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没有做多大的官,却做了大学问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湖南邵阳金潭人,晚清著名启蒙思想家、史学家,生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晚年信佛,自称“菩萨戒弟子魏承贯”。父邦鲁,官至宝山主簿。
魏源幼时家道中落。性情寡嬉笑,常独坐。7岁延塾师刘之纲先生教读。读书勤奋。11岁左右随父在江苏念书,14岁回邵阳参加县学考试,获头名。此后三年县学,好读史,究阳明之学。17岁,补禀生,并授徒,学徒接踵。1813年癸酉,魏源在岳麓书院学习约十个月,参加拔贡考试。在此间受到湖湘学派的熏陶,学风上开始倾向“经济之学”。1814年随父入都,直到1816年冬离开北京。在京三年交游、教读,治汉学、宋学及《公羊》,并与龚定庵(自珍)诸公切磋古文辞。在此期间结识其后对其政治生命、 思想认识影响深远的师友如陶澍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道光年间,历任安徽、江苏等地巡抚,官至两江总督。陶澍是经世学派领袖,不仅对湖南人才影响巨大,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才都有深刻影响,是近代湖湘学派最先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人。、贺长龄贺长龄(1785—1848),字耦庚(亦作“耕”),号耐庵。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历任江苏、福建、直隶等省布政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等职,讲求经世致用,主张查禁私种罂粟和吸食鸦片,官至江苏布政使,著有《耐庵文存》。与魏源一起主编《皇朝经世文编》。、林则徐等。这些人可分三类: 宦海清流派如陶、贺;志同道合类如林、龚;学术师友类如教授他《公羊》的刘逢禄。据李汉武: 《魏源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魏源在京是否参加了议论古今上下的宣南诗社,目前仍未有定论。但他交往的这些人大多和宣南诗社关系密切,陶澍还是创始人之一。所以魏源的思想倾向是公羊学派的经世致用,这是一种新兴的政治儒学,与传统儒学讲心性道德的取向不同。经世致用学派把公羊学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联系起来,借经学议论政事,讲求微言大义,倡导改革风俗,思慕救世人才,端正学术态度。这和他的交游范围关系很大。
1819年,魏源第二次入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副贡生,未取得会试资格。1821年第三次赴考(恩科)再中顺天乡试副贡生。次年参加正科考试,终于中顺天府乡试举人第二名,取得会试资格。中举后的魏源深得陶澍器重。此后,魏源曾于道光三年、六年、十二年、十五年参加数次会考皆不中。最后一次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年逾五旬的魏源被迫再次参加会试,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又因试文稿草率,罚停殿试一年,次年补行殿试,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
魏源屡试不中的原因固然可以归结为在京时得罪权臣穆彰阿这一未经确证的原因,但从魏源的思想倾向上而言,他反对汉、宋学,依据《春秋》公羊家说,主张变革,这与当时科举考试的主旋律是不吻合的,这也是他屡试不中的重要原因。
魏源事业的转机并不在科场,而在朋友。1823年冬,原直隶提督杨芳调任湖南提督,曾教过杨芳儿子的魏源也离京南下,先回江苏探亲(其时全家已随父迁江苏),次年春入杨芳官署。
1825年贺长龄任江苏布政使,因编经世致用巨著《皇朝经世文编》需要,延聘魏源主其事。乃赴南京。期间,主要在贺长龄、陶澍幕中度过十四年(1827年春贺去山东后魏入陶澍幕,时陶任江苏巡抚)。
道光六年(1826年),魏源编成了《皇朝经世文编》,次年刊行,共一百二十卷,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类,类下又分子目。选辑清初至道光前官方文书、专著、述论、奏疏、书札等文献,入选作品反映了清代前期和中期部分学者和官吏的经世致用思想及改革图治的愿望,标志着道光年间经世思潮的形成。在此期间,魏源把多年所学用于实践,在海运、水利、盐务等方面发挥了经世之才干。
道光八年(1828年),魏源在内阁中书任舍人,与龚自珍、宗稷辰宗稷辰(1791—1867),浙江会稽(绍兴)人。字涤甫、迪甫。道光元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咸丰元年,迁御史。咸丰五年,荐举人才时首列湖南左宗棠,说: “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罗)泽南”(据《清史稿》,列传二一)。、吴嵩梁吴嵩梁 (1766—1834),字于山,号兰雪,江西东乡人。清诗人。嘉庆举人。由内阁中书官贵州黔西知州。其诗体裁仿沿六朝,而风格绮丽似温(庭筠)、李(商隐),清新委婉又与元(稹)、白(居易)相近。高丽诗人金鲁敬称之为“诗佛”,并设一龛供之。著有《香苏山馆诗抄》等。、端木国瑚端木国瑚(1773—1837),字子彝,号太鹤山人,青田县城人。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懂天文地理,精通阴阳术数之书,尤其对《易经》有精深的研究。道光十年被召进京,曾为宣宗皇帝选定陵址。道光十三年(1833),61岁考取进士,官拜内阁中书。十七年三月告老还乡,九月病故。著有《太鹤山人诗集》、《太鹤山人文集》、《周易指》、《地理元文注》等。五人共称“薇垣五名士”。魏源与龚自珍共讲匡时救弊之学,有“龚魏”之称。魏源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先人传说,为此后编《圣武记》等书积累了大量资料。
1831年父邦鲁卒,次年参加会试,仍不中。后常居南京。在两江总督陶澍幕供事。此时林则徐任江苏巡抚。魏源常至林则徐处,代其阅卷及处理一些事务。此间魏源得陶澍倚重,促成两淮盐法改革,对盐政作出了贡献。
1839年夏,陶澍卒。魏源留在两江总督伊里布幕中。次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乃投身国难。一度应钦差大臣裕谦之聘,入浙江参赞军务。兵败,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十四卷,名义上歌颂清初战功,其实是他深以鸦片战争败北为耻,试图以清初以来的武功激励民气,重振国威,抵御“英夷”,并提出了一些强国的具体建议。
1840年秋,林则徐被革职部议。魏源得消息后非常气愤,怒作“寰海”诗十一首,痛斥投降派行径,指责道光帝战和不定。次年夏秋,林则徐被革职后从重发往伊犁,在镇江会晤魏源。两人对榻倾谈,林嘱魏撰《海国图志》,赠《四洲志》等所译资料以为依据。1842年12月,魏源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后增至一百卷)。在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之道的启蒙思想家。
道光二十五年,魏源终得进士。此后,以知州发江苏叙用,终署东台县令,咸丰元年(1851年)被授高邮知州。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因维持地方秩序,得罪统兵大员琦善、杨以增。杨以不绕道递送情报为名诬奏,魏源被革职,旋受调去协助镇压安徽捻军。十一月,袁甲三奏请复魏源官职,复职后,魏源即辞职,归隐于兴化,法号承贯,手订生平著述,修净土宗。1857年(咸丰七年)3月,在杭州僧舍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