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2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会计的产生

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创立了科学管理学说,为管理会计的产生撒下了种子。当时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手工业作坊发展为较大的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泰勒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劳动过程和作业成果的研究,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专著,提出在工厂管理中,单凭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行,必须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通过对劳动过程进行具体记录、计算,科学地安排各道工序,制定严格的作业效率标准,确定标准工时定额,推行计件工资制,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管理。借鉴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会计领域提出了“标准成本”的概念,进而产生了“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制度”和“差异分析制度”,这些在以后都成为管理会计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战后发展阶段,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加剧,为了便于企业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于是产生了专门用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责任会计”与“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前身——国际会计师代表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countants, ICA)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专用名词,这基本标志了管理会计的正式形成。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发展是管理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2.国外管理会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数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会计,传统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也在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决策性管理会计、变革性管理会计、战略性管理会计三个阶段。

(1)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起,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生产专业化程度空前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情况下,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转型势在必行。而传统的管理会计是在企业经营方针、基本决策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协助企业在执行中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实行高度标准化,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忽视了企业管理的全局性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企业外部的联系,也忽视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适应企业新的管理要求。随着科学管理学说逐渐被现代管理理论取代,在丰富和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与计划会计放在首位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管理会计。

(2)变革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起,管理会计开始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管理会计的发展视角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不断开拓新有领域,以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新发展所产生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适时制生产系统与存货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等。

(3)战略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英国著名管理学家K.西蒙兹(K.Simmonds)于1981年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SMA)”一词。SMA应当提供基于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内外部会计信息,并且重点关注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收集、加工、整理和提供有关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定价、成本、产量等方面的信息。由于SMA源于企业未来战略管理,那么不同企业战略所要求的SMA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一般来说, SMA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份额的评估、战略预算的编制、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等。战略性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3.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在我国逐渐获得应用和发展,先后经历了以经济责任为基础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和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发展期等三个阶段。

(1)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1950~1991年)。这个阶段,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明确和建立的阶段。从1950年到1978年,我国还是单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营企业只是这个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企业充其量是一个“成本中心”,最多也就是一个“人为利润中心”。因此,成本及其考核是这个时期唯一可作为的事情。这种对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这个阶段涌现出大量对管理会计的探索性应用,包括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从1979年到1991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经济建设思维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举,且市场经济的成分逐渐加强。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如责任会计制度等。

(2)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1992~2008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管理会计的内涵不再仅仅表现为成本管理,而是进一步改变为成本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管理会计开始由与市场无关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开始进入中国,信息系统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开始萌芽和发展。以财政部、国资委为主的企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办法,推动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出现了“邯钢模式”和“海尔管理模式”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经典案例。

(3)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展期(2009年以后)。一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企业管理界的学者和实践者们开始反思传统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弊端,先行者们开始探讨和寻找能更好适应这个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身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变革时代,要想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日增、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局面中谋取优势、脱颖而出,必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战术经营向战略管理转变,即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变,从简单资源整合向核心能力培养转变,从巧妙运作关系向系统管理战略转变,而管理会计正是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转变的一门科学。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呈现一片如火如荼之势,监管层频频出台政策助力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与创新此起彼伏。伴随着战略经营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中占据主流,我国管理会计开始迈入“战略管理会计”时代,其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时期,并将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