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骆宾王
骆宾王(640?~?),唐代文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所终。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诗表现政治抱负,多悲愤之词。着有《骆丞集》。
“初唐四杰”年辈虽不同,但在文坛上却是桴鼓相应的。他们处在唐诗的开创时期,以其年少而才高,正式揭开了唐诗的序幕。他们都是“以文章齐名天下”,也都是失意之士,都有着浪漫的性格和行为。虽然当时颇受“浮躁浅露”之讥,可是他们的才华以及悲惨的身世遭遇,却赢得了后人不少的同情。其中给人印象最深、轶事流传最广的,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是一位神童,7岁那年,有一次他在水池边玩,有人指着池中鹅群让他作诗,他略作思索吟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众人大吃一惊,都称赞他是个神童,其实大家开始让他作诗只是想为难一下他,谁知他思维竟如此敏捷。
骆宾王童年时代虽有神童的美誉,但家中的光景不好,日子过得很苦,在他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他因为少有才名,被道王李元庆招为府属,李元庆当时为滑州刺史,后历任徐、沁、卫三州刺史,道王府中官吏众多,骆宾王在这里并没有受到重视,只是白白耗费三年的光阴。后来朝廷诏令各地举荐人才,李元庆先让他自己陈述自己的才能,然后启表上奏。这本来是他上进的一个极好机遇。可是他却给李元庆上了一道《自叙状》,说自己才疏学浅不值得吹嘘卖弄。骆宾王的这一行动大大出乎李元庆意料之外。
这种恃才傲物的文人作风,在官场上是很难立足的,不久骆宾王就离开了李元庆,到30岁的时候还是个平民百姓。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齐州各界推荐骆宾王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表文给李治的“封禅”典礼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话,但它却起了作用,以后骆宾王就被擢为奉礼郎了。虽然奉礼郎是个小小的闲职官,他还是做不长。咸亨元年(670年),他因故被谪贬,从军西域。过了两三年,才从塞外返回,又到四川去从军,为洮州道大总管李义掌管书檄。
离开四川以后,骆宾王作了武功县主簿。上元三年(676年),裴行俭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聘骆宾王为掌书记,骆宾王以母亲年老推辞。就在同一年又调任明堂县主簿,写下当时以为绝唱的代表作——长篇歌行《帝京篇》。不久母亲去世,骆宾王住在长安郊外洲浐河之滨为母服丧。服丧期过后,补长安县主簿。仪凤三年(678年),迁侍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当的最大官。不过好景不长,在这年冬天,有人诬陷他“坐赃”而被捕下狱了。在狱中,他苦恼不已,又是做诗,又是写赋,借以自解,在坐牢诗中有一首《在狱中咏蝉》写道: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托物寄兴,感慨万千,表达出了他一片沉痛的心情。
过了一年后,因为改元,骆宾王被赦免出狱,他写下长达1200余字的长篇歌行——《畴昔篇》,讲述自己游历和坎坷的遭遇,对前半生做了一个总结。他认识到,自己的大半生努力,只落得“丈夫坎坷多愁疾,契阔迍邅尽今日”。他也改变了热烈追求功名的愿望,“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所以,出狱后,尽管他当上临海县丞,但他情绪低落,不久,辞官归隐。
嗣圣元年(684年),他客居扬州,遇到了自眉州刺史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元勋徐懋功的孙子,少年时代就跟随徐懋功征战,徐懋功是一位比较有名气的将军,历太仆少卿,袭封英国公。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死去,太子李显即位(即中宗),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帝(即睿宗)。李旦实际上是个傀儡,政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一方面推行一些开明政策,一方面在朝廷里重用武氏的亲信。这就引起了一批大臣的不满。武则天用残酷手段进行打压,使矛盾更加尖锐,终于在次年爆发了一场武装冲突。徐敬业与监察御史薛璋等人,以“匡复李唐”为名,在扬州起兵,公开反对武则天。当时响应者不少,旬日之内,就聚众10余万。骆宾王和徐敬业反武目的各不相同,武则天政权与他也没有直接关系。他参与起事,是由于长期以来不得志,特别是他亲身受到一些迫害与压抑,对李治和武氏政权的不满。他的反抗行动,则是他长期郁积下的愤懑情绪的爆发,是他对社会的一种不满的抗争。他在扬州写的着名的《讨武氏檄》,历数武则天罪状,详细说明起兵的原因。这篇檄文气势不凡,极富煽动性,影响很大。据说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开始并不在意,当读到后面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霍然而起,问是谁所写的。左右告诉她是骆宾王,她感慨地说:“如此贤才,没有被朝廷所用,这是宰相的过失。”
尽管骆宾王把义军描述成“铁骑成群,何功不克”,但在武则天派来镇压的30万大军面前,众寡悬殊,加之战略上的失误,两个月后就被打垮了。骆宾王跟着徐敬业等仓皇出逃,没有谁知道他的下落。
骆宾王虽然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但他的作品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和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文坛上人们还是或多或少的留有六朝形式主义风气,一提笔就不自觉地落进堆砌造作、华丽的词藻堆里去了。骆宾王的作品虽然六朝余风未尽,但他着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比较真实,展现出新的面貌。如《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他对古代英雄侠客的深切向往,激昂慷慨的心情,在寥寥20字中,跃然纸上。
又如《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是他在扬州时所写,不但朴实精练,而且气度雄浑。
可以看出,骆宾王把诗歌的题材扩大了,江山边塞都落入了他的视野,他的诗还很注重格律和形式。后人所谓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就是从他们手里开始形成的。因此,他与其他三人(四杰),建立了开启一代诗风的历史功绩。杜甫曾经在诗中赞道: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说他们像江河一样万古不废,这是比较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