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1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5)

第三节国民党的全面军事进攻

一、中原战场

国共全面内战以中原战事为其开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部、河南军区王树声部和自广东北返的八路军第359旅南下支队王震部,在平汉路西的鄂北、豫南地区会合,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出任司令员。中共在重庆谈判中曾提议让出这一地区,但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又要求中原部队在现地坚持,以吸引国民党军,策应中共在北方的发展。但中原根据地建立时间不长,地域狭小,回旋余地有限,数万大军云集于此,致使后勤供应不继。1945年12月,中原部队开始越过平汉路,向东移动,目的是与苏皖地区的中共华东部队会合。停战令发布后,因为禁止长江以北所有部队移动,中共中原部队不得不停止在鄂东北、豫东南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内待命。此地孤悬于中共其他根据地之外,无法取得他们的呼应与支持,且为移动途中临时停留,并非中共长期发展之根据地,人力、物力动员困难,尤其是粮食供应极度短缺,无法满足部队的需求。因此,中共多次提出中原部队的转移问题,但为国民党所坚决拒绝。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将孤立在外的中共中原部队当做其围歼的对象,调动大军予以层层围困,只等待动武时机到来。实力远不如国民党军的中共中原部队的处境非常危险,时时有被包围和消灭之可能。

东北战事发生后,中原实际上已成为关内最有可能爆发战争的热点地区。1946年5月5日,国、共、美三方代表前往宣化店实地调查,10日在汉口达成协议,要求立即停止该地区的战斗和冲突,立即停止部队调动,并确定对峙部队之界线。该协议只是暂时缓解了中原地区的紧张局势,但并未使国民党放弃围歼中共中原部队的计划与准备。正如陈诚对俞大维所说:政府不能同意放一条路让李先念部去延安,李部逃得脱,算伊本领好,政府不能打,算政府不行。(《郭汝瑰日记》,1946年7月9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其后,随着东北战事的进行、国共武装对峙的加剧,中原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在日渐升温。6月7日,蒋介石下令东北停战,同时将注意力转移至关内,准备在关内动武,蒋频繁在国民党党、政、军高层各种场合进行战争动员。18日,他电令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统一指挥第五、六绥靖区的部队,围歼中共中原部队。为此,刘峙动员了数倍于中共部队的8个整编师18万人(后来又增加了6个整编师,总数达到30万人),准备一举歼灭中共中原部队。20日,刘峙下达了作战计划,采用“四面对进,将匪分割为三部分,同时击灭”的作战部署,以防剿部队“堵匪流窜”,“肃清收复区潜伏残匪”;以进剿部队“依急攻猛打、穿插分割,先将匪截成数段”,以“分别包围而歼灭之”;以机动部队“准备适时截击企图逃逸之匪”。他要求“各部队应于6月25日前,进抵指定地区,完成攻击准备,待命开始进剿”。21日,蒋介石再次电令刘峙,将完成进攻准备的时间提前至22日,要求在此之前,担任攻击各部队按既定方案,秘密完成包围形势及攻击准备,待令实施攻击,并于攻击开始之日起,将中共部队一举包围歼灭。(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管理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4辑第15册;《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3册,395—398页。)

国民党军的部署很快即通过秘密情报渠道为中共获悉。6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原部队“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中原军区遂在十分秘密的情况下集结部队,准备以突然行动的方式突围,以避开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原部队四面均为国民党军所围,在突围方向的选择上,向东、向北均为国民党军重点所防,而且东边的津浦路国民党控有重兵,北边因正值雨季有众多不能徒涉的河川,向南则有长江天险阻隔,因此中原军区负责人决定出乎国民党军之意料,以主力部队调头向西,越过平汉路,从国民党军部署的薄弱处突围而出,再转向豫、陕、鄂交界处的山区活动。6月26日,国共双方军队在对峙前线已有交火,当晚,中原军区部队开始向平汉路方向运动。6月29日和7月1日,李先念部、王震部和王树声部分别在平汉路信阳南之柳林和花园北之王家店成功越过平汉路。担任牵制任务的皮定均部采取声东击西战法,向东突围,吸引并牵制国民党军围攻部队,并成功地利用国民党军的空隙突出包围,向苏皖地区疾进。

中共中原部队的突围行动大大出乎国民党军的意料,原定的围歼计划落空。6月30日,刘峙下令所属各部以主力分途堵击“追剿”,另以一部兵力进行“清剿”。此后,中共部队突破国民党军之“追剿”,李先念部到达陕南之商南县,王震部到达陕南之商县(后继续长驱千里回到延安),王树声部到达鄂西北地区,皮定均部到达中共淮南根据地。中原部队因为是在劣势情况下作不得已之突围,因此在国民党军的围追“清剿”中遭受相当的损失,减员过半数以上,但他们毕竟以迅捷的行动,在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之包围堵截中突围而出,保持了基干力量;而数十万国民党军事先未能有所察觉,事后只能临时改变部署,且兵力调度迟缓,部署亦有不周,没有完成其全部围歼中共中原部队的预定计划。

停战令颁布后关内相对平静的局面终于为中原战事所打破,内战战火自东北烧向关内。紧接着中原战事,国共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在苏中、苏北和皖中、皖北爆发,华东战场为举国所瞩目,并成为国共全面内战爆发之初的关键战场,对战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其后,其他战场亦逐次开始大战,中国大地重又笼罩在全面内战的战火之中。

二、华东战场

内战爆发之初的华东战场,一般指位于长江以北、主要沿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两侧的东战场(江苏中部北部地区)、西战场(安徽淮南淮北地区)、北战场(山东胶济铁路沿线地区)。自抗战中期开始,中共陆续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较为巩固的根据地,几乎控制了全部农村和多数城镇,并经过较长期的经营,基础已经稳固,其人力、物力与战略地位对中共有重要意义。但这些地区多位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尤其是苏北紧邻一江之隔的沪宁地区,对国民党政权形成较大威胁,故为国民党志在必得。6月停战谈判之未有成果,关键在于国民党以强硬态度要求中共退出苏北,但为中共坚决拒绝。在此之前,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5月初即拟订了进攻苏北的方案,但此时东北战场正在激战之中,蒋介石因顾虑“全面冲突多处无把握”,没有批准这个方案。东北停战后,蒋的注意力转向关内,国民党判断:“奸匪总兵力号称八十六万人,民兵除外,其中实力较强者,不过陈毅(约廿二万)刘伯承(约十四万)两股约卅六万,如将其主力分别击溃,不难乘势收复整个华北,控制关内交通,与东北围剿主力会合,再求彻底肃清残部。”苏北遂成为国民党动武的主要目标。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第一(无锡)、第二(济南)、第三(徐州)和第八(蚌埠)绥靖区负责实施华东作战方案,计划“以徐、蚌地区国军,极力向东、西发展,在第一绥区及第五军北进支援下,合力规复苏北、皖东,彻底歼灭地区之匪军。同时打通胶济路,并准备继续向鲁境进击,寻求华东陈匪主力,实施决战”;并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次完成碉堡线,防匪反扑,确保既得成果”为具体作战指导。(陈诚:《对当前作战之指示》,军事图书馆藏档;《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3册,37—39页。)中共对华东战场亦极为重视,决定由新四军及山东军区陈毅负责统一指挥华东战场,具体部署则由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负责淮北作战,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负责苏中作战。中共中央起先要求粟裕以主力出击淮南,彻底破坏铁路,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部,争取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但粟裕经认真思考后,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淮南国民党军实力较强,中共部队应避实就虚,而苏中主力如出击淮南,征粮征夫必超过当地负担,不仅影响当地人心,而且亦影响战斗力,同时主力出击后,苏中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可能性极大,对群众、对部队均难说服,对政治、军事、经济影响均不利,因此他建议首先在苏中作战。此建议得到了重视下属意见的中共中央的首肯。

内战初期,担任华东战场东线——苏中作战任务的国民党军主要是第一绥靖区李默庵指挥的4个整编师、2个整编旅及2个交通警察总队,约12万人。7月4日,徐州绥署发出第二号作战命令,以确保京沪、津浦和长江交通,拱卫南京安全为目的,肃清长江以北之东台、兴化、高邮、盱眙以南地区以及津浦路南段铁道两侧地区,作为第一期作战计划。但由于国民党的进攻计划事先为中共侦知,并在军调部提出交涉,使马歇尔不得不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蒋下令暂缓行动。此一延误正使中共部队抓住了战机。为了打好首仗,粟裕选择了主动出击的战法,首先集中2个师的兵力,以6比1的绝对优势,攻击分散驻扎在苏中宣家堡、泰兴一带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的2个团。7月13日,华中野战军出其不意地对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这一大胆的行动完全出乎对手的意料,正在部署对中共进攻的李默庵来不及调整部署、派出增援,结果国民党军的2个团至15日基本被歼。

苏中战斗打响后,国民党统帅部方急令各部按原计划发动进攻。获知国民党军的行动方向后,粟裕再次作出一个出乎对手意料的决定:他命令正面部队避开向前推进的国民党军队,由西转东奔袭进攻如皋的整编第49师。国民党军仓促间由攻转守,损失甚大,7月19日,第26旅被歼,第79旅受重创。其后,华中部队在海安坚守5天;8月10日,在李堡乘国民党军整编第21师新7旅和整编第49师105旅换防交接之际,歼灭其3个团;21日,在丁堰、林梓歼灭战斗力不强的5个交通警察大队;25日,又在如皋、黄桥公路上围歼增援如皋的国民党整编第69师99旅和自如皋接应的整编第65师187旅,经两日激战,至27日全歼该2个旅及增援的1个团,迫使李默庵下令暂时停止进攻,巩固已占地区,休整和补充部队。国共两军苏中作战,国民党军在恢复地盘方面有所收获,但付出了损失5万余人的代价。粟裕以灵活的用兵方式、机动的作战方法,成功地指挥中共部队以弱击强,连续作战,遏制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势头。在国民党重兵压境的苏中地区,粟裕初战成功及其成功的战术运用,对中共在内战初期鼓舞各根据地军民对国民党战而胜之的军心士气和内线作战战略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苏中作战被中共称为“七战七捷”,称其“对于今后的战局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已奠定解放区军民之胜利信心”。(《苏中七战七捷》编写组:《苏中七战七捷》,236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毛泽东总结说:华中部队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4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