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并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

编写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书系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2001年底,本书系的第一批课题确定。选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参考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相关课程安排。课题的酝酿和作者的聘请反复征求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并直接得到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第一批选题的作者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学推荐的,他们已经在所属学校成功地开设过相关的通识课程。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不少还是学科带头人,科研与教学工作本来就很忙,但多数作者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聘请,宁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挤时间保证这套书的完成。学者们如此关心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大业,应当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所邀请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是请“大家”来讲“通识”,所以命名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其意图就是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而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个图书品牌。

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既能满足社会上读者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课的建设,从而联合更多学界同仁,一起来努力营造一项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

这是一本写给青年学生看的书,也是写给所有关心青年健康成长的教师、家长、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看的书。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社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青年的健康成长历来都是最受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课题。

作者在大学教授心理学二十多年,也担任硕士、博士生导师,开设《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多门应用心理学课程。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青年学生在成长中提出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因此,非常想从心理和教育立场探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大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处在青年期后半段。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迈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体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由社会我进入心理我充分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由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到了解自己与他人或社会关系,进而认清人生意义,看清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时期。青年期所处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注定其发展不可能是坦途。作家狄更斯(Charies Di ckens,1812—1870)在他的《双城记》中这样描述青年期:“它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它是智慧的时期,也是愚蠢的时期;它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它是光明的时期,也是黑暗的时期;它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失望的冬天;我们前途有着一切,我们前途什么也没有;我们正在直趋天堂,我们也正在直坠地狱。”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时代的急剧转变,青年人在思想上、观念上、态度上及行为上、需要上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变化。尤其是大学生,是经由教育选择获取成功的一个群体,是青年中独特的一个群体,其对于自我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都不同于一般青年。他们在面临诸多的机会和挑战,例如深造、择业、求偶、交友、发展、自我实现等时,往往有冲突、有矛盾、有挣扎、有渴望。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无疑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提起“心理健康”几个字,一些人会马上联想到“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疾病”,会误认为这本书是写给心理不健康的人看。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不科学的观念,是一种误解。心理健康的目标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针对心理不健康人群的心理障碍矫治和针对广大人群的心理疾患预防属于心理健康的消极目标。心理健康的积极目标则是面向全体人群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自我实现的保证,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条件。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本质要求是开发潜能、促进成长。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考试的压力,学校只重视学习,教师的注意力也主要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取得好成绩,很少着眼于情绪、意志、自我形象和性格的培养。有了优异的成绩并不等于懂得控制情绪、了解自己、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和环境的新变化,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发展等种种课题,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来自于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各种矛盾与自身成长发展中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极易产生心理困惑。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轻则影响学习效率,重则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此外,由于现代化激流的冲击,以及人际关系表面化浪潮的压力,使得现代大学生的动机需要、亲和需要、受人尊重、社会接纳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表现得更为强烈,对未来都有相当高的期望。青年对未来有期望在本质上是一件好事,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如果实际的发展不能符合青年的期望,势必使其产生挫折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并可能间接影响社会的安宁和稳定。因此,帮助青年把握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有恰当的期望、有健康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应对社会的变化变得特别迫切和重要。

作者从1980年代中期起在清华大学为广大青年学生开设“青年心理学”,1990年代中期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至今,心理健康课仍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因为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以直接回答或者探讨大学生最关心和最想解决的问题,成为他们成长的好伙伴。有学生告诉我,从大一开始就想选修,但一直选不上,到了大四还是选不上,只好旁听了。也有学生告诉我,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将成为他一生的案头必备书籍,因为从中可以找到许多人生的智慧。每每听到这些,我心中都非常感动,也更增强了讲好这门课的信心和决心。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邀请我编写《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为了增加可读性,本书没有按照教材的章节编排,而是针对青年学生成长的课题,选择了部分主要内容。其中每讲都是独立成章,读者可以随意从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开始阅读。由于篇幅的原因,不可能回答青年学生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感谢南京大学费俊峰老师在书稿编写过程中付出的辛劳,我们愉快地合作完成了书稿。也感谢所有的同行,你们的研究给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能够分享你们的成果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衷心希望所有的青年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樊富珉

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2006年8月

§§第一讲 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