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用完全的“家长”的谈话方式。

——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

一天晚上,齐齐的爸爸对他说:“从明天开始,我们要把你送到爷爷家里住一个月。到了那里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惹他们生气,知道吗?”

听到爸爸的话,齐齐很吃惊,接着大声地反对:“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爷爷那里,我不去!”

“不去不行,这个月爸爸和妈妈都要出差,没有人照顾你!”爸爸生气地对齐齐说。

“为什么你们不问我愿意不愿意呢?我不想去爷爷家!”齐齐难过得快要哭了。

“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你懂什么啊?这事你同不同意都得这样了,我和你妈妈都出差,总不能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吧!”爸爸一脸怒气地对齐齐说。

第二天,齐齐被爸爸送到了爷爷家里。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开始讨厌爸爸妈妈了……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大人的事,你小孩子懂什么?以后大人的事小孩少管。”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希望父母能重视他们的感受,遇到事情尤其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希望父母征求一下自己的意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尽量尊重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总以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明白,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和他们商量也没有用。

当然,生活中有些大人的事情孩子是不必要知道,但是有些事情却完全应该让孩子参与讨论,特别是一些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意愿,遇到和孩子相关的事情经常争取一下孩子的意见,问问他们想法,把他们当作大人来看待。这是孩子希望被尊重的表现。

尊重孩子,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当作家庭中人格平等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作为消极的、被动的“管束对象”,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有益、有趣的活动。

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如果和他商量,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今天是星期天,咱们先去公园玩,回来再收拾你的玩具柜呢?还是先收拾玩具柜再出去玩呢?”经过孩子同意先做什么,他们就会认真对待,积极地整理玩具和图书。

孩子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使其情感得到了愉快和满足,因此愿意听父母的话,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总是一味的命令,对孩子大声吆喝,孩子玩得兴趣正浓,非逼着他去洗澡不可,当然会使孩子不高兴。

即使需要去洗澡,也可用缓和的口吻跟孩子商量着说:“毛毛该洗澡了,你还准备玩多久,5分钟行吗”?孩子会高兴的点点头。过一会,妈妈可说:“就要到5分钟了,赶快收玩具吧,不然水要凉了”。孩子情绪愉快,会很快地按妈妈的要求去做。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和成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头走路,那么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就会让他有一种责任感,对自己,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长大以后他才会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不要埋怨孩子不尊重你,也许他只是把你对他的方式又还给你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学着尊重孩子。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发表意见时,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可以保留意见,但是,谁也不应该强加于谁。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不能大人“常有理”,不要简单地否定,而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中平等的一员。

(2)重视和爱护孩子的作品,尊重孩子对其作品的态度,没有得到孩子的同意,不随意处置孩子的作品。

(3)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强迫孩子公开自己的小秘密,不得到孩子的允许,不翻动孩子的东西,不硬性掏孩子的衣兜,让孩子有独立感。

(4)不要随意代替孩子回答问话,不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孩子,在公共场所,在客人面前,要给孩子留面子,使孩子自己看重自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间的争端,一般情况下,大人不要插手干预,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孩子会从解决争端中受益多多。

(5)宽容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对朋友和活动的选择,大人可以向孩子提供意见,但不强迫孩子接受,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将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可以引导,但不能主观替孩子做决定。

(6)学会使用“我信息”,而非“你信息”的表达和建议方法。

比如孩子把家搞得非常乱,错误表达是:“你这个孩子,把屋子搞得这么乱,快收拾起来,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正确表达是:“孩子,我非常不喜欢屋子这么乱,我想你也喜欢干净整齐的房间。当你玩完玩具以后,我希望屋子里还是整齐的,这样你下次找玩具就更容易了。现在开始把玩具都放回原处吧。”“我信息”要求首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的同理心,然后表达正确的行动和建议。