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孟杰盲人学校的孩子们(1)

走进盲人学校

与大多数健全人一样,我对盲人的了解十分肤浅。我一直以为,他们生活的是黑暗的世界,永远需要健全人的搀扶帮助,才能实现生活自立或自理。2013年初夏,我应邀到河北省一些县市采访“善行河北”的事迹。朋友们建议我第一站就去平乡县采访盲人穆孟杰创办的特教学校。

专为盲人办的特教学校,而且是由一位双目完全失明的人创办和管理的!

怀着几分好奇、几分忐忑的心情,6月4日上午11时我们坐车来到了平乡县。

中共平乡县委宣传部一位干练的女部长范燕惠接待了我们。她几乎没有寒暄,便热情地介绍起来:“一个盲人办学呀,真是酸甜苦辣都尝遍了。现在一共有八十七名盲人学生,学校管吃管住,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全部免费。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的艾文礼部长去年专程去看望穆孟杰,对他倾家办学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我也时常去看他。老穆这个人很有思路,也很有条理。他的小院建得好,早年在地面上铺的水泥,中间嵌上钢筋。顺着一根钢筋走能走到宿舍,顺着两根钢筋走能走到水龙头。这些设施对盲人特别实用。操场上建的跑道也很特别,边上都围起半尺来高的牙子,跑步时往边上偏出一步就会踢到砖,盲人就知道自己跑偏了。老穆的儿子是在南京学特教专业的,前年毕业,毕业后就被他爸留在学校里教书。老穆做的是善事,我们县里就做他的后盾,每年县里给担起一部分办学经费,冬季取暖供煤,装了变压器,还专门修了一条六里长的水泥路直通到他的学校。有人眼红,说风凉话:老穆还挣钱呢!要我说,我们得看人家把钱用哪儿了。养盲人很不容易,不小心掉沟里了,踩泥里了,拉裤子里了,你都得帮他。可是你到老穆的学校去看看,一个个盲人,都挺乐呵。”

范部长的介绍如行云流水,丝毫不打奔儿。看得出来,她对老穆和他的学校确实很熟悉也很关心。她的话激起了我更大的好奇:一大群盲人整天围在自己身边,不烦死才怪呢!而这些盲人整天还挺乐呵——是穷开心吧还是无奈的自嘲我急于去亲眼看看。

我们在县城匆匆吃过午饭,接着便驱车前往穆孟杰的学校。

学校位于平乡县县城西南十余公里的平乡镇东辛寨村。

平乡镇西与南和县搭界,南连鸡泽、曲周二县。地处海河流域平原,境内有留垒河、滏阳河、小漳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早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就曾在此设巨鹿郡、巨鹿县,郡、县首府皆位于今平乡镇。古迹有巨鹿郡遗址、建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的造像碑(俗称“响铃碑”)等。由此看来,平乡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将县城迁徙至今平乡镇。20世纪50年代,平乡县县城亦驻扎于此。从历史上看,平乡镇曾长期被作为县城和地域中心。如今,平乡镇已有邢(台)济(南)公路、邢(台)临(清)公路、邢(台)威(县)高速等多条道路过境,交通相当便捷。

从县城行驶不到半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平乡镇。在主马路边上往北方向果然有一条新修的水泥小岔道,宽仅够两辆小车并行。沿着这条路,大约走了十分钟,我们的车在一道高大的围墙前停了下来。围墙外立面贴上了白色的小瓷砖,略显破旧却很整洁。地里的麦子长得茁壮而蓬勃,已然灌满浆,即将收获。右边的地里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花儿开得煞是热闹,引得蜂蝶也来赶集。穆孟杰的学校就紧挨着这一片金黄的麦田和油菜花地。校门朝南。有点儿生锈的铁门上方,挂着的还是学校旧的名称——平乡县特教学校,几个镀金大字很是醒目。

守门的师傅听清我们的来意后,打开大门让我们进去。我们今天的到访是中共平乡县委宣传部提前一天跟穆孟杰校长打过招呼的,要不然的话,进校门需向主管老师通报或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入内。看得出来,学校平时的治安管理相当严格。后来,我了解到,在校的学生如果要外出,必须向教导主任报告,同意后从他那里领一个小牌牌才能出校门,而且,全盲的学生必须由老师或有残余视力的同学陪同方被准许外出。外出归来后,必须及时将小牌牌交还给教导主任,就像请销假一样严格、有序。

学校规模不小,占地有十五亩。从校门进去就是一条水泥路,左边的空地里种着菠菜、白菜、茄子、豆角、辣椒等蔬菜,有一块地还用细竹片搭起了豆角架子。右边是一片槐树林。树林下用砖块砌成了一道道宽约一米的跑道。学生们早操或者上体育课有时就在这片树林里跑步。水泥路两侧都围上了十多厘米高的小栅栏状的牙子。这是为了防止盲人学生跑步时偏出跑道——当他们的脚碰触到这些“小栅栏”时,就知道已经到了跑道的边缘,自然就会调整自己的方向,往里收一点儿。水泥大道向前,是一个中央建有假山水池的操场,水池两侧植有松树两株,池前矗立的旗杆上悬挂着一面五星红旗。旗杆已然有些破旧,而旗杆上飘扬着的国旗就不只是旧了,而是有些残破。天长日久,风吹日晒,这面始终飘扬着的红旗都有些“老”了,何况为这所学校操碎了心的校长穆孟杰呢!

穆校长闻声从里院赶出来。他用一根简易的竹盲杖一边往前探路,一边应着我们的声音快步走上前来。我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幸会!幸会!”

“欢迎!欢迎!”

他宽厚的手抓得很紧,很暖和。这是一位声音洪亮、底气十足的中年人。身着浅灰色T恤衫,深灰色裤子,眼睛是亮的,好像健全人的眼睛。眯着双眼,看起来像是在微笑,一副慈眉善目的神情。如果不是朋友提前告知,又看见他点着盲杖走过来,我怎么也无法将他和盲人联系起来。他留着发梢略微有点儿卷的短发,前额的头发已然花白,但他的脸却是那么的白皙、饱满和年轻。如果把头发染黑,他看起来大概只有二十郎当岁。事实上,他今年也才四十八岁,过多的用心和劳累让白发过早地爬上了他的鬓角。

他满脸都是喜气,让人感觉心情舒畅。俗语说,相由心生。因此他的脸长得像菩萨一样安详、喜气,也必然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

一番寒暄过后,他便领着我们参观他的学校。操场正对面是一排外墙贴满了白色小瓷砖的两层高教学楼。大楼朝南,楼前栽着一排高大的杨树。教学楼中间留出一道通往后院的大门。教学楼由此分成东西两半,每一面有五间教室。整栋教学楼可以设置二十间教室,起码可以容纳八百名学生。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上课,有的学二胡或唱歌、有的在上数学课、有的在上盲文课……教室里相当安静,只有老师的讲课声或是音乐声,听不见杂音。学生们大多在专心听讲。因为目盲,他们并不知道教室外面正有客人在参观,我们也放低了声音,尽量不去打搅老师们上课。如果不细心观察,我一定会把这里当成一所普通的中小学校。教室里秩序井然,老师认真教授,学生聚精会神听课或高声咏唱校园歌曲。——这,不就是我们在任何一所普通学校所看到的景象吗?

目前,学校共有八十七名盲学生,所以只有几间教室在使用。多数的教室关着门。近年来,为了加强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设立了电脑教室、音乐教室、钢琴教室、图书室等。只要学生肯学、愿学,穆孟杰希望自己的学校都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接受同健全学生一样的教学服务。

从新教学楼中间的门洞儿穿过去,还有一个不小的后院。后院也别有洞天。这是孟杰盲校早期的教学楼和宿舍。这里共有两排外墙刷成黄色的平房教室。现在这些房子被分别改造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宿舍,并且还有相当的富余。在南面那一排宿舍中间也修了一个门洞儿。门洞儿两侧的墙上刷着美术体的两行大字:

勤劳俭朴团结互助

诚实守信文明守纪

紧挨着这个门洞儿两侧,分别设置了学生食堂和厨房。打开左首食堂的门,里面的景象令我感到前所未见:

这是一个狭长的大房间。地面上分别砌有两张约一米宽的水泥案台,长度估计有十几米。案台上包裹着一层粉红色的塑料布,两边分别摆放着二十多副不锈钢的碗勺餐具。饭碗摆放得十分整齐有序。案台的两侧,分别砌起约半米高、十厘米宽的当作座位的水泥台,就像两道低矮的围墙,表面刷上了黄色的油漆。

穆孟杰介绍说:“孩子们就餐时每个人的座位都是固定的。每次就餐,只要一个人坐对了位置,其他人只需挨着坐就不会乱套,进来时喊一声自己相邻的伙伴,对方一答应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也是为了适应盲人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

他还很高兴地说——像要向我们报告喜讯一样:“我们学校得到了省里和邢台市特别的关照,在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援下,正在建新的食堂。新食堂就建在操场的南侧,面积要大得多,更高大更宽敞,条件也会大大改善。”

这所学校就是穆孟杰的命根子,学生就是他的亲生子女,亲眼看着学校在自己的手中一点儿一点儿地改善设施,他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欢喜和快乐。

在两排黄色宿舍中间的院子里,种着一些梧桐树,大约有碗口那么粗,显然是在盖房子的同时种植的,如今全都长得郁郁葱葱。在树木中间拉起了一些绳子,学生们用来晾晒衣服。院子的地面上铺满了砖头,中央砌出十字交叉的水泥小路。小路上埋设有小钢管。如果踩到一根钢管往前,往左就能找到宿舍,往右就能找到厕所。如果踩到了两根钢管,顺着往前走就找到了水龙头。这样,盲学生都可以很快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基本上不用他人帮助,就能做到生活自理。

“这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对盲人特别实用呢。”老穆不无自豪地说。

每间学生宿舍的面积大致在二十平方米左右,通常住六至八名学生。床铺有单人的,也有通铺,大家的被子、褥子等都铺在各自的位置上。房间里还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专门的柜子等。地板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儿垃圾。学生们的被褥大多比较旧。

北面那排黄色房间是教师宿舍。一般是两名老师一间屋,如果结婚了就安排住单独房间。

大操场的西南角还有一条道,通往左首边又是一处院子。这是穆孟杰最早办学的地方。院子里栽满了梧桐和槐树,左首的几间教室如今一直空着,右首则用作女生宿舍。全校所有的女生都住在这里。北面的正屋是穆孟杰平时的会客厅、办公室和家属宿舍。会客厅里摆着一排黄色木质靠背椅。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照片,记录着穆孟杰曾经获得过的各种荣誉以及各级领导前来盲校视察的照片等。房间内布置简洁。儿子穆华飞的卧室里除了床之外,还放进了电脑和电视,显得有点儿拥挤。老穆的办公室更是窄小,一张书桌,一张单人床,一把椅子,就是全部的家具了。可见,他对自己和家人生活上的要求几乎到了能省就省、能减就减的地步,过着一种几近清贫或清苦的生活。

在老穆的以身作则下,学校教师的生活也很简单。教导处主任张建立的宿舍,也是一张床、一个带音箱的电脑、一台小尺寸(大约20英寸)的彩电、一只柜子、一个书架和一只脸盆架。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平时的娱乐大概还可以听听收音机。

然而,正是这些生活简朴、清苦的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着一件有益于盲人的大善事、大好事。

快乐的小鸟

2013年9月底,我再次来到了孟杰盲人学校。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学校的规定是一周上六天学,星期天休息。每次来到这里,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放假,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快乐。

到了校园,看到盲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组分散在操场上,感觉就像羊群放养在草原上一般。有些孩子在玩游戏,有三四个孩子坐在低矮的旗杆台上,其中一个在拉着二胡,一个在唱歌,还有两个在安静地倾听。二胡拉得还不太流畅熟练,但拉琴者的态度专注而认真。操场那边,三两个学生或蹲或坐在场地边的牙子上,在细声地交谈着什么。教室门前,一簇簇人在那里轻微地打闹、玩耍。放假了,暂时闲下来了,只要和同学们在一起,似乎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和快活。没有孤寂和冷漠,人人都相处得融洽而愉快。有那调皮点的学生,感觉到对面有人走过来了,便大声探问:

“你是谁?”

对面的人却不回答。

于是,问者便试探着摸索上去,抓住对方的手或是胳膊,希望对方发出点声响来。——只要对方一出声,问者立马就能叫出他的名字。

然而对方还是不发声。于是——

“你是吴东东?”

“你是康磊!”

“你是刘威!”

……

根据对方的胖瘦、高矮、皮肤的糙细等,一个个名字试着去猜测。最后,终于猜对了。于是,双方便都没心没肺地哈哈哈大笑起来。

对于这些盲孩子,这样的乐子就像捉迷藏一样有趣、好玩儿,百玩不厌且彼此都不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