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智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慎独心安,在独处时加强自我管理

曾氏名言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译文:慎独,就是说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刻刻都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

曾国藩认为“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他说,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他认为能够做到慎独,就可以内省不疚,就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可以泰然处之。

“慎独”是指人们独自居处,严于律己,谨慎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望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刻伴随自身。慎独是古人最重要的修身之法。《礼记·中庸》中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就是说,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在别人听不到的方面也要怀着恐惧之心加以注意。在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而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即便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会慎重行事,检点自己的行为。

“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那么,何谓“独”呢?朱熹曾经对“独”做过这样一个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知之地也。”所以说,只要心中有道德,眼中有纪律,手脚有约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慎独”。

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这位刺使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来。

慎独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经过陶冶和熏染而自觉沉淀,历尽磨难之后逐渐形成的。不论它从何而来,只要我们能够慎独,我们就会活得很自在。凡是有所成就的有志之士,他们总能“慎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向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最终彰显生命的尊严,获得人格和事业上的成就。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我管理。随心所欲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当然,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能达到的一种思想境界。“慎独”是古人提出来的,但这种修身的方法并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失去现实的意义。慎独至今仍然是阻止我们掉进深渊的一道屏障。同时,慎独能够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令我们走向完美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