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5章 雨点打着死叶的音乐——李金发《雨》小析

20年代中期,新诗坛上既有朱自清的《细雨》,也有王统照的《烈风雷雨》。除此之外,还有李金发的《雨》。朱自清的《细雨》捕捉住了“东风里”“星呀星的细雨”,表述了诗人和“春天的绒毛”相触的欣喜,体现了诗人独有的细腻、柔美的艺术个性;王统照借《烈风雷雨》歌颂了“重行溶化”、“重行陶铸”“此混沌世界”的“人生活剧”,抒发了他如火如荼的诗情。李金发呢,作为一个不满现实,又远离人民、厌恶革命的空幻美的追求者,他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一类知识分子痛苦、茫然的心境,又以别开生面的格调、独特的艺术手法,显示了象征派诗歌意蕴深远的魅力,为新诗艺术带来了新的血液。《雨》就是这样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雨》里,“从天涯逃向此处”的雨的呻吟,唤起了“用诗笔写神秘”的诗人的痛苦,展示出一个苦闷、复杂、丰富的灵魂。诗人把“雨”写成了曾经相识的朋友,那时,“我年纪尚小”,“你湿了我的木屐儿,不拉手便微笑着去了”。干什么去了呢?“那时你欲河水骤涨”却“终于无益”。今天,这位当年雄心勃勃的故乡老友也只能“从天涯逃向此处”作“连续的呻吟”了。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遭际,却借这呻吟的雨,借对这雨的想象,倾倒出内心的苦闷。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得到:诗人要比他的“雨朋友”更多地经历了失望,更早地呻吟过了,已经陷入了“用诗笔写神秘”的麻醉之中。“雨朋友”的到来,又一次唤起了诗人的痛苦,所以他要和朋友一诉衷曲……我们也许还可以想象:一个诗人默对着淅沥的雨点,谛听着“雨点打着死叶”的“音乐”,冷寂的氛围,雨声成了呻吟声,“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心中的哭泣与之相应。诗人把雨当成了挚友,向它诉说着人生旅途的艰难,急进思想的变迁,心中血痕的增长……这首诗就是这样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诗人——一个不满现实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苦闷。这种苦闷,当然是消极的,不可取的,但它毕竟是真情实感的抒发,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首诗对新诗发展的意义,与其说是在内容上表达了一类知识分子的苦闷,不如说是在艺术表现上为新诗坛提供了新的东西。因为在中国新诗史上,以抒发知识分子苦闷为内容的作品是屡见不鲜的,但运用如此新奇的想象,把自然景物拟人化,给诗歌带来象征色彩,在表面形象的后面,蕴含着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诗歌,在那个年代,应该说是十分独特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感情作直抒胸臆的铺设(如王统照的《烈风雷雨》那样),也没有对雨进行客观的描绘(如朱自清的《细雨》那样)。诗人把“雨”拟人化了,使客观自然物带上了性格色彩、人情味儿,雨成为可以倾诉衷曲的老友。这样,主观和客观在诗中融为一体,成为了诗人内心情绪的象征。这样的诗歌意境是物我合一的,是充满了主观感情而又含蓄、蕴藉的。把读者引入这种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是主观抒发的直截,而是意蕴无穷的品味、不是客观描写的冷静,而是“花溅泪”、“鸟惊心”的熏染。诗人用新奇的想象把读者带进一个充满情感的天地,读者在这一天地中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感受到艺术欣赏的喜悦。这种将主观融入客观,使物象具有生命、富于情感的艺术手法,为新诗展现出一个新的艺术天地。

(陈建功)

李金发

轻盈而亲密的颤响,

是雨点打着死叶的事实;

你从天涯逃向此处,

做点音乐在我耳鼓里。

这种连续的呻吟,

沉在我心头的哭泣,

我愿死向这连续的呻吟里,

不用诗笔再写神秘。

我在故乡的稻田认识你,

不过那时我年纪尚小,

你湿了我的木屐儿

不拉手便微笑着去了。

那时你欲河水骤涨,

拚命从屋后的林里下来,

终于无益

鱼梁仍显出太平!

河水骤涨!有什么意思,

至多浸坏几块粟田,

你思想变迁了

终来此地作连续的呻吟。

如果认识你是故乡的一个:

我们或是老友

告诉我游行所得之哀怨,

增长此心的血痕。

(选自《为幸福而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