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3章 生命价值的痛苦思考——读李金发的《有感》

以颓废的观念审视人类的生命与死亡,是象征派诗歌一个强大的主题。法国象征派诗人为此唱出了无数凄婉愤激的歌。于颓唐的气息中透出一种对社会否定的冷漠情感,是这一类诗常有的特色。歌咏死亡并非冷落人生,诗中自有一种愤世的热情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读《有感》一诗,就不难理解李金发的心境了。

“有感”相当于传统的“无题”。李金发的这首诗就是一篇无题诗。他“有感”的是一个古老而颓废的主题:人生短促,时光不再,只能在酒与爱的享乐里消除痛苦。就主题来说,此诗的确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可言。作者没有西方象征派大师们那样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对生与死的思考也就缺乏社会意义与哲学层次的开掘。就艺术表现而言,这首诗与传统方法不同,也与当时一些新诗表现方法相异,有它独创的地方。

全诗用意象呈现或暗示情调,特别注意意象的色彩感与鲜明感。开头和结尾两节复沓出现,一开一阖,是全诗主题的呈现部。意思很简单:人的生与死近在咫尺。可是作者没有走捷径,像古代诗人那样直接地抒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很有现代感,他以一个新奇的富于色彩感的比喻暗示了这一思想情调:“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秋天肃杀,红叶如血,飘落地上,这一自然现象被诗人用做明喻,想象它如生命的凋零,溅于脚上的是殷红的鲜血。这个意象十分鲜明,它衬映和强化了后面一句主题:“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诗人用直喻呈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死神唇边的笑”这个非常美丽的想象,暗示了诗人一个颓废的彻悟:人的生命和死神中间的距离是这么近在咫尺,生命是多么短暂啊!这个暗喻和前一个“残叶溅血”的明喻,如电影中两个迭加性的镜头,接连推到人们眼前;诗人的情调就在这意象的迭加中,呈现一种可触可视的强烈的印象。

中间两段诗,是这首生命感叹曲的展示部。心境凄凉,月色也为之变化。一种苍凉之情浸透诗中,所以诗人用了“半死的月下”来状写当时的景物,这里已经渗入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怎么办呢?那就在酒与爱中尽情享乐吧。在苍白的月光下,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破裂而嘶哑的声音,随着秋夜的北风飘散而去了。下边是写在爱情中寻求慰藉:“吁,/抚慰你所爱的去”,即投入爱情的怀抱。打开窗户,让你恋爱的对象进来,投入到你的怀抱中来,也许她会因此而“羞怯”的,那又有什么关系,你就以自己的勇敢“使其羞怯”吧。她是远道而来,奔波的“征尘”已经蒙上她可爱的眼睛了。这“征尘”也许是实写,也许是一种情态的暗示和象征。

诗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内心又对自己生命的态度感到深深的矛盾。以酒与爱来消磨时光,但这就是人生的真正追求吗?不甘沉沦,也不甘自弃的心理,终于使他发出了这样痛苦的疑问:“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羞怯”与“愤怒”,指爱情的沉醉与发泄的痛苦,诗人似乎在问自己:生命就应该在这种“羞怯”与“愤怒”中度过吗?

一个年轻人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充满矛盾与痛苦的思考。诗人没有为自己找到答案,也并未想找到答案。于是全诗结尾又回到生命与死亡的主题上来: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

这首《有感》,显示了一个年轻的象征派诗人以意象暗示情调的努力与才华。读了这首诗之后,那种颓废的情调已经十分淡漠了,而那“残叶溅血”、“死神唇边的笑”、“半死的月”、“征尘蒙其可爱之眼”这些意象,却令我们感到新颖,久久不忘。甚至你闭目凝思,诗人于消沉中那痛苦愤激的形象,都会矗立在你的面前……象征派诗人追求的艺术魅力,不就在这种暗示的功能吗?

诗的形式服从于诗的情调。在一定的意义上,形式的创造已经是诗歌内容的一部分。这首《有感》,采用近于“楼梯式”的短句法,本身就和诗人的片断感受与痛苦的情绪密不可分。有些短句又用新颖的断句法,如“溅血”是一个词,诗里故意割断排列,把“血”字放到前边去了;“死神”也不紧接“便是”这一动词而另提一行;“唇边的笑”这一个偏正词组被硬性分开,把“的笑”放到后边另立一行……这种断句法,不是无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而是有意地安排一些意象的位置,被放在前边的“血”、“死神”和“笑”,都是为了以形式的新奇感给读者造成一种强烈印象,增强这些意象在读者感受中的嵌入效果。这种断句法,是西方现代派诗常用的,李金发较早地进行尝试,也是对新诗传达情感手法的一种扩大。全诗首尾两节的重复出现,不仅加强了作品的音乐美,也使诗的主题得到更强的表现。李金发的《有感》是打破了传统表现方法的一首优秀的诗篇。

(孙玉石)

有感

李金发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半死的月下,

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选自《为幸福而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