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不忘美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那些文艺咖啡馆里的小情怀(2)

有位美国大叔来店里,叶秀姝用英语问了半天,才知道大叔要吃咖啡配肉夹馍。她满头大汗地跑到楼下买了个肉夹馍,大叔在咖啡店里美滋滋地吃起来。看到店里有件胸前印着“中国”字样的红色T恤,大叔很喜欢,但只有小号了,问有没有大号的。叶秀姝又打电话给正在楼下吃晚餐的我,我说需要的话可以定制,现货没有了。她又翻译给大叔,不到两分钟又打电话给我,说大叔明天就回美国了,想买给他弟弟。我说那就送给他做纪念吧,大号确实没了。后来大叔还是没有拿走这件衣服,说不好意思收。

就是这样一位正直、坚韧、单纯的女孩,虽然因为坚守自己的标准,让一些事变得麻烦了些,但出发点是好的,做人做事的规范很重要。临近毕业,叶秀姝也要离开了,走的时候,她将店里的所有原料做了一份详单,哪些即将用完,哪些还剩多少,方便之后交接。

这样的认真态度也在日后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在叶秀姝离开后快一年,一次店里的网络出现问题,需要用户名和密码,打客服电话查不到,用户手册也丢失了。焦急时刻,我尝试着发了个短信给叶秀姝:叶同学,你还记得我们网络的用户名和密码吗?

我不抱希望,却收到这样的回复:我将用户名和密码保存了一个文档,叫“上网密码”,好像在E盘,你看看。

点开E盘,果然找到了账号和密码,顺利设置了网络。庆幸之余是羞愧,曾经也觉得这个女孩很傻,干吗要那么认真!但其实,那些必要的笨办法是一定要做的,这也是最踏实的方式。

时间来到秋末冬初,学生们喝咖啡的少了,甜点和夏日饮品也不如以往受欢迎了。这个季节,咖啡馆的生意也有些冷淡起来,但也必须再找店员。这一次并不太顺利,发了几次招聘信息都没找到合适的人。后来来了一胖一瘦两个女生,俩人是闺蜜。听说需要一个,她们有些犹豫,最后她们还是决定两个人一起来,但是工资可以只按一个人发。

她们工作的那几个月里,收入每况愈下。暂且抛开她们是否有从中拿钱这个因素,和季节有关,也和她们的态度有关。

有一天下午我去店里,看到整个店里是黑的,走进去发现只开了一盏小小的灯,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像在营业。我马上将店“变亮”,又嘱咐她们要记得开灯。

年底工作忙,我没时间时时监管,每次来店里发现她们最热衷的就是两个人围在一起看韩剧。有一次,我离开店准备回家,发现有个本子忘在店里,折返去拿,这时却看到其中一个女生拿着芒果在削。我想:这是不是店里用来做芒果捞的水果?还有一次,我来店里,发现她们和几个朋友在聊天,吃得满桌子的瓜子壳。这样的咖啡店谁还进来?店里有一个手机,一般不允许店员打,算是店铺的联络电话。但后来我发现,里面有好几个拨出的号码,时间正是她们工作的时候。

现在想来,我应该好好教训一下这两位姑娘,但那时临近过年,学校学生也马上放寒假,赶走这两位临时再找新店员似乎不太现实。虽然每况愈下,但我还是试着告诉她们该怎么做,去纠正。这样总比临时关门大吉零收入要好,不赚钱起码能维持工资和房租。从大局考虑,坚持到过年就让她们走了。

后来我决定坚决要找全职店员,绝不能再这样折腾小店。来应聘的是一位大四女生,叫小琪,看起来邻家女孩模样,说话有些大大咧咧。因为时间紧,觉得基本上合适,便通知过几天来上班了。

小琪有些傲气,她总喜欢自作主张,并且对客人的态度是绝对不客气。一次,我在店里贴海报,她在接待客人,客人问她,店里一种叫“蓝色秘密”的饮品是什么做的。她居然回答:“我肯定不会告诉你的!”我当时就震惊了。接着,客人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们的配方,我只是想知道这是什么味道。”小琪的回答再一次让我震惊:“是甜的!”

我急忙去解释,告诉客人这是一款气泡饮料,因为加入了蓝色的非色素糖浆,所以叫“蓝色秘密”,然后指着店里“蓝色秘密”的海报给她看。客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杯柠檬水。

还有一次,有个小孩把餐布弄得很脏。她说,要拿去干洗店洗,太脏了她洗不了。就多收了小孩妈妈三十块钱。

其实偶尔我也会认为小琪是性格太直,没往太坏去想。她也时常带自己的小狗来店里陪自己,或许她应该是善良单纯的吧!

后来,她经常临时提出请假,我就只有临时请人帮忙。按天发的工资自然比按月发平均到一天要高一点,比如兼职一个月2100元,按每天上班算,平均每天是70元,但临时找一个人,给人家140,要守两天店,就不一定愿意,所以临时来的按天算会比按月高。有兼职店员无意告诉小琪自己的工资,小琪很不满地打电话来质问,后来居然还哭了。

我告诉她,第一,是因为她要请假我才需要专门找人帮忙;第二,人家做两天就走,而她是按月结算,人家来救个急,自然标准不一样。小琪不依不饶,说非要给她也加,要不就提前一小时下班。最后的结果是,在不忙的前提下偶尔可以提前一点下班。那时,我已经开始招聘新店员了。

后面又发生过一些状况,有一个拍微电影的团队借景拍片,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他们打电话给我说没开门,我很意外。下午两点多肯定是开门了啊,不会晚这么多吧!我打给小琪,小琪说她在打点滴,打完就过去。

我扣了她半天的劳务和一次迟到的钱。那个月发工资,她发短信来问我为什么这个月少了一点钱。我告诉她原因。她说,上次不是说给她每天加工资吗?我说,不是说好了允许偶尔提前走但不加工资吗?她回复:那好吧。

那好吧,我也只能让她走了,这是唯一一位我主动解雇的员工。小琪并不想走,但我已经决定不再忍耐。

马上就要放暑假,暑假和寒假不同,很多学生不一定急着回家,很快一位交谈中感觉很踏实的数学系女生成了新店员。

这是一位外表有些像假小子的女生,很踏实老实,感觉和叶秀姝的风格有点像,每日给我的结算信息也是有条有理。不过在工作了半个暑假后,她跟我说,这是她第一次暑假单独在外,有点想家了,能不能请假回家。我说:“那你走吧!”

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位店员,好在最后这位“临时老板”很认真负责,那个月的收入挺不错。

其实在这些店员“驻足”四叶草咖啡的日子里,还有其他“临时的老板”,她们有的周末来,有的只是临时来半天。我都没有见过面,由老店员安排。

回忆起这些故事,我也觉得自己当初在管理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你很随意,人家就不怕你,没了规矩;你很严肃,店员就觉得你不好接近,小店老板装什么装。不过,不论成败,至少最后的结果是收获了经验和思考,并没有大的经济损失,这点算是欣慰。

现在,我做起了全国咖啡馆艺术分享联盟,在咖啡馆做话剧,做展览,从另一个方面去完成咖啡馆的梦想。叶秀姝回了老家福建的一家公司上班。第一位店员罗兰已经正式工作,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一有时间,我,Z,还有她会一起聚着聊天吃饭。后来我做的第一场咖啡馆话剧,罗兰还专门来捧场,大家依然还是朋友。

一天晚上,我们路过川师,Z提议,要不要停车去“四叶草”看看,我们都说“好”。看来大家是很想念了,走到楼下就有一种当年的味道。附近小酒吧里嘶吼的歌声犹在,二楼又翻新了好几家咖啡馆,只是当年的“四叶草”没变,一点都没变,店里的桌椅还是一样的没换,我手写的提示牌、窗户上的小照片、那只大熊、有些破损的小狗娃娃都还在。接手我们店的是两位姑娘,因为很喜欢我们店决定接手,现在连招牌也没换,让“四叶草”一直在那,也挺好。她们能做得更好,也就等于“四叶草”更好,也算一件幸福的事吧。

其实要感谢每一位付出过的“临时老板”,不管她们工作是好是坏,有经验有教训,有收获有遗憾,有快乐有愤怒,有思考有感叹。她们,都是帮助这间咖啡馆成长的人。

一种叫“文艺”的状态

记得大二来电台实习,同事带我去酒吧玩。我觉得又吵又要喝不喜欢的酒,很不舒服。起初还以为自己太保守,后来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开咖啡店让我逐渐发现原来自己是有文艺情结的人。

过年和家人去凤凰,到达的时候已经是晚饭时间。我趁晚饭前的一点时间,一个人跑到沱江边感受烟雨凤凰。走进一家咖啡店,点杯焦糖玛奇朵,拿出速写本画画吊脚楼。那种感觉,很舒服,很美好。我的这篇文字写于一家常来的创业咖啡馆里,这里经常人少,有时连音乐都不放。这里的客人要么埋头打字,要么是附近写字楼谈项目的。整个气氛让我觉得舒服,这些是我以前可能发现不了的特质。

于是,我开始爱泡咖啡馆,开始关注文艺青年们的各种活动,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创业者,也作为传媒人,我也会思考咖啡文化的一些出路。

我进入电台就接触着文化类的人和事,从明星商演活动到艺人的推广运营,从小剧场话剧民营机构到各种画廊、书店、咖啡店都有比较多的了解。而咖啡店作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和带有梦想特质的场所,有着它的属性,不管到后来是变得更商业,还是更公益,抑或两者兼顾,都一定会有故事、有朋友、有不同的人生在这里汇集,这是个特别的地方。

一家家咖啡馆里不同的故事,就像一个个不同的梦想被放飞的过程,虽不容易却足够让人有憧憬。而有着咖啡店创业经历的我,除了背后的故事之外,也会和他们交流一些运营的实际问题。诸如开展沙龙活动能增加多少收益?咖啡馆小好还是大好?该做一个纯粹的咖啡馆还是要增加主食、扩大收入,等等。

非常感谢接受采访的这些咖啡店的店主,感谢他们愿意坦诚地将自己的故事和经验拿出来分享。

那些因为梦想而开的咖啡馆,为人们提供了心灵栖息地,也让经营者收获了理想中的生活。我们应当感谢生命中遇见的每一家咖啡馆,感谢它们给予我们美味的咖啡,给予我们停下来思考的时间,给予我们美妙的心灵空间;感谢它们制造了那么多镌刻在生命里的故事。

2/7 雕刻时光里的秘密

一个好的咖啡馆应该是明亮的,但不是华丽的。空间里应该有一定的气息,但又不仅是苦涩的烟味。主人应该是知己,但又不是过分殷勤的。每天来的客人应该互相认识,但又不必时时都说话。

梦想有时不经意夭折,

又不经意逆转,

热爱成了唯一的方式。

胶片中定格的幸福,

咖啡中飘散的故事,

都化作美好,

雕刻在人生的时光里。

爱好是属于个人的

在欧洲,咖啡馆文化已有二百年了,早已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19世纪很多文艺界人士的作品都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奥地利的许多咖啡馆都有很悠远的历史故事,主人甚至会告诉你当年莫扎特是坐在哪一个位置。

一位奥地利诗人是这样描写咖啡馆的:一个好的咖啡馆应该是明亮的,但不是华丽的。空间里应该有一定的气息,但又不仅是苦涩的烟味。主人应该是知己,但又不是过分殷勤的。每天来的客人应该互相认识,但又不必时时都说话。咖啡是有价格的,但坐在这里的时间无须付钱。

“雕刻时光”应该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文艺咖啡馆其中的一家。1997年11月28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庄崧冽和自己心爱的妻子在北大门前一条充满人文气息的小街上开了一家文化咖啡馆,并给它起了一个充满电影意象的名字——“雕刻时光”。

从名字到摆设,在1997年做这样一家店需要勇气,更需要梦想。在很多国人只听说过星巴克的年代,来自台湾云林乡下,爱书、爱电影的文艺范儿的小镇青年庄崧冽努力创造着自己的咖啡梦想。是什么能让这家店走到现在而且越来越好,究竟是怎样的人让文艺范儿发挥到了极致?我很好奇。后来,我看了他写的《时光捕手》,也因我做读书节目的缘故,有机会以这本书为契机和庄先生聊起了他的故事和感想。

从台湾考到北京上大学,毕业了没事做,又已经结了婚,那时的庄崧冽突然有些迷茫,留在北京干什么呢?找不到工作,又爱喝咖啡,那就开一家咖啡馆吧。

开店的第一笔钱是妈妈给他拍戏的钱。当时写了剧本,向在台湾的妈妈要了一笔钱,一共20万,后来全都用来开了咖啡馆。

庄崧冽想象中的咖啡馆,要有木地板、书架,当然还有放电影的投影设备。学电影的庄崧冽并不想因此“转行”,而是希望将电影工作室与咖啡馆结合。这种两者合并的办法很聪明,既兼顾了自己的爱好又能对外获得利润。只不过最后电影工作室做不下去,咖啡馆倒是很好地生存了下来。

爱好是属于个人的,你不能强加于别人。而咖啡馆则是满足客人的,客人觉得舒服、喜欢,才会常来。

想起我身边一位朋友很喜欢电影,前几年在成都一个新开发的类似于北京798的创意楼群租下一个一百平方米的铺面,开起一家类似咖啡馆的店。之所以用“类似”这个词,是这家店的构造像咖啡馆,但主要是组织看电影活动。店主通过自己的渠道拿到一些独立影片,那些爱电影的文艺青年就会来看,有时收门票,有时靠饮品收入。我去过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