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导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高等教育专业类型按学科可划分为十三大门类,授予相应的十三类学位,人们通常将其概括为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类。工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工程活动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活动。工程强调的是系统、集成、整体,是安全、经济,还要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为适应教育部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作者从工程的社会性和大工程的视角,编写了《工程导论》教材,以满足文科、理科类学生培养工程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本书的大工程、社会工程和工程思维等内容也为工科类学生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优异的教材。

从人类发展和工程活动的历史来看,工程是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工程活动是人类最古老的、最重要的活动和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工程是人类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利用各种要素的人工造物活动。人类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无一例外依赖于工程的成果——人工造物。人类几千年来就是通过不断地工程造物来实现和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工程实践也成为了人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三峡大坝、高速公路、青藏铁路等现代大工程投资巨大、建设和运行周期长,专业技术水平和合作要求高,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巨大,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深远,产生了工程的社会性问题。工程的社会性,首先表现为实施工程的主体(设计师、决策者、协调者、各种层次的执行者、使用者、供应商、社户居民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性;其次,表现为工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具有间接的、潜在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简而言之,文科、理科类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然要与工程打交道,是工程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文科、理科类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学习工程知识,培养工程素养,实施必要的工程教育。

本书内容包括四大类知识体系:第一,介绍了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等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硬工程”;第二,介绍了工业工程、可靠性工程、标准化工程、系统工程、价值工程、质量工程等“软工程”;第三,介绍了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必需的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经济管理知识;第四,介绍了工程的利益相关者、工程共同体、工程理念与工程思维、工程教育的目标,大学工程教育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等工程建设与管理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习这四大类知识,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书也是工科类学生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选的优秀教材。

本书系统、综合地介绍了工程知识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吸收前沿理论,注意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激发兴趣、拓展视野。每章章首配有学习目标,章后附有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案例简介供读者参考,提高学习效果。本书是一本提供给高等学校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优秀教材,此外,本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相关人员进行工程知识培训的教材。读者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本书配套教学资源。

本书由姚立根教授和王学文教授提出编写意图和编写大纲,听取校内外专家学者意见后,对编写框架几次修改。初稿编写和总纂工作主要由姚立根教授和王学文教授负责。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陈希军、李继勇、李少波、方兴、王英臣、卢红卫。

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在参考文献中未能一一列举,在此向作者和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编写工作中,一些专家教授也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感谢;学校教务处及相关学院的有关领导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王志宇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迫和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内容难免有不够成熟之处,希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多提建议,不吝赐教,您的建议和意见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咨询、意见和建议可反馈至本书责任编辑邮箱:wangzy@phei.com.cn。

姚立根 王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