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决定生活
中国有句话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
在公司中,往往会有这种情况:有的员工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忙碌一生也没有什么专长,甚至一件事也没做成。一个人的时间、能力和可利用资源都非常有限,绝不可能做到精通于职业的各个领域。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是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最终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
《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驴饿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会选择。人不也一样?一个人一生中的每时每刻,其实都在选择中度过。有人这样说:品味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出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做出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选择,选择决定生活。
要做到两全其美往往是很难的事情,要选择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抓住重点,学会“不为”。其实人最犯难的并不是选择,而是不知怎样选择才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招——“不为”。事事都要为,就意味着不选择!想想,不是吗?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
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回复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用橡皮泥捏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1957年10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为”,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老园丁习惯把树上一些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剪去,使树木更快地茁壮成长,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加饱满。如果保留这些枝条,那么将来水果的产量肯定要大大减少。一些有经验的花匠也习惯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剪去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花木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其余的少数花蕾上,而这些花蕾就可以成为那种精神饱满的奇葩。
做人也要像做花匠一样,在人生的旅程中找准发展的重点,将分散精力的琐事统统甩掉,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美国内战期间,统率南方军队的罗伯特·李毕业于西点军校,他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将军,就一定要归置那些杂乱无章的念头,要大胆地举起剪刀,把所有平凡无奇、毫无把握的愿望完全剪去。”
没有选择,什么都想得到,你就只能是生活的侏儒。要想获得某种超常的发挥,你就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把许多枝枝蔓蔓的事情果断删去,惟有如此,方能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