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贝多芬(3)

贝多芬真是感激,简直像要飞上天去那样地高兴。

音乐会上,贝多芬自豪而略带腼腆地献上了他的两首康塔塔新作中的一首。

海顿听后大加赞赏,选帝侯答应瓦伦秀太莫伯爵和海顿的请求,资助贝多芬去维也纳留学。

贝多芬简直像是在做梦,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他梦寐以求的竟会这么容易实现了,所以,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很体恤他的这个侯爵,在两年前就已经接受了贝多芬的请求,让他的父亲约翰退休后支领半薪,并将薪水直接发给贝多芬,作为维持他们家庭的生活费。现在,甚至又答应了帮助贝多芬到维也纳去留学。

这是1790年12月的事。

不过,不能说走就走,因为家里面还有一位颓丧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

贝多芬决定让大弟弟也成为一个音乐家,所以,就找一个学习音乐的地方把他安置下来。至于二弟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生意,所以贝多芬就让他去一家药房当学徒。另外,又雇佣了一位妇女来管理家务。

经过两年的准备,这位满怀希望的青年又踏上了去维也纳的旅途,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求学旅行。

在与亲人、友人分别之际,爱列奥诺莱将一个小纸条塞到了贝多芬的手里。纸条上写的是赫尔德的几行诗句:

友谊,是多么的可贵,

升起时,就像黄昏的影子,

直到生命之光的泯灭。

贝多芬深深铭记了这几句话。这就是波恩向他的告别。维也纳从此成了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爱与恨,生与死的舞台。他在这里一直演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与维也纳阔别整整5年的贝多芬,又踏上了这条通往艺术圣殿的旅途。兴奋的心情与思乡的离愁混杂在一起,真让贝多芬感慨万分。

到达维也纳后,贝多芬选择了一间简陋的小屋住下。一安顿好,贝多芬就去请教海顿了。

海顿见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十分高兴,他极力推荐贝多芬在一场重要音乐会上登台献艺,一展自己的才华。

这会儿,坐在海顿陈设简朴的客厅里,贝多芬忐忑不安。他在想:自己出身卑贱,名气又不大,却与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大师们一起登上这欧洲最辉煌的乐坛,这会不会被别人斥责为狂妄?

海顿大师看穿了贝多芬的心思,和蔼地激励他要勇敢地迎接挑战。

回到阿尔札巷自己租住的那间小阁楼上,贝多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小阁楼上的灯光从黄昏亮到了黎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贝多芬的勤奋努力和他良好的天资决定了他在这座音乐城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贝多芬的名字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日子一天天平静地度过,那场音乐会掀起的狂热不久也被人们所淡忘了。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每天都有音乐会在此举行,作为那场音乐会的非主要演员,贝多芬此时的名气还不算什么。这一点,贝多芬本人心中有数,自己的未来还要靠不懈地去追求。因此,他决心继续钻研,虚心地向海顿老师学习。

可是,作为一个乐坛巨星的海顿,除了教学作曲之外,还要举行演奏会,时常忙得分不开身。因此,很难抽出时间给他做个别指导,也没有办法满足贝多芬的求知欲。

贝多芬曾对老师表示过不满,说总是用陈旧的东西和教条的方法来教他,海顿听后,苍老的脸上浮现一抹寂寞的微笑,他告诉贝多芬,他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让贝多芬尽管顺着自己所认定的道路勇往直前。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贝多芬的才气胜过海顿。尽管他一直被埋没在波恩,可是,他的音乐才能,即使到了人才济济的维也纳,也绝不会落在别人后面。

即使这样,贝多芬也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这位老人。相反,为了不使海顿有想法,贝多芬瞒着他,又开始向约翰·辛克先生学习对位法理论。但是,等到把想学的东西统统学会了之后,他对辛克又有了不满的感觉。

个性倔强,而且又充满了求知欲的贝多芬,可以说绝对不是一个老实的好学生。

辛克机警地发现了这个苗头之后,就给他引见了阿布雷兹先生。

于是,贝多芬又去跟一个新老师学习了。

阿布雷兹老先生,是教过贝多芬的几个老师中要求最严格的一位。

他从最初的单对位法开始,一直到三重对位法,不停地灌输给贝多芬。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贝多芬那独具一格的天分,使得他对于那拘泥于陈旧形式的研究感到不耐烦。他很想去开拓一个新的形式,一个新的境界。

贝多芬跟随一个又一个老师作曲,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习是紧张的,就连父亲约翰的去世他也没能够回到故乡去,他只能站在那间租金为14弗海林的小阁楼上,手划着十字,默默地为自己那可怜的父亲能够升入天堂而祷告。

父亲去世之后,家庭抚养费继续发放,侯爵顾念贝多芬正在求学,所以就采取了这个富于人情味的特别措施。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缘故,1794年,法军入侵波恩,侯爵战败弃城而逃。因此,这使得贝多芬的留学费用以及家族生活补助费,都没有了着落。

在这种情势之下,他只好自己来想主意了。

幸运的是,贝多芬的钢琴演奏受到了贵族社会和社交界的欢迎,这使得他有了一笔较为稳定的收入。

过了一些日子,贝多芬就从郊外的住处,搬到了一幢豪华的住宅里。这所住宅的主人就是极其富有的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亲王把贝多芬介绍给出席沙龙聚会的所有客人。

沙龙里响起了一阵并不怎么热烈的掌声。装束入时,系着红色领结的贝多芬微微地向在座的人点了点头,坐在钢琴前,他打开了自己感情深沉的心灵画卷。旋律在贝多芬的手下由甜美而又转为惆怅抑郁,随后又转为温柔动人的情调,最后复归于欢快乃至诙谐的调子。他给每个音乐形象都赋予了某种性格,使它们具有热烈的感情特征,因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那独特的东西和自我感受。几乎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受,这首幻想曲真是弹得棒极了。

沙龙里的人们都惊奇地倾听着震动人心弦的音乐。它不再是莫扎特式的温文尔雅,坐在钢琴前面的,简直就是一团热情的火。在他那有力的手指下,这架钢琴像是时而欢呼,时而悲叹,时而咆哮,最终又归于温柔。

贝多芬还沉浸在乐曲中,呆呆地坐在凳子上。如潮的掌声,一阵阵喝彩声响彻大厅四周。

不过,贝多芬并没有就此感到满足。他总想踏上维也纳的舞台,好使自己的音乐让更多的人欣赏。

到维也纳后的两年半,贝多芬终于实现愿望,有机会到他所向往已久的白尔格剧场演奏他自己的作品。

当演奏计划正在进行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挚友潘格拉来访。他为贝多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并告诉他将与爱列奥诺莱结婚的消息。

贝多芬听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怅惘,他很想说声恭喜,可是,话还是没有说出口。

演奏会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要踏上白尔格剧场这个舞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有贵族的支持,同时,也必须是一流的音乐家。所以,贝多芬能在舞台上出现,实在可以说是一种殊荣。

这一次的登台演奏是极为成功的。像这样的钢琴演奏,听众们还是初次听到。大家好像被卷进了热情的风暴之中。

各大报刊也都纷纷刊出报道,一致赞扬贝多芬。在这以后,贝多芬又连续演出了两场。

经过这三次的演奏音乐会,贝多芬在乐坛上的地位,已经稳固了。他的前途从此大放光彩!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名不见经传的无依无靠的青年,一跃成为了乐坛的宠儿。

贝多芬在有了名声和地位以后,便写了一封信给还在故乡的弟弟,希望两个弟弟能来维也纳和他共同生活。一个多月后,贝多芬的两个弟弟就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为了接两个弟弟到维也纳来,就从亲王家里搬了出去,在克罗意加塞租房子和弟弟们住在一起。

他让大弟弟继续学习作曲和弹奏乐曲。并把二弟弟送进学校读书,读取一张药剂师证书,为将来开药房做准备。

兄弟三人住在一起,各人为各自的目标而努力。好像这样愉快的生活是贝多芬向往已久的。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生活很是繁忙。他不停地穿行于各种音乐会。

此外,贝多芬的学生也很多,因为大家都争相向他请教。另外,他也得时常举行音乐会发布新曲。

到了第二年,贝多芬应邀到布拉格去演奏。不论在贵族的沙龙里也好,出席演奏会的时候也好,贝多芬总是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所以“维也纳的贝多芬”的名声,就很快地传播开来。但是,在贵族专门为他召开的舞会上,在宴请他的酒席上,在甜软温情的恭维声里,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之中,他始终提醒着自己:这不是你所渴望得到的生活,你所需要的是不断地走,从黑夜走向黎明,通过努力去获得胜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勃伦斯比克伯爵来访,他请贝多芬给他的女儿黛莉冉做钢琴教师。于是,贝多芬约小姐明天来,弹琴后再做决定。

第二天下午,黛莉冉如约而至。

贝多芬一看到黛莉冉就惊呆了。这位小姐不仅气派华贵,而且仪态大方,优雅可人。他见过不少漂亮的贵族小姐,却没有人比黛莉冉更有魅力的。

听了黛莉冉弹的曲子后,贝多芬决定收她为学生。

从此,黛莉冉没有一天中断过练琴。贝多芬也教得十分投入,有时竟忘了时间,从12点钟开始一直教到4、5点钟的时候才休息。

每当这时,黛莉冉总是十分过意不去。

时间的确耽误了许多。但是,跟黛莉冉在一起,贝多芬觉得很开心,他就是从这快乐中,撷取创作的灵感。因此,这一段时期内,作曲就进展得非常顺畅。

爱会怎样地滋养他的艺术,这是贝多芬认识爱列奥诺莱,又从他和爱列奥诺莱小姐间的友谊中,充分体验过的。

美丽而聪明的女性,不但会激励贝多芬的创作,而且还会给他以安慰。不过,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身材矮胖,体格结实。而他的脖子又短,肩膀又宽,脑袋极大,从外貌上,实在与这样的女性不相配。他把自己心中的这种爱意净化、升华,表现到他的作品之中。

不久以后,贝多芬就作成了一篇献给心中的爱的乐曲。

黛莉冉弹奏起这首乐曲,眼里闪烁着感谢爱意的光芒。

这是纯洁之爱的倾诉。

这乐曲中流淌着爱的欢悦和爱的悲怆,等到弹完以后,乐曲中那种悲伤的余韵让他回味无穷。

在这些美好的日子里,只要有黛莉冉陪伴在身旁,贝多芬便会觉得四周格外明亮,心境格外平静。

与此同时,在贝多芬的精心指导下,黛莉冉的钢琴演奏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贝多芬这位一向以严厉而闻名的老师,在黛莉冉面前变为温情脉脉的恋人。他与这位可爱迷人的姑娘一起度过了许多令双方都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这位可爱的伯爵小姐的那双深蓝色的眼睛流露出了无限的智慧,她帮助贝多芬克服了不少日益加重的困难和忧虑。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作品第9、10、11、12、I3、14、20和21号陆续问世,其中的《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奏鸣曲》)和《第一交响曲》是他早期的名作。

一天晚上,贝多芬出来散步。他沿着广场两侧步入了一条小巷。这时候,一弯新月升上了天空。忽然,一阵清风掠过,一阵阵时断时续的钢琴声吹进了他的耳中。贝多芬侧耳细听,弹的正是他的作品。寻着这琴声,他终于来到了一座小木屋门前。他刚要举手敲门,琴声却突然停了下来,接着传来了一位少女的声音。她想亲自听贝多芬弹琴,可买不起音乐会的票。

听到这里。贝多芬轻轻地推开门,走进屋里。

借着微弱的烛光,贝多芬看见一个男子坐在小凳上缝皮鞋。在窗子旁的钢琴面前,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长着一双非常漂亮的眼睛,但眼睛却是盲的。

那缝鞋的男子看见走进来一个陌生人,连忙站起身来问找谁。

贝多芬说,他想为少女弹一首曲子。

少女连忙摸索着站起身来让座。贝多芬坐在琴凳上弹起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来。一曲终了,少女激动地说她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的曲子,她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演奏出这样的意境。少女停顿了一下,像在思索着什么。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月光照进了窗子,屋里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清幽的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自己身旁的这兄妹两人,借着皎洁的月光,弹奏了起来。

兄妹俩就在如水的月光下静静地倾听,他们好像面对着大海,看着一轮明月缓缓地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那间撒满了银光。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来到了他的头顶。

而贝多芬却没有注意到这对兄妹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贝多芬弹完了最后一个音符之后,顾不上同正沉醉在乐曲的袅袅余音中的那对兄妹话别,就急匆匆地跑回了自己的住所。因为他要赶快把自己刚才即兴演奏的这首乐谱记录下来,并把它题为:献给黛莉冉小姐。这首曲子,被后人称为《月光奏鸣曲》。

太阳还未升起,天刚蒙蒙亮。露白的天空,还有几颗星星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写完最后一个音符,贝多芬推开窗子,一股凉爽的风吹来,让他心清气爽。

音乐的力量

贝多芬举办了他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的独奏音乐会是在奥地利国立宫廷剧场举行的。这足以证实了贝多芬的雄厚实力。

就在这场独奏音乐会的前几天,贝多芬发表了他的新作品《大交响曲》。

交响曲,往往是代表一个作家实力的表现。早已名噪乐都的贝多芬,到30岁才开始发表他的交响曲,所以获得了各方面的热切关注。

这天,维也纳街上,贵族们的马车纷纷奔向宫廷里的豪华剧场。同以往一样,这次演出获得了成功。

可是,这一段快乐的时期并不长久。

两年之后,他所挚爱的黛莉冉小姐,遵从父母之命,和一个不到20岁的加路伦彼尔伯爵结婚了。

但是,爱是不能忘记的。贝多芬对于黛莉冉的爱,正如那天上皎洁的月光,正如那清新流畅的《月光奏鸣曲》,永远不会消逝。

幸福往往不会单独地来临,犹如不幸的事总要带着一个伙伴一起光顾。

这也许是命运的不幸,故意在考验贝多芬的勇气和力量,就在这时候,贝多芬的听觉开始发生障碍。不论白天或夜晚,耳朵里总是嗡嗡响个不停。

贝多芬发狂一般冲到医院,医生说可能得了感冒,每天滴四次杏仁油,两个星期,耳鸣就会消失。

然而病情并不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过了一段时期,嗡嗡声又出现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耳鸣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有时候,贝多芬独自坐在静静的房间里,耳中便充满了沙沙声,就像刮风时树叶发出的声音一样,而每当出现这种耳鸣时,其他的声音便听不见了。

时好时坏的听觉,近乎残酷地折磨着贝多芬。这也使得他的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起来。

接着,贝多芬又看了两个医师,医师们各有各的说法。

后来,贝多芬又请了一个叫做亨利的名医诊治,却仍然没有效果。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耳朵患了听不到声音的疾病,当然是一件难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