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齐国故城的调查与发掘
齐鲁文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华夏大地上诸多文明中最为夺目的文明之一,它起源于上古,发展于商周,兴盛于春秋,传承数千年而不衰,为整个中华民族绚烂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随着时光流逝,昔日光辉灿烂的故城旧台,大部分已经被历史无情地从齐鲁大地上抹去,使后人不复得见。然而我们放眼山东地区,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名城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就是齐国故城临淄——齐鲁文明梦开始的地方。
临淄故城,周代时为齐国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城,历时千余年。它是当时中国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临淄是齐鲁大地上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这里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全国著名的石油化工基地;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素有鲁中粮仓的美称;这里历史悠久,遗迹众多,厚载着齐故城源流不断的文化。虽然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但是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仍然存在,雄风依旧的齐国故城垣遗址,沟通顺畅的排水明渠,四通八达的主干道路,雄风依旧的桓公台,极尽奢华的东周殉马馆,遥相呼应的临淄墓群,古韵犹存的孔子闻《韶》处,跨越千年的桐林田旺遗址,似乎向我们诉说着齐国故城的光辉历史……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太公于山东北部的齐地,从此揭开了周代齐国近八百余年长盛不衰的历史序幕。齐国古城历经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王称雄,开创了稷下学宫,倡百家争鸣,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国。在临淄作为齐国都城的六百三十多年间,太公的后裔谨遵先祖教诲,苦心经营临淄,将其建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人口众多的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战国策》的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书中还有“临淄之城七万户”的记载,这些描述虽然有夸张之处,但这段话是苏秦在齐王面前说的,基本情况应该是属实的。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以其故城置齐郡。其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汉灭楚,刘邦封庶长子肥为齐王,皆以故城为都。北齐时以齐郡治益都,临淄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故城西南复置临淄县,属青州,唐、宋、元、明、清一直因袭。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南有牛山和稷山,东、北两面为平原。新中国建立之后,考古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对古城的挖掘,力图恢复旧城原貌,从新中国建立之初,齐国故城就时有文物出土。1964年春,山东省文物部门对齐故城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发掘,由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黄景略担任文物工作队队长,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队等多家单位的大力配合下,通过近两年的野外作业,大致确定了齐国故城的位置,并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为日后确定齐国故城的位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考古工作队在故城郭城东北部淄河东岸,即现在的河崖头村西的一处东周时期的贵族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的马骨,通过对当地老人的走访,发现此地周围也曾经发掘出马骨,经过地质勘探和深入走访,确定了此处应该是一座殉马坑。历经近一年的艰苦挖掘后,清理出殉马145匹。1966年又在西面的一座大墓中清理出了两段马坑,出土了近百具殉马。在巨大的成绩背后,也有着缺点与不足,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之考古经验不足,对故城的认识不够深刻,一大批有价值的资料被当时的学者忽视。20世纪70年代初,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举办了应急干部补习班,培训了一批考古工作者和文化干部对故城进行挖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齐国故城的挖掘才重新步入正轨。1982年,考古工作者运用现代技术对古城墙的残垣断壁进行了解剖式的挖掘,对当时齐国古城的城市建设有了宏观的了解,并且对古城墙的原形进行了模拟。随后又将临淄文物工作队迁至辛店镇晏婴路,更名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工作站。1988年到1990年间,考古工作队对李官村遗址进行了山东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掘,挖掘面积多达7000平方米,其中发现的齐景公时期的殉马坑,为研究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殉葬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被列为1990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1994年,经过国家上级部门的批准,在殉马坑遗址上建立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在展示古战车发掘序列的基础上,又向游客展示了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