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贝多芬(6)
贝多芬十分清楚,要想割断孩子与母亲的联系十分难。但还是希望孩子少受不良母亲的影响,他尽量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去学校看卡尔。每逢学校放假,他也总是早早地把卡尔接回到自己家中,并挤出时间陪卡尔聊天和做游戏。
贝多芬为卡尔的成长可谓费尽了心力,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宝贵的时间,但不争气的卡尔还是让他失望了。
不久,据校长反映,卡尔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自认为自己是音乐家的孩子,不仅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且还纠集一些社会小青年一起吸烟、酗酒、追女孩子。
听了校长的汇报,贝多芬惊愕了。卡尔难道会像他的爷爷那样?不行,绝对不行,贝多芬立刻感到一种父辈的沉重的责任感压在自己的肩头。他立即决定把卡尔接回家,亲自教育他。
从寄宿学校回来后,卡尔表面上接受了贝多芬的教育,但是从心里讲,他不愿意接受伯父对他的管教。
可是,母子亲情是人间最宝贵的感情。但是,贝多芬不希望母子见面,是不希望这对母子经常相见而导致卡尔走向沉沦啊!他悲伤,他气愤,他忽然觉得周围的人们都在愚弄自己,欺骗自己。因为他在这些人眼里不是音乐家,而只是一个聋子。
作为一个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贝多芬有许多崇拜者,对于音乐爱好者的热情,他也总是报以热忱的回应。
一天,贝多芬回到家后,发现桌子上面放着一封信,信封上笨拙地画着五颜六色的花球球。贝多芬好奇地抽出信笺一看,原来是一个叫爱米莉的小姑娘写给他的,这是他的一个崇拜者。
看到小姑娘的信,贝多芬开心地笑了。这使贝多芬在长久的寂寞之中感受到一缕温暖,这带给他一些慰藉。
于是,他开心地拿起笔给自己的小崇拜者复信。
在这封信中,人们能感受到贝多芬对他的先辈海顿、莫扎特是非常尊敬的。同时,信中也集中表达了贝多芬在艺术上的追求。如今,这封信已成为人们研究贝多芬的重要资料。
贝多芬刚刚放下笔,仆人递进来一张名片,上面写着: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一听到威名远扬的歌德先生亲自来拜望自己,贝多芬不禁激动得心跳不已。
歌德比贝多芬大21岁,很早就被推崇为欧洲惟一的诗圣和剧圣。他的诗剧《浮士德》、悲剧《爱格蒙特》和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家喻户晓。他住在德国中部的威马,担任着宫廷枢密的顾问官,地位相当高,应该说,从少年时,他就十分崇拜这位文学上的巨匠和思想上的伟人。
不一会儿,一位身材高大、气度不凡的老人走进了房中。
可是,说起来令人伤心,歌德说话的声音,贝多芬一点也没有听见。
他的耳朵,已经听不清楚别人说话的声音了。
歌德没有法子,只好把他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和贝多芬笔谈。
19世纪欧洲的两位艺术巨人,就像两颗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的行星,终于在这里相会了,贝多芬心里如海潮翻滚,歌德胸中似大山蒸腾。两个人秉烛夜谈,从个人的创作情况谈到生活环境,又从当前的艺术走向谈到了德国的局势。彼此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送走歌德以后,贝多芬的心情还是十分兴奋,不能平静下来。黄昏来临了,晚霞像火焰燃烧了半个天空。他走出房间,来到院中朝四周望去,只见在夕阳中,树林、灌木丛和高高的山丘上,都投射出长长的影子来。太阳隐没在山后,一颗颗星星在天空中熠熠发光。
注视着天际闪亮的星星,贝多芬的脑海中又浮现出白天见面的情景。歌德那些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诗句,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没想到少年时想也没敢想的事情竟然发生了。这真是美好而幸福的一天!
与贝多芬的会面,也给歌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深深赞叹这位充满活力的艺术家。
此后,歌德一次又一次来到贝多芬的寓所,有时候听听贝多芬弹钢琴,有时候两个人一起去郊外散步。
一天早晨,他们两个人像往常一样,正挽着手缓步走在一条遮阴蔽日的小路上,忽然迎面走来了一群人,其中包括皇后和公爵们。
歌德挣脱开贝多芬的胳膊,大步退到路边,将帽子拿在手中,深深地向他们弯腰鞠躬。一直恭候他们从自己前面走过,才肯抬起头来。
可这时,贝多芬早已经背着手,大摇大摆地从这些大官员们中间穿过。那些皇家贵族,果然让路给他。当这些人们在一旁为他让路时,他才轻轻掀动一下帽子以示礼貌。贵族们都向他致意。闯过去之后,他才在一旁站住,等候在后面向皇后等人鞠躬让路的歌德。
因为这件事,他们的友谊也就到此为止,没有再进一步地交往下去。
两个艺术天才的友谊刚刚开始就这样结束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爱列奥诺莱夫妇的到来,使得贝多芬一向冷清的屋子里热闹了起来。但听到白朗宁夫人去逝的消息,贝多芬非常悲伤。
贝多芬回想起,当自己失去母亲的那些年月里,白朗宁夫人就像亲生母亲一样,安慰他、鼓励他、帮他振作起来,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在白朗宁家里,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现在,他再也看不到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再也听不到她那温柔的话语,这怎能不让贝多芬哀伤、难过呢?
聊了一阵子之后,贝多芬请夫妇俩吃饭。这位身心疲惫的音乐家,在与爱列奥诺莱夫妇相处的过程中,又一次感到了家的温馨。
在以后的岁月里,贝多芬一直带着这相聚的快乐跋涉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这欢乐是他前进的动力。
1822年11月,贝多芬的歌剧《斐德列奥》决定要在克伦脱那德耶剧场演奏。在公演之前举行彩排演习,贝多芬担任总指挥。
可是,让人们惊讶的是他的指挥棒,简直是在那里乱比划。歌、管弦乐团,也都乱作一团。由于歌唱与伴奏不能配合,歌唱演员一时手足无措。
贝多芬就发起火了,跺着脚大声怒吼,像一头咆哮的狮子。他在跟自己咆哮,他要战胜自己。
贝多芬在跟自己较劲,又把他手里的指挥棒舞动起来。可是,歌调和曲子还是配合不好。
舞台上的人们都了解,贝多芬的耳朵已经完全不听使唤了,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大家都觉得,必须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让他面对他自己。
可是,这难免会使贝多芬伤心,谁都不忍心这样去告诉他。
虽然这不是一次公开的音乐会。可是,贝多芬挥舞指挥棒与音乐倾心交谈,却是最后一次。
《斐德列奥》在11月3日的夜晚隆重公演了。可是,音乐会上却没有贝多芬的影子,没有他那挥洒自如的指挥。
他一再不停地想要自杀。可是每到真要去死了,总会想到自己还可以作曲,便打消了自杀的念头,继续写他未写完的大乐曲。
他用了6年的时间,在1824年3月完成了一部在天主教仪式中使用的弥撒曲——《庄严弥撒曲》。这是为他的恩人,荣任奥尔密滋大主教路德尔大公精心创作的。
另外一部是《第九交响曲》,1815年开始写草稿,他决心要创作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乐曲。他把着名诗人西拉的《快乐颂》搁在最后,好使这部作曲既可以合唱,又可以保持交响曲的风格。
这一时期,贝多芬接受了医师的劝告,在温泉地区疗养。同时,他又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创作。
接着,贝多芬又在第二年完成了至今为人们所赞叹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又被称为《欢乐颂》。
也许《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最长的一部作品,演奏起来,需要1个小时20分钟长时间的乐曲,从长度上就够伟大了。
另外,《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在艺术上的一个大胆尝试,他把合唱与交响曲融合成一体。因此它被称为“合唱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在悲哀的命运中,在生活的苦闷中,以及许多挫折中,打造的第一部充满庄严与喜悦的胜利的大乐曲。
总谱完成以后,贝多芬曾打算首先在柏林上演这部新作,因为他觉得,维也纳人此时正迷醉于罗西尼的那些充满轻松的气氛之中,而柏林人也许会更理解他的艺术。但消息一经传出,维也纳的一些艺术爱好者和资助人立即联名给贝多芬写了一封措辞诚恳的信,信中说:
虽然您的名字及您的作品属于整个人类,属于任何一个崇尚艺术的国度,然而奥地利有权首先将其作为自己的财富。奥地利人并未忘记,在故乡的怀抱中,海顿和莫扎特已创作出流芳百世的杰作。他们也欣慰而自豪地意识到,在祖国神圣的土地上,他们的名字和您的名字作为音乐王国桂冠的象征而闪闪发光。为了爱好艺术的公众,请在维也纳演出这杰出的完美之作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贝多芬终于改变了计划,准备在维也纳举办这次音乐会,并首次上演自己的两部力作:新作《庄严弥撒曲》选段和《第九交响曲》。
决定一经做出,演出的准备工作立即紧锣密鼓般地开始了。声乐排练的地点就在贝多芬的家里,交响曲的合唱部分由两位男歌手和两位年轻的女歌手担任。
1824年5月7日,演出还差半个多小时才开始,整个克思腾托剧院已经座无虚席了。
当晚的节目单上,写明总指挥由乌姆乐乌夫担任,并说明由贝多芬亲自担任总指导。
6点钟,当幕布徐徐拉开之时,贝多芬和他的总指挥乌姆乐乌夫一前一后地走向舞台。这时听众席上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贝多芬与乌姆乐乌夫两个人都身穿黑色燕尾服,洁白耀眼的衬衣,两个人的手上各拿着一根亮闪闪的指挥棒。他们微笑着向全场深鞠一躬,然后同时转身站到两个并列放置的指挥台上。
音乐声响起来了。这是雄壮嘹亮的序曲《向大厦献礼》。在接下来的演出中,《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曲》以其雄浑的气势,优美的旋律,使在场的每一个听众陶醉。
尤其是《第九交响曲》的演奏,使每一个听到的人,都感动得不能自已!当全曲告终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接着,就轰然响起一阵阵拍手声,欢送贝多芬出场。
对于表演表示成功祝贺的掌声,一共有5次之多。热情的听众以这种形式欢呼。
由于超过了规定的3次为限,到第五次拍手的时候就被警察制止。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啊!
虽然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但可怜的贝多芬却仍旧沮丧地坐在管弦乐席位上,绺绺白发垂在额头,凝望着乐谱。
疯狂的听众闹得惊天动地,但对贝多芬来说,只能以沉默对待。
这时,一个女高音演员觉察到这一点,就让贝多芬面向舞台看,好让他亲眼看到听众在挥舞着帽子和手帕向他喝彩的盛况。
贝多芬回过头来,面对着听众时,才发现了这热烈的场面,他一时慌了手脚。过了一阵子,他才笨拙地躬身谢幕。
欢乐与陶醉总是短暂的。这样一个盛大的音乐演奏会,门票的收入,却只有2000古尔甸,扣除各种费用只剩下420古尔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