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2 挂糊、上浆、勾芡的运用
任务要点
1 挂糊、上浆、勾芡的作用
2 浆、糊、芡的所用原料
3 糊与浆的区别
4 糊的种类与调制
5 浆的种类与调制
6 芡汁的种类与调制
任务导入
许多菜肴在烹调以前,原料往往需要进行糊浆处理,在菜肴烹制末期,需要进行勾芡,经过挂糊、上浆、勾芡,可以改变原料的质地,使菜肴达到酥脆、滑嫩或松软的要求。挂糊、上浆、勾芡是烹饪基本功之一,对菜肴的质量会起到较大的影响。
任务实施
一、挂糊、上浆、勾芡的作用
(一)挂糊、上浆的作用
挂糊、上浆,就是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挂上一层黏性的糊浆,使制成的菜肴达到酥脆、滑嫩或松软的一项技术。挂糊、上浆对菜肴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能保持原料的水分、鲜味和性质
淀粉吸水糊化,蛋白质变性凝固,在原料表面形成黏性保护层,使原料接触高油温时,避免因骤然受热而失去水分发干、变硬,以保持原料本身的鲜味,并达到滑、嫩,香、酥或外脆里嫩的性质。
2.保持原料的形态,使之光润饱满
原料经过挂糊上浆后,在烹制时不易碎裂、干瘪而改变形态。同时,挂糊上浆过的原料,通过烹制,表面显得光滑、饱满。
3.保持和增加菜肴的营养成分
菜肴原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经上浆、挂糊、通过加热过油定形后,内部的水分与营养成分不易流失。同时,浆糊原料具有一定的营养,从而也增加了菜肴的营养价值。
4.丰富菜肴品种,扩大原料使用范围
有些原料,不宜直接炸制成菜,挂糊后投入油锅炸制,可制成风味独特的菜肴,如鲜蘑菇可制成软炸鲜蘑菇。
(二)勾芡的作用
1.增加菜肴汤汁的黏性和浓度
许多菜肴在烹调时,要加入一些汤汁和液体调味品,同时,原料在受热后也有一些水分溢出,成为菜肴的汤汁,这些汤汁因过于稀薄而不能附着在原料上,影响“入味”,勾芡以后,汤汁增加了浓度和黏性,可以更好地附着在原料上,使菜肴入味。
2.使汤菜融和,主料突出
一些汤菜、烩菜的汤水较多,原料本身的鲜味和调味料的滋味都溶解在汤中,形成汤菜分家,经过勾芡以后,增加了汤汁的浓度,使汤、菜融合在一起,不但增加了菜的滋味,还产生了柔润滑嫩的特殊风味,同时勾芡以后汤汁变浓,浮力增强,使主料突出。
3.使菜肴形状美观、色泽鲜明
菜肴经过勾芡以后,由于增加了汤汁的黏性和浓度,芡汁均匀地包裹在原料表面,使菜肴的外形丰满美观,同时淀粉糊化后,产生了一种特有的透明光泽,使菜肴的色泽更加鲜明、艳丽。
二、浆、糊、芡所用原料及糊与浆的区别
(一)浆、糊、芡的原料
浆、糊、芡所用的原料虽然有所区别,但大都是由淀粉、鸡蛋、面粉、油脂等构成,这些原料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浆、糊、芡的广泛应用。
1.淀粉
淀粉,在烹饪行业又称芡粉,是植物的根、茎、果实中的提取物,属于多糖类物质。一般为粉末状的干制品。因其加工所用原料不同,分为豌豆粉、马铃薯粉、甘薯粉、木薯粉、绿豆粉、菱粉、玉米粉等。
(1)豌豆粉 又称豆粉,是用豌豆的种子加工而成的淀粉,色泽白,质地细,手感滑腻,无异味,杂质少,且黏性好,胀性大,为芡粉中的上品。
(2)马铃薯粉 即土豆粉,是用马铃薯的块茎加工制得。色泽特白,有光泽,粉质细,黏性较大,胀性一般,为芡粉中的上品。
(3)甘薯粉 又称山芋粉、红薯粉,用山芋的块茎加工而成,色泽灰暗,杂质较多,胀性一般,且味道较差,为芡粉中的下品,多用于家庭加工菜肴。
(4)木薯粉 又称生粉、树薯粉是用木薯的块茎加工而成的,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其特点是粉质细腻,色泽雪白,黏性好,胀性极大,杂质少,木薯粉含有氢氰酸,不宜生食,是广东、福建等地的芡粉原料。
(5)绿豆粉 是用绿豆种子加工而成的淀粉,色泽洁白,粉质细腻,无异味,杂质少,且黏性好,胀性大,为芡粉中的上品。
(6)菱粉 是用菱角加工而成的淀粉,是芡粉中质量最好的,呈粉末状,颜色洁白且有光泽,细腻而光滑,黏性大。但吸水性差,产量也很少。
2.面粉
面粉是制糊的常用原料之一,主要利用其黏性强的特点,如挂蛋泡糊、拍粉拖蛋糊、拍粉拖蛋滚面包糠等都需要先沾面粉。有些原料表面光滑容易脱糊,一些炸、蒸等烹调方法过程中容易散碎、脱糊的原料都需要拍粉。如山东酥肉等。
3.蛋
蛋液是糊浆处理的重要原料之一,在浆、糊中应用广泛。根据需要,可选择应用蛋清、蛋黄或全蛋液。
(1)蛋清 蛋清一般同淀粉合用,制成蛋清浆,可使制品色泽洁白,松脆或软嫩、滑润,也可利用蛋清具有的起泡性,制成高丽糊,制作松炸类菜肴,如徽菜中的炸马铃铛。
(2)蛋黄 蛋黄一般同淀粉、面粉调成酥糊,可使菜肴色泽金黄,酥松。
(3)全蛋 即蛋清和蛋黄调和在一起,另外加淀粉调和成糊浆,用于滑熘、焦熘、煎等菜肴,也用于拍粉拖蛋糊,适用于煎、炸等菜肴,可使菜肴色泽金黄,松脆或软嫩。
4.水
水在浆、糊、芡的调制中,是作为溶剂出现的,是调制浆、糊、芡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能够调节浆、糊、芡的浓度,为淀粉糊化提供水分。
5.油脂
油脂在浆糊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有独特作用,糊中加入油脂能使菜肴达到酥香的质感,还可以使菜肴明油亮芡。腌料时加入少许油脂,防止原料粘连。
6.面包糠及其他碎料
面包糠即为面包的碎屑,主要用于炸制菜肴,可使菜肴色泽金红,口味酥香。除了用面包渣外,还可用馒头渣来代替。此外,根据成菜需要,还可用芝麻、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等,如芝麻鱼条等。
7.发酵粉
发酵粉又称焙粉,是用碳酸氢钠、钾明矾、烧明矾及淀粉等物质混合配制而成的,发酵粉能降低酸性,又可充分提高膨松效力。发酵粉是调制脆皮糊的一种原料,主要使菜肴表皮酥脆。
8.苏打
苏打是调制糊浆的常用原料,学名叫碳酸钠,又称纯碱、苏打、食用碱等,此外还有小苏打,学名是碳酸氢钠,又称重碱、酸式碳酸钠,可用来中和酸碱度,并使菜肴起到膨松、软化的作用。
9.米粉
米粉是以粳米、籼米、糯米为原料,经加工磨碎成粉的总称,是制糊的常用原料之一,可使制品有韧性而柔软。
10.吉士粉
吉士粉是一种混合型调味佐助配粉,呈淡黄色粉状,由奶粉、淀粉、香精、疏松剂、蛋黄物等混合而成,具有浓郁的奶香和果味,使制品形成松脱的口感并定型,增加菜肴的黏滑性,增强金黄色泽。
11.嫩肉粉、食粉
嫩肉粉、食粉都是使原料致嫩的辅助原料。
(二)糊与浆的区别
糊与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确的区别:
(1)挂糊是用粉糊,上浆用粉浆或蛋清浆。
(2)挂糊大多需要事先调制粉糊,上浆则把淀粉以及其他用料直接加在原料上调拌均匀即可。
(3)挂糊用的粉糊一般调制较稠,原料上挂的较厚,上浆用的粉浆一般较稀,原料上挂的较薄。
(4)挂糊适于炸、熘、煎、贴、烹等烹调方法,成品特点多为松、酥、脆;上浆适于滑炒、滑熘、煮、滑炝等烹调方法,成品特点多为软、嫩、滑。
三、挂糊
(一)糊的种类及调制方法
糊的种类较多,糊的种类及调制如表2-4所示。
表2-4 糊的种类及调制方法
(二)挂糊的操作关键
(1)灵活掌握各种糊的浓度,应当根据原料的老嫩、是否经过冷冻,以及挂糊上浆后离正式烹调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而定。
① 较嫩的原料,糊应稠一些;较老的原料,则应稀一些。
② 经过冷冻的原料,糊应稠一些;未经冷冻的原料,则应稀一些。
③ 挂糊处理后立即烹调的原料,糊应稠一些;放置一段时间再烹调的则应稀些。
(2)糊必须把原料表面全部包裹起来,并且厚薄均匀一致。
(3)注意挂糊的时机,挂糊后的原料应迅速进行烹调,时间长了会影响菜肴的质量。挂糊后的动物性原料容易浸出血水,影响糊的浓度和色泽;拍粉后干粉容易被原料中的水分浸湿,影响整个菜肴的质量。
四、上浆
上浆就是按照菜肴的具体要求,将加工整理好的原料用淀粉、蛋液调拌,根据需要还可加入料酒、盐或苏打粉等,使成菜达到软嫩滑嫩的质感。上浆后的原料,放入中等油温的油锅划开、划散,为下一步烹调打下基础。
上浆大多选用质嫩、易成熟的动物性原料,其刀工一般是以丁、丝、条、片、粒为主的小型原料,烹调方法一般选用炒、滑熘等。
(一)上浆的种类及调制方法
根据菜品的具体要求,浆主要有以下几种,如表2-5所示。
表2-5 浆的种类及调制方法
(二)上浆的操作关键
1.上浆要抓匀、上劲
上浆的原料多为丁、丝、条、片、粒的小型原料,质地较为细嫩,因此上浆的动作一定要轻、柔,要顺着原料的应力来抓捏,要先慢后快,防止抓碎原料。
2.注意上浆时的下料顺序
上浆时,要按下列顺序加入各种用料:料酒→水→蛋液→湿淀粉→盐→清油。
3.注意粉汁中淀粉用量
上浆时湿淀粉溶液的淀粉用量要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
4.注意调味程度
上浆时要对原料进行基本调味,应注意调味的程度,以使原料有一个基础味。在用嫩肉粉时,千万不可超量使用,否则会造成菜肴上浆失败。
五、勾芡
勾芡,又称“上芡”“挂芡”,就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汤汁稠浓;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的一项技术措施。勾芡是调制菜肴芡汁的重要工序,是烹调工艺的延续和补充。它不仅直接影响菜肴的口味,而且影响菜肴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方面,是烹调中一项重要的工艺。
(一)芡汁的种类
芡汁的种类以芡汁的浓度和烹调方法来划分,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如表2-6所示。
表2-6 芡汁的种类
(二)芡汁的调制方法
芡汁因其适用的烹调方法不同,可分为单纯芡汁和混合芡汁两种。调制方法和调制中的注意事项如下。
1.单纯芡汁
单纯芡汁又称水粉芡。调制方法是将粉芡加水调制均匀即成。粉芡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这种粉汁的适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烧、扒、焖等烹调方法。
调制单纯芡汁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应注意在调制时要搅拌均匀,一般将干粉芡泡于水中,使其充分吸饱水分并沉淀于水下,待使用时,再将湿粉芡加水调匀。
2.混合芡汁
混合粉汁又称调味粉汁、兑芡汁、碗汁。其调制方法是在烹调前,先把菜肴所需的各种调味品和湿粉芡、水(或鲜汤)一起放入碗中调好。这种芡汁多用于爆、炒、熘等烹调方法。因为这类烹调方法多采用旺火速成,如果将各种调味品在菜肴加热过程中逐一下锅,势必影响操作速度,而且口味也不易调准,如果预先将制作菜肴所需的各种调味品及粉汁放在一起调匀,一并投入就可以达到既快又好的要求,也容易保持口味一致,便于标准化操作。
调制此类芡汁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应掌握好粉汁的数量 混合芡汁的多少必须恰到好处,不可过多或过少。芡汁多,淹没原料,影响菜肴的美观;芡汁过少,挂裹不均匀,影响菜肴的口味。
(2)应掌握好芡汁的浓度 芡汁过稠,会使菜肴黏黏糊糊,口感发腻,感觉菜肴不清爽;芡汁过稀,则不能粘附在原料上,使菜肴淡而无味。
(3)应调准芡汁的口味,否则影响菜肴质量。另外,芡汁在使用前应搅拌均匀。
(三)勾芡的方法
勾芡的具体应用应根据不同的烹调方法、不同的烹饪原料,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达到预期的要求,一般可分为三种方法。
1.烹入法
烹入法一般使用兑芡汁,在菜肴初步熟处理阶段就先把菜肴所需要的各种调味品放在鲜汤中,再加入淀粉备用,当菜肴主料经过处理后再回锅烹调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将碗芡倒入锅内翻匀,淀粉迅速糊化,粘附在菜肴上,使调味、勾芡在瞬间一起完成。这种方法多用于爆、炒、熘等旺火速成的烹调方法。
2.淋入法
淋入法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芡汁均匀地、缓慢地淋入锅内,一手持锅不断摇晃,使整个菜肴和汤汁均匀融合,使成菜滑润柔软。淋入法多用于烧、烩等烹调方法。
3.浇入法
其目的是使芡汁浇在原料表面上,常用于熘、蒸等烹调方法以及整只整条的大型原料的勾芡方法。其操作方法是:把菜肴加工成熟后盛入盘中;另起油锅,将兑芡汁或菜的原汁及调味品一起入锅加热,淋入水粉芡,淋上明油,翻拌均匀,迅速浇在菜肴上面,使芡汁附着在菜肴上,在盘内呈半流体状态。
(四)勾芡的操作关键
(1)掌握好勾芡的时机,一般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勾芡,会使芡汁焦煳。过迟勾芡,会使菜肴受热时间增长,失去脆、嫩的口感。
(2)勾芡时,菜肴中的底油不能太多,以免汤汁附着不到原料上,达不到勾芡的目的。
(3)菜肴中的汤汁要适当,汤汁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菜肴的质量和外形。
(4)菜肴在勾芡前,应先调好口味和色泽,以免味道颜色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