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不怕死,活得越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四季人生

少年要有礼赞生命的感恩,

青年要有自觉信念的价值,

壮年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

老年要有欢喜生活的平静。

老人的智慧

“敬老尊贤”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俗谚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明珠出在老蚌”等,都是说明老人智慧的宝贵。

老人历经岁月的磨炼,拥有许多的智慧、经验、常识、涵养等,这是年轻气盛的少年子弟所体会不到的,更不是光靠聪明才智所能获得的。老人的智慧,例如:

一、见多识广。

二、仁慈待人。

三、提携后学。

四、冷静行事。

五、沉着内敛。

六、自我约束。

七、意志坚强。

有首偈语说:“少年莫笑老人频,老人不夺少年头;老人即使随物化,功德留与后人多。”有的人认为老人无大用,经常在他们面前表现轻慢,甚至对于老人的忠告不屑一听。其实,老人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经验,这是不能抹杀的。老人一生为人间留下许多贡献,也都是留给后人来享受。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老人,反而应该懂得尊重、学习老人的智慧。

话说山西省广胜寺建有一座飞虹塔,经过风雨侵蚀,需要重建。随着工程的顺利进展,塔也越建越高,到了第三层之后,砖石已经无法再继续往上送,于是进度一天一天慢下来。工匠们看着塔发愁,无计可施。

有一天,一位自称是鲁班弟子的老人家来到工地,左看右瞧,在塔的四周绕了一圈又一圈,大众好似看见一道曙光。等他坐定,工匠们恭敬地站在他身边,说道:“老先生!请您发发慈悲心,教教我们吧,塔都建到这种程度了,功亏一篑好可惜!”

老人家却一直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我年纪大了,已经半截入土。半截入土,没有办法了,你们大家赶紧造吧!”说完之后,摇头晃脑而去。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就被一句话给浇熄了,大众纷纷辱骂那老头。

过了半个时辰,一位工匠突然大声喊道:“我想到了!”大众立刻围拢过来:“你想到什么了?”工匠说:“老人说的‘半截入土’就是个妙法。意思是要大家把土往塔的四周堆高起来,这么一来,就能运送材料了。”

老人的智慧,是真实的体会,是金钱买不到的宝藏。不懂得珍惜老人的智慧、运用老人的智慧,将是社会无形的损失。

老人的梦想

人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的梦想不一定相同,梦想也不一定能成真,但是有梦想代表对自己的人生存有一份美好的期待与希望。所以,儿童有儿童的梦想,大人有大人的梦想,穷人有穷人的梦想,富人有富人的梦想,甚至就是贵为皇帝,也有他的梦想。兹将一般人共同的梦想,略述如下:

一、长生不死。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几十年的风霜岁月,难免苦乐掺杂,贫富不一。但是人生纵使再苦,一般人总想到“宁在世上挨,不愿土里埋”。能长生不死是最好,只是虽然传说中彭祖活了八百岁,其实自有历史以来,人世间还未曾见过有不死之人,所以这个梦想虽为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却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二、富可敌国。既然人不能长生不死,一些人因此抱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转而在财富上希望求得“富可敌国”,也不枉此生。然而社会上,有哪个个人的财富能胜过全国之财的呢?即使有,政治也不会放过你。只是道理如此,仍然有人甘愿“人为财死”,例如清朝的和珅,不就是因此而亡身的吗?

三、儿孙满堂。岁月和金钱既然都非我个人所能拥有,那么儿孙总该是我所有的吧!假如能有满堂的儿孙,也该是人生一乐!只是“三个和尚没水喝”,满堂的儿孙,不一定能竞相孝顺。但看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无法自力维生的时候,靠着儿女论日供给食住,每天往返于这些儿女之间,何乐之有,反而增加痛苦,所以这种梦想也不切实际。

四、再度年轻。年轻就是本钱,很多人老来总是渴望如果能够再度年轻。事实上人生不是只有一世,必然会有再来的时候,只是因为人有“隔阴之谜”,对前世不复记忆,所以不知人生乃三世循环不已的,总想假如能让我再从二十岁、三十岁开始,让我的人生重新来过。其实生命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早起晚睡,算来我们已经跟生命打过多番交道了。再说,再度年轻,如果没有准备好发展的因缘,没有增加道德人望,没有资本的人生,再重来一生,甚至重来十生,又能如何呢?

五、回到过去。过去的青春,壮年的岁月,愈到老年时,愈是清晰地一一浮现在眼前。何时学成,何时结婚,何时生儿育女,何时创业……一下子,随着时光悄悄地就走进了老年的阶段,要想回头,再度年轻,重新回到过去,此实难矣!

六、重温往事。人一旦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重温往事,美丽的娇妻,父母的关爱,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一切都成为追忆,不会重来。所以,人生的希望,不是在过去,而是在未来。

总之,光阴如流水,逝去的岁月不会再复回,所以人生光有梦想不能成真,努力实践未来的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老人自爱

世间凡是对立的事物,都会成为问题,例如男女两性就是社会问题,家庭老小就是家庭问题,甚至贫富、有无都会成为人际间的问题。处理人的问题,除了社会公共福利以外,自我的自觉、自爱,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人问题接踵而至,例如独居老人愈来愈多,间接衍生出有关社会医疗服务、家庭子女孝养,乃至亲子的代沟等问题。世间所有问题都需要透过教育来解决,处理老人的问题,也需要老人自觉、自爱,才能根本解决。兹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自我保健。老人不要以为自己老了、病了,有劳保、有儿女可以照顾。事实上老人有病了,别人固然麻烦,自我更是辛苦。所以,最好是平时自我保健,懂得关心自己、保重自己,不让一些小病经常临身,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不要麻烦别人太多,就不必担忧这个问题产生。

二、自我反省。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倚老卖老”,尤其对年轻人讲话,经常用教训的口吻,或是不断提起自己的“当年勇”,如此自然不容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若能谦虚地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惭愧、自觉不足,反而能获得年轻人的尊重。

三、自我年轻。老年人的身体虽然“岁月不饶人”,但心境上应该永远保持年轻。每天看看报纸,免得被时代淘汰。经常参与社团活动,与人群保持互动,千万不能被群众孤立,被大众排斥。

四、自我结缘。有些老年人见多识广,人情世故经验也多,他主动把智慧、经验传承给年轻人,或者主动加入服务社会的义工行列。因为参与的活动多,所结的善缘广,一旦自己需要外缘协助时,自然会有很多好因好缘及时出现,所以老人要懂得广结善缘。

五、自我娱乐。老年人尤其要找出一些自我的娱乐,培养一些正当的兴趣,因为快乐有时是从外面而来,有时要靠自我创造。平时找朋友下下象棋或围棋,偶尔参加读书会,或是自己莳花植草,尤其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念佛、拜佛,或是没事时自己散散步,轻声地在嘴巴里哼哼小调,保持心情愉快,更能有益健康。

六、自我储蓄。老年人最怕贫穷,老来贫病交加,这是人生之最苦。假如在年轻时多少有些储蓄,就可免于陷入这样的窘境。但是钱也不宜储存太多,够用就好,否则不但儿孙觊觎,甚至惹来一些野心人士的不良企图,徒使自己陷入重重危机。

七、自我尊重。老年人要把自己融入到大众里,不要让人对你敬而远之,不敢亲近,所以老年人要自我尊重。例如,爱干净、不啰唆、不孤僻、不自大,不要动不动就劳烦别人。平时自己读书、明理、随众,成为年轻人的父母、师长、朋友,甚至像兄弟姊妹一样,如此必能活得开心自在。

八、自我肯定。人到年老的时候,也可以把年轻的阅历,立传传授后学,或是开班把自己所学的专长,跟年轻人结缘。平时爱好书画的,可以再多出一些作品,留传后世,甚至自己写文章,记录一生的经验,这也是老人生活的自我提升、自我肯定。

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年轻时就做好养老的准备,如此必能拥有一个高格调的晚年生活,为自己的人生画下完美的休止符。

老人爱己

台湾地区高雄县政府为了让老人有个颐养天年的地方,在凤山兴建一所老人公寓,取名“崧鹤楼”,交由佛光山承办,叫作“公办民营”。

在佛光山承办凤山老人公寓十几年来,先是由黄美华小姐负责照顾里面的两百多位长者,后来由觉弘法师接替这项任务。觉弘法师毕业于澳大利亚医学院,他的志愿是当乡村医师,由他来照顾这些老人,非常恰当。

有一天,觉弘法师在门口贴了四个大字,“老人爱己”。我原以为老人有什么地方让他不满意,就问他为何贴这四个字来刺激老人。他说这不是刺激他们,而是叫老人们要寻回自己。因为现在的老人,想要儿女床前侍奉孝顺,非常困难;家人朋友,也都各有所忙,没有人能顾得了老人;依赖社会国家的照顾,也总要等到有人巡视后,才会加一些老人年金,这也解决不了老人的问题。贴上“老人爱己”四个字,是要告诉老人们,自己要好自爱之,自己要懂得爱自己。

从这段事情,让我想到,老人确实要懂得自爱,不要求人家来照顾我。老人能自己爱自己,才会快乐。因为老人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例如:

一、爱惜往日的历史。老人在这个世间已经活了七八十年,甚至九十上百年,历史辉煌,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例如,当初如何参加北伐战争,如何抗日抵挡外侮,甚至有的人曾经在金融机构管理过数千万的金圆券,有的人在工商界领导过数百千人。可以说,一句口号,一个命令,功勋彪炳,赫赫威武,如今回想起来,好不自喜。

二、回想一生的大事。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老人回想当年的青春往事,曾在父母监管下,偷偷地和小情人见面,二人相约游山玩水,相约到餐馆吃饭,看一场电影,划一次小舟,好不自在逍遥!当初的山水,一叶小舟,桌上的菜肴,现在回忆起来,仿佛昨天,一一浮现在眼前,你不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快乐吗?

三、回顾曾有的善举。老人一生的岁月,总有一些善行好事,例如曾经帮助朋友渡过难关,曾经济助过穷苦亲戚的生活,曾经在某个寺院随喜添过油香,曾经在某个慈善机构当过义工。甚至自己也曾尊敬过老人,为老人服务,也曾爱护过青年、儿童,给他们一些帮助。如今回想起来,哪一件不值得怀念,哪一件不值得自豪,不觉得自己很可爱吗?

四、诚心深切的忏悔。假如上述所有的事情,你都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辉煌的记录,甚至没有做过助人的好事,那你就应该深深地自我忏悔。活这么一大把年纪,乏善可陈,没有好的记录,只有好好地念佛诵经,反省忏悔。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从忏悔里,可以得到心安;从忏悔里,会懂得自爱;从忏悔里,还有余晖荡漾,人生仍然是可喜、可爱的。

四等防老

人生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的理则之下,都要老化。如果人过了六十岁就算老人的话,有的人可能活到八十岁、九十岁,甚至有百岁老翁,这当中三四十年的“老人岁月”要如何度过呢?

过去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观念,现在当然也可以“养儿防老”,只是时代变迁,靠儿女养老的人愈来愈少了。因此,如何防老呢?有四个层次,提供参考:

一、用储蓄防老。年轻时要有一些储蓄,以备年老退休后可以作为养老之用。但是如果储蓄太多,儿女觊觎,还是没有好日子可过,所以最好够用就好,其余的可以捐给公益慈善机构。懂得“适可而止”,这是平安之道。

二、用结缘防老。年轻时,如果曾经对人有贡献,或是在社会上当过义工,到了年老有需要的时候,人家也会对你回馈。例如,有的人在寺院当义工,时间久了,寺院可能收留你;有的人在医院当义工,可能看病不收费;有的人在社团里当义工,可能社团会想方法给你一些帮助。

三、用智慧防老。平常如果多读书,拥有丰富的学问、智慧,就像一些学校的高龄教授,退休后学生也不会舍弃他,反而像儿女承欢膝下一般,喜欢亲近他,听他讲道。一般老人之所以会被人舍弃,通常是因为唠叨、不讲理、倚老卖老。如果你是有智慧的老人,学有专长,思路清楚,老来更可将所学及经验传授给年轻子弟,必然会受人欢迎、敬重,所以智慧也是防老的法门。

四、用信仰防老。一般老人到了年老的时候,讲话没有人要听,做事也没有力气,老年岁月,孤独寂寞,日子很难挨过。如果从年轻时就有信仰,自己可以看经、可以念佛、可以禅坐、可以冥想,一样可以在生活中“以佛为伴,以法为用,以僧为友”,甚至跟自己同样信仰的老友必定会很亲,这也是养老的方法。

除了上述四种养老方法以外,有儿孙的,当然也可以靠儿孙来养老;有亲人的,可以让亲人来帮助;有人缘的,可以用人缘来欢度老年。总之,只要有条件,现在的老人还是有很多生存之道。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培养兴趣,尤其能有宗教信仰的话,老人生活一样可以过得怡然自得,过得丰富多彩。

老人五要五不要

人,只要活着,总有一天都会老。“老人问题”已是举世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尽管现在社会有不少老人福利措施,诸如安保、健保等,基本上都还在摸索阶段,所以老人问题至今还没有获得根本的解决之道。

老人一生历经数十年的风霜岁月,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各自产生不同应对世界的想法,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必然也有很多反应、想法,甚至对于如何安度晚年,也有他们的需要与排斥。兹列举老人的“五要”与“五不要”,说明如下:

老人的“五要”:

一、老人要有养老本钱。现在社会有很多养老院,老人住进养老院,有人照顾,也有很多老人为伴,日子还算好过。只是住养老院就需要有钱,所以如果没有储备养老本钱的老人,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二、老人要有专人照顾。老人习性不同,生活起居不便,因此时时刻刻都需要有专人照顾。

三、老人要能去除寂寞。老人最苦的就是孤独、寂寞,每天的时间很难打发,所以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很重要,如能自己读书、念佛自然很好,否则就苦不堪言了。

四、老人要能减少不便。现在社会提倡“无障碍空间”,对老人方便不少。另外,住家的生活空间,其行动路线、设备要以方便老人使用为原则,例如卧室尽量不要设在楼上,以免上下楼梯不方便。

五、老人要有适当保健。老人的身体机能就如一部老旧的车子,不容易修理,所以适当的保健,对老人非常重要。

老人除了“五要”以外,也有“五不要”,分别是:

一、不要吵他。老人怕吵、怕噪音、怕复杂,所以年轻人的摇滚乐、交响乐,对老人而言,只会觉得吵闹难忍。

二、不要烦他。有的老人经常被儿孙或朋友问东问西,虽然老人的智慧值得传承,但有时问得太多、太重复,令他嫌烦,毕竟老人已不再年轻,其体力、精神已不堪负荷,所以不要烦他。

三、不要难他。老人多数眼睛看不清,齿牙动摇,手脚也不大利落,如果经常“要他这样,要他那样”,会让他感觉大家都在为难他,所以对于老人,要尊重他,不要难他。

四、不要气他。老人有时难免唠叨,喜欢讲话。有的老人脾气古怪,有的则是怪僻,想的、讲的都和人不太一样。对于老人的种种,不能嫌他,应该帮助他。如果跟一个老人生气,就如同和婴儿生气一样,都是不当的。

五、不要管他。一个人到了老年,儿子媳妇要管他,医生要管他,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要管他,甚至爱护他的人要他这样、要他那样。在他感觉,大家都在管他,会令他反感,所以对老人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总之,老人的问题很多,老人的心境也不是一般年轻人所容易了解的,所以研究老人问题的人,对于“五要”与“五不要”,应该多加注意,并且有所改进。

归谁养

时代不断在进步,然而今日社会已经发现有两个严重的问题:一个是年老以后“归谁养”。一般人当然有家、有儿女,但现在的老人不一定要家、要儿女,儿女也不一定要奉养父母。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孤苦的幼儿,缺少父母亲的照顾,他们“归谁养”。每一个人出生以后,应该都有一个家,但现在复杂的社会,很多幼儿,家已不成其家,亲已不成其亲,所以未来的社会,看起来需要有很多的养老院与托儿所,才能解决这许多问题。

托儿所是希望的工程,养老院是夕阳西下的事业。现在民间虽然有不少私人筹设的养老院与托儿所,但在管理上出现不少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虽然也花许多钱在这上面,但是经营失败的例子多于成功的案例。佛光山承办的“凤山老人公寓”,成功创下“公办民营”的“老人安养中心”之模范,不过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大海之一沤,“归谁养”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于此,有四点看法如下:

一、归家中分子养。如是长辈,儿孙应有孝养的责任;如系幼童,父母不能照顾,可以让爷爷、奶奶来养。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育我们,国家栽培我们,社会、朋友帮助我们,所以一个人的生存,须靠多少人的资助。我们成长以后,有力量应该懂得回馈。未来的社会,一个青壮年至少应该负担二至四个老幼人口,否则未来的社会问题发展下去,“老无所归,幼无所养”,则国之不国,民之不民,实在有失国家的尊严。

二、归慈心人士养。社会上有许多忤逆不孝的儿女,但也有许多慈悲善良的人士。如果今天国家能奖励,由民间成立“寄养家庭”,让每个寄养家庭分担照顾一个老人或小孩。或者有慈善人士,合资筹设养老院、孤儿院,使社会老弱孤幼,都能有所归、有所养。过去数十年,社会上也有人办养老育幼的事业,但政府部门没有审查筹办人的资格与立意,让一些没有爱心的人,只想以此图利,甚为可惜。真正有心从事养老育幼的人,必须由社会联署、推选,让好心人士出面来办,才不会失去善美的本意。

三、归福利机构养。现在有一些公办的福利机构。但是,这些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之资格,一直没有给予定位,导致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养老育幼虽然是社会、家庭的问题,也是从政者所应解决的国家大事。一个进步的国家,要让社会到处充满光明希望,到处洋溢欢乐笑声,才是为政之道。

四、归宗教团体养。现在的寺院、教堂,当然是以传教为中心,但宗教也有责任帮助政府从事一些慈悲、博爱的事业。宗教一向号曰“救人救世”,如果“老不肯养,幼不肯教”,就失去了宗教关怀社会的意义。

孝顺得失

自古以来,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回顾历史,社会上多少有用的人才,因为“孝顺”而贻误终生,甚至对社会的道德、公平,又投下多少不平、不义之事。因此时至今日,“孝顺”一词实在有重新估定价值的必要。

一般讲“孝顺”,孝,这是正当的伦理;顺,就很难令人苟同了。比方说:子女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父母一声令下,不准读书,儿女就不敢再提出留学的希望;儿女本来应该有“志在四方”的豪情,一旦想要外出,父母立刻搬出“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于是儿女就得侍奉年老父母,甘老林泉,耗费青春时光;儿女结婚,本来各有投缘,父母从中作梗,某家男孩不可嫁,某家女儿不可娶;儿女的志愿、专长、兴趣,或为士农工商,或任军警公教,但父母一句“不可”,于是抹杀了子女的天性,使国家社会损失许多英才。

当然,社会上贤能的父母,所在多有,他们对儿女慈爱有加,平时从旁给予指导,但不否决儿女的善举义行,则又另当别论。不过对于一些不当的孝顺,到了今天,也不得不重新商榷其意义,因为:

一、一味地孝顺,这是愚民教育,不符尊重生命的精神。例如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母由于早期的社会环境使然,未能受教育读书,以致知识贫乏,视野狭小。然而今日儿女已受过现代的教育,对社会很想有一番作为,父母却以其浅知浅见加以否决。假如儿女再三说明,恳求理解,多数父母会搬出“孝顺”来压迫儿女,认为儿女是父母养大的,怎可不听父母之言。其实儿女虽为父母所养,但生命的尊严,不能以无理、无义之行给予戕害。

二、父母要儿女做出违背理想的事业,从事不符善美志趣的工作,是为不道德。尤其过去一般父母往往把子女视为自己的财产,如果是男孩一定要赚多少钱来孝养父母,才算收回成本;如系女儿,即使嫁人,也要讲究男方的聘金、聘礼多少,才算没有平白养育一场。儿女是父母的子女,但不该当成唯一的财产,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真正开明的父母,应该为儿孙做因缘。

三、过去的社会,一般父母的观念里,认为家中人手不够,儿女不可外出发展事业。家中人口单薄,儿女就得陪侍双亲生活。甚至父母有一些违法行事,也要儿女承担责任,因为你是我的儿女,应该代父母受过。这种观念就如过去专制时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实生命可贵,君王凭什么能操生杀大权,父母又凭什么能剥夺子女生存的权利呢?

所以,总说起来,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孝顺之道,里面的是是非非,难以一言概括。但时至今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固然有待商榷,现代的子女对父母一概无孝无顺,甚至忤逆双亲,对父母视如外人,这也有亏人道。所以,莲池大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光宗耀祖,中孝也;引导父母正信佛教,安度余年,这才是孝顺中的大孝也。

虐待老人

现代社会经常发生“家暴”事件,因为夫妻不和,演变到后来,家庭成为斗鸡场。家暴事件,施暴者有时是单方面的,有时是夫妻互殴,甚至儿童受父母虐待的也愈来愈多。过去虐待童养媳,或是继母虐待前妻的儿女,在在都成为人间的丑事。现代社会变化,虐待老人的案例也慢慢层出不穷。

老人成为虐待的对象,当中原因很多,例如年老身体多病、不能工作、只会消费,因此遭到儿女遗弃。有的人年老行动不便,随时需要旁人照顾,日久引起负责照顾的人厌烦。或者老年人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例如喜欢教训别人、喜欢唠叨、经常责怪抱怨等,都会引起别人反感。其实老年人自己应该知道,年老已不复当年的威武,所谓“寄人篱下”,所以应该懂得调整自己的身段。

老年人遇到孝顺的儿女,当然是幸福的好事。万一儿女经济困难,不但很难奢望获得儿女的悉心照顾,甚至贫穷往往容易衍生很多罪恶。兹将虐待老人的情况,提出数点如下:

一、身体虐待。老年人总会有一时的筋骨酸痛、手脚不便、肠胃不好、牙痛耳鸣等身体上的毛病。有的晚辈视而不见,不给以治疗、照顾,也不加以安慰、关心,任他疼痛,这就是对老人的虐待。

二、精神虐待。所谓精神虐待,例如儿女在言语之间对老人藐视、讽刺,或是没有礼貌,不予尊重,这是老年人最伤心的事,有的老人甚至为此而感到生不如死。

三、疏于照顾。古代中国社会,子女对长辈都要晨昏定省,现在由于小家庭,父母子女分屋而居,孝顺的儿女固然还是会经常关心父母,但个性、修养不到的子女,对老人疏于照顾,常有不幸的事发生。子女对父母“嘘寒问暖”,应该不是一时的,这是伦常,是生活中必须终生奉行不渝的。

四、恶意遗弃。有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但也有的人生养儿女后,讨厌父母,视父母为累赘。于是一些不孝的儿女,总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寄养。假如老病,负担很重,就寻求政府济助,再不然就恶意弃养的,也时有所闻。

五、吞没财产。父母没有遗产,常遭儿女嫌弃,有的父母存了一些养老本钱,却遭儿女觊觎,总是千方百计地哄骗,等到达成目的,觉得父母再无利用价值,就弃之不顾。不孝之行,莫此为甚。

六、不加尊重。有的子孙对长辈,别说早晚请安问候,有时见了面形同陌路,连喊一声爸爸、妈妈都不肯,甚至在言语之间嫌弃父母年老无用,数落他们反应不灵光,怨怪他们不帮忙家务,成为家庭负担等。儿女对父母毫不尊重,让年老父母真是情何以堪。

七、不让参与。年轻的儿女,不知道父母的重要,不吸取老人的经验,不尊重老人的指示,家中事务不让其参与,家庭旅游也拒绝其参加,甚至家庭聚会有时也忘了他们的存在,如此老少相处,自然问题丛生。

上述的问题,只要儿女稍懂孝道,稍加感念恩情,对父母多一些孝顺,就不会有很多天伦悲剧产生。孝顺父母,不但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对自己下一代的教育,否则自己对父母不孝,有了不良的示范,又何能期待未来儿女会善待自己呢?

四种焦虑

世界有“成住坏空”,人生有“生老病死”。当初释迦牟尼佛所以舍弃太子的尊荣,进入摩揭陀国苦行林修道,就是因为对生老病死的问题感到焦虑,希望透过修行而能解决这种焦虑。

当悉达多太子要求出家修道时,父亲净饭王反对。太子说:假如有人能够帮助我,让我的人生没有生存的烦恼,没有衰老的无常,没有疾病的痛苦,没有死亡的迷惘,我就不去修行,否则我要自己去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生老病死有什么问题呢?

一、生命永恒的追求。人生存在世间,时时受着人事倾轧、情爱纠缠,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怨偶偏偏常相聚首,各种煎熬、痛苦,如此生有何乐?尤其无常的逼迫,生又能多久呢?人生其实就如猿猴一样,每日担心被猎人无常的弓箭射中,所谓“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来不来”,永恒的生命到底在哪里呢?

二、衰老现象的无奈。“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老态龙钟”,这就是人衰老时的现象。当今老龄化的社会,独居老人愈来愈多,有的空巢寂寞,有的无子无孙。人老之后,往事都如过眼烟云,唯一陪伴自己的,只是孤独寂寞,真是生不如死。老年人即使银行里存款丰富,家居中儿孙满堂,但是老化的身体,视力茫茫,耳鸣重听,齿牙动摇,甚至走路不便,天天坐在轮椅上,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三、疾病缠身的痛苦。人老来没有疾病痛苦还算好一点,但“老病”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老了就会病,病了就会苦。我们到医院里去看,那些缠绵病榻的人士,有的甚至要靠氧气筒等各种仪器来维持生命,如此人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甚至有的人年轻时就疾病缠身,如果懂得“与病为友”,也还堪度过。但是疾病疼痛的苦处,事实上不容易忍耐,所以长年久病的人,往往希望早些结束生命,因为生不如死。不过,人类应该自己做自己的医生,从出生开始,就要活出健康的人生,偶尔有一点小病小痛,自己要懂得调理。如果自己都不懂得处理,完全要靠医生,医生可以治病,但也不能救命。

四、死亡来临的恐慌。面临死亡,总是让人感到恐慌,最主要的是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全部都会失去,所以人生“空空地来,又空空地去”,即使万贯家财,死时什么也带不去。另外,死亡之后去路不明,也是令人感到惶恐、害怕的原因之一。人死之后要到哪里去呢?当死亡来临时,对自己的去路,是天堂,是地狱,一无所知。就如一个人在旅途上没有目标,又如航海的人失去方向,其痛苦可想而知。当然,“业力”会决定人死之后的一切,但是我们对“业”也是懵懂无知,如此怎能不恐慌呢?所以,如何解除生老病死的焦虑?唯有信仰佛教,才是人生最有力的依靠!

老人怕什么?

人活着,年轻时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到了年老时,恐惧害怕的事就多了。老人有何所怕呢?

一、害怕孤独寂寞。俗云“鸟怕落单,人怕孤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害怕寂寞,总希望有人陪着说话,以慰寂寥。现在社会有所谓空巢期的父母,或是没有伴侣的孤独老人,由于无人相伴,不但孤独寂寞,有时死了都没人知道,这是人生最可恐惧的事。

二、害怕子女不孝。有些年老父母,不怕世上的任何恐怖安危,就怕子女不孝。如果生养了不孝儿女,不但不能获得反哺,反而受其连累,例如在外赌博欠债、违法犯纪等,都让父母不安。养了这种子女,也是家门不幸。

三、害怕没有后代。中国人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一般父母到了年老时,如果子女迟迟不结婚生子,就为后代传继无人而忧心。其实国家民族江山代有伟人出,何必只顾及一家、一己之私呢?

四、害怕老病死苦。上了年纪的老人,老、病、死的无常弓箭随时都可能射中他,所以老年人怕死,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五、害怕颠倒痴呆。老年人体力日衰,除了容易患有骨质疏松、器官老化等老病以外,尤其现在有一种“阿尔茨海默病”的脑部疾病,会让人变得颠倒痴呆,例如贵为美国总统的里根先生,到了老年时患了这种俗称的“老年痴呆症”,则过去的名望、财富、亲人、崇拜者,对他又有何意义呢?

六、害怕人生无望。人生在世,可以说都是活在“希望”里,如果对未来没有希望,则活着就失去了意义。有一些老人因为年轻时没有立志,没有规划,没有建立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所以老来感到前途无望,这真是很大的悲哀。

七、害怕意外灾害。老年人比起年轻人,更容易遭受一些意外灾害,因为年老力衰,动作迟缓,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外力冲击,往往来不及反应,所以容易摔倒,甚至水、火、风、震灾等,都容易造成对老人的伤害。

八、害怕被人拐骗。有的老人年轻时也懂得积蓄养老金,但是老来因为经不起别人的甜言蜜语而被拐骗,或者因为自己贪心,结果“偷鸡不着蚀把米”,这都是让老年人难以承受的伤害。

世间上,婴儿才一出生就哇哇啼哭,似乎是对未来的安全与否感到害怕。之后慢慢长大,害怕父母管教、老师责罚、情爱生变、工作无着、家庭负担等,可以说一直都是活在惧怕之中。尤其到了老年以后,更有以上的惧怕。不过,一个人如果从年轻时就懂得预备,老来又有智慧、人缘、信仰,则惧怕自然会减少许多。

人间十怕

人有千般苦,其中心有畏惧,“怕”就是苦。因为心生畏惧,就表示没有办法应付压力、灾难、痛苦等,所以会产生“身苦”与“心苦”。

说到“怕”,不只人有所怕,世间万物皆各有克星,因此也都各有所怕。举其要者:

一、蟑螂怕拖鞋。蟑螂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平时在家里的厨房、客厅、厕所等,到处可见它大胆、放肆地自由出入。但是蟑螂也有所谓的“怕拖鞋”一说,人类只要用拖鞋随手一甩,蟑螂就会应声粉身碎骨。

二、大象怕老鼠。大象是陆地上身躯最庞大的动物,连狮子、老虎都要让它几分,但是如此庞然大物,只要一只小小的老鼠跑到它的耳朵、鼻子里,大象就会痛苦不堪,甚至死亡。

三、狮子怕牙签。猛兽如老虎,尤其一向被称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虽然在丛林里可以作威作福,但是只要被牙签状的一根小小枝干刺伤,很快就会皮肉溃烂,不但从此雄风不再,甚至会一命呜呼。

四、高楼怕地震。现代人喜欢住高楼大厦,因为通风好、采光佳,尤其可以近观远眺,无边风光尽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住高楼的人,一遇地震难免胆战心惊,因为百丈高楼也经不起天摇地动,在一场地震中可能就此毁于一旦。

五、大树怕刀斧。参天的古木大树,尽管饱经岁月风霜的洗礼,依然傲然挺立,枝叶常青。但是如果有人加以刀斧,再壮硕的树干也会应声而倒。

六、木材怕蛀虫。上好的木材可以建房子、做家具,然而即使是上等的栋梁之材,一旦有了蛀虫,很快就会腐朽,无法持久。

七、房屋怕漏水。“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事。因此一栋外表华丽的房屋,如果有了漏洞,雨水从上浇灌而下,住的人必然苦不堪言,房子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功用。

八、太阳怕乌云。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能散发光芒,带给地球万物所需的温暖与能源,但是只要一遇到乌云,威力十足的骄阳也会黯然失色。

九、台风怕高山。一般人都知道,寒风无孔不入,但是只要遇到高山,即使再强劲的台风,也无法通过。例如台湾的中央山脉,经常挡住台风,迫其转向,所以人生尽管有台风肆虐,只要我们有高山的意志来抵挡,又何惧哉?

十、暗夜怕灯光。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再深沉的黑夜,只要点上一盏灯,就能照破黑暗,带来光明。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点灯,因为有了光明,就能去除黑暗。

世间再强的东西,总是“一物克一物”,因此即使是英雄好汉,也有所畏惧。古人所谓“敬天畏神”,人尤其最怕良心的谴责,所以“惧怕”一事,岂容疑乎!

人生八怕

人在世间生活,有的人春风得意,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但也有不少人时刻心怀忧惧,寝食不安。人生到底何所惧,略述如下:

一、英雄怕病魔。一个英雄好汉,平时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但是一旦病魔降临,头痛、胃痛,甚至有时一根小指头受了伤都会其痛难忍,都可能让英雄变成狗熊,所以难怪有人慨叹“英雄只怕病来磨”。

二、美人怕迟暮。千娇百媚的美女,在人群中像一朵花,艳光四射。但是岁月不待人,一旦年华老去,美丽随着岁月消逝,就如同一朵鲜花,盛开时被插在头上,枯萎了就弃之于地。美人迟暮,岂不哀哉!

三、善人怕恶霸。世间多少善人君子,到处被人歌颂,受人礼遇。但是遇到奸邪的小人、地方的流氓恶霸,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在蛮横不讲理的恶霸面前,再高的人格道德、再好的善事行为,都会黯然失色。不过“善似青松恶似花”,恶霸的横行不会太久,其不好的下场也是预期可见的。

四、僧侣怕因果。僧侣的生活简朴,不求功名富贵,所以无所求自然无所惧。但是在善恶因果之前,还是有所顾忌,尤其所谓“菩萨畏因”,岂可不慎!

五、商人怕蚀本。经商的人都想赚钱,因为赚了钱才能继续经营,如果总是蚀本,所谓“血本无归”,这是经商者最痛苦的事。所以,经营商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赚钱,另外还要赚时间、人缘、功德等资粮,以求蚀本时得有贵人相助。

六、农夫怕荒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以农立国”,农业是人们生活的根本依靠,但是遇有水灾、旱灾、虫灾,尤其碰到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时,基本上农夫的知识、关系都不及其他行业,所以到时诉苦无门,只有“积谷防饥,积善有庆”了。

七、军人怕枪炮。军人雄赳赳、气昂昂,威武不可侵犯,令人敬畏。但是一旦战争的号角响起,军人开上战场,虽然为国家慷慨赴战,但是想到不知何时,只要一颗子弹随时都会要了自己的命,心中还是会生起惧怕之心。

八、政客怕民众。不少政客平时仗势欺压百姓,对人民极尽敲诈、耍弄,让民众敢怒不敢言。但是当政客福报享尽,风光没了,也会被人民唾弃,民众可以用选票、呛声来让他下台,所以人民还是最后的胜利者。

其实人在世间,岂能没有所怕?以上八怕,也够世人警惕的了。

个人之怕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恐惧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世间上,不但人皆各有所怕,即使国家也害怕奸臣,团体也害怕不良分子,乃至士农工商各界人等,都有各行各业之所怕。说到一般个人之怕,试举其例:

一、怕鬼。世间到底有没有鬼?虽然几千年来尚未有定论,不过鬼有鬼的世界,有的人却把鬼弄到自己的心中,弄到自己的生活里,例如“疑心生暗鬼”,甚至“疑心鬼”之外还有“贪心鬼”“嗔心鬼”,乃至在行为上与鬼为伍,所谓“色鬼”“赌鬼”“酒鬼”等。其实,人与其说怕鬼,还不如说怕人。鬼可怕,人更可怕。

二、怕痛。世间有的人死都不怕,却是怕痛,例如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其他如胃痛,饱也痛,饿也痛,乃至头痛、心痛、肉体痛、骨头痛等。总之,人有了身体就无有不痛,虽然现在有各种止痛药,或是吗啡等麻醉针、麻醉剂,但是防治的方法再多,“痛”还是难免的。

三、怕穷。“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人穷到贫无立锥之地时,虽然可以到处流浪,但是如果穷得三餐不继,日子就不容易过了。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富人不知穷人苦”,贫穷之苦,但看历史上有的朝代闹革命,有的地方农民闹起义,乃至一般人为钱财打官司等,都是为了“贫富交战”也。

四、怕险。危险也是人之所怕,有的人不敢乘船,有的人不敢搭飞机,有的人不敢登山冒险。其实,人生到处无不充满风险,投资的风险,疾病开刀的风险,职业的风险,甚至帮人得当与否,都有危险。人在危险之前,就有自私,自己顾念自己的安危,所以做与不做,都情有可原。

五、怕苦。人生的苦很多,从出生后就有“生”苦,之后有“老”“病”“死”苦,以及“求不得”,甚至“怨憎会”“爱别离”等人我相处之苦,乃至战争及大自然迫害之苦。人因为怕苦,因此要训练自己有抗苦、应付苦的力量,所以佛教有八万四千无量法门,都是除苦之道。

六、怕骗。经常听人告诫说“要小心受骗”,包括感情、金钱等。其实人之所以会上当受骗,例如被诈骗集团所骗,大部分都是因为“贪心”。如果不贪,一切以正常的渠道行之,就不容易受骗。

七、怕小。人太小,总是被人看不起,不但走路走在人后,讲话也不比别人大声,甚至因为没有钱财、背景,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总是受人轻视等。所谓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歌,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叹息,这也是人生一苦也。

八、怕大。俗云“人怕出名猪怕壮”,有的人太大、太有名,就有盛名之累,不但到处被人嫉妒、障碍,还会受人围剿、攻击,尤其地位愈高的人,目标愈明显,处境也就愈危险,例如有的大人物被暗杀,就是因为太高、太大,所以伟大的人也有很多的风险、灾难。

总之,人生有很多的困境,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行之于道德、人格,能够有慈悲、智慧,就能应付世间,不被世间打倒。如何有慈悲、智慧?那就只有靠修行了。

人间的忌讳

自古以来,人间就有很多的忌讳,尤其在专制极权的古代社会里,如果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还会惹来杀身之祸呢。例如清末慈禧太后生肖属羊,她将“羊”列为宫廷忌字,谁也不能提。

其实,忌讳也不一定不好,有时候忌讳是一种社会的规范、自我要求的准则,有时也是一种礼节,能确保安全。例如:

一、与人相处,忌讳飞短流长,论人长短容易产生误会。

二、国际社交,忌讳不懂礼仪,一旦忽略容易引发争端。

三、电器使用,忌讳不看说明,随意使用容易造成危险。

四、饮食之间,忌讳东说西讲,吃饭讲话容易噎着喉咙。

但是忌讳一旦流于迷信,被忌讳套牢,那就不是明智之举了。只是现在虽是科技文明的时代,人类还是难以跳脱迷信的框框。例如,有的人对数字迷信,认为“四”是“死”,乃不吉祥的数字,其实世间又有谁不死呢?有的人对时间迷信,举凡婚丧喜庆,一定要选择黄道吉日,其实有的人为了方便亲友参加,选择节假日举行,不是也过得幸福平安吗?有的人做生意,要看地理风水,但是同一条街上,有的人生意兴隆,有的却是倒闭关门,这和地理位置又有必然关系吗?

中国人对“死”极为忌讳,不言“死”字,惯以“去世”“逝世”“作古”“寿终”“归西”等代替“死”字,其实有生必有死,应该学习勇敢面对,更何况目前社会不也在流行“预拟遗嘱”吗?

谈到“死”,有一个笑话。有一天秦桧家里名士云集,大众等了一个多小时,秦桧仍迟迟不出来。常客王仲荀觉得无聊,说道:“各位大人久等了,让我来为各位解解闷。”王仲荀平常喜欢开玩笑,因此大家都聚集到他身边,准备听他说些什么。

王仲荀拉高嗓门便说:有一位大官出门办事,恰巧客人来访,递了张名帖请守卫通报,守卫看了他一眼,衣着普通,说:“大人不在,你改天再来吧!”

客人听了,勃然大怒,说道:一般人家里死了人才说“不在”,我跟你们大人是多年好友,你竟然诅咒他“不在”,等他回来,我告诉他,看他怎么治你!

守卫一听,马上低头赔不是:“请大人原谅,小的无知!过去凡是客人来访,大人不在,都是这样回话,也没有人说不当。如果‘不在’不好,那我以后怎么说呢?”

客人说:“既然你家大人外出不在,你就回说:我家大人‘出外去’,就可以啦!”

守卫皱起眉头,为难地回答:“大人!您这就不知道了,我家大人宁死,也不肯说‘出外去’三个字。”

在座的客人听了,不禁哄然大笑。

原来“死亡”的禁忌,也可以这么幽默有趣。佛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离不开心,只要合乎因果,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世间其实没有什么需要忌讳的。

人间事

人生世间,不能不知人间事!所谓“人间事”,从生活的起居,到读书求知识,甚至世态炎凉,人我是非,种种得失,真是一言难尽。人间到底有些什么事呢?

一、人生有悲欢离合。人有生老病死,自然就有悲欢离合的问题。人从出生之后,高龄的祖父母身体逐渐老迈,终至死亡;当自己成长之后,就要告别父母,负笈他乡读书或就业;及至稍有所成,父母也相继年老谢世;随着自己的事业成就,接着成家生儿育女。慢慢地,自己也感到时日无多,无常日近,于是一生的岁月就在这悲欢离合中度过。人的一生,不管贫富贵贱,悲欢离合是公平的,都会经常遇到。你要体会人生吗?要知道人间事吗?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写照。

二、心情有高低起伏。世间事,包括家事、国事、天下事。世间的得失,内心难免不会跟着起伏。佛教叫人要“心能转境”,不要“心随境转”,但事实上,一般人的情绪还是很容易受外境干扰而起伏不定。心中欢喜,则万物充满了生机,心中悲伤,则万物随着黯然。人间事,都是苦乐忧喜,我们的心情当然也会跟着起伏不定。

三、事业有盛衰起落。人生不管自己创业当老板,或是受雇于人当员工,总要有事业。事业难免有兴衰起落,尤其创业的人,时而顺利,时而艰困,时而赚钱,时而蚀本,经常在亏盈中患得患失。人生没有事业,日子难过;有了事业,又为盛衰起落忧心。所以,世间事很难让人获得平静。

四、世界有成住坏空。《八大人觉经》说:“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人在成住坏空的世界里,没有一刻不在兴亡生灭中起舞。我们看,地理有沧海桑田,历史有朝代兴亡,人事无常,所以人生努力要及时,有志愿要及早完成,千万不能虚度光阴,如岳武穆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五、四季有冷暖阴晴。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都有季节的更迭,所谓“春夏秋冬”,气候也有“冷暖阴晴”的不同。在大雪飘飘的寒冬,有钱人家有暖气可用,他看到白雪皑皑,感觉充满诗情画意,真是快乐人生。但是有的穷苦人家,陋居草屋,御寒无衣,只能抖擞着与严寒奋斗,叫苦连天。同样一个地方,能分出天堂地狱;同样一个家庭,各自的生活也有悲欢忧喜。世间事,老有老的忧喜,少有少的悲欢,也像四季一样,真是冷暖人间,阴晴人生。

六、生活有旦夕祸福。语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祸福难定,有时“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无缘无故都可能遭飞来横祸。何况人世间,经济的萧条、交通的事故、政治的迫害、小人的暗算,本来平安无事的人生,就因为一些意外,而让人生活得很辛苦。

这个世间,有时候我不犯人,人来惹我,就如开车在路上,我不撞人,人来撞我。所以,人间事就如驾驶,不但我不撞人,而且还要能够不让人撞到我,这才是最高的本领。

四季人生

人生有生老病死,气候有春夏秋冬。拿四季来比喻人的一生,春天百花盛开,充满无限生机,就像年少岁月,灿烂美好;夏天艳阳高照,万物欣欣向荣,就如满怀理想的青壮之年,热情奔放;秋天落叶飘零,大地一片萧条,象征老病人生,寂寞悲凉;冬天冰雪覆盖,凄凄岁暮残冬,正如人生之最后,逐渐萎谢而亡。

人之一生,有生老病死,恰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确实相仿。人间因为四季更迭而变化多彩,人生也要像四季一样,活得丰盛。如何才能活出丰富多彩的四季人生呢?

一、生命要像春天,繁花似锦。人到世间上来,童年时期有父母呵护,生活无忧无虑。及至青春年华,广交朋友,两性相爱,充满了理想。此时体力、精神都无比旺盛,虽不能呼风唤雨,但只要勤劳,世间的衣食总可温饱。然而生命的意义,不能只为三餐温饱,应该让生命活得像春天一样,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天的生命,前途似锦,应该尽情挥洒,让似水的年华岁月充满了爱,有爱的生命才有希望,才能生生不息。

二、性格要像夏天,热情助人。人的生命要活得像夏天,充满盎然生机,尤其性格要像如日中天的太阳,热情奔放,为世界奉献,为众生服务。一个性格像太阳一样的人,可以光照十方,让万物在阳光普照之下,跟着欣欣向荣。一个有阳光性格的人,自己沐浴在夏天的阳光之下,清晨可以欣赏朝日,黄昏可以观看夕阳,即使是日正当中,也可以在树下乘凉。所以,热情奔放的人生,可进可退,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人生。

三、行为要像秋天,沉稳内敛。春天、夏日过去了,秋天就会来临。这就如同人生经过了数十年岁月的磨炼,生命到了中年以后,思想、行为都到了成熟的阶段,也如五谷、果实到了秋天,慢慢结穗、成熟。人生经过了岁月的洗练,到了成熟的阶段,就知道如何传承、利世,如何用自己的成就,所谓“果实芬芳”来分享人间。所以,秋天的人生,不要悲伤年华老去。其实人生的精华,人生的意义,就在秋天成熟的岁月,甚至即使年届退休,也有“退而不休”的第二度春天再起。例如,过去是忙自己的事业,忙着照顾家庭,现在退休了,正好可以做社会的义工,可以更广泛地做善事。此时的人生,由于自己的智慧、经验丰富,所以一日的生命,可以胜过他人许多的岁月。

四、思想要像冬天,成熟稳重。人生到了冬天,思想臻于成熟的阶段,可以环游世界,广增见闻;可以含饴弄孙,增加欢乐;可以著书立说,立功、立德、立言。所以,人生到了冬天,不要以为是老之将至,其实冬日是功果圆满之时,只要留下的功果可为世人所爱,即使花朵枯萎凋谢,但是种子埋藏在土里,还怕没有萌芽、成长的一天,还怕生命不能再起吗?

无门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只要能随缘自在,四季无不是光风霁月,晴空朗照。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最早是说明人体结构循环的一种现象。人体的细胞,日日生灭,时时更换。同样的,“江山代有才人出”,世间所有生物体,乃至一切事物,无不时时都在“新陈代谢”中。

一位活到九十多岁的老人,有记者问他:“老人家还有什么心愿?”老人说:“最大的心愿,就是新陈代谢——早点死亡,可以换一个新的身体,重新报效世间。”

世间万事万物,因为有新陈代谢,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例如:

一、人事的新陈代谢。语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老人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但老人的恋栈、执著、把持权位,也是不当的,所以孔老夫子也说“老而不死,谓之贼”。人事就是要有新陈代谢,才会进步。

二、身体的新陈代谢。身体里,细胞如果不能新陈代谢,血液如果不能循环代谢,不是与植物人无异?其实,就算是植物人,也有新陈代谢。世间不管生物、植物、矿物,大地山河,都有新陈代谢。佛教所谓“无常”,一语道尽新陈代谢的意义。

三、地球的新陈代谢。现在举世之间,凡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建筑、山水等,联合国都一再呼吁,希望世界人民共同维护人类的文化财富。人类的先祖们,创造了地球上真善美的建设,吾人当然乐于维护共有的财产。只是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静止不动,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原状。就如空气不对流,就没有新鲜空气,人类如何生存?衣服穿破了,就要换一件新衣;汽车用久了,也要汰旧换新。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注定要被人淘汰,但是有价值的东西,人类在新陈代谢中,还是会尽量维护它的功用。

四、习惯的新陈代谢。婴儿出生以后,以哭闹为力。随着年龄增长,总不能老是用哭闹来争取所需,所以要改变哭闹的习惯,用讨人喜欢的动作,获取需求。例如:礼貌、听话的儿童,容易获得父母的欢心;彬彬有礼的男士,能够获得美女的青睐。即使进入社会,也不能染上烟酒等恶习,让人嫌弃,更不能讲话粗言恶语,乃至生活懒散、行为无忌,惹人生厌。人的一生,习惯不能随着知识、品德而新陈代谢,给予更新、改正,人生就很难交出好的成绩来。

五、思想的新陈代谢。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最好坚定不改,但是一些新知、新生活的规范,要不断地新陈代谢。古老中国的太监、裹小脚的妇女,不都是被历史的新陈代谢自然淘汰了吗?现代各种主义、各种学说、各种发明,也不断在新陈代谢,唯有获得大家的认同,“适者”才能生存。

六、自我的新陈代谢。有形的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的法则;无形的新陈代谢,所谓“升华”“扩大”“超越”,这也是新陈代谢的意义。我的鄙陋,不经过新陈代谢,怎么能改进?我的粗俗,不经过新陈代谢,怎么能更新?我的无知,不经过新陈代谢,怎么能进步?我的自私、执著,不经过新陈代谢,怎么能成佛作祖?所以,人要自我更新,自我新陈代谢,才能愈来愈完美。

人生的站

人生像一艘船,在海洋里漂呀漂,但是总要有一个码头可以停靠,因为靠站才能运补。就算搭乘飞机,也要有航空站可以转机,也要有机场可以起飞、落地。

我们居家,家庭是我们的起站;我们就业,公司是我们的工作站;我们出差,住宿的旅店是我们的休息站;我们有什么要求,需要求助于咨询站。“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点,但这个小点的站,对人生而言,非常必要,假如世间少了这许多的站,我们停靠在哪里呢?

兹就人生路上的站,约略一说:

一、加油站。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在漫长的道路上需要加油站。不管你乘坐的是什么车辆,加了油才能跑更远的路。所谓加油站,例如宗教的道场,就是我们的加油站,因为人生的路走得疲倦了,需要加油,需要鼓励,需要增强力量,人才能更有希望、更有动力地往前迈进。因此,交通车需要加油站,人体的这部机器,也需要一所能经常打气的加油站。

二、休息站。即使是油料十足,但人生的路上总不能早晚不停地奔驰,总要有个休息的时刻,所以需要休息站。到了休息站,可以吃个餐饮,买些零食,做各种方便,甚至散散步、伸伸腰、活动活动筋骨,这是出外在旅途上的人都需要的休息站。平时我们居家,家庭就是我们的休息站。在家庭里,有三餐供应,有床铺可以睡觉;在家庭里,可以看一本书、读一份报,就是唱唱歌,也没有人会来干涉你。所以,家庭是每个人最好的休息站。

三、供应站。我们在高速公路上,不但需要加油、休息,有时候还需要有供应站,提供各种服务,采购各种所需。例如现在的机场都有驿站,供应人们盥洗、理发、采购,让在旅途上奔波的人们,获得各种方便与服务。现在我们在士农工商各个行业工作,也就是从事供应站的服务。所谓服务的意义,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能在供应站里,供应社会人生各项所需,为大家服务。大家因为我的服务而得到了方便,我也因为大家的缘分而得以生存,得以发展。人生就是靠这些供应站的因缘,相互服务,才能共同生存。

四、接驳站。人生的路也不是一个人走的,先是我们的曾祖辈,再来是我们的祖辈,我们的父辈,甚至后辈,一代一代地在人生路上传承接力。就好像现在的运输,有时候也需要换乘。从台北要搭乘高铁,先要乘坐出租车到高铁站,到了目的地,还要有家人来接,透过接驳,才能一站一站地一路通行。

人生的站很多,有时还会遇到检查站、收费站等。人生的站带给我们方便,虽然偶尔也难免会带来不便,但是人总要有勇气通过人生的驿站,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行走,这就是人生。

结局

世事如一盘棋,总有结局。有结局,才有输赢。就如一场讲演,也要讲究最后的总结。即使写字,也有最后一笔。人生的最终,也有最后的遗言。

在一场战争中,最后的结局不以成败论英雄,还要看这一场仗打得漂不漂亮。有的虽败犹荣,也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以下试就四种“结局”一谈:

一、讲演的结局。一场讲演,精彩无比,既有内容,也很有层次,听者无不动容。不过主讲的人不知见好就收,他看到大众听得兴致高昂,自己也欲罢不能,明明讲演时间已到,但他舍不得结束,不断地说:我还有一点,我再有一点,我最后一点……一而再,再而三,一点又一点,弄得大家前面听讲的好感尽失,甚至觉得不耐烦,这就是不懂得“适可而止”。凡事“拖泥带水”,就难以创造美好的结局,只是这样的讲演,时下比比皆是。

二、铸剑的结局。春秋时代,名匠干将接受吴王阖闾之命铸剑,但是冶炼的过程中,铁的精华不出,久久无法铸造成剑。干将的妻子莫邪忧心不已,于是问道:铁汁不出,怎么办才好呢?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经让女子担任炉神,于是很快炼成。莫邪听闻此言,立即投身炉中,果然很快就铸成两把名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叫“莫邪”。现代人提起宝剑,干将、莫邪,无剑能比,只是这样的结局,却是牺牲生命换来的。

三、战争的结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从中国的卢沟桥出兵,一路势如破竹,不到几年,不但席卷亚洲,甚至在一九四一年偷袭美国珍珠港,企图摧毁美国的海军、空军。但是此举迫使美国不得不与日本宣战,于是在硫磺岛、中途岛、塞班岛展开多次大战。日本自始至终,抱着必死的决心,不肯屈服投降,美国于是不动声色,分别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终于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美国的最后一击,使得同盟国转败为胜,而这样的结局,也造就美国称雄于世界,成为霸主,可以说获益最多。

四、美女的结局。语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古来的名将都没有最后,有最后也都是最悲惨的。其实,美女也一样,红颜多薄命,人间哪得容许白发红颜呢?香妃的自尽,杨贵妃的被缢,我们虽然对这许多红颜投以同情,但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其遭遇更叫人惋叹。李夫人因为姿色容貌得宠,后来病重,汉武帝前往探视,欲见一面,但她蒙面不见。汉武帝觉得有失尊严,愤而离去。有人责问李夫人:“皇帝恩宠,亲自驾临探视,何以不见?”李夫人说:“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爱弛则恩绝。皇帝专好美色,我为留一好印象于皇上,所以不愿以病容示之。”李夫人深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之理,所以断然拒绝以病容面见汉武帝,这虽然不是最美好的结局,却不失为智慧之举。

综上所说,世事盛衰一场戏,人我成败一着棋,在世间,无论什么都有结局,你再喜好什么运动,都有最后一场。任何的竞争较量,也都有最后一战,结局当然就能分出胜负高下来。其实,我们看世间,虽有得失成败,有聚散无常,但真正讲起来,这个世界是没有结局的,结局只是一时的,在无限的时空里,因因果果还在不断继续。即使是人的生死,来来去去,也是永远没有休止。就如时钟,从一到十二,周而复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此,在因果循环的世间法里,只有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相续,并没有结束,当然也没有真正的结局。

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的夕照,能够增添景物的灿烂、妩媚。只是黄昏的时间短暂,所以一般人年老时想要创造什么事业,都说是黄昏事业;有的人想为国家规划一些建设,但因不适时,也称其为黄昏建设。

所谓“黄昏事业”,就是看不到远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来在哪里,因此总是令人唏嘘嗟叹。然而在现实生活里,“黄昏”给人的观感,因为年龄不同,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异。试说如下:

一、少年学童欢喜黄昏下课放学。青少年学童一到黄昏放学时,最是欢喜雀跃。因为在回家的途中,可以边走边游戏。尤其住在乡下农村,一到黄昏,大自然的景致变化无穷,从欣赏黄昏的美景,也让人打从心里歌颂人生的可爱。只是现在的青少年,已经少有欣赏黄昏美景的心情,因为在他们放学回家的途中,有太多的诱惑与障碍,诸如打电动玩具、参加帮派集会、飙车、打群架等,所以他们再也无法像过去的学童,每到黄昏,就能迎着夕照,踩着轻快的步伐回家。

二、热恋青年向往黄昏无限浪漫。黄昏时刻,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最是浪漫,引人遐思。因此,一般青年男女,最常相约黄昏后,一起到海边欣赏落日余晖,或是到公园里,花前月下,都能增进彼此的情感与心灵的交流。所以,黄昏对年轻人而言,是人生最浪漫多彩的时刻。

三、银发老人感伤黄昏日薄西山。黄昏能引起青少年的生命热情,但是对一些银发老人而言,见到黄昏难免感伤自己去日无多,因此对生命产生了很多的感慨。但是也有的老人,认为黄昏虽然短暂,毕竟还是美丽辉煌的,因此依然发挥老人的雄心壮志,为人生的事业做最后的奋斗。另外,也有的老人则是洒脱地认为,该是退休的时候,所以毅然交棒给儿女。虽然同是老人,却有不一样的人生观,但他们总是有自己的方式,能够度过人生的黄昏时刻。

四、一般大众每日黄昏如常生活。一般大众对早晨的彩霞、黄昏的日落,日日如此,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未必欢喜;日落而息,未必忧伤。就好像春夏秋冬,来的时候来了,去的时候去了。也好像生老病死,流转轮回,看得开,都是一些平常事。

西方人欢喜看流星,因为一刹那的美丽,胜过寥落的一生。东方人对黄昏的眷恋,胜过对流星的追逐。其实不管是流星或是黄昏,刹那即是永恒,刹那和永恒应该都是同等的价值。虽然一般人对黄昏的留恋,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无限的美景总要过去,人生的舞台不容许留下一时的空白,一出戏演完,就要换另一出上场。因此,晨晖也好,夕照也罢,我们能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里,散发生命的光和热,这才是重要的。

匆匆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题为《匆匆》的散文,读后令人久久难忘。文中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确实耐人寻味。

说到“匆匆”,列举数事一说:

一、时间匆匆。时间的脚步,从来不曾停下来等过人,总是一分一秒,毫不差误地推动着时间的齿轮前进。你守时,运用时间,时间宝贵;你不守时,糟蹋时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没有价值。人的生命,倒不一定活到一百岁、八百岁,而是要看你活着的时间有什么建树,所以人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二、人情匆匆。人情的好坏、聚散,也很匆匆。有的人一见如故,即刻成为挚友。有的多年好友,一句玩笑话而反目成仇,彼此不再往来,人情何其匆匆!尤其当我们被人用的时候,重视、关怀,无微不至;若是不被人用的时候,虽在眼前,视如障碍。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尤其让人感叹“人情何其匆匆”也!

三、生命匆匆。有的生命刚刚出世,还没有见识到人间,很快就结束了,真是来也何其匆匆,去也何其匆匆!有的人从小胸怀大志,奋发有为,希望将来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好不容易长大成人,正当意气风发的年龄,却来不及施展抱负,英年早逝,令人唏嘘叹息。也有的女性,二八年华,花容月貌,人生正要开始,却忽然香消玉殒,都不免令人慨叹“生命何其匆匆”!

四、缘分匆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既是有缘相会,但如同甲乙两人,在南北道路上交会,何其匆匆一面就分散。父母兄弟姊妹,总算是有缘人吧!但是缘分究竟能有多久呢?当生离死别的时候,也只有感叹缘分匆匆也。“有情人终成眷属”,千辛万苦奋斗,终于结成良缘。可惜老天无眼,当有情人断肠时,又怎么能不感伤“缘分匆匆”呢?所以,吾人要善结良缘,缘要深、要厚、要久、要长,不能让缘分匆匆而去。

五、名位匆匆。人生千辛万苦,为了求得一个名分、一个地位。但是几个月的内阁,几个月的部长,宝座都还没有坐热,就匆匆下台,名位对吾人又是何其匆匆呢!中国的历史上,光是国祚不到三百年的明朝,前后就换了十六位皇帝,其名位何其匆匆也。

六、机会匆匆。每个人都盼望自己的机会比别人好,能比别人多一些发财的机会,多一些事业顺利的机会,多一些遇到贵人的机会,多一些平步青云的机会。但是,机会也是在一瞬之间。当因缘具足时,机会自己会来找你;如果因缘不具,你要去找机会,却是怎么也找不到。所以,机会对吾人,也是何其匆匆,何其无缘!

世间事都是“匆匆”的,不要在“匆匆”里寄望吧!还是老老实实地把握时间,把握现实,管他怎么样的“匆匆”,我依然“如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