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壮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壮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

家庭教育在壮族民间教育中影响很大,是壮族生产、生活知识主要的传承基地。它同时和相应的家族教育互相配合,家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示范和规范,较早时家庭教育是家族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后来家庭有较强的独立性,家族教育便成为家庭教育的某种规范性制约和补充,它只是借助于传统的力量和规范来影响家庭教育,但其活动的频率已大为降低。

在氏族社会,氏族是教育的单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包括生产、生活知识。壮族先民的成丁礼,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其内容包括祭祀、打掉一颗门牙、老年人传授神话及史诗、传授生产技能。打掉门牙此俗久远,在神话《布伯》里早有记述,说雷公逃回天上之前拔下一颗门牙交给兄妹俩,洪水过后兄妹勉强成亲。清代“土僚蛮……男子及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明)方瑜:《南宁府志》卷十一。。说明成丁礼后才成为正式成员,并有两性生活的权利。成丁礼过程有时很长,目前世界各地存在的原始部落中,有的长达半年至一年。在非洲,成丁礼期间,少年要单独在另外的草棚中居住,白天自己打猎、采集或打鱼,学会独立生活,晚上由酋长或老人授予他本氏族部落神话传说及生产、生活知识,这就是教育。壮族也有类似的说教。原始社会壮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大自然的力量常常构成巨大的威胁,人们在群体生活中,不得不给下一代传授生存的知识及本领。《摩兵布洛陀》中所提到的“三百六十怪,七百二十妖”,诸如“禾苗尖枯死,水牛角断裂”“鹤鹰站晒台”“下地碰虎狼”“跟前龙卷风”“在家见大蛇”“出门蛇拦路”“掠过大门口,狐狸叫柱旁”“灶火烧烘篮”等等,都使人感到恐惧,所以要告诉青少年避害趋利,这些都是成丁礼中要传授的。氏族制度消失后,这些传授依然延续了下来,不过变为年三十晚祭祖时全家沐浴更衣静听巫师唱诵。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家庭教育的内容便变得更加广泛和充实,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从内容结构看,主要有品德教育、健康教育、语言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生活知识教育、生产知识及技能教育、自然知识教育等等。品德教育的内容体现在《传扬歌》中。健康教育包括防病治病知识、卫生知识、中草药的性能、鉴别、加工和使用,所谓“椎结剪发,文身跳足,暑热好浴于江,使舟善水”(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九〇。,讲的是壮人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语言教育包括交际能力、正确使用词汇、表达技艺和语言健康等,是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劳动观念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极重要的一环,它始终贯彻《传扬歌》中“勤劳是头条”的思想,对青少年教育抓得较紧。生活知识内容广泛,包括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做人、交友睦邻、安全防卫、礼仪礼节、生活习俗等。自然知识包括动植物知识、山川河流知识、气象知识、季节知识,其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作物知识、鸟兽知识、季节知识受到特别的重视。生产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各种农作物、林木、经济作物的种植季节、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收获时机及技艺、运输、加工、储藏等,壮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授特别用心。

家庭教育的时机与方法,和教育的内容及目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最起作用的是家庭的和谐氛围和家长的榜样,即《传扬歌》中所提倡的“小事各相让,大事好商量,夫妻一条心,勤俭持家忙。言语当谨慎,和睦把家当,亲友有榜样,家贫变小康”。如果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家庭内部老人便出来调解,调解不成,族长、寨长调解,有时亲友也远道而来调解,调解的过程便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的过程。寨老、老人那慈祥的话语,生动的实例,动人的民歌,发人深省的格言俗语,是化解矛盾锐利的武器,使各方心悦诚服,破涕为笑。壮人的家庭,总的来说比较和谐,少有大打出手、大声呵责咒骂、酗酒闹事,养成了一种比较内向温和的性格。生产知识的传授,除了手把手讲授,还有大量的农事歌、季节歌、鸟兽歌、牧歌、纺织歌、建房歌,随时随地传授。各种节日如四月八插秧节、六月二牛魂节、十一月洗小铁节,都是传授生产知识的重要时机。家庭中的红白喜事,也是教育的时机,这里既有人生礼仪的演绎,可供青少年们实地观察,也有不少的道德说教,让人们择善而从之。如在不少地方,壮人的丧葬开始时有一个庄重的“告别”仪式,孝男孝女及族人围在灵台之前,由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致辞,内容是某某不幸辞阳,他生前勤劳创业,尊老爱幼,敬友睦邻,品德崇高,同族子孙应当继其人品家风,使我族一门兴旺发达;然后恳求历代考妣接纳新魂,带他上下享用牲礼香火,佑护子孙。这个过程便是一次生动的家庭传统教育。此外,由于道德宗教化和宗教道德化的双向运动,师公在道场中所唱诵的《二十四孝》《董永》《童灵》等不少经诗,都有许多道德说教的内容。

壮族传统的家庭教育,从现在看来不少内容已经陈旧了,因为这些内容所适应和维护的生产方式业已消失,但不少内容具有超时代的意义,仍然应当作为优秀传统予以继承。

壮族过去由于没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俱乐部、少年宫、电影院一类设施,社会教育的内容、场所及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育的内容上,除了继续强化家庭教育的有关方面,还要加上公共道德教育、习惯法教育、社会知识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民间非常重视历史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人们通过传说故事、民歌、民间长诗、壮剧、民间说唱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是非观。在歌圩和歌台中有一种比知识、比智慧的盘歌,通过互相对答,唱出我国朝代的更替和事件的过程,唱出了对历史上奸恶的憎恨和否定,对正直的名臣、卫国的武将的景仰与赞扬。在民间所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自明朝至民国史歌》《冯子材打老番歌》等思想健康的大量长诗,更是壮人教育青少年的生动教材。

社会教育的时机及地点,一是公共场所,如各地的庙宇、公园、传统集会的山洞、祠堂及公共集会场所,宣扬习惯法、乡规、乡约多在这里举行。二是节日娱乐场所,如举行歌圩的传统地点、壮戏露天剧场、庙宇、民间说唱场合等,这是通过民歌、叙事长诗、传说故事进行社会教育的好时机,且由于寓教于乐,效果甚佳。节日的火塘边,是民间故事家施展才华的好地点,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传说正是通过这样的机会发挥其功能。三是红白喜事,歌王、歌师、师公所唱诵的长诗、经诗及临机应对的壮歌,在某种浓烈气氛之下更能发挥其穿透力。

教馆教育以传授古壮字及民歌创作方法为基本内容,属于民间教育的一种。在传授过程中,歌王、歌师要讲述民族的历史、传统道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产和生活知识、当地风土人情,使青少年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这一方面是为了给年轻人一个道德的导向,另一方面使他们在歌场中能左右逢源,应付自如,以显示自己的才识和修养,同时在倚歌择偶中不至于打败仗。因此,教馆无形中成了壮人一度倚重的教育阵地。20世纪70年代逝世的柳城歌王黄三弟,曾在歌台上对赢一个横行乡里的歌霸。他在柳州各县所设的教馆,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徒。

工匠教育实为民间的职业教育,这些工匠主要有石匠、木匠、铁匠、银匠、铜匠、泥瓦匠等,他们授徒传艺,一丝不苟,既传其技,又教做人。行业之间,还有一些规矩,如过去制造铜鼓的绝技,秘不外传。其特点一是神秘性,非徒不传,拜师后经3年学徒,认可才举行收徒仪式;二是在具体操作中传艺,强调实践;三是除少数行业传子不传女,一般不垄断技术,徒弟可继承其真传;四是注重人品,不嫖不赌,壮族工匠及门徒生活比较严谨。

壮族民间教育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时代性,把继承与发展统一起来。因此,相对而言,壮族民间教育较少有保守性,注重向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学习。几十年来,民间教育不是萎缩而是发展,只不过内容、形式、手段有很大的变化,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电影院、大礼堂、展览馆、俱乐部的普遍建立,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电脑进入家庭,都使民间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焕然一新。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且不说覆盖全州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博物馆、电影院等现代化公共设施,单就遍布壮乡的专业和业余壮剧团而言,每当年节连耋耄老人也扶杖到台下观赏具有时代色彩和教育意义的壮剧新剧目时,更使人感受到新时代社会教育的分量。现如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规模和深刻程度已非昔日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