谈提纲,这样既可明确访谈的主题,也不至于因过于繁琐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访谈的对象,可以是单位领导、普通职工,也可以是该单位的离、退职人员。在确定访谈对象时,应尽量照顾到全面性和代表性。
②实施访谈。这是访谈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它要求访问者和被访者直接见面,共同探讨有关的问题。在访谈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做到诚恳谦虚,礼貌待人。
●认真听取对方意见,不轻易打断对方谈话。
●提出问题应简明扼要。
●做好谈话记录。
③分析访谈材料。对访谈所得的材料,要认真加以分析整理,特别要注意分析、总结正反两面的材料,这样才能对择业决策提供指导。
(2)比较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对多种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全面的权衡、分析,然后确定取舍。运用比较法,往往要经过三个步骤。
①确定目标。首先应当确定可比较的目标。职业目标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岗位的社会地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二是自己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岗位要求,岗位对个人发展是否有利等。确定职业目标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个人兴趣爱好、素质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统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尽量多确定一些职业目标,以便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②搜集、分析有关信息。目标确定之后,便要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理。这是做出择业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这一段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择业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在搜集和整理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信息的全面性。要全面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包括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了解当前社会和本地区的职业需求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员需求的职别、工种、工数量、工作条件、待遇;了解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
●信息的针对性。职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本着“有用”的原则来进行。并不是什么信息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过于庞杂的信息会对择业决策造成不良影响。
●信息的可靠性。即在搜集整理职业信息时,要善于去伪存真,将真实有效的信息提炼出来,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在搜集、整理信息的基础上,还要做出系统的比较分析。为防止决策的盲目性,提高择业竞争力,在比较分析中,要尽可能多地列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要分析每种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实现该方案所需要的条件。通过比较分析,评定优劣,以便在决策中实现人和岗位的优化组合。
③做出决策。这是比较法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择业目标的具体落实。这一步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决策的可行性,即决策有无实现的可能或可能实现的概率。二是择业决策与个人兴趣、爱好之间有没有趋同性,即二者之间的接近程度如何。一般来说,越是可行性强、趋同性大的职业目标,就越容易变为现实。
(3)尝试法。尝试法是指求职者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进入某一种或几种工作岗位,与这些岗位的其他劳动者共同劳动的一种方法。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陌生,在校期间开展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都可以看做一种职业尝试。
●在进行职业尝试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制订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行尝试之前,要制订一份比较周密的计划,内容应包括:尝试的目的与要求,尝试的具体岗位,尝试的阶段性等。
●做好准备。包括准备好所需要的工具、器材以及必需的生活用品等。
●全身心投入。在尝试活动中,要自始至终地把自己看成一位普通的劳动者,提高自己的角色意识,而不能游离于岗位之外,做一名旁观者,或“身在曹营心在汉”。
●遵守行业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和岗位规范,不要给管理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虚心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接受别人的意见。
●认真总结。在尝试活动中,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感觉、体会。活动结束后,写出相应的总结报告,如实习报告等。
(4)模拟法。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设置职业选择的模拟情境,是对学生进行择业训练的一种方法。
在模拟训练活动中,一般由教师或学生假设一个情境,介绍几种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及岗位要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选择何种职业。
采用模拟法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经常性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2.择业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处理好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中的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处理好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对获得理想的职业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择业者应当具有一种“公关意识”。择业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求职者与求职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求职者与劳动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交流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择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呢?
首先,要有积极的社交意识,克服自卑、羞怯的心理,树立成功交往的信心。
其次,要提高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要注意加强锻炼,处理好与同学、师长、亲属的人际关系。
第三,在交际过程中,要处处表现出礼貌、诚实、守信的素养,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形象。要尊重竞争对手,决不能以贬低、压制对方来抬高自己。
第四,在与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交往中,要充分表现出自己对所竞争职业的信心和诚意。
(2)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多方听取他人意见,也是提高择业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年轻或经验不足,青年学生的世界观、择业观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为自己在择业时充当参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师长、亲友往往更了解适合于我们的职业。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择业,避免择业的片面性、盲目性。在了解自身的职业素质,掌握大量的职业信息之后,在择业的最后关头,仍可能遇到不少问题,对可供选择的若干方案犹豫不决。此时,就需要请教职业指导专家,进行职业咨询,以便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阅读与思考2
材料2-1 哈佛大学校长德雷科·鲍克的“新世纪择业三类法则”
(1)心态法则。德雷科·鲍克说:每一位求职者都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高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如愿。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求职者能否客观看待择业。
小毛驴的犹豫——许多人在选择职业、成就事业时,都会存在“小毛驴的犹豫”:一头小毛驴,在干枯的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但是一再迟疑,不知道哪一堆更好,结果活活饿死了。这就告诫我们,人的期望值不可太高,绝不可以左顾右盼而坐失良机。
做梦娶美人——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这种人想干好工作、成就事业,只能是做梦娶美人——尽想好事。
总想拣个大西瓜——求职者往往在择业时挑肥拣瘦,到头来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因此,求职者在择业前,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
(2)观念法则。看重工作发展前景胜于薪水——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择业者关注的焦点。选择工作时,薪水不再是员工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前景。
先就业后择业——尽管就业形势各国有所不同,但对于求职者择业而言,受工作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
自己当老板——替别人打工,只能听老板的,有许多创意和抱负只能在心里憋着。网络为大家提供了许多便捷条件,不少人自立门户开起了公司。
在工作中学习——职业发展需要的东西,大多是你在工作中获得。因而那些体制完备,发展成熟,能够提供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学习机会的企业,成为择业者的首选。
(3)行为法则。“大格局”思考——再大的目标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达到。“大格局”思考的定义是,运用你最强的欲望、可靠的精力,改变你人生的方向。
要有自己创业的心理准备——如果你理想的职业没办法找到,那么你就要问自己是否愿意自己创业。这有一个好处,能搞清楚自己想干什么。
材料2-2 盖茨给职场新人的10句话
①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②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这个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绩,再去强调自己的感受。
③你不会一离开学校就有百万年薪,你不会马上就是拥有移动电话的副总裁,两者你都必须靠努力赚来。
④如果你觉得你的老板很凶,等你当了老板就知道了,老板是没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⑤在速食店煎个汉堡并不是作贱自己,你的祖父母对煎汉堡有完全不同的定义。
⑥如果你一事无成,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只会对自己犯的错发牢骚,从错误中去学习。
⑦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般无趣,他们变成这样是因为忙着付你的开销,洗你的衣服,听你吹嘘自己有多了不起,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这代人破坏的热带雨林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吧。
⑧在学校里可能有赢家和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可能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的答案,真实人生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⑨人生不是学期制,人生没有寒假,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协助你寻找自我,请用自己的空暇做这件事吧。
⑩电视上演的并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人生中每个人都要离开咖啡厅去上班。
实践与练习2
2.1 在校园内开展一次调查,了解在校同学所希望从事的主要职业和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2.2 走了很远才发现这条路走错了,重新开始还来得及吗?
北京某外企财务主管周强从事财务工作已经有六七年时间了,两年前被任命为财务主管,生活、事业一直都很平静。但最近一件偶然的事情打破了这种平静。
周强说:“两个月前,我一个做油品贸易的朋友,跟客户约好了时间谈笔大生意,偏偏那天朋友临时家里有急事脱不了身。他就委托我去帮他谈。托付我这件事的时候,他挺诚恳地说这单生意有难度,谈不下来也没什么关系。我临时受命,见客户前匆匆准备了一下就硬着头皮赴约去了。没想到我和那几位客户很谈得来,聊得挺高兴。后来谈生意,细节方面,进退尺度我都把握得不错。期间虽也有气氛比较紧张的时候,但几次都被我巧妙化解了。最后,生意居然谈成了,朋友非常惊讶,说,即使换上他,要拿下那张单子也只有三成把握!”
这次事情好像是导火索,让周强感受到多年琐碎乏味的财务工作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唤醒他开朗、外向、乐于挑战和创新的天性。他终于知道了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的是什么,但犹豫的是现在才重新选择还来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