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机器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托马斯·弗里德曼

与机器竞赛——如果我有一把锤子

在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令人着迷的新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当荷兰国际象棋大师扬·海恩·多纳尔被问到与一台计算机[像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制造的“深蓝”(擅长国际象棋的计算机)]对弈前如何准备时,他回答道:“我会带一把锤子。”

幻想着要把软件和自动化领域最新技术进步击碎的人,并不仅仅只是多纳尔一个。想一想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工厂和人工智能预订员,它们不仅仅在以飞快的速度替代蓝领工人的工作,现在也在替代白领阶层的工作,甚至连大师级的人物也不放过!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发生了一些很大很大的事情。每一种工作、每一座工厂、每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这种剧变。我自己的总结是,这个世界已经从连接转变到超级连接,结果是,一般化已经终结了,因为雇主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国外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软件、自动化设备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对此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解释: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序幕拉开了。

他们讨论认为,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是18世纪末期伴随着蒸汽机诞生的工业革命。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动力系统都在延展人类的肌肉力量”,麦卡菲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在那个时代,每一种后续的发明都在释放越来越强大的动力。但它们的动力都需要人类做出决定和发出指令。”因此,这个时代的创造实际上是由人类控制的,劳动力也因此显得“更有价值、更重要”。人类劳动力和机器是互补的关系。

然而,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布莱恩约弗森认为:“我们正在开始对更多认知性的工作,以及更多的动力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在很多情况下,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能够发出比人类“更优化”的指令。因此,人类和受软件驱动的机器可能正在日益变成替代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两位作者认为,促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三个刚好达到引爆点的巨大技术进步,他们把这些技术进步描述为“指数级的增长、数字化的进步和组合式的创新”。

在阐释“指数级的增长”时,他们复述了国王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国王对这位发明者的印象非常深刻,决定给予他任何想要的奖赏。发明者说,为了养活全家,他只要大米就行了。他请求国王在国际象棋棋盘的第一个方格里放一粒米,之后每一个方格里所放的米粒数量都是前一格的两倍。国王同意了——直到他意识到63次加倍的数量将会生成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大数字,因为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只放一粒米,一旦要填满棋盘的另一半,那么将需要百万的三次方再乘以18倍的数量。

两位作者把棋盘的另一半和数字化计算能力每两年疯狂成倍增长的摩尔定律进行了对比。不像蒸汽机,它是实体的且每隔70年其性能才会翻一番,而计算机的“性能和运算速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东西”,布莱恩约弗森说。现在我们正处于棋盘的另一半,你可以看到行驶中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危险边缘》游戏中赢得比赛的超级机器人、灵活的工厂机器人和小巧玲珑但性能完全可以媲美二三十年前超级计算机的智能手机。

现在,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延展,很快全球每个人都会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每一台收银机、飞机发动机、学生用的iPad(一款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恒温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电子数据。所有这些数据意味着我们瞬间就可以发现和分析某个生产和操作模式,瞬间就可以复制全球规模的某条生产线,并且瞬间就可以提升某项生产和操作技能——不论是眼部外科手术、教学分数或者在3万英尺(1英尺=0.3048米)高空操控一台通用公司的发动机。突然之间,两位作者讨论认为,技术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变得异常急速和剧烈。

组合式创新意味着你可以把Google(谷歌)地图和像Waze这样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组合在一起,通过这种组合式技术,驾驶员只需要把他们的手机放在车里就可以自动地接收交通路况信息,而且把这两者的组合融入一个GPS(全球定位系统)中,不仅可以告诉你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还能告诉你哪条路线现在是最佳的——因为这个系统能看到所有的交通状况。瞬间,你就会成为某个城市里最聪明的驾驶员。

把所有的这些进步整合在一起,两位作者说,你就能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将能够依靠更少的人和更多的技术,前所未有地拥有更多提升(或摧毁)这个世界的能量。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刻反思我们这个社会的契约,因为劳动对一个人的身份和尊严,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建议我们要对人类劳动力减少征税,以使其与数字化劳动力相比使用成本更低;而且我们要对教育进行变革,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与机器竞赛”,而不是与它们对抗;我们还要做很多提升创业精神的事情,因为它能创造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甚至我们还可以考虑给予每个美国人基本收入保证。

两位作者认为,我们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因为我们不仅正处在经济衰退、就业下滑的状况中,还处在重塑工作间、办公室的技术风暴之中——而且这种风暴还在加倍增长。

托马斯·弗里德曼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

2014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