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教育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初中教育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石嘴山市的初中教育,发端于民国29年(1940年),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一、民国时期(1940~1948)

民国29年2月,石嘴山清真寺筹资在清真寺内办起一所中阿学校,隶属国家回教协会宁夏分会。该校建校不久转为简易师范,一年多停办。秋季,黄渠桥北校教师于铎、宋学村等人为了满足高小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在北校筹设了一个初中班,吸收10多名高小毕业生,此为市境中学的发端。

民国30年(1941年)秋季,热心教育的地方人士张德治、马赞宏、周贵、王化清等人,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发动群众,筹建惠农中学,校址设在黄渠桥镇娘娘庙。据《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教育篇》记载:民国30年省立惠农中学于惠农县黄渠桥新建校舍29间,教室6间,办公室3间,教职工宿舍5间,厨房2间,饭厅3间,学生宿舍10间。设校长1人,教员2人,书记员(文书)2人,有学生37人,全校每月经费420元。经报宁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惠农初级中学,为市境首所初级中学,隶属省教育厅领导,经费由省政府拨发。到1949年解放时,在校学生63人,教职工7人。按市境人口127720人计算,每万人中有初中学生4.93人。学生多为地主、商贾子弟。

民国时期,惠农中学是市境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

二、新中国成立后(1949~1965)

1949年9月,宁夏解放。10月5日,惠农县人民政府成立。刘廷栋为军代表,根据“维护现状,逐步整顿改革”的总方针,将惠农中学与绥宁师范合并。据省教育厅1950年2月21日上报西北局的《调查统计表》记载,当时惠农中学共有8个班,158名学生,其中初中3个班,学生63名。有教员16名,杂务员11名。同年3月份,绥宁师范普师部并入宁夏师范学校(校址在银川),简师部第五届师范生毕业后,其他班级并入惠农中学。

1950年,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中等教育和国民教育改革的指示》,市境初步制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部分学科开始采用新教材,废除了公民课纪念周和以奴役学生为目的训导制。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中学优先录取工农子弟入学,并放宽学龄,这一时期学校一度出现吸收少量青年妇女上中学的情况。同时,对贫困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支持鼓励工农子弟上学读书。1951年,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政治上解放,经济上翻身,对子女上学的要求增强,惠农中学向工农敞开大门,发展很快。1952年扩大招生名额,当时全校共3个年级,6个班,在校生从1949年的63名发展到1952年的200名,其中工农出身的学生169名,占学生总数的85%。

1953年,根据全国第二次文教工作会议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十六字教育工作方针。对全市中小学进行整顿,控制初级中学的盲目发展,惠农中学基本上保持1952年的规模。同时按照“教学是学校中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要求,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制订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教育质量有所提高。

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同年,平罗简易师范改为普通中学,更名为平罗中学(初级中学)。时有6个教学班,学生256人,教职工30人,其中教师22人。至此,市境有普通初级中学2所,即惠农中学、平罗中学。

1955年4月20日,根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对中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指示,市境内的惠农中学、平罗中学分别由惠农县、平罗县管理。

1957年,平罗县在姚伏镇再筹办一所中学,但当时因校址尚未确定,暂于1957年下半年在姚伏小学附设1个初中班,委派吴光复担任校长。陶乐县在马太沟完小附设初中班1个,招收学生49人,调教师3人。1958年,在县城东部建校舍684平方米,经甘肃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成立陶乐县初级中学,当年又招收初一年级2个班,时有教学班3个,学生135人,教师9人,工勤人员2人。1959年,正式办起姚伏中学,时有教学班2个,学生80余人,教职工10人。是年起,市境初中毕业考试改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每年的初中招生数占小学毕业生的60%到80%之间。

1958年,“大跃进”时期。市境的初中教育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开展全党全民办学的群众运动。惠农中学由1956年的7个班,327名学生,22名教师,发展到11个班,451名学生,34名教师。此外,惠农县还在石嘴山、宝丰、惠北、高庄、燕子墩、尾闸等乡镇发展民办初中班7个,招生242名;在石嘴山完小附设公办初中班2个,招生百余名。至此,惠农县共有完全中学一所,小学附设公办初中班2个,民办初中班7个,在校学生达826名,其中初中生686名。由于教育盲目发展,造成师资短缺,设备不足,教学质量低下。与此同时,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惠农中学、平罗中学勤工俭学,办工厂、办农场,进驻贺兰山、大武口武当山大炼钢铁,到农村兴修水利,参加“三秋”(秋收、秋种、秋耕)劳动。通过劳动,培养了师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锻炼了意志,增强了体质。但由于生产劳动安排过多,影响了教学工作。

1959年8月,中共石嘴山工委委派杨永立筹备石嘴山中学(完全中学)。当时共设8个教学班,其中7个为初中班。学生来源除初一年级的3个班为新招的学生外,从宝丰完小转来初二、初三年级各1个班,从石嘴山完小和石嘴山矿务局职工子弟小学各转来初二年级1个班,共计328名学生,教职工23人。10月,依据国务院《关于全日制学校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市境内初级中学认真贯彻落实,实行教学时间37周至40周,每天除上课外,保证学生2~3小时的自习时间;每周劳动(一种是在学校举办的农场、工厂中参加劳动,另一种是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间规定为6小时,最多不超过8小时,每年不超过半个月(包括在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劳动,但不规定劳动任务;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和一定的文化娱乐时间,每天睡眠8~9小时等。由此,市境内初级中学各项工作又走向正轨。

到1959年年底,市境共有普通中学5所:即惠农中学、平罗中学、石嘴山中学、陶乐中学、姚伏中学。在校学生2485人。

1960年,撤销惠农县,成立石嘴山市,惠农中学遂以其资历享名“石嘴山市第一中学”。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的指示》,指出:“青少年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必须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使他们真正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市境各中学认真贯彻执行《指示》规定,将中学生每天学习、睡眠、娱乐的时间,师生假期休息时间,以及学生每周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和会议活动时间进行了调整。6月1日,平罗中学校长夏森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的亲切接见。大会为出席会议的先进集体颁发了“先进单位”光荣匾,这是平罗中学建校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1960年6月10日《光明日报》第四版发表了《平罗中学三年巨变》的文章,介绍了平罗中学办学所取得的成就,平罗中学成为全国的红旗学校之一。

1961年,对公办、民办中学实行改、撤、并、复。石嘴山市先后动员超龄学生152人回乡(场)参加农业生产,将石嘴山矿务局小学附设初中班并入市二中,撤销简泉农场初中班。

1962年,又先后撤销了2所农业中学,还将初级中学的三个不足额的班级合并,动员189名超龄学生参加农业生产,精简教职工19名(不含平罗、陶乐)。是年,为满足城市高小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在石嘴山市区创办民办初中班1个,招收学生35名。1963年又招收21名学生,共2个教学班,56名学生,4名教师。1964年将民办初中班移交农牧场,改名为农牧场中学。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1963年中央颁布《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即中学工作五十条)。自治区文教厅在1964年召开了教育局长会议。为了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相关精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学校:坚决制止统考排名次、突击抓毕业班、任意变动教学计划、大搞复习提纲、频繁考试测验、增加学生负担等错误做法。全市各中学都开始注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向教师明确提出“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的“四认真”要求。同时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十大讲授法”,克服“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强调教师认真备课,因材施教,精讲多练,提倡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始减轻,教师不再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争时间、加班加点,而是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上下工夫,注重教学效果,课外或下班后通过谈话、家访等形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带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有益活动,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63年,黄渠桥镇划归平罗县,石嘴山市第一中学更名为平罗县黄渠桥中学。12月,全区农村中学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进一步办好农村中学的意见。农业中学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加强学生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热爱农村、乐于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教学工作从农村实际出发,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需要,教学时间的安排根据农忙季节的长短具体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作审慎的调整,在切实保证语文、数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应用文、毛笔字、应用数学、会计、簿记、珠算等知识的教学与练习,以适应农村写便条、写书信、写对联、记账、算账、丈量土地等需要,让学生学习一些作物栽培、园艺、畜牧知识以及化肥使用、电器安装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1964年4月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了这个意见。根据上述精神,市境面向农村,把学校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为农业服务的轨道上,重点扶持贫下中农子女上学读书。于是,各县、各人民公社争相办起了农业中学。是年,平罗县办起二闸、五香、高庄、崇岗、渠口、头闸、黄渠桥7所农业中学;下营子公社办起了下营子农业中学(1967年改为普通初级中学)。1965年,庙台、礼和、西永固、尾闸、燕子墩5个人民公社也办起了农业中学(后来这几所学校均改为普通初级中学)。

1965年7月3日,遵照毛主席“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的批示,市境各中学普遍重视教学改革,提出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改进考试方法,调整学生的活动总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为学生适当安排劳动和课外各种有益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9月,借石嘴山市第三小学(原瓷厂小学旧址)的一座二层小楼,办起了石嘴山市初级中学。设4个教学班,招生200余名,教职工9名。曹冰灵任第一任校长。秋季,石嘴山市郊区建起庙台中学、燕子墩中学、礼和中学、西永固中学、尾闸中学,达到一个公社一所中学。这些学校建校初期为农业中学,后来陆续改为普通中学。

到1965年底,市境共有普通中学(含“戴帽子”中学,即小学附设初中班,有的甚至附设高中班)6所:石嘴山中学(完全中学)、石嘴山初级中学、平罗县黄渠桥中学(完全中学)、平罗中学(完全中学)、平罗县姚伏中学、陶乐县中学。在校学生共2850人,教职工251人。在农村,每个人民公社都拥有一所农业中学,市境普通中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市境初级中学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运动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写大字报,批斗教师,“破四旧,立四新”,搞“大串联”,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全被打乱和破坏。学校的校舍、财产、图书仪器设备遭受了很大损失。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为幌子,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教育工作,残酷打击和迫害教育工作者。教师集中学习,被批斗,所谓有“严重问题”的教师被下放农场劳动,接受审查。学校领导、部分教师成为“革命对象”,无辜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66年创建尾闸中学西河桥分校,1967年该校与尾闸中学合并。1968年,石嘴山市初级中学更名为石嘴山市红旗中学。石嘴山郊区创建庙台公社张斗子桥中学,后改为东永固中学;陶乐县红崖子公社永红完小设初中班,改永红完小为永红中学。

复课闹革命后,市境初级中学仍以“大批判”为学校中心工作,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军宣队、工宣队、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各中学,各中学由工人或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的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主持学校工作,领导各中学开展“斗、批、改”。是年,贯彻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五七指示”,市境初级中学的学制改为两年。市境初中招生取消考试录取制度,读完小学后可就近直接进入中学就读。

1968~1978年,贯彻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市境农村初中毕业生全部回乡,城市初中毕业生除个别特殊情况外,都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此后,市境初级中学实行开门办学,学生到工厂、农村,学习农业劳动技能,搞军事训练、野营拉练,学校处于混乱状态,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1970年,市境初级中学将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7月7日,平罗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处批复五香、六中、新民、惠北、兰丰、火车站、许家桥、宝丰、高庄、灵沙、周城12个学校为七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主任大都由大队党支部书记担任。同时还批复城关、姚伏、黄渠桥、头闸、崇岗5所学校为九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制),并成立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主任由公社书记担任。是年,陶乐县在高仁镇公社红旗完小设初中班,改红旗完小为红旗中学。

1971年,石嘴山市第三中学建成使用,校址为现大武口区青山路。建校初期为完全中学,其中初中生723人;陶乐县初级中学改名为陶乐县中学。1972年,陶乐县五堆子公社红卫完小更名为红卫中学,为完全中学。1973年,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在石嘴山小墩湾(现惠农区红果子镇)建成开始招生。因地处边远,生源不足,1985年撤销,校址及财产移交石嘴山市郊区。8月,石嘴山市红旗中学更名为石嘴山市第二中学,一直沿用至今。

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以党中央的名义,批转了迟群等人编造的《河南唐河县马振扶中学情况简报》,市境各中学普遍发动学生,贴大字报,批判所谓“师道尊严”,并提出了“学生和老师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的口号,师生关系十分紧张。

1975年,全市中学普遍开展“教育学朝农”同时开展“反回潮”、“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生一边在学校学文化知识和搞大批判,一边下工厂、下农村劳动锻炼。石嘴山区政府在石嘴山区新街陶瓷厂后门处建起石嘴山二区中学,招收初一、初二各两个班。1979年二区中学移交市教育局并更名为石嘴山市第五中学,1980年与市第二中学合并,市五中撤销。

1975年,全市中小学恢复秋季始业,将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

1976年,在石嘴山火车站附近建成石嘴山市第六中学,为一所初级中学,主要解决火车站职工子女及周边居民上中学困难的问题。后因生源不足,1996年撤销。1999年,位于大武口区的宁煤基建公司第一中学移交市政府,更名为石嘴山市第六中学。平罗县共有26所普通中学(含“戴帽子”中学)、228个教学班,在校生达11114人。陶乐县共有6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385人。其中红旗回民中学是在上八倾小学的基础上新建的完全中学,该校1978年成为初级中学。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教育工作又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石嘴山市各初级中学教学秩序开始步入正轨。

这一时期,全市普通中学(含“戴帽子”中学)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市教育局直属中学先后增加了市三中、市四中、市五中。石嘴山郊区正式成立时,有下营子中学、尾闸中学、礼和中学、西永固中学、燕子墩中学、庙台中学6所完全中学和东永固1所初级中学,共有73个教学班,3312名在校学生。大的厂矿企业也都增建自己所属的中学,农村基本上达到了每个人民公社都有1所初级中学。市境中学的增加,源于城乡人口的增加。50年代后期,大批的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来到石嘴山,他们的子女这时都到了该上中学的年龄,城市区的2所中学已远远满足不了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加快了办中学的步伐。但也出现了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中学的情况。许多农村小学、厂(场)矿企业小学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办起“戴帽子”中学。

1977年,根据教育布局的需要,在石嘴山区河滨街建成石嘴山市第七中学,初建为初级中学。石嘴山市一小、市二小、市三小都相继附设了初中班。全市中小学恢复升留级和升学考试制度。小学毕业升初中的考试,由市、县教育部门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考试,统一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是年,全市普通中学(含“戴帽子”中学)由1965年的6所猛增到83所,在校学生由2850人猛增到41497人。由于普通中学增加过快,造成了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将小学骨干教师抽调到初中任教,既削弱了小学教育,又影响了初中教学质量。由于学制缩短为两年,许多必修课由于教师的奇缺不能按时开课或课时不足,直接影响到初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初中阶段教育进入恢复发展时期。

1978年9月,石嘴山市第八中学建成使用,校址在现大武口区文明南路250号,建校初期为完全中学,1993年改为初级中学。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石嘴山市第一中学、石嘴山市第三中学为市级重点中学。是年,平罗县将城关七年制学校改为城关三小。另在平大公路1公里处建平罗二中,时有初中班16个,教职工39人,学生840人。1984年,平罗二中发展成为完全中学。从1983年起,平罗县各小学附设初中班陆续撤销。

1979年起,为了集中资金办好初级中学,根据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各级政府对城乡中学进行压缩调整,撤销、合并了部分普通中学初中班。同年秋,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市境内城市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实行三年制,农村初级中学初一年级从1979年开始实行三年制,其他年级以原来学制至毕业。

1980年,全市初级中学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及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逐步规范了学籍管理,使学籍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是年,石嘴山市郊区撤销李岗小学、前卫小学、礼和小学、林场小学、黄渠拐子小学、汪家庄小学的附设初中班。大武口公社初级中学改名为石嘴山市第五中学,由市教育局管理。

1980~1984年,陶乐县撤销上八倾初中班与高仁镇中学合并;撤销马太沟初中班与陶乐县中学合并;撤销六倾地中学和五堆子中学。1981年,石嘴山铁路中学建立,为完全中学。1987年7月,铁路中学高中部撤转银川,铁路中学成为初级中学。1996年,铁路中学撤销。

1982年,石嘴山市郊区对所属6所完全中学作了较大的调整,只保留礼和中学、下营子中学2所完全中学,其余中学均为初级中学。1983年,将东永固中学撤销与庙台中学合并。

1984年,陶乐县在城西成立马太沟初级中学,招收学生80人,设2个教学班。

1985年全市初级中学一览表(含“戴帽子”中学)

五、实施义务教育时期(1986~1999)

1986年起,石嘴山市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这一时期,全市初中教育得到进一步稳步发展。

1986年,根据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精神,本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这一时期教学中只抓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只抓毕业班忽视非毕业班的不正常现象,市教育局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要求各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纠正各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率、轻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现象,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全市各初级中学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按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加强教学研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改进教学方法,狠抓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衔接问题和初中二年级学生成绩大面积分化问题;按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注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由此,全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是年,马太沟初级中学更名为陶乐县第二初级中学,陶乐县中学更名为陶乐县第一中学。

1987年,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11003人,其中,升入普通高中4147人,升入职业高中755人,升入技工学校774人,升入初中中专536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5.5%。城市区应届毕业生5664人中,考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的有4655人,占城市区毕业生总数的82.47%,比1986年提高18.21%。

1988年,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围绕“两基”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市教育局对全市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城市实行市管中学、区管小学、厂矿学校由厂矿管理的体制;农村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县管中学、乡(镇)管小学的两级管理、两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的教改、教育、教学等行政工作享有自主权和决策权。面向当地经济,进一步搞好中等教育改革,农村初中实行“三加一”(三年初中教育,一年职业技术教育)。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适当增加乡土教材、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内容。是年,全市应届毕业生11608人。其中,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中中专和技校的有646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5.7%。

1989年,平罗县在县城新建平罗县回民中学。建校初期招收初中4个教学班,204名学生,19名教职工。是年,黄渠桥中学又恢复原名平罗县黄渠桥中学。是年,全市初中在校生达39507人。毕业生11538人中,考入中专、技校和高中的有5677人,升学率为49.91%。

1992年,市教育局针对基础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教育质量差,办学效益不高的状况,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基础教育质量效益年”活动。

1993年开始,全市逐步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市人民政府撤销市第二中学、第五中学、第八中学、石嘴山矿务局第三中学、石嘴山市回民中学、惠农县下营子中学等学校的高中部,集中力量办好初中,并扩大初中招生规模。同时,将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中学建成政府企业联办学校,更名为石嘴山市第九中学(保留宁冶中学校牌);将下营子中学改名为惠农县第二中学。8月,市教育局印发《石嘴山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按照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的原则和初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等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五个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994年7月,石嘴山市市长王贵增以石嘴山市人民政府一号令公布实施《石嘴山市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确定了石嘴山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时间,即三个城市区(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1995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惠农县、平罗县、陶乐县分别于1997年、199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年底,在召开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市人民政府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1995年石嘴山市市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书。由此,全市“普九”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1995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评估验收中,石嘴山市城市区“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评估验收,并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励29万元。至此,石嘴山市城市区在全自治区率先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这一目标的实现,标志着全市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本市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是年,全市初中招生又取消考试录取制度,适龄儿童小学毕业后,就近进入初中就读,市区初中毕业生的毕业率为92%,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随着全市初级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各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不完全执行国家制订的课时安排,私自增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课程的课时,减少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课程的课时,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布置过量的作业;农村中学和边远矿区中学在校学生辍学率较高。

1996年,针对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市教委决心纠正应试教育倾向,在全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市教委组织直属学校校长到湖南汨罗学习素质教育经验。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厂矿教育处也组织管辖的中学校长、教育行政人员赴汨罗等地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学习《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使学校校长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首先从思想上认识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观念上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同时,还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教育简讯等宣传媒介,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4月,市教委转发自治区教委《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的通知》,并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规范教学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及自治区教委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更改或任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节假日期间不得增加学生作业量,初中不得举办重读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日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加强教学用书管理,坚决制止乱编、乱印、乱购各种名目的复习资料、练习册、习题集等现象。针对部分学校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办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市政府又对部分初中学校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市第六中学,同时将市第八小学(师范附小)并入市第七中学,成为九年制学校,并更名为石嘴山市实验学校,旨在为办好九年义务教育作些探索,积累经验。8月,市教委修订《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就近入学制度,学籍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注册,严禁学校招收“择校生”,设置“重点班”等,较好地遏制了择校风。11月,惠农县“两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成为全区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县。

1997年,制定印发《石嘴山市“九·五”期间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并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实施。同年,分层次举办教育行政干部和学校负责人培训班,集中组织学习和辅导《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央和国家教委有关领导讲话、汨罗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使各级领导提高认识,确定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全市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做法,市教委专门下发文件,对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从1997年秋季开学,各级各类学校一律不准举办或变相举办初中毕业生重读班或招收插班生;不准普通中学分重点班、尖子班、快慢班;严格控制择校生,坚决制止用不正当的手法控优生赶差生;严格控制班额;严格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所有科目和课时,不准随意增减课时和节假日补课。是年,通过这些措施,市区无一所学校办初中复读班、尖子班。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术课等薄弱学科得到了加强。是年,召开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汇报会,总结经验,推广素质教育成果。

1998年,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督导评估体系和课程评估方案,制定《石嘴山市普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并组织实施实验。11月25日,召开全市素质教育研讨会,市教委、石嘴山区文教局、大武口区文教局、平罗县文教局、陶乐县文教局、石炭井矿务局教育处及27所初级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材料汇编成册,推广交流。6月,平罗县“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估验收,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县”,获国家教育部奖励20万元。10月,陶乐县“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估验收。

1999年,全市初级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和自治区教委《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十不准”》,教育行政部门将“十不准”作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一项重要纪律和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制度,严格遵守执行,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这项纪律和制度得到贯彻落实,设立举报投诉电话,便于社会各界共同监督。同时修改完善《石嘴山市普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建立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从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健全完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升学率和分数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教师工作优劣的做法。11月4日,宁夏煤炭基建公司中学和小学首批正式移交市人民政府管理;宁夏煤炭基建公司中学更名为石嘴山市第六中学。5月,对三县两区、两大矿务局、煤机厂和市教育局直属共29所初级中学进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评价细则》(以下简称《评价细则》)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各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初三年级不开音乐、美术、劳技课,其他年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课不足现象;利用课余、双休日补课、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落实执行《评价细则》提到全面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是年,陶乐县将吊庄在县境兴办的大塘中学更名为陶乐县月牙湖回民中学。

2000年7月,改革中考制度,实行中考“三考合一”,即普通高中(含职业高中)、初中中专、技工学校招生实行一次考试、分别录取的办法。8月,市第六中学实行初高中分离,成为初级中学。石嘴山师范学校改制为普通中学,停止招收师范生。改制后的石嘴山师范学校更名为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并于当年进行了初一年级招生。9月,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初、高中部分离,初中部与石嘴山市第二职业中学合并,成立石嘴山市第四中学,但仍在市第一中学校园内,两校合址办学。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复查验收组在副主席刘仲的带领下,对大武口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行复查验收。验收组对大武口区基础教育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该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复查验收。

六、新世纪以来(2001~2010)

进入21世纪,石嘴山市初级中学教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机,但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区因条块分割办教育,使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不合理,加之办学条件不均等,择校现象严重,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基础教育因受就业和人才陈旧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落实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杂费工作暂行办法》过程中,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对减免杂费后应给学校补助的杂费资金不能落实,从而使本来就不充足的办学经费更加紧张;教育乱收费问题时有发生等。因此,市人民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种种应对措施:组团赴外地学习,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纠正“应试教育”倾向,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初级中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制止教育乱收费,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等。这一时期,初中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2001年,自治区财政厅、民委、教委正式启动全区“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平罗县回民中学成为第一批“百标”学校。春季,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启动课堂教学质量工程。

2002年,惠农县回民中学(原礼和中学)、市回民高级中学被列入第二批“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秋季,大武口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年底,按照自治区信息办公室制订的信息技术教育标准,市属初级中学全部配齐多媒体教室,超标准完成了综合电教室的装备和教师电子备课室的装备。并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和校园网建设工程。是年,按照全市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的总体部署,将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初中部分离并入市七中。

2003年,全市原两区(石炭井区已撤销)三县“两基”工作全部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复查验收。秋季,石嘴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

2004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通知》精神,全市初级中学秋季开学均按规定标准一次性收取杂费、书本费(即“一费制”),除此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制定“一费制”旨在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治理乱收费。秋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全市中小学启动“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确定市二中、市八中为石嘴山市“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试点学校。组织教研员深入市五中、市六中、市八中、市九中等初级中学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反思调研工作,形成《牢牢把握课程改革机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调研报告;为进一步促进城乡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先后选派优秀教师到宝丰中学、育新中学、隆湖中学、隆湖一站学校开展送课、送讲座下乡进山活动。是年,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高标准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两基”评估验收,实现了该地区“两基”工作历史性跨越。

2006年2月,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出台《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关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全市有近1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3.8万名农村学生接受了免费教科书、教辅资料,151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覆盖率达99.4%。为切实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物价局等部门组织联合督察组,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贯彻落实“两免一补”等八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5月,自治区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和自治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区成功教育初中数学“教与学电子平台”教学研讨会在市第八中学召开。来自全区的七十多名初中数学教师代表和自治区教研室及自治区信管中心的领导参加了会议。此次研讨活动,对石嘴山市初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年底,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在全市开展了第二批市级一类、二类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惠农区回民中学被授予一类标准化学校;市十二中、市十六中、平罗头闸中学被授予二类标准化学校称号。市第六中学新建的逸夫综合实验楼和多功能厅竣工交付使用;第九中学迁入市第三中学旧址。

200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石嘴山市2007年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和《关于深化全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分布在贺兰山腹地的石炭井、白芨沟等矿区的市二十中初中部等5所规模小、条件差的初中下迁整合,与原市七中初中部合并组建了寄宿制初级中学——石嘴山市第七中学。新组建的市七中有班级20个,学生1861人。至此,贺兰山矿区初中全部下迁到城市区,矿区初中学生全部到城市区享受优质教育。为了总结全市初中课程改革5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教育局在全市初中学校及教师中征集有关课改的理论文章,《石嘴山教育探索》第3期专门进行专刊发表。为了提高全市初中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市教育局和市总工会首次联合开展了全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涉及语文、数学、化学等31个学科,参加教师达700余人次。涉及面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属近几年首创,推荐参加全国比赛人数和获奖教师人数居全区之首。这项活动对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制定印发《石嘴山市网上教研工作实施指导意见》,组织初中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运用先进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和手段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09年1月,开展了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教学质量抽测分析。抽测发现,学生成绩并不均匀,表现在城乡差别和同一区域内差别都较大。对此,提出加强校际间交流,拓宽教学研究途径,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的建议。5月12日,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市地震局、民政局、卫生局、消防支队、人民防空办公室、公安局等多家部门联合在市六中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当日下午,全市城市区学校师生在校内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防震意识和抗御地震灾害、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9月29日,异地新建的市十七中开工奠基。新校区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88平方米,可容纳30个教学班。对全市初中学校进行整合,撤并薄弱学校,扩大优势学校办学规模,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市二中整体迁建到惠农新区;市五中迁入宁夏理工学院老校区;停止市十二中招收初一新生;平罗二中初中部停止招生;平罗回民中学初、高中部脱钩,改为初级中学。是年,继续开展初中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本次比赛重点突出了薄弱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教学管理(校长评课、教研活动方案设计)等,以此引领学校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评课、策划教研活动等。

2010年4月23日,自治区教科研工作现场会在石嘴山召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市八中的教科研工作成果。

这一时期,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初中校舍建设和师资培训力度,改善了农村初级中学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加快了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0年全市初级中学一览表(不含完全中学)

注:表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人数、专任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均为初中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