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操作手法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温和灸适用于各种病症。
雀啄灸
用雀啄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但不需要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施灸时,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晕厥的急救等。
回旋灸
用回旋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一般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
隔姜灸
概念 隔姜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灸前准备 大艾炷,新鲜老姜,镊子,粗针,火柴,线香,灰盒,三棱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选取新鲜老姜1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把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选取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 隔姜灸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对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症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症,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轻揉敷之,使其汗孔闭合,利于恢复。
隔蒜灸
概念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灸前准备 大艾炷,鲜独头蒜,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细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3~4壮后可换去蒜片,继续灸治。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觉为宜。为了防止灼痛起疱,可在蒜片下面再垫上一片。一般病症可在穴位上施灸,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对痈、疽、疮、疖等病症,若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而知痛者则灸至不知痛为止。换艾炷不换蒜片,每日灸1~2次。初发者可消,化脓者亦能使其速溃,促使其早日愈合。
2.隔蒜泥灸:取新鲜大蒜适量,捣成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不换蒜泥,将预定的壮数(3~7壮)灸完为止。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患者即感觉舒适。
另一种隔蒜泥灸称长蛇灸,即用大蒜泥适量,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宽约2厘米,厚约0.5厘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穴,腰俞穴数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多用于治疗虚劳。
适应证 隔蒜灸具有消肿解毒、定痛、散结的功能。治瘰疠、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多用于治疗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对疮疔疖毒、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可以解毒止痛。(临床上也有治肺痨者)
注意事项
1.大蒜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因而皮肤过敏者慎用。
2.隔蒜灸要求治疗过程出现皮肤起疱现象,因而要做到局部清洁,以防止感染。
3.本疗法一般不用于头面等部位,因治疗后可能遗留灸痕,影响容貌。
温和灸测温方法
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患者等,可以把示指和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手指测量受热温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隔盐灸
概念 隔盐灸,是一种传统的针灸疗法,即把纯净干燥的食盐敷于脐(神阙穴),上置艾炷,施灸三次。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灸前准备 大艾炷,食盐(以青盐为佳),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令患者仰卧屈膝,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食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神阙穴),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在脐周围放置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灼热,即更换艾炷。一般灸3~5壮,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本法只用于灸神阙穴,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但对急性病症则可多灸,不拘壮数。临床一般施灸5~9壮。
适应证 隔盐灸法具有回阳救逆、升阳举陷、温中散寒之功,多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痛经、淋病、中风脱证、四肢厥冷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穴区觉烫时,应告知施术者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核格外注意。
2.在施灸时要严禁灼伤,同时盐遇明火易爆,注意防止烫伤皮肤和衣物。
3.若脐部灼伤,要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温和灸的标准
温和灸应以施灸部位没有明显的灼痛感,灸后不起疱、不留瘢痕为标准,主要观察皮肤潮红的状态。皮肤潮红与皮肤敏感度及施灸的部位有关,皮肤敏感度较高人,灸的时间短、壮数少,就可达到皮肤潮红的状态;人体的背面及肢体外侧面潮红较肢体内侧面慢,且较耐温,需要灸得时间长、壮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