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越简单越好(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好的愿景让管理事半功倍(3)

【树立危机意识】

青蛙在温水中之所以没有危机感,不在于它缺少危机意识,而在于它根本就没想到水真的会煮沸。

其实,许多企业如同沸水中的青蛙,危机隐患已经存在了,但是还以为形势一片大好呢!因此,在管理上营造危机意识,建设一种危机文化便显得尤为紧迫。

在企业里,领导者常常会采用末位淘汰制来营造危机。这样,每名员工都会努力工作,以求在考核的时候不被炒掉。

在海尔,流行的一句话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海尔为什么会有这种紧迫感呢?这还要归功于张瑞敏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办法的实施。所谓三工转换,是指全体员工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种,分别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工龄补贴、工种补贴、分房加分),并根据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进行动态转换、全厂公布。公司内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业绩突出者进行三工上转,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合格员工转为优秀员工;不符合条件的进行三工下转,甚至退到劳务市场、内部待岗。退到劳务市场的人员无论原先是何种工种均下转为试用员工,试用员工必须在单位内部劳务市场培训三个月方可重新上岗。同时,每月由各部门提报符合转换条件的员工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然后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和最后公布。这样,员工逐步培养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职业意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一部分员工三工上转,成为优秀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典型的转换历程往往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到生产一线、市场一线等部门锻炼一年,在这当中,员工都是试用员工。见习期满后,由人力中心公布事业部所需人数及条件,本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岗位,如果经考核合格,则可以正式定岗,同时转为合格员工。在合格员工的基础上,历时三个月,如果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评为标兵、获希望奖等,可以由部门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并交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发给当事人转换回音单,通知其已转为优秀员工,并在当月兑换待遇。通过三工转换,员工的工作表现被及时加以肯定,解决了员工在短时期内得不到升迁,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在海尔集团内部,三工的比例保持在4:5:1,提升这种比例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了员工的忠诚度。这个制度比较有效地解决了“铁饭碗”问题,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和进取精神,使企业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在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用工制度中,员工的使用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

“三工并存”1993年7月在海尔刚实行时,是真正引起轩然大波的一场改革,人人心里都引起了极大震动。

“三工并存”要解决的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指的是大锅饭体制时间太长,绵延40多年;“大”是说它牵扯每个在职员工的利益;“难”难在受许多条件制约而无处着手。政府官员和过去的厂长对此深感头疼,因为胆子再大、思想再解放也得找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这就是在现行体制下如何建立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机制问题,说白了就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

“铁饭碗”不打破行不行?不行。几乎每个海尔人都明白,按照传统人事制度,员工只好与企业共同消亡,但每个员工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通过许多事情的证实和管理部门的大量解释,员工终于明白了“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并不是置人于死地,而是让大家一起承担起把企业建设得更好的义务和责任。而且新的管理办法对老员工还有明确的保护措施:有10年工龄的员工不在辞退之列,对确有困难的老弱病残者,必须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海尔员工都开始关心企业,努力实现海尔的目标。

建立这样严格的员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给员工们带来了危机意识,从而,使公司更有挑战危机的信心。

【铸造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它对企业发展的目标、行为有导向功能,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对企业的个体也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改善员工的精神状态,熏陶出更多的具有自豪感和荣誉感的优秀员工。

那么如何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呢,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企业的文化就是自己的文化,自己设定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制度,员工就应该照葫芦画瓢。不管这个瓢是圆是扁,作为下属只管照样子画就对了。如果有什么疑义那就是对领导的不忠,对企业的不忠,就该受到惩罚,甚至走人。

事实似乎也确实如此。长此以往,企业就形成了以老板文化为核心的奴化式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企业里,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共同基础不是真正的精神内核,不是共同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观,而仅仅是薪水而已。

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凝聚力和创造力。没有了凝聚力的企业还能坚持多久?还能走多远?

正确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而每个员工都应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完善者和体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若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头或者纸上,仅仅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强制员工遵守,不能称其为企业文化。

正确的企业文化能成为员工的自觉之物,形成一种强大的自然整合力。实际上,文化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它的自动整合功能,它强大得无须再强调或者强制,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精神,从而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只有达到这种程度,一个企业的价值理念体系才可能被称之为企业文化。

一位教官向一班学员讲课时,给学员出了一道题目:“现在由你来领导本班,让大家全部自动走出室外,切记!要大家心甘情愿!”

第一位学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回到座位。

第二位学员对全班的学员说:“教官要我命令你们都出去,听到没有?!”全班没有一个人走出室外。

第三位学员是这么做的:“大家都听好了,现在教室要打扫,请各位离开!”但仍然还有一部分人留在教室内,值日生在待命扫地。

第四位学员看了纸片上的题目一眼后,微笑着对大家说:“好了,各位,午餐时间到了,现在下课!”不出数秒钟,全教室的人都走光了。

让别人为自己做事,而且是心甘情愿,该怎么说、如何说,都是一门艺术。用权威来压人或者讲大道理来说服,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将自己的目的和对方的意愿或者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和员工建立起共同的信念,谈何利益相关?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牵引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引导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目标的。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让员工全心全意地热爱、信仰、遵从企业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是强制其全盘被动地接受,而是让他们参与进来。只有员工自己参与了,有关员工的切身利益、自身目标和企业的利益、愿景目标达成一致了,员工才会从心底到行动都接受、认同企业文化。

既然洗脑是权宜之计,那什么才是建立好的企业文化的正途呢?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努力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以长期雇用为出发点,以外部劳动力市场为依托,强调对员工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开发,重视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注意公平合理性,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利合作意识以及一般员工的参与意识,才能得到员工的信任并最终留住员工。然后,在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上,注意积极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总体上,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1)企业在制定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时候,都必须树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并坚持将这一观念贯穿于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中。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必须承认,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他们不仅值得信任、需要被尊重和公平对待、能够参与决策,而且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发挥全部潜力的内在动力。

(2)努力贯彻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用政策。企业在招募和挑选新员工时就应当注意执行以价值观(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价值观)为标准的雇用政策。利用精心组织的面谈等手段判断和确定求职者的价值观(如追求卓越、合作精神等)与企业的主导价值观是否一致。

(3)为员工提供就业保障和相对公平合理的报酬。首先,企业尽量避免因外部原因随意解雇员工,从而为员工提供一种长期的工作机会。其次,企业为员工提供包括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奖金和额外福利在内的一整套报酬,并且使员工有机会分享企业的利润。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要促使员工将自己看成是企业共同体中的一员。

(4)通过工作组织形式的调整和参与管理,在员工中创造一种团结合作和共同奋斗的价值观。这包括:建立企业与员工进行双向沟通的正式渠道和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确保员工受到公平对待,并切实保障雇员享有参与管理的机会。

(5)制订各种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努力满足员工的各种自我实现需要。不仅保证员工有机会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和能力,而且为员工个人提供长期发展的机会,注意从长期职业生涯的角度来帮助他们设计、实践个人的职业目标。为此,企业应致力于广泛运用工作轮换、在职及脱产培训、内部晋升、组织团队、绩效评价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各种手段来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

通过建立正确有效的企业文化,可以构筑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进而改变落后的、消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于是,文化的激励功能就能够发挥出来了,进而就能转化成无往不胜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