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的舞蹈:80后文学见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概念“80后”

第一节 “80后”概念的来源和产生

80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于一个年代出生的人的概括性总称。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个代名词。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中国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是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19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的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的词汇。

至于以出生时间来界分人的文化群和方法是否科学,这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该词语已经被社会、文化、新闻、金融等各个层面广泛“运用”。当一个词语已经被广泛运用并为大众所熟知的时候,那这个词语就已经成为某种“客观存在”,它是事实,而不再仅仅只是现象。

80后字面意思就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80后更多的时候是特指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具有各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但是社会并没有发展到能够接受他(她)们的地步,是一个早到的阶层。这个阶层在几年内处在失业或者准失业状态。

有人说,“80后”的本质是指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产生的一代人。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护和潜在竞争而产生的,较前代人是更自我膨胀,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人。在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时,这一代人的出现让中国有了新的家庭结构。

1999年1月《萌芽》杂志主办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首届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韩寒时年17岁。作家出版社随后推出《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集》,印刷60多万套。一大批80后作家也由于此大赛应运而生。

2000年年初,论坛《诗江湖》创办,成为下半身诗歌团体的先锋根据地,集结着后来成为80后文学概念的重要人物,春树、李傻傻、巫女琴丝、水晶珠链、他爱、余毒、刘脏、秦客、莫小邪、刘东灵、张进步、西毒何殇等开始从观看江湖厮杀到参与其中。

2000年7月,《诗参考》推出“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专栏。

2000年12月1日韩寒《三重门》出版,迄今为止已发行逾110万册。

2001年1月1日水晶珠链(陈幻)《偏要是美女》一书出版,“80后”作为写手的叫卖招牌首次在大众媒体宣扬。

2001年年初,安徽80后诗人老刀(曹鸿涛)创办民刊《冬至》,口号为“80年代出生诗人力作展”。2001年6月,刘东灵、汤成伟在四川创办民刊《诗与思》,推出“80年代后少年诗人力作展”。2001年10月,张进步、冯昭等在西安创办民刊《新文学观察》,专门发表80后写手作品。2001年10月,吴默创建“南方诗谈”网上诗歌论坛,成为第一个80后写作者的聚集地。同年,四川熊盛荣、田乔在成都创办《80年代》民刊。2001年新概念获奖作品合集《白衣飘飘的年代》出版发行,“80后”一词被正式提出。2002年开始,刘川主编的《诗潮》杂志开设“80后诗歌大展”栏目,同时老牌诗歌刊物《星星》诗刊等也开始扶持新生力量,同时,星星诗歌网开辟第一个具有官方文学意义的“中国80后论坛”,刘东灵、西毒何殇等出任版主。

对于“80后”概念的提出,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这个词语是由80后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另一种说法是此概念由80后作家兼诗人春树所提,一开始是专门指待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诗人,后来被广泛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

关于“80后”这个概念到底是谁提出来的,《羊城晚报》曾在2009年8月24日就此问题分别采访了春树和恭小兵。春树说,“我无所谓是谁最早提出的,这个并不重要。”春树很简单地回答。不过她承认,她在2000年时提过。“但是仅仅指的是‘80后’写诗的这些人。”《羊城晚报》记者坦言,他们采访春树,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春树是“80后”这个词的首创者。不过春树很严谨,强调那时她提的是“80后文学的概念”,后来被广泛借用,意义泛化了。春树觉得,这之后的事情和她关系不大了,不能将“功劳”归到她身上。

春树因出版富有朋克精神的长篇小说《北京娃娃》而风生水起,并于在2004年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了中国“80后”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在那期《时代》周刊中,春树说:“出生在70年代的人只懂得怎样赚钱,怎样享受生活;但‘80后’却很看重自我表现,以及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路径。”而就是这句话,让中国内地“80后”的概念,走向亚洲、走向世界。

《时代》周刊还将春树的另外一句话醒目地标示了出来:“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拥有我们想要的朋友”。

或许她描摹的正是“80后”崇尚自我的青春特质。

“当时是在一个名叫‘诗江湖’的诗歌网站上,我发了名为《80后诗人联合起来》的帖子。因为反响较大,于是登上了《南方周末》的板砖爬行榜。”春树讲的这个引发热议的帖子,发表于2000年。

关于那个帖子的内容,春树说和她在《80后诗选》前言中说的内容差不多。至于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发这样一个帖子,春树的解释是:“为了联合‘80后’的诗人,改变诗歌界‘60后’、‘70后’主导的态势。”9年之后的今天,春树的目标已经实现,而她也成了一面旗帜,一面“80后”诗人的旗帜。现在的春树很超脱:“不要总纠缠于一个概念(‘80后’),现在我也并不特别关注‘80后’。不管是70后、80后我都会很认真地交往。主要是看人,而不是年龄。”

80后作家恭小兵在回答《羊城晚报》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谁都不能给一个时代划线”。

2003年,恭小兵在天涯社区发表《总结:关于80后》一文,该帖发出半年以后,几乎每一本新出版的青春文学类书籍封面都会出现“80后”的字样。媒体铺天盖地宣传,转瞬间“80后”被各个领域借用。

因此,有人说恭小兵才是“80后”概念的首创者,他自己也在一些场合上承认过,但后来他又在不同的场合否定了。“我需要再一次声明——实际上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我都声明过——不要把一些光环强行扣在某个人头上。我承认我在出版第一个单行本的时候,有点违心地迎合了文化公司的企宣要求。这几年来,我一直在为此事出具各种不同的说法。”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恭小兵主动否认了他的“第一人”身份。“80后不过是个代词,仅仅是一个代词而已!”

2003年,恭小兵在天涯上发的帖子《总结:关于80后》,这篇帖子洋洋数万字,阐述详细,酣畅淋漓。这让他成了“80后”的代言人之一。

谈到往事,恭小兵说:“发帖时一切都很随意,从未想过要怎么样。可能当时很忙很累,反而亢奋,于是就写了这么一个帖子。现在看来,其实是个悲剧、闹剧、轻喜剧,更像是一个网络情景剧。当时真的是抱了一种应景的心态写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一切为了好玩。实际上,我比谁都知道,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给一个时代划线。”

问及帖子的反响,他很详细地描述着:“帖子出来后,有很多人鼓掌,也有很多人郁闷,甚至还有很多人骂娘。实际上这有什么好争论的呢?我自己都很迷茫,真的很迷茫。鬼知道这代人能否代表中国人的整体素质。”

恭小兵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自己一代人的江湖。不管是“什么后”,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为整个社会做贡献。“我们为做好某件事可能针锋相对,却彼此心同!”

“不要再盲目跟风关注‘80后’了,真的不需要。”他这样对记者说。

所以,“80后”到底是谁提出来的,现在基本已经无法考证,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不是春树,就是恭小兵。或者说,“80后”是他们共同提出来的,春树提出了“诗人80后”,而恭小兵提出了“作家80后”,至于其他的诸如体育80后、音乐80后、演员80后,以及更为广大范围的“80后”,则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节 “80后”概念的发展

2000年,“80后”的概念开始产生。2003年,“80后”的概念被青少年写作者广泛应用。一时间,“80后”频频在各个媒体上“曝光”。而在网络上,各种与青少年有关的事件都离不开“80后”一词。

“80后”的字面意思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实这个词语包含着一种广阔的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诗人、作家等简单的字面含义。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性观念最开放的一代”,“最不孝顺的一代”等。反正是“一代不如一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人们对80后的一些看法和偏见也在逐渐改变,尤其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以及奥运圣火护卫战中,这一群年轻人的血性表现,作为有力的中坚力量点燃了国人又一次爱国热潮,充满活力地宣传了爱国、思辨、正义、人性的积极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至此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式宣传开始进入主流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20年左右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

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

80后年龄正处在20岁到30岁之间。现在很多年轻写手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1985年之后出生的小伙子、小姑娘们也有许多大器早成,不是写书出了名,就是演戏、唱歌出了名,人们把这称为“80后现象”。

在给80后下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为这个独特的词语做出解释:

一、狭义80后:主要是指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

二、广义80后:主要指一切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此包含了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也就是“90后”)。

另外,还有一种在80后内部细分出“80后”(1980—1984年)和“85后”(1985—1989年)出生的人的说法,用意大概是旨在强调1980—1984年出生的这代人身上的过渡特质和宣告85后新时代个性的正式成型,相比80后,85后更加年轻;而相对90后,85后更加成熟。而“80后”中的1988年和1989年出生的人,还有另外一个称谓——“泛80”,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更偏向于“90后”。

2009年春晚,“80后”在概念上又有了新的外延——80岁以后的人群。

第三节 80后的现状及精神面貌

网络上曾经盛行一个段子——“史记·八零后传》”,其全文如下: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上文虽然有戏说成分,但还是从一定的侧面道出了80后的一些现状。比如,80后没有赶上免费的义务教育,却刚好赶上了大学扩招,好不容易十年寒窗挤进了大学,却不包“分配”了,有的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好不容易找个工作,攒了几个钱,房价却在飞速上涨,父母、亲戚、朋友们东拼西凑总算把首付付了,80后从此就变成了“房奴”,大半辈子时间都得牺牲在还贷上,确实够惨的。

至于后面的什么投身股市存款缩水,直至抑郁成疾医保不保等,便是真正的戏说了。而最后的什么因为喝三鹿奶粉中毒死亡之事,则纯属调侃时事。

曾经有人预言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甚至更有人说:“什么80后?不就是一帮孙子么!”曾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怀念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开始衰老。如果这句话是真理,80后无疑已经走在衰老的路上了,那么出现类如“八零祠”“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等黄昏型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合观察之后,我们不难得出以下80后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1)陶醉、煽情有80后说,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双重性格,而我们是多重性格。我们能躺在沙发上,听一天许巍的歌,陶醉于忧伤之中不吃不喝只抽烟。我们能坐在计算机前打游戏,连续一周彻夜不眠。我们能让挚爱的摩托车风驰电掣,在马路上时速达到100迈狂奔。我们能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寻求经商下海的刺激,而不在乎赔与赚。我们能将篮球场、足球场上的气氛,推到热血沸腾的顶峰,让对手崇拜得五体投地。我们能把身边的伙伴,逗得满地旋转滚爬。我们能吸引白马上的王子,跪下来向我们求爱。我们能让骄傲的公主,变成爱情的囚犯……

(2)读书没用,学历贬值

他们说,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高考的考场了,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现在大学文凭算根什么葱?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证,但却不一定用得着。毕业证、学位证,二证齐全了,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就连一般的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了。

(3)职业不稳定,挣钱少

千辛万苦进了外商独资企业当白领,还是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进去了才发现,原来中国现在遍地是外企,五百强中有499家都在中国有分号。干白领的活,承受巨大压力,天天加班。可是,挣得的钱,比没上大学的民工又多不了多少。稍微发点牢骚,就有老外拍桌子:你是什么玩意儿?上午把你fire,下午我就能找一个!

(4)住房,买不起

福利分房早已成为传说,房改优惠政策也与己无缘,住房公积金补贴少得可怜。80后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离开老子,只有睡马路上。又赶上无耻之徒们,像畜生一样遍地炒房,越炒越热,越炒越贵。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忽然发现,如果不吃不喝睡马路,一年攒的钱买不了几平方米住房。贷款住进新房吧,那贷款合同,就像一张卖身契,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要还20年的贷款啊!

(5)学已无用,学了何用

小时候老师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中学大学又普及诚信教育。工作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人家拿着假文凭,做的是老总的位子。虽然假话不敢说,但假酒喝了不少。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是还得抽,那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6)屡受打击,还得自信

《单身情歌》里唱到:爱要越挫越勇,爱要肯定执著。这话用在80后的生活中同样非常适合。从毕业参加招聘会、去人才市场,到笔试、面试、试用,到从基层做起,一次次遭人白眼、奚落、讽刺、挖苦,工作换来换去,还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但怎么办呢?《怎么办?》是一个外国作家在上个世纪写下的名著,《怎么办?》还在,但提出怎么办的人早上了西天。所以,不能再去考虑这个问题了,那样会出人命的,我们还要自信,要坚强,活下去,明天或许就会更好。

(7)低收入,高消费

这其实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面子问题”在作祟。工资再少,也得穿名牌;朋友来了再没钱,也得好烟好酒招待;贷款不仅仅是买房,车也要这样买。钱包里什么都没有,就是卡多——各个银行的信用卡。是不是会接到陌生电话——再不把信用卡上的钱还上,你就等着法院传票吧!

(8)我行我素,追求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80后谨记爱国诗人裴多菲的教诲,大多喜爱追寻自由。因此,再好的工作,只要干的不爽,老子也不会干了!钱,算个屁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再好的朋友,处的不爽,也就不联系了,当友情成为“绊脚石”时,不要也罢。

(9)理想主义

80后这一代自小开始大多衣食无忧,因此他们大多比较理想化。总是幻想着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堡,过着乌托邦的童话生活。并且,这种理想主义色彩的思潮在一些文艺青年身上尤其浓重,许多80后作家都幻想回到乡下,过田园牧歌式的休闲浪漫的生活。

(10)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你看看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大多数是80后;你看看人行天桥上,乞丐钵子里的硬币,也大多由80后施舍;若有小孩迷路,只要被80后见着,准会“管闲事”。过年过节,只要回家,哪怕手头再紧,总会想尽办法,给父母爷奶带点“好”东西。感恩的心,80后还有有一颗的。

有人说过,80后不热衷政治,不关心社会。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他们没有经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他们崇洋媚外,喜欢韩国肥皂剧和法国的时尚,还有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们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忧郁和悲伤。

汶川

这个名字,反复被人们提起、不断铭记在心。在举国同心,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全国各界表现出的团结和友爱同样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被人们铭记。而新一代的80后,更是在国难面前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他们善良,他们崛起。在这场灾难面前,越来越多的80后走进抗震救灾队伍,捐款、义卖、甚至深入最前线。源源不断救灾物资、善款汇聚成巨大的数字,这其中也凝聚着80后对灾区同胞的爱与祈祷。

民族的成长需要经历阵痛,少年的成长需要时间的考验。80后在始料未及的国难中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丝毫没有辱没时代所赋予这一代人身上的使命。

目前正是80后发展的鼎盛时期。80后的青年们背负着祖国复兴的重大的任务,以前走过那么多弯路的中国重新走上了正轨,80后的新生一代冲破了世俗的牢笼,思想得到了历史性的飞跃。毫无疑问,80后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