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行业的信息化要求咄咄逼人,促使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而计算机教学与一些基础学科的教学有较大的区别,其内容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才不会落后于时代。
为了适应各领域的需要,微型计算机形成了两大分支,即通用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或PC)和嵌入式计算机(主要形式是单片机),它们已经完全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现代大学生,这两大分支都是最基本的、必须学习的知识。
1.单片机与微机的共性与特色
从外形上看单片机就是一个芯片,而微机则是一台完整的设备,把这两种外表截然不同的东西放到一本书里讲解,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是由基本的计算机工作原理演变而来的,所以有很多共性。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它们的外形和功能的差别越来越大。
其实很多老师早就认识到单片机和微机“本是同根生”,应该归到一门课里讲,所以,早在20年前就出现了把单片机的内容加到“微机原理及应用”教科书的情况(如清华大学戴梅萼教授编写的《微机技术及应用》),但多数教材都是把单片机的内容作为一章,放在主要内容的最后,这样做的结果,通常就把单片机变为选读内容,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单片机知识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和掌握,比较容易进行各种硬件实验,所以,很多学生学习了单片机课程之后,感到对以前学习的微机的内容豁然开朗,很多深奥难懂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反映了以前的教学安排没有很好地遵循“由浅入深”和“由简至难”的教学规律,因此,如果先学习单片机再学习微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现状与编写意图
多年来“微机原理及应用”类课程都是大学本科的一门必修课,是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和汇编语言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其原理应该介绍到什么深度,其应用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这类教材如何编写等,一直是近年来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总有很多学生反映这门课效果不好,比较难接受,很抽象等。这是因为对于刚刚进入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来说,直接学习32位以上的微处理器及接口芯片等知识,需要掌握的相关背景知识太多,容易陷入复杂的技术泥潭中。特别是由于微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加之微处理器品种多,每种微处理器又有许多系列,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此外,很多书都用大量篇幅介绍8251、8237等较复杂的接口芯片,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芯片在微机中都不存在了,它们的功能已经集成到多功能芯片中。特别是现在已经没有人直接利用这些芯片做I/O扩展等,按照以前的把I/O接口芯片单独讲解和做试验的方法已经很不现实,而且现在的微机都屏蔽了用户直接对底层硬件的操作,所以要做这些硬件芯片的实验较困难,在硬件接口方面的设计也比较麻烦。很多学校给学生的动手机会比较少,使学生不能从底层了解原理,就不可能深入理解所学习内容,因而知识更新与教学条件和效果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我们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教材、实验设备和方法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理解和应用,不要求掌握更深层的硬件技术,所以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
随着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有不少高校增加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但是对于这两门课,无论是先上哪门课,都存在着内容重叠的问题。
本书就是针对这类问题所进行的教材方面的改革,我们将这两门课合二为一,力求在教学上更好地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3.本书特点
本书编写参考了教育部对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参考了高等理工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教学大纲,大胆改变了传统教材的框架,在充分重视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处理好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把微计算机领域中两大重要分支——单片机(微控制器)和微机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二合一”的教材。通过认真分析两者的共性和个性,以共性为基础知识,先介绍容易入门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再介绍通用微机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这样使学生较快掌握这两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多快好省。
与以前所出版的“微机原理与应用”类教材相比较,本书对部分内容有较大的删改,除删除了与单片机原理部分相同的内容之外,还删除了大部分接口芯片的内容和微处理器的引脚信号等内容,对于较容易懂的内容也尽量减少篇幅。
4.本书内容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1篇计算机基础知识,第2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3篇微机原理及应用。另外,本书的配套课件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下载。
本书在介绍单片机时选择了Intel公司首创的51系列单片机,而介绍微计算机时选择的微处理器也是Intel公司研发的系列芯片,它们在原理和指令系统上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使读者比较容易掌握,所采用的实例具有先进性和普遍性。
本书由张迎新组织编写,其中胡欣杰编写了第14章及第15章的15.2~15.3节,赵立军编写了第18章,姚静波编写了第9章的9.2~9.4节,王盛军编写了第11章的11.1~11.3节,樊桂花编写了第10章的10.2~10.4节,陈胜编写了第17章的17.3节,迟明华编写了第3章的3.1节,其余由张迎新编写。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科研的积累,同时为了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书中也引用了部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及书籍的内容,主要来源见参考文献。在此,对有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电子工业出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们广泛征求了一些院校教师关于“单片机与微机原理”教材改革的反馈意见,在此也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